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氫彈理論開拓者 層子模型賦新篇(一)

2020-12-24 黎川發布

2019-11-12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何祚庥(1927—),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轉入清華大學,1951年畢業。1951—1956年就職於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從事黨聯繫和管理科學界的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一系列重大科學歷史事件,如新法接生推廣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十二年科技規劃」 的制定,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創建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從事核物理研究。1961—1965年, 參與氫彈的理論研究,在氫彈材料及相應的爆炸機理、平衡和不平衡狀態下氫彈應滿足的流體力學方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65—1966年作為科研骨幹參與「層子模型」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多種獎勵。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追求科學和革命的求學路

何祚庥1927年8月出生於上海。其曾祖父何維健曾任晚清湖北鹽法道督糧道。光緒九年(1883年)移居揚州,在揚州建造後來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寄嘯山莊」(今稱「何園」)。1901年,何維健率家族移居上海,欲發展現代工商業。但由於多種原因何家創業失敗,並逐漸走向沒落。

清華畢業後,何祚庥回上海與母親的合影(1951年8月14日)

何祚庥幼年時接受的是「家館」教育。194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當時最好的一所中學——南洋模範中學。在南洋模範中學,講授數理化等科目的教師都是一些名師。趙憲初先生教數學,俞養和先生教物理,徐宗駿教化學。俞養和老師的物理課講得非常精彩,他引導何祚庥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何祚庥後來走上了從事物理學研究的道路,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學習之外,何祚庥還從老師們那裡接受了抗日救國思想。那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何祚庥一方面學習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也接觸到老師們私下傳播抵抗日本侵略的思想。年輕的學生們在抗日愛國思想下,曾自發地抵制學日語。

1945年中學畢業時,何祚庥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為畢業後的生計著想,何祚庥選擇了化學專業。雖然讀的是化學專業,但是他那時對物理依然很有興趣。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使人們了解到了原子彈的威力。原子彈爆炸不久,美國便出版了介紹原子彈原理的《史密斯報告》,隨即中國就翻譯出版了這份報告。何祚庥用微薄的零花錢購買了《史密斯報告》中譯本,逐字逐句閱讀,這更強化了他對物理的熱愛 。

何祚庥在上海交大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那時上海電力供應很緊張,宿舍9點半就要熄燈。功課做不成了,上床又睡不著,同學們就開「臥談會」,大家七嘴八舌,暢所欲言,紛紛發表對時局和政治等方面的「高見」。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發的「政治學習」。在上海交大期間,何祚庥閱讀了一些進步書籍,參加了進步活動。

1947年,何祚庥通過了清華大學在上海舉行的轉學考試,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轉學清華,轉學物理。「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何祚庥說,「第一是我改行學物理了,沒有這個改變,我就不會成為理論物理學家了;第二,到清華的第二天,就有一位我在中學時代的同學,介紹我在清華參加了地下青年團(當時的名稱是民主青年同盟),兩個月後,又參加了地下黨。」

1949年9月,何祚庥終於踏進了心儀的清華園。由於在上海交通大學學過1年,是轉學生,何祚庥直接進入物理系二年級。清華大學名師薈萃,何祚庥選修了許多名師的課程,如周培源講授的「理論力學」,葉企孫教授講授的「物性論」(property of matter),艾思奇講授的「辯證唯物主義」。何祚庥在餘瑞璜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畢業論文。清華解放前夜,作為地下黨員,何祚庥參加了保衛清華大學、保護教授的活動,與錢三強在科學館打地鋪徹夜交談,暢想發展原子彈事業。

大師們的言傳身教,對何祚庥追求科學與革命的一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氫彈理論研究與「附驥尾的蒼蠅」

何祚庥雖然一心想著為國家的原子能事業做出貢獻,然而1951年畢業之後,他被分配到中宣部理論宣傳處。當時于光遠是理論宣傳處的副處長。辦公室很簡陋。辦公桌、板凳、椅子都很破舊。于光遠是處級領導,坐的是藤椅。何祚庥是幹事,坐木方凳。兩人共用一張辦公桌,面對面辦公。

