航天史上的先驅者:人類是如何徵服太空的?

2020-10-22 科學史評話吳京平



這回我們開講一個新的系列,我們來講講航天史,講講人類是如何徵服太空的。提起航天,我們就不得不想到火箭。金政委常說,航天科技是「送人上天的」,航天科工是「送人上西天的」。我家就出身於航天科工,我老爸就是搞反艦飛彈的。不管是飛彈也好,火箭也罷,其實都是類似的,都離不開發動機,特別是離不開火箭發動機。


要說起來,這一點我們中國人是很自豪的,最早把火藥用作軍事用途也是我們中國人,世界上最早搞出火箭的也是我們中國人,這兩者是有密切關係的。因為能夠當做火箭燃料的東西,在古代也只有黑火藥這一種東西。大家都知道黑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黑火藥究竟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呢?其實時間並不確定,唐末五代時期有一本書叫《真元妙道要略》,一聽就知道是一部道家的典籍。裡面有一些記載,說雄黃、雌黃、硝石和蜂蜜放在一起煉製的時候一定小心,弄不好就會燒到手和臉,弄大了連屋子都能燒掉。


蜂蜜含有大量糖分,高溫下會發生炭化,變成炭,和硝石這種強氧化劑混在一起的確很不安全。後來有人做了測試,把硝石和雄黃以及松香混合在一起,加熱到 300 多度,就會發生爆炸。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煉丹家一不留神就能弄出點兒爆炸物來。所以《真元妙道要略》裡面也提及,這些東西最好不要放在一起燒。由此可見,黑火藥是不太可能比這本書的年代早,否則煉丹家們應該是知道這就是某種火藥配方。


硝酸鉀的結晶


對煉丹家來講,硝石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就記錄過硝石。而且古代的醫生研究出了提純硝石的方法。那就是把硝石溶解在水裡,過濾掉雜質,然後加熱,讓硝石裡面的有效成分重結晶。這樣就比較純了。重結晶以後會出現細六稜柱的晶體,有點像遊戲裡的水晶礦,帶刺帶芒的。所以結晶以後的硝石被稱為「芒硝」。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但是,古人可分不清楚那麼多種白花花的結晶體。他們管硫酸鈉也叫芒硝。這就出問題了,藥方上寫的是芒硝,到底指的是硝酸鉀還是硫酸鈉呢?南北朝時期的名醫陶宏景在《本草經集注》裡面特別說明了,「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也」。他的藥方需要的就是這種能冒紫煙的硝石。這是因為高溫下,硝酸鉀發生了分解,鉀離子的火焰就是紫色的。


能夠辨別和提純硝酸鉀,這一點很重要。我國為什麼能搶先發明了火藥,因為只有純度比較高的硝酸鉀才能製作黑火藥。要是沒摸到這個竅門,那就只能在門外轉悠,這就是個運氣問題了。


《武經總要》裡的拋石機


到了宋代《武經總要》裡面就記錄了很多用火藥的配方。大概是 [ 60% 硝石+30% 的硫磺+10% 木炭 ] 這個配方比例。還要加上漆做粘合劑,摻雜進一些砒霜狼毒等等毒藥,出來都是膏狀的,不是粉狀。做成5斤重的一個大丸子,用燒熱的錐子插在中間點燃這個大球。然後用拋石機扔出去,砸向敵軍。這種火球哪怕強風也不會吹滅。由此可見,看古書上的火藥要分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有些就是個燃燒彈,爆炸的威力是有限的。關鍵是硫磺的比例太高,硝石比例太低了。好一些的黑火藥,硝石比例起碼達到 75%。


早期北宋開始使用這種火藥燃燒彈的時候,都是用燒的滾燙的鐵錐子引燃的。因為火藥的配比不合理,所以不像現在的鞭炮那麼容易點燃,後來解決了點火引燃的問題。這使得爆炸物可以輕鬆的走向民間,變成焰火和鞭炮。鞭炮被廣泛使用還是在兩宋時期實現的。反過來,焰火也促進了火藥本身的進步


同樣,「火箭」這個詞在古書上也經常看到,但是還是要搞清楚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有的就是在箭上綁一個「呲花」,會往出噴焰火。點著了以後,用弓射出去,引燃對方的易燃物,是放火用的。這玩意兒也被叫做「火箭」,其實就是「放火用的箭」。真正出現火藥推進的箭要到更晚的時代才出現


