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光子學變革下一代計量學,賦能「工業4.0」

2020-11-02 麥姆斯諮詢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的科學家們獲得550萬英鎊(700萬美元)資助,用於支持一項為期五年的納米級超精度計量學新技術開發項目。
新型微型傳感器將用於自動化生產線的現場檢測和糾錯,無需拆卸零件即可進行離線測量。蔣向前(Xiangqian Jiang)教授所在的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精密技術中心(CPT)團隊介紹,這項技術能夠提高效率、節省成本,並提高定製項目的快速製造能力。

蔣向前(Xiangqian Jiang)教授



CPT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齊普勒研究所納米光子學與超材料研究小組Nikolay Zheludev教授合作。兩個研究小組將共享該項資金,該項目稱為「納米光子學驅動的下一代計量學」。
該項目由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撥款資助。該項資助旨在為研究人員提供支持,將最好的團隊聚集在一起,以針對某個戰略研究主題開展各種活動。這也是哈德斯菲爾德大學首次獲得該項資助。
突破傳統極限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CPT團隊參與該項目的Haydn Martin博士解釋說,將傳統光學元件(例如玻璃透鏡)微型化並嵌入到實現「工業4.0」所必需的傳感器,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其潛力發揮。


從左往右依次為:Haydn Martin博士、Andrew Henning博士和Paul Scott教授



但是,納米光子學是對納米級光學元件的研究,比如用新型超材料製造厚度只有幾十微米的微型平面透鏡。


Martin博士說:「傳統工廠非常擅長批量製造相似的產品。但是「工業4.0」的概念是指自動化製造,因此只需發送設計要求,製造平臺會進行自動配置,人工智慧(AI)負責支持後臺的所有活動。」
「要做到這一點,您需要更多地結合計量學。因為人類要求設備做非常多的不同工作,不再是像過去那樣重複做同一件事。」
ORC團隊引領光學計量學大變革
齊普勒研究所納米光子學和超材料研究小組的Nikolay Zheludev教授、Kevin MacDonald教授、Eric Plum博士和Bruce Ou博士將負責完成南安普敦大學對下一代計量學項目的貢獻。
南安普敦大學光電子研究中心(ORC)發表聲明:「光學計量學在從基礎科學到材料加工、醫學、半導體晶片製造、醫療保健、能源、製造和工程等眾多重要研究領域和應用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項目將把納米光子學、等離子體激元學和超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轉化為面向未來的應用。齊普勒研究所在其中發揮了國際領先作用。通過提供更經濟、更智能、更緊湊的解決方案,對光學計量學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ORC團隊正在努力為光學計量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ORC副主任Zheludev教授評論說:「我們將使用新型納米光學元件和概念,開發可用於實際應用的計量設備和測量技術,並探索納米技術的新型計量概念。」
「這些進展對於支持英國的高價值製造業至關重要。這項工作的影響還將造福更廣泛的學科。因為尺寸和重量非常重要,例如:太空科學儀器、用於手術的光學儀器以及機械手臂安裝儀器。」
該項目提出的突破性構想中的「光學尺」,可為光纖尖端提供亞納米解析度測量,以及一種基於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平臺並提供原子級解析度的運動成像新方法。
這項工作得到了包括重要計量儀器公司Taylor Hobson和Renishaw,QinetiQ和Qioptiq在內的項目合作夥伴,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學術合作夥伴的支持。該計劃由EPSRC支持的資助將持續到2026年1月。