作年輕幹部時的何祚庥。

1951—1956年, 何祚庥在宣傳部科學處,從事黨聯繫和管理科學界的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一系列重大科學歷史事件,如新法接生推廣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十二年科技規劃」 的制定等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1956年,經錢三強的建議和幫助,何祚庥離開中宣部科學處,調入核工業部參加原子能研究工作,從此何祚庥「歸隊」到物理學研究。

原子能研究是高度保密的工作。當時選拔人才的政策是「又紅又專」,很看重家庭出身。雖然何祚庥在新中國成立前加入了地下黨,可是家庭出身成分不好,所以只能參加些原子能研究的「外圍」工作。稍後,何祚庥被選入中蘇等國聯合成立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0年4月,何祚庥奉調回國,進入原子能研究所,從事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

在氫彈理論研製過程中,大家高強度工作,常常是一天工作12個小時,或者更多。氫彈研製屬於機密,那時候在國際上根本就沒公布過,誰也不知道氫彈怎麼做,大家整天一起討論,一起「猜」。研究組整天就是討論和辯論,激動時有的是指摘別人的觀點是「狗屁」。但是,爭論完了,大家仍然高度密切合作,仍是工作夥伴。大家在辯論中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準,終於找到了氫彈的秘密。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 ,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一位法國專家曾問錢三強: 中國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進行氫彈爆炸試驗?錢三強的回答是:「材料準備得早,理論準備得早。」

何祚庥做研究報告。

氫彈的研究是集體協作的結果。如何正確地看待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如何正確對待個人的貢獻?何祚庥自我評價說,只是在其中做了小小的工作。他把自己比喻為追隨著駿馬向前飛跑的一個馬尾巴上的「 蒼蠅」。2007年,歐陽鍾燦先生對何祚庥的工作評價說:「1961—1965年期間何祚庥院士參加國防任務方面的研究。在原子彈理論方面,研究過原子彈的『點火』問題,高溫、高壓、高密度下的狀態方程問題,高溫、高密度下輻射平均自由程問題 ; 在氫彈理論方面,研究過氫彈的材料以及相應的爆炸機理、平衡和不平衡狀態下氫彈所應滿足的流體力學方程等重要問題。」由此他認為:「何祚庥院士是我國氫彈理論研究的早期開拓者之一。」

