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溫度不高怎麼還是覺得熱?都是體感溫度惹的禍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明明溫度不高怎麼還是覺得熱?都是體感溫度惹的禍

  前幾日,多地氣象部門連續發布高溫預警,京津冀等地氣溫直逼35℃!不過,同樣是35℃,有些地方的35℃讓人「熱到融化」,有些地方的35℃卻讓人「無感」。人們會感受到這種差別,其實都是體感溫度在作祟。

  什麼是氣象溫度?

  四川新聞網解釋,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據東方網報導,按照全球氣象組織統一規定的標準,氣象部門測定的溫度是放置在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距地面1.5米高,且要安放在防太陽直射、防風、防雨、通風的草坪上,它代表著自然狀態下不受幹擾的標準空氣溫度。

  什麼是體感溫度?

  據自然科學博士、環境教育學者李皓表示,「體感溫度」是人的感覺溫度,學術上被稱為熱壓力指數,與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等因素有關。

  為何體感溫度與氣象溫度有差別?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由於人們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體感溫度會與百葉箱裡測得的氣象溫度存在一些出入。

  據《揚子晚報》解釋,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例如同樣是30℃,當相對溼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而當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會飆升至40.6℃,比氣象溫度高出10.6℃。

  此外,人所處的客觀環境和具備的身體條件不一樣,感覺到的溫度也會不一樣。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採訪時說,人處在公園裡還是水泥路上,處在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裡,對溫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穿白色衣服還是黑色衣服,在陽光照射下,對溫度的感覺會不一樣;人所進行的活動、擁有的心情也會給體感溫度帶來影響。(劉洋)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陶建(實習生)、魏炳鋒)

推薦閱讀

天津市出臺「培育發展租房市場實施意見」7月3日,從天津市國土房管局獲悉,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快實現全市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目標,天津市出臺了關於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實施意見。增加供給,鼓勵新建房屋用於租賃。鼓勵消費,落實公積金付房租政策。【詳細】

天津將開放共享各類教育資源 辦好社區教育近日,天津市教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天津市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根據《意見》,天津市將「開放共享各類教育資源」,還提出要把老年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點工作,結合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社區老年人的學習環境。【詳細】

