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楊偉教授、王宇研究員《ACS AMI》:活性高分子粘接劑用於...

2021-01-07 網易

2020-12-31 12:39:32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下一代鋰離子電池(LIBs)的成功從根本上不僅取決於單個組分微觀結構的合理設計,還取決於電極水平上聚集態結構(Assembling structures)的合理設計,這主要包括活性材料、導電劑以及空隙在粘接劑作用下的複雜堆積結構。顯然,電極的聚集態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了電極內部離子電子傳輸的物理骨架及其電化學反應的空間分布特性。然而,由於一直缺乏深入系統的有機認識和對應策略,電極聚集態結構的高效調控已經成為高性能電極發展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最近,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孫曉蓉等在楊偉教授王宇研究員的合作指導下,將高分子材料中經典的聚集態結構調控思想引入到複合電極的設計和製備當中。首次提出了使用聚乳酸作為一種活性納米塗層粘接劑,用於複合電極聚集態結構的快速調控。結果表明,結合高揮發性溶劑(如二氯甲烷),聚乳酸粘接劑的無定型結構更加有利於複合電極形成均勻、牢固的聚集態結構,從而為電極內部打造更加穩定、均一高效的電子傳輸網絡、離子傳輸網絡和組分界面(如圖1所示)。

  

  圖1. 聚乳酸粘接劑體系用於複合電極聚集態結構的快速調控示意圖。

  研究發現,該納米塗層型粘接劑最終可以活化成為新型聚合物人工正極-電解質界面膜(poly-CEI)保護活性粒子。因此,高容量電極(LiFePO4、NCM和NCA)的電化學性能得到了一定改善。此外,通過分子鏈熱運動響應側面反映了聚合物粘接劑分子鏈與活性粒子及導電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利用剝離實驗反映了複合電極與集流體的粘接效果(圖2)。

  

  圖2. 聚乳酸粘接劑體系與各組分界面相互作用研究。

  本研究不僅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功能化粘接劑體系,同時還通過電極聚集態結構的概念突出了聚合物粘接劑在電極製備和聚集態結構調控方面的關鍵作用。這與粘接劑功效的傳統認識(即主要貢獻為組分的界面連接作用)有顯著不同。總而言之,本研究無論是對重塑粘接劑的角色,還是對加深對複合電極微觀結構的有機認識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通訊作者簡介:

  楊偉教授主要從事聚合物加工過程中凝聚態結構的演化與控制、聚合物共混與複合新材料、聚合物先進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聯繫人已在Materials Today, NanoEnergy, ACS Nano, Materials Horizons,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Interfaces, Macromolecules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17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9項,授權29項;主編著作1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 項。

  王宇研究員主要從事跨尺度、可規模化仿生功能加工技術及其在先進能源與環境材料器件方面應用的交叉研究。迄今以第一或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如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Phys. Chem. Lett.等)發表SCI論文30餘篇,部分工作得到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如ScienceDaily,MaterialsViews)和雜誌主編的亮點報導。申請美國專利9項(4項授權),其中一項發明專利榮獲2020年度美國R&D 100 Award,受邀著作一章。目前擔任中國流變學協會青年委員,Journalof Energy Chemistry(國家卓越期刊計劃入選期刊)和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 (Wiley-Hindawi)雜誌青年編委。

  論文信息:

  BiobinderNanocoating for Upgrading the Assembling Structures of High- Capacity Composite Electrodes with a Robust Polymeric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ASAP.