主編:張藜

出處:《跨越時代的百位中國科學家》

授權方: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人物】何祚庥
    何祚庥(xiū),1927年8月24日出生於上海,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馬列理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1年何祚庥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理論教育處擔任幹事;1956年進入中國核工業部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8年前往蘇聯莫斯科核子研究所進行學習和研究;1960年回國,並參與氫彈的輕核理論組,擔任共產黨總支部委員,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二機部九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等職務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2014年,於先生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何先生撰文回憶他們一起共同研究氫彈的全部經歷。如今,該文經何先生重新修改後授權《中國經濟周刊》編發,謹以文致敬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先生。於老,一路走好!于敏(左),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理論物理學家張宗燁(中),何祚庥。
  • 兩院院士何祚庥:物理學理論面臨第五次突破
    ii)有什麼樣的理論模型能解釋這一新的物質形態?其實,在宇宙學的領域,直到現在也還沒有解決「何謂暗物質」?   暗物質有兩種形式:一是熱暗物質;二是冷暗物質。熱暗物質的最佳候選者是中微子。但中微子構成暗物質的前提,是三種中微子之中,至少有某一種中微子具有靜止質量。近20多年來,有許多直接測量或間接測量中微子質量的方案。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何祚庥喜歡共產黨,一看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北平招生,就急急忙忙從上海交通大學轉學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在上海交大,關注的是如何報國和尋求出路的問題。等到我考清華、學物理,就多了一重政治的選擇,堅決走革命的道路。這就是人生的決策。」新中國成立前夕,何祚庥已是清華大學地下黨理學院的支部書記,後任中宣部副部長的龔育之為副書記。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前兩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何祚庥和于敏等人的氫彈預研工作
  • 我的太陽系形成——(二)旋轉宇宙模型理論
    就在1995年以前我就在寫『太陽系演化假說』了,但我的演化假說碰到一個很大的困難,這就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宇宙學理論與我所寫的太陽系演化假說相吻合,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太陽系演化理論,提出了一個新的宇宙模型理論,這就是「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在上一篇文章裡,對於「旋轉宇宙模型理論」符合三個宇宙觀測證據,即,宇宙紅移、宇宙背景輻射和哈勃關係等進行了理論上的解釋。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後,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上世紀50年代,于敏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上世紀60年代起,于敏投身我國核武器事業,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
  • 院士何祚庥:中醫陰陽五行是偽科學
    第3頁:馬上廢止中醫不現實   何院士總是被媒體包圍(資料圖)    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搜狐科學頻道共推就像《家春秋》裡描寫的那樣,西醫說什麼他們根本不聽」  「我主要就是說它在理論上落後。什麼虛啊,實啊,氣啊,補啊,陰陽五行啊等等,這些概念都是不準確的,不知所云。什麼叫做虛火上升,什麼叫做寒症,這些語言是不科學的。而且,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套理論也是不科學的」  「我反對的就是中醫陰陽五行的這套理論,我把它稱為偽科學。
  • 清華大學走出的大師級人物,致敬老一輩科學家(一)
    兩彈元勳「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中國理論化學的奠基人——唐敖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現代數學家「華羅庚」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 何祚庥,你沒有資格批中醫
    一篇題為「何祚庥支持批評中醫,稱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的報導,引起筆者矚目。文章說,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前些年他說過這樣一句引起爭議的話:「中國傳統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醫就知道了。」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潤物細無聲
    1965年至1966年參與「層子模型」研究,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0 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至2003年當選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已在國際和國內主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著有《相互作用的規範理論》一書。
  • 何祚庥炮轟中醫害死陳曉旭 中醫存廢討論再升級
    何祚庥還聲稱:「中醫90%是糟粕,10%是精華!」  何祚庥如此炮轟中醫,馬上引發各種爭論與質疑,也讓一度火爆的中醫存廢討論再次升級。   捍衛中醫者將何祚庥比作掄起板斧亂砍一氣的李逵,批評他的此番言論有失公允與嚴謹,是「無知表現」、「離科學精神越走越遠」。《新民周刊》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何祚庥。
  • 蘇聯氫彈問世始末:安德列-薩哈羅夫的氫彈(圖)
    並且首次求助於數學模型。當時在美國,馮·卡門類型的電子計算機已經很普遍。前蘇聯在計算機方面落後於美國,蘇聯科學家們雖然使用簡陋的計算器,但通過採用巧妙的計算方法彌補了這一缺陷。  蘇聯贏得了這場比賽!這要歸功於安德列·薩哈羅夫想出了一套可供選擇的氫彈構造示意圖。而他當時不過是澤利多維奇院士領導的小組裡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1949年,他就提出過「分層」的設想。
  • 中國近現代7大學科最傑出的開拓者,佔據我國初期科學界半壁江山
    中國近代以來七大學科代表科學家1)水稻專家(農學)—袁隆平2)航天與飛彈專家—錢學森3)核物理學家—鄧稼先4)數學家—華羅庚5)地質學家—李四光6)天文學家—張鈺哲7)化學家—侯德榜一、水稻專家(農學)—袁隆平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
  • 大統一理論(一)
    當導出了時間=宙、空間=宇,把時空坐標完全切換成宇宙坐標後,一幅完整的包含了相對論、經典力學理論、黑洞理論、白洞理論、量子力學理論等,屬於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理論的宇宙宏觀分類圖被展現出來。其中,還可以再次導出支撐整個宇宙有規律循環不息運行的引力、斥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等五種微觀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動力。宏觀的宇宙分類與微觀不同力學的分類相互融合,物理學界的大統一理論正式在中國本土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