完顏亮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小朝廷偏安。就在這時候,金朝皇帝完顏亮進犯宋朝,和宋軍在采石磯大戰了一場。虞允文以少勝多,打敗完顏亮。在這次戰役之中動用了一種武器叫「霹靂炮」,有人分析,可能是一種火藥推進的爆炸物。能從船裡飛出去,炸敵軍。當然,我國古代文人在記錄這些武器的時候總是輕描淡寫,不夠細緻嚴謹。因此很多地方只能靠推測,不是特別準。如果真的像某些人分析的那樣,霹靂炮是自己飛出去炸敵人的,那就可以認為是原始的火箭彈。


金國後來面臨蒙古的打擊,中都城丟了,不得已,把國都搬到了過去北宋的首都開封府。窩闊臺派兵南下攻擊開封府。雙方都動用了大批的火器,也就是用拋石車發射火藥丸子。但是,金兵也有獨門武器,也就是飛火槍,他們靠著飛火槍打敗蒙古軍隊。飛火槍可能已經具有火藥推進武器的特點了。一根 2 米長的槍桿子上綁著一個長 60 釐米的火藥推進器。點著了以後,飛火槍自己飛出去。飛多遠,古人沒記載。明朝茅元儀的《武備志》上也記錄了類似的玩意兒,大概能飛 500 多步,大概是 3~4 百米吧。


火籠箭


到了明朝時期,火器就非常複雜了,比如著名的「火籠箭」,這是一種集束式火箭,一大把起發射。總之,各種火箭品種繁多。但是《武備志》這種書畢竟是文人寫的,有時候文人寫的你不能全信,他們會有各種 YY 夾雜在裡邊。這就是技術史研究不能光憑文獻考據的原因。



比如《武備志》裡面寫到了一種武器叫做「火龍出水」,插圖畫的還像那麼回事。一個筒子,前邊是個龍頭,下面插著 4 支火箭作為推進,飛到半空中,從龍嘴裡往出發射火箭。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二級火箭的雛形。其實這種東西飛起來不翻跟頭才怪呢,根本無法保持穩定性。現在 4 旋翼無人機都要靠電腦來控制四個螺旋槳的轉速。這個火龍出水可是完全沒有控制的,四支火箭的推力稍有偏差就亂翻跟頭,誰敢用啊?所以這事兒就屬於文獻上寫的信誓旦旦,實際上不能採信的案例。


有些事兒,可能大家覺得事情從邏輯上和可能性上都挺靠譜兒的,但是在史書文獻上就是查不到。萬戶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說是明朝初年有個人叫萬戶,坐在綁著一捆禮花彈的椅子上,手裡舉著兩個大風箏,然後就讓人點了火。他想飛上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最後可能連屍骨都沒找全。


這個故事在中文典籍裡是找不到的,最早出現在 1909 年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主人公也不叫萬戶,而是叫「Wang Tu」,原文是英文,因此對應的是具體是哪個漢字,沒人知道。時間是公元前兩千年,那時候是傳說中的夏代,哪來的火藥啊?這個「Wang Tu」自己作死,被禮花彈炸的渾身是傷,但是沒死,還被皇帝打屁股。人都炸成這樣了,皇上還打屁股?這是什麼皇上啊?這都哪兒跟哪兒啊?所以這個記載是不靠譜的。


馬歇爾太空中心提供的萬戶圖片,漢字您就別認了,估計是畫圖的老外亂劃拉的


1944 年,威利·萊的一本講述火箭的書裡提到了萬戶這個名字。1945 年,赫伯特·齊姆在自己的書裡才提到了我們今天所知道這個萬戶的故事。到底萬戶是名字還是官職都很難說清楚。元朝是有萬戶這個職位的,到明朝都改了,改成了「都指揮使」。所以很多人都不認為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明朝中後期,國家太平,因此對武器的發展沒了需求,發展速度就慢下來了。到後來清朝也是這種情況,著急要用的時候就買外國人的,一旦太平無事,就又鬆懈了。沒辦法,這是自然規律。歐洲在不斷打仗,火器進步非常快


中央穩定杆版本的康格裡夫火箭


1805 年,康格裡夫發明了新的火箭,穩定性就比我國當時的火箭要好。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用過這種火箭。洋務運動的時候,國內仿造過這種火箭,還仿造過性能更好的哈爾火箭。


為什麼總要把火藥筒子捆在箭杆上呢?因為箭杆可以提供穩定性。但是火藥筒並不在箭杆中心,而是偏移了一點。所以對穩定性有影響。康格裡夫火箭的改進就在於此,他把箭杆放在了尾噴口的中心,這樣就是完全對稱的,所以精確度比較高。