  論文連接: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16589.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ACS Nano》: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
    日前,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定構」的策略實現了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可控熱管理,通過誘導相變材料(PCMs)內部導熱網絡的多向取向,賦予了傳統PCMs「快速」、「均勻」、「可控」的傳熱特點,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太陽光源源不斷地轉換成熱能和電能。
  • ​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團隊《ACS Nano》:仿生雙配體單鏈高分子納米凝膠協同調控幹細胞行為與分化
    細胞外基質中最廣泛用於調節細胞黏附行為的配體RGD短肽,可以與細胞膜上的整合素動態結合,激活細胞內經典的細胞通路,實現對細胞行為與分化的調節。此外,邊教授課題組最近發現並且報導了一種新型的Foxy5短肽,可以模擬Wnt5a 增強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Li et al., Science.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趙雙良教授(現加入廣西大學)課題組聚焦這一學科前沿,發展及應用統計力學模型並結合計算機模擬,對微納界面體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界面體系熱力學及分子擴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ACS AMI》:具有主動變形功能的形狀記憶聚氨酯微膠囊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通過乳化液滴及界面聚合的方法成功製備了形狀記憶聚氨酯(SMPU)微膠囊。這種微膠囊具有製備簡單、形態可調、變形量大、形狀記憶性能好等優點。微膠囊的空心結構使其相較於聚合物顆粒具有更大的活性成分負載量,因此能夠使其在一些應用上具有更大的容積。所得微膠囊的合成製備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更多的應用中。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ACS Catalysis:鈷基費託合成反應中活性和...
    02-27 18:54:36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利用原位表徵技術和量子化學計算等手段在揭示鈷基費託合成反應中氧化亞鈷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四川大學陳磊為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聯繫人,中山大學劉志勇和四川大學劉建全為共同通訊聯繫人。四川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文章所有工作均在四川大學完成,鈕大文教授為通訊作者、四川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論文第一作者為學校博士生李仁哲、第二作者為碩士生劉達奇,論文第一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該項研究獲得了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基金、以及中國藥科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的資助。
  •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實驗室:佩戴式「人工腎」後年有望量產
    在四川,有這樣一群人,在國際材料科學界「領跑」,他們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他們就是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實驗室裡的「最前沿」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一棟回字形的樸素大樓,一進校門就能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已顯陳舊。
  • 東華大學王宏志團隊《ACS AMI》:基於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
    2020-10-04 00:46:15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 探訪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
    在四川,有這樣一群人,在國際材料科學界「領跑」,他們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他們就是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4月24日,記者走進這個頂尖實驗室。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川大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李寰 劉虎)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7位科技專家新當選院士。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當選,成為今年四川省內高校唯一入選者。另外,記者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鄧建軍、範國濱、唐立三名專家也入選了本次院士增選名單。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
  • 鄒黎明——東華大學——功能高分子材料、纖維材料改性、生物活性...
    姓名: 鄒黎明       性別: 女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東華大學
  • 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ACS AMI》:低成本高靈敏碳基層狀多功能傳感...
    針對這一問題,復旦大學呂銀祥教授利用高彈性的氨綸織物作為柔性基底,通過原位還原法和「浸漬-提拉」法製備了rGO/石墨/PVA複合層狀導電織物,實現了低成本和高靈敏的目標。該導電織物用於人體的運動識別,可通過機器學習建立精準資料庫用於糾正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姿勢及監測身體脫水狀態。圖4 多功能傳感織物的應用。總結:針對傳感織物在傳感過程中低靈敏性和遲滯現象的問題,設計了能產生分級拉力傳感性能的層狀結構並揭示了多層結構對傳感行為的傳感機制,實現了高靈敏和低遲滯的目標。
  • 鋰硫電池 EES 瓜爾多膠-黃原膠粘接劑實現超高硫負載量(19.8 mg/cm2)
    第一作者:Jie Liu,通訊作者:林展教授,浙江大學;Shanqing Zhang,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發展高電極材料負載量的技術是一種提高面積比容量,進而提高電池整體能量密度的的有效策略,這一點對鋰硫電池體系而言尤其重要。
  • 東華大學王宏志團隊《ACS AMI》:基於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水下使用的鋅離子電池
    近來,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已在可穿戴熱電器件和固態鋰電池領域開展了相關工作,開發了基於碳納米管互穿二硫化鉬薄膜的高輸出電壓的熱電腕帶(Adv. Funct.有趣的是,這一柔性鋅離子電池還可用於水下預警救援系統中,拓寬了柔性電池應用的範圍。圖1.
  • 川大陳耀強教授ACS Catal.報導丨具有高效活性的高分散WO3催化劑
    第一作者:徐海迪副研究員第一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通訊作者:陳耀強教授、戴勝教授、王雲博士研究背景近年來,具有優異低溫催化活性和良好使用壽命的高效催化劑開發,尤其針對NH3選擇性催化還原但商業化的釩基NH3-SCR催化劑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低溫活性差、V2O5的易揮發性和生物毒性、NH3和SO2的高氧化活性等,嚴重阻礙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製備一種克服上述缺點的環境友好型NH3-SCR催化劑顯得十分重要。
  • 四川大學王玉忠院士/宋飛教授:仿變色龍柔性光子纖維素膜,同時具有...
    2020-11-06 10:31:08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最近,四川大學王玉忠院士和宋飛教授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海南大學郝萬軍/化學所郭興林《ACS AMI》:一步聚合獲得高強韌抗...
    2020-10-31 14:02:27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 國內首臺矽膠3D印表機落戶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雲尚智造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通過北京雲尚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購買的矽膠3D印表機正式通過安裝測試,這是國內首臺矽膠3D印表機,將用於教學應用、科學研究等方向
  • 第五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複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順利召開
    11月27日-29日,第五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複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在成都祥宇賓館舉行。此次會議由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石油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科技青年聯合會共同主辦,由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