相關焦點

  • FOE|光子晶體與拓撲光子學專刊
    基於光子晶體不僅實現了雷射器、邏輯器件等各種集成光子器件,還實現了負折射、光學隱身等多種物理效應。基於光子帶結構的拓撲光子學已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拓撲光子學提供了兩種新的調控自由度,即拓撲態自由度和能谷自由度。可以預見,拓撲光子學不僅可以促進對物理效應和現象的基礎研究,而且可以促進高性能光子器件的研究。
  • 基於智能算法的集成納米光子學波長路由器
    納米光子學是一種利用光子作為信息載體的技術,被廣泛的應用於光通訊、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等方向。納米光子學路由器,一種可以將不同波長的入射光波分離並選路至不同出埠的器件,是納米光子集成器件的必不可少的功能單元。
  • 計量技術體系 面臨歷史性變革
    (上接1版)  在高科技時代,長度不止細分到納米,時間不止細分到飛秒。新國際單位制的技術開放性對未來所有關於精度方面的技術進步都極為有利。伴隨測量精度大幅提升,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術由此誕生,將帶來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比如說,精準測量支撐納米技術和石墨烯的應用、促進先進位造中航空發動機的精度提升、推動精準醫療產業的發展等等。
  • 液體量子光子學
    b, 原子力顯微鏡拍攝的單根碳納米管形貌(上);近場遠紅外納米成像圖(光源波長10.6μm),圖中顯示出散射光子的振蕩周期,據此可以計算等離體子的速度(下)。c, 量子化的等離體子傳播速度vP。速度只能取分立值,具體大小取決於碳納米管中導電通道的數目和碳納米管的數目。vF是費米速度,g是表徵電子相互作用類型和相互作用強度的參數。
  • 2023年,光子學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
    為了進一步了解未來光子學技術的發展背景,研究人員將2017年英國工業戰略中確定的四大挑戰進行了更新,定義了光子學「九大挑戰」:數據、健康和老齡化、物理性汙染、流動性和運輸、氣候變化、國防和安全、經濟愛國主義、規模和食品生產。
  • 深度學習「賦能」光子結構設計
    因此,在光通信,生化檢測,太陽能收集和量子信息處理等方面,設計得當的光子結構可以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 無論我們是在討論單個等離子體納米結構,還是由電介質或金屬構件陣列組成的超材料和光子晶體,結構設計都起著核心作用。為了理解深度學習在光子學設計中的應用,我們需要先來討論一下目前的光子學設計手段。
  •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本報記者 劉園園在納米尺度下,光子與物質之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反應?破譯它們之間的「悄悄話」,會對科技帶來哪些革新?近日召開的第Y3次香山科學會議(第3次青年學術討論會)以「納米光子學材料」為主題,主要關注的就是這些話題。
  • 《自然—光子學》導讀:2018年9月
    光子學是一個實現通用量子信息處理的有前景的平臺,其主要挑戰包括如何精確控制線性光學元件的大規模電路和有效實現光子上的糾纏操作。通過使用大規模矽光子電路實現量子算子線性組合方案的擴展,本文實現了完全可編程的雙量子比特量子處理器,進行了光學領域的通用雙量子比特量子信息處理。量子處理器採用成熟的CMOS兼容處理技術製造,包含200多個光子元件。作者對該器件進行了編程,實現了98種不同的雙量子比特單位運算(平均量子過程保真度為93.2±4.5%)、兩量子比特量子近似優化算法、以及Szegedy定向量子行走的有效模擬。
  • 2014年光子與光學工程國際會議暨西部光子學學術會議
    2014年光子與光學工程國際會議暨第六屆西部光子學學術會議定於2014年10月13至15日在著名古都西安召開。本次會議是光學領域的前沿技術論壇,將有多位國際著名學術專家進行大會特邀報告,大會共設六個學術專題。會議論文將收錄在美國SPIE論文集(EI檢索),會議規模約120人。
  • 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
    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自然-光子學》等聯合主辦的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anatureconference on Nanophotonics and Integrated Photonics 2018)在南京召開。
  • 二維材料讓自旋電子學和納米光子學結合得更緊密!
    導讀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維理納米科學研究所與荷蘭科學研究組織 AMOLF 研究所合作,開發出一種在室溫下將自旋信息轉化為可預見的光信號的方法。這一發現讓自旋電子學與納米光子學結合得更加緊密,有望為數據中心的數據處理開闢一條更加節能的途徑。
  • 光學前沿——第十一屆國際信息光學與光子學學術會議(CIOP 2019)在...
    西工大新聞網8月16日電(姜碧強)8月7-9日,光學前沿——第十一屆國際信息光學與光子學學術會議(CIOP 2019)在西安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國雷射雜誌社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主辦,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技術協辦。
  • 鈮酸鋰光子晶體電光調製器:為通信、計算、光子學研究鋪路
    該校團隊採用光子學研究人員普遍採用的材料,創造出迄今為止最小的電光調製器。該調製器是基於光子學的晶片的關鍵組件之一,控制光線如何通過電路。下面的示意圖展示了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林強(音譯:Qiang Lin)教授實驗室開發的電光調製器。
  • 鈮酸鋰光子晶體電光調製器:為通信、計算、光子學研究鋪路!
    導讀據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團隊演示了一種控制光線通過集成電路的新方法,為通信、計算以及光子學方面的研究鋪平了道路。背景與使用電力的傳統電路相比,光子集成電路使用光線取代電力進行計算和信號處理,具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帶寬、更高的效率。
  • 用於量子光子學的高質量氧化銅晶體的合成方法
    但是,化合物氧化亞銅Cu 2 O是用於量子光子、光電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有前途的材料。現在,KTH皇家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合成高質量氧化銅微晶的方法。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可擴展的生產方法,用於生產氧化亞銅(Cu 2 O)微米級晶體。
  • 歐盟地平線2020啟動含53個研究所的泛歐光子學中心,增材製造為核心板塊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史上最大的泛歐規模的光子學網絡將於2021年1月啟動,作為歐盟地平線Horizon 2020計劃的一部分:「光子學數字創新中心」(簡稱PhotonHub Europe)項目旨在使中小型歐洲公司通過支持他們使用光子技術來實現美好未來。
  • 納米光子學的新進展有可能改進光基生物傳感器
    他們的作品,標題為&34;,發表在《ACS納米》雜誌上。這項工作由聯合國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理論納米光子學組的助理教授亞歷杭德羅·曼賈瓦卡斯和來自UAM的安東尼奧·費爾納德斯-多明格斯領導,研究光與大小達數百納米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 矽光子學的「最後一米」難題
    綜合矽數字邏輯、光電子學以及光纖通信技術的潛力,一切似乎皆有可能。按照當時工程師們的設想,這些技術將持續發展和融合,直到光子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並最終取代電子技術。光子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跨國數據傳輸,還可以在數據中心之間甚至是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
  • 驅動光子學革命的晶體——鈮酸鋰
    鈮酸鋰是鈮、鋰、氧的化合物,是一種自發極化大(室溫時0.70C/m2)的負性晶體,是目前發現的居裡溫度最高(1210℃)的鐵電體。在美國國防部的一項關於鈮酸鋰的報告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鈮酸鋰的評價:如果電子革命的中心是以使其成為可能的矽材料命名的,那麼光子學革命的發源地則很可能就是以鈮酸鋰命名。①同成分鈮酸鋰晶體:對於同成分鈮酸鋰晶體而言,其製備主要採用提拉法。
  • 新的研究探索了石墨烯-矽器件在光子學中的應用
    日期:2019年3月27日引源:德拉瓦大學如果你使用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那麼你就受益於光子學研究,即光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