哈爾火箭更加先進,它是靠偏斜火箭噴射的氣體,引起了火箭的旋轉,靠陀螺效應看來穩定火箭姿態,不需要長長的箭杆,這就省事多了。去掉箭杆這是火箭演化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步,所以 2004 年哈爾入選了國際航天名人堂。


儘管如此,當時的火箭並不是一種非常主流的武器。主要的火器基本上不是槍就是炮。儒勒·凡爾納就寫過一本科幻小說叫《從地球到月亮》,裡面就描述了用一種超級大炮,把人裝在炮彈裡打到月球上去。當然凡爾納很"陰險",在他的小說裡,這一炮打偏了。這顆炮彈成了環繞月球運轉的衛星。這說明凡爾納是很了解牛頓定律的,知道會有引力捕獲這種事兒發生。


《從地球到月亮》1872年版插圖


凡爾納的小說引發了一個人的興趣,他知道,靠大炮發射炮彈是根本無法載人的,因為短時間內劇烈的加速,人根本就受不了。加速度就等於受力,F=ma 對吧。要想去太空,只能靠不起眼的火箭。這個人就是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如今公認的航天之父


1857 年 9 月 17 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國梁贊地區一個林業官員的家庭裡。但是這個孩子很不幸,10 歲的時候,他得了猩紅熱,喪失了聽力。所以他沒辦法聽課,也沒辦法和小夥伴們一起愉快的玩耍了。從此他就沒能再上學,不過這個孩子很刻苦,對各種知識有著強烈的興趣。他還特別喜歡自己動手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幻想有一天能像鳥一樣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這倒是跟我差不多,我小時候拿幾根竹子 + 報紙糊了個大翅膀,還想飛呢。在草地上跑了半裡地也沒飛起來,別提多丟人了。


總之,齊奧爾科夫斯基全靠自學,16 歲那年,他自己一個人來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他讀了大量數學、物理、化學、機械以及天文方面的書,還去大學旁聽,估計聽是聽不見,靠眼睛看還是可以的。他一邊讀書,一邊自己做實驗。以後他可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後來他搬到了比較偏僻的地方,比較閉塞,重複發明輪子的事兒,他一點沒少幹。


光讀書沒用啊,總要掙錢活下去吧。他倒是考出了一個中學教師的資格,到了離莫斯科 100 公裡遠的博羅夫斯克當了中學老師。俄羅斯當時比較落後,你只要有點文化,到窮鄉僻壤當老師,還是能混口飯吃的。


齊奧爾科夫斯基白天上課, 晚上就繼續做他的實驗。自己悶頭鼓搗,1881 年他獨立的搞出了氣體動力學理論,是基於分子運動論的。其實這是典型的重複發明輪子,他並不知道類似的理論 25 年前就有了。第二篇論文題目是《動物機體的力學》,他轉了個方向,開始研究生物學。這篇論文得到了當時著名的生理學家謝切諾夫的支持,所以齊奧爾科夫斯基進入了俄國物理化學學會。所以人家也不是個民科。


齊奧爾科夫斯基


1884 年開始,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熱氣球上。19 世紀末,人類飛上高空的唯一方式就是坐熱氣球。但是,當時的熱氣球是用塗滿了橡膠的布做的, 不怎麼結實, 還容易著火,最大的缺點是無法控制,全靠風吹。於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就開始研究人可操縱的金屬氣球,也就是飛艇


整個 19 世紀,發明家們都在想方設法增強氣球的操控性。有人給氣球安裝了人力驅動的螺旋槳,但是人能有多大力氣呢,這種飛艇做不大。當時蒸汽機太重了,要想帶上天很困難。只有等內燃機出現了,才有可能被裝到氣球上。果然 1879 年,有人把內燃機裝到了氣球上,1883 年又有人把電動機裝到氣球上。所以,齊奧爾科夫斯基有這種設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他設計的是一種全金屬的飛艇,因為金屬的有足夠的硬度來維持自己流線型的外形。還要能膨脹和收縮,這就難了。他花了不少心思完善細節,但是做實驗總要花錢,向俄國陸軍參謀部申請經費嗎,人家不批。最終,根據他的研究, 他寫成了《氣球原理》和《可操縱的金屬飛行器》這兩本書。給他點讚的粉絲都寥寥無幾。最後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


1892 年,他搬家到了離莫斯科 200 公裡遠的卡盧加,越搬越遠了。職業還是中學教師。他的注意力又開始轉向飛機設計。他的飛機是用兩塊固定的平板當做翅膀, 裝有兩個推進器。根據這種設計,他寫了論文《論用翅膀飛行》, 但沒有引起關注。