相關焦點

  •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
    為何體感溫度超過實際氣溫?都是溼度惹的禍!和前天的首個高溫日相比,昨天天空雲系多,氣溫沒有直衝衝往上升,但午後1點,最高也近34℃了,稍微一動就汗流浹背,如果不呆在空調間,還是有些悶熱難耐。事實上,高溫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世界各地沒有統一標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氣象部門通常會依據本地的氣候狀況來制定高溫提示或預警的標準。
  • 都熱暈了才30℃?專家:體感溫度不等於實測溫度
    有的市民說,明明感覺非常熱,但是氣象部門發布的最高溫度只有30℃多一點,這讓人不太理解,有些網友甚至懷疑氣象部門數據的準確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氣象部門:體感溫度和實測溫度不是一回事    以8月3日為例,氣象臺播報市區當天的最高氣溫為30.4℃,很多網友表示質疑,一些人認為氣溫應該不低於35℃。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夏天為啥熱?都是「黑球溫度」惹的禍
    作為暖通人,也許你聽過幹球溫度、溼球溫度,那麼你知道黑球溫度嗎?
  • 青島市民大呼熱暈了才30℃?專家:體感溫度不等於實測溫度
    有的市民說,明明感覺非常熱,但是氣象部門發布的最高溫度只有30℃多一點,這讓人不太理解,有些網友甚至懷疑氣象部門數據的準確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氣象部門:體感溫度和實測溫度不是一回事   以8月3日為例,氣象臺播報市區當天的最高氣溫為30.4℃,很多網友表示質疑,一些人認為氣溫應該不低於35℃。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接下來的天氣關鍵詞是這樣的:一個字「熱」,兩個字「防暑」,三個字「開空調」。  同樣是三十幾度的高溫,為啥有時覺得有絲絲涼意,有時卻感覺熱浪滾滾?6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山西被劃入「燒烤派」   同樣是熱,全國各地的感受卻不同。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為什麼溼度和風對體感溫度影響那麼大?比如北風一颳風就冷的骨頭疼,比如最近幾天的江南地區,都說最美人間四月天,然而儘管已是四月中下旬,最大的感受卻不是春風輕靈、春光明媚,而是颳風下雨的寒冷冬意,明明前一天仿佛進入初夏,第二天一下雨就又回到了冬天的尾巴,格外潮溼、陰冷。
  • 溼度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為什麼溼度對體感溫度影響那麼大?
  • 什麼是「體感溫度」?
    天冷了可以穿一層又一層衣服,天熱了卻不能脫了一層又一層。現在身在南半球的同胞們,這麼熱的天你們怎麼辦?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夏至開啟「燒烤模式」 廣州溼度大體感溫度增幅明顯  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昨天起進入夏至節氣,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從氣象資料來看,我國許多城市的歷史氣溫極值都出現在夏至以後。  據悉,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表報告稱,5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5.67℃,較20世紀平均值高0.87℃,是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連續13個月刷新紀錄,是史上為期最長。除了美國,中美洲、南美、北歐和亞洲等全球各地,都出現比以往更高溫的天氣,預料今年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看起來,6月延續了5月的高溫勢頭。
  •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體感溫度只有零下20度?
    天氣預報的溫度,和"你感覺到的溫度"為什麼不一樣?是感覺欺騙了你,還是……氣象臺報錯了? 氣象部門的"溫度" 先來說說天氣預報的溫度是怎麼來的。 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受人為幹擾越少越好,受自然環境中除氣溫外的其他因素的幹擾越少越好。
  • 昨天的體感溫度讓人迷惑 23℃的天為啥感覺比30℃還熱?
    一看實時溫度,才23℃。這怎麼可能?前段時間先後幾次30℃,都沒感覺這麼熱。昨天,在鄭州市區開車,關上車窗如蒸籠,冷風空調不得不提前打開了。這氣溫怎麼才23℃?23℃的氣溫咋給人炎熱的感覺呢?我們首先來解答第一個疑問,即昨天的氣溫究竟有多少度。
  • 人民日報新知:來,算一算體感溫度
    冬天颳風時,人們總會覺得特別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颳風本身並不會讓氣溫降低。比如說同樣在10℃的氣溫中,不颳風是10℃,颳風也還是10℃。但是,颳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   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 那是你的體感溫度在「搗鬼」-新華網
    不過,同樣是35℃,有些地方的35℃讓人「熱到融化」,有些地方的35℃卻讓人「無感」。人們會感受到這種差別,其實都是體感溫度在作祟。什麼是氣象溫度?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一回事嗎?為什麼不一樣?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主要有四項:  一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
  • 魔法攻擊還是物理攻擊?基礎裝備還是附加裝備?原來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魔法攻擊還是物理攻擊?基礎裝備還是附加裝備?原來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然而,很多曾經感受過南北方冬天的人都覺得,在同樣的大氣探測溫度下,南方要冷於北方。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體感溫度在作怪。  體感溫度,是人通過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感受,因其他與氣候相關的狀況,使空氣和人體之間的熱對流受到影響,從而使人感覺的溫度與實際有差別,因此又名表觀氣溫或是感覺溫度,受溫度、溼度、風和太陽輻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體感溫度要比天氣預報「熱」2℃左右
    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感覺,每到盛夏,體感溫度都要比氣象部門監測的溫度高很多。難道是氣象部門發布的氣溫「縮水」了?  對此,省氣象臺的專家道破了其中「玄機」:原來,氣象部門每天發布的氣溫數據都是在百葉箱內測得的,按照國際通行的氣溫測量標準,百葉箱放在1.5米高處,且百葉箱內處於陰涼狀態,所檢測的大氣溫度要比地表實際溫度低。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氣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對溼度,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