1897 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在自己家裡建造了俄羅斯第一個試驗風洞。當時風洞還是個新鮮玩意兒。該如何使用,大家也沒經驗。早期研究飛行器的人都是把飛機裝在一個旋轉木馬上,只要高速旋轉就能對飛行器進行空氣動力學研究。航空先驅李林塔爾就是用這種方法研究機翼的升力特性的。但是這個方法有個缺陷,那就是旋轉太快的話,氣流會往出甩,方向不對。而且飛機一直浸泡在自己製造的空氣旋渦裡,這跟在空中自由的飛行不是一碼事。


文納姆


1871 年,英國人文納姆首先發明了風洞,這一下,測量變得非常方便了。齊奧爾科夫斯基利用一個離心鼓風機建立了一個開放式風洞,算是風洞方面的先行者。1900 年他申請到一筆經費,用風洞測量了很多幾何形狀的氣動特性。方的圓的扁的都測量了一遍。他的研究給後來俄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茹科夫斯基很大的幫助。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當時的俄國政府總是不肯為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花錢。


沒辦法,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尋求下一個目標,這一次,他把眼光瞄向了沒人敢想的太空。我們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人類徵服太空的七大步驟,從太空探測器開始
    太空是人類最後的也是最大的一塊處女地。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 然後再去徵服太陽周圍的整個空間!人類文明徵服星空就像愚公移山,人類已經開始了徵服星空的徵程。第一步,發射太空探測器。從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人類一直不斷的在向星空發射探測器。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已經拜訪了太陽系所有的行星。
  • 太空殖民-2030年人類將開始徵服星辰大海?
    人類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開啟大航天時代,開始星際殖民。人類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宇宙間無數的超級地球等待著人類去徵服。人類殖民太空必須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首先在哪裡殖民。很顯然,人類首先要徵服的是太陽系。太陽系適合人類殖民的固態行星有月球,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塔)等,這幾個星球都有固態表面和水,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坦)還有大氣層。(NASA拍攝的火星照片,這是火星的一個蝌蚪型撞擊坑。
  • 4.12世界航天日| 你不可不知的航天知識
    航天先驅者 探索太空,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湧現出許多富於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驅者,例如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和美國的戈達德。V-2在工程上實現了20世紀初航天先驅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發展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V-2火箭的設計雖不盡完善,但它卻是人類擁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戰的工具。
  • 航天與太空探索史上的5個難忘的時刻
    自從這些壯舉首次完成以來,人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太空飛行和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裡,我們探索航天史上五個最重要、最難忘的時刻。1.太空第一顆衛星1957年發射的Sputnik不僅標誌著蘇聯在一個新的領域的技術領導,而且標誌著蘇聯大型飛彈開發和生產的能力和程度。
  • 人類第一次《徵服太空》
    這20人成為了當時的航天工程總工程師謝爾蓋·科羅廖夫的「東方20人」小組。科羅廖夫的小鷹們為了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訓練的殘酷程度讓人吃驚,72小時不睡覺還在高強度訓練甚至成為了常有的事。加加林照片在這短暫的108分鐘背後,有幾組數字值得我們回憶。
  •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圖)
    ———美國天文學家兼太空畫家哈特曼(W.K.Hartmann)   太空美術:用藝術徵服太空   在1839年攝影術誕生前的兩百多年裡,天文學家一直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所見的天象景觀。於是,以科學為主導的太空美術開始誕生在天文學家的筆下。
  • 人類首席外交官!先驅者10號徹底失去聯絡,消失在無盡的宇宙中
    ,朝著無盡的宇宙深處出發了,那麼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兩枚無人的飛行器將在四萬年之後徹底離開太陽系,前往下一個恆星系,不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雖然已經持續飛行了40年,但它們並不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先行軍,在它們之前,先驅者10號已經開始執行太空任務,並朝著太陽系外開始出發。
  • 人工智慧會成為人類航天探索的急先鋒嗎?
    限制人類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大原因之一便是人類。冷戰之後,人類靠著早期成功率30%的無人探測器迅速徵服了太空,但載人卻困難重重。阿波羅登月之前,幾十個月球無人探測器(9 個先驅者、5 個月球軌道計劃軌道器、9 個遊騎兵軌道器、7 個勘探者軌道器等)造價,加起來還沒有一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阿波羅任務花錢多。
  • 一邊爆炸,一邊升天,龍飛船開創人類載人航天歷史,技術超越中俄
    據悉,本次發射是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退役9年來的美國本土第一次載人航天發射,也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私人公司完成的載人航天發射,還是成本最低的一次載人發射,人類太空探索歷史因此被改寫。在此之前,全球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主角一直都是國家。
  • 人類徵服太空的利器,火箭的前生今世
    科技的進步表現的形式之一是工具的進步,而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它使人類擁有了更強大的控制物質世界的能力。望遠鏡是眼的延伸、計算機是大腦的延伸;車輛是腳的延伸,幫助人類延展了陸地、船舶幫助人類延展了海洋、飛機幫助人類延展了天空,而化石燃料火箭則幫助人類延展到了太陽系。
  • 飛向火星,人類做了多少努力?你願成為星辰大海先驅者嗎?
    馮·布勞恩在上世紀40年代末構想了第一個可能的人類火星任務,激發了公眾對太空探索的興趣。而在此後的數十年裡,科學家和工程師一直夢想著去火星,但他們富有想像力的計劃卻一直沒有離開過繪圖板。1957年,馮·布勞恩和前V-2同事恩斯特·施特林格一起,與沃爾特·迪斯尼合作,製作了以太空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迪斯尼樂園》,其中有一集就是關於人類在火星上的。雖然這個設想只是馮·布勞恩這位大神在業餘時間打發無聊時間的想法,但是卻在迪士尼的推廣下,讓美國公眾對太空旅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許這就是科幻的價值!
  • 飛向火星,人類做了多少努力?你願航向星辰大海,成為先驅者嗎?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圖片:早年人類設想中的登陸火星場面。馮·布勞恩在上世紀40年代末構想了第一個可能的人類火星任務,激發了公眾對太空探索的興趣。而在此後的數十年裡,科學家和工程師一直夢想著去火星,但他們富有想像力的計劃卻一直沒有離開過繪圖板。
  • 航天歷史丨向太空進發
    他們對航天事業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如&34;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博士和奧伯特教授,他們在理論上為近代航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催促著人類向太空進發的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成功研製出了V-2飛彈,於1942年10月3日首次發射成功,飛行180km,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彈道飛彈。
  • 我們代表和平而來,先驅者10號上的鍍金鋁板,人類最遠的一封信
    1972年,也就是40年前的3月2號,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一個叫先驅者10號(曾用名「先驅者F號」)的飛行器被成功發射了。作為人類首架克服太陽系逃逸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它的赫赫功勞無可比擬。
  • 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為實現徵服太空夢,女太空人知多少?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徵服太陽系。」,這是前蘇聯科學家,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被稱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說的名言。
  • 細數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
    太空人系列(二):發射成功「10,9,8,7……,3,2,1」,這是小鳴經歷過最漫長的十秒鐘,她的大腦裡閃過了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4A號」模擬發射任務中,電線短路產生的電火花在高氧環境中引起大火,3名太空人因窒息遇難。
  • 中國太空探索的汪星先驅者:百裡挑一,凱旋獲郭沫若親切接見
    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們喜歡與人親近,樂於接受人類的訓練、掌握各種技能,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和嗅覺,因此除了作為寵物被飼養外,它們還常常會幫人類承擔一些方面的工作。我們熟知的警犬、導盲犬、搜救犬等,都是汪星人中的"專業工作者"。
  • 鮑姆加特納:人類史上從太空跳向地球的第一人
    隨著這句極平常的告白,奧地利極限跳傘運動員費利克斯·鮑姆加特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上空39045米高空縱身跳下,不僅使其成為人類史上從太空跳向地球的第一人,也開創了人類無助力飛行超音速的紀錄。他表示,是世界各地無數人的鼓勵給了他必勝的信心。一位身患癌症的13歲男孩給他發郵件說,「你做這件事的精神激勵著我,我要像你一樣去戰勝我自己面對的挑戰」。
  • 特斯拉CEO馬斯克:徵服太空夢想遇重大挫折
    特斯拉電動汽車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同時也是私人太空發射公司SpaceX的CEO,SpaceX公司日前取消了原定周三發射一枚亞洲衛星的計劃,馬斯克徵服太空的夢想遭遇挫折。 SpaceX的Falcon 9火箭發射可能要推遲2周,或許時間要更久,這主要取決於調查中會發現哪些故障。
  • 「太空行走第一人」、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去世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於2019年10月11日發布官方聲明,世界上首名進行太空行走的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於10月11日在莫斯科因病去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