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生的網絡聊天中,常常見到「我是廢物」類型的表情包。本來想發幾個相關的表情包,但由於某些限制,不能很好地編輯到文章中。
鑑於時間、能力所限,廢物心理情況調查以網絡問卷形式向三所高校學生發出,分別是985高校、普通一本、普通二本。共收到有效問卷176份,無男女、專業、年級之分。問卷設7個問題,兩道單選,5道多選,其中3、4、5、6題需要一定條件才能觸發。
在「感覺自己在大學期間是在混日子嗎?」題目中,肯定和否定的回答大約各佔一半。
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從來沒有」,選擇「偶爾有」的學生佔到了半數以上。這說明即使是自我感覺並非在混日子的學生,也有至少一半產生過自己是廢物的心理。為何如此?「混日子」是對自己總體狀態的評價,關乎到上進心,學習的積極性。「廢物心理」不僅有總體狀態評價,還涉及到學習效果,自身能力的評估。一部分人學習可能很努力,但效果卻可能不盡人意。
第3題「感覺自己是廢物的原因有哪些」是多選題,觸發條件是在第2題中選擇「偶爾有」「時常有」「我就是個廢物」其中之一。通過選項的選擇人數,也很容易看出廢物心理的獨特性。選擇人數最多的「和優秀的學生比較」「現實與自我期望值的落差」實際上都暗含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希望自己更優秀。真正頹廢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的優秀,對自己期望值也不會很高。
分析選項,「沉迷於娛樂活動」最能體現廢物特點,選擇的人數卻僅高於「其它」;「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和「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十分相似,但其實前者出於對自己學習結果的描述,後者出於對自己學習狀態的評價;在涉及到高中與大學對比的選項上,選擇的比例並不高,並不符合很多學生高中還行,一到大學就墮落的說法,很多學生可能就是一以貫之的狀態;在其它選項中,一位學生表述了「和優秀的學生比較」相似的內容,另一位學生則提到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對未來迷茫。從總體看,有132位學生填寫了本題,產生了437個選項總數,平均每個人選擇了3.3個選項。說明廢物心理的產生,並非單一原因的作用,而是多個因素的複合。
前四個選項分別涉及到比賽、成績、專業知識、特長,選擇的人數相差不大,總體表達了一個意思:相較於別人,自己不夠好。前文提到,這暗含了一種積極的心態,想要自己變得更優秀。但也有消極的一面:過於在意別人的優秀,以至於產生自己是廢物的心理,表明了不自信的心理狀態。生活中充滿了比較,高中時期單純是成績的比拼,大學時涉及的面就更廣。適當的對比,可以給予自己前進的動力,但因為對比產生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就是廢物的想法,會有害於自身的發展。
「能逃的課就逃了」選擇比例達到46.51%,大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並不夠積極。這齣於多方面原因,自身學習態度的問題;大學確實存在不少水課;大學的自由度較高。「有一些任務作業直接找代寫」選擇的比例並不高,但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也應當警惕。「課也聽了,作業卻不會」選擇的比例最高,這大多數應該涉及到理工科的學生。我自己本身也聽過不少理工科的學生吐槽課程太難,壓力太大,期末擔心掛科。相對來說,人文社科的課程很少有聽不懂的現象,主要是態度和用心方面的問題。在「其它」選項中,還是集中在課程和作業上,還有兩個提到「就是感覺自己水」這種非常主觀的回答。
令人驚訝的是,「沒人管」成為選擇人數最多的答案。很多大學生還處於中學時嚴格管理才能自我發展的狀態,或者說被應試教育培育成「機器」,需要老師家長的時刻敦促才能前進。前兩個選項實際上是高校為大學生留出了自我的發展空間,但一部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反而用來刷劇、打遊戲。在「其它」選項中,「懶」和「不自律」被提及的最多。
中國大學的嚴進寬出現象一直廣為詬病,近年來不斷被提及,但並沒有太多實質上的改變。另一方面,大學的自由度相對較高,為學生的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但因此造成一部分學生自覺性不高,大學混了四年。「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是中國社會不可迴避的現狀。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不知道將來能做什麼工作,保研成績不夠,考研又不想再經歷一年「高三」,本科出來競爭力又不行。在對自己未來沒有信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一部分學生就會產生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就是個廢物的想法。
最後,對產生廢物心理的原因進行總結。主觀方面,學習積極性、自律性、自我期望值是主要原因。在學習積極性方面,一部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甚至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在自律上,很多學生無法平衡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在管理寬鬆時很容易自我放逐。在自我期望值方面,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而優秀的學生會進一步打擊自己的自信心,產生焦慮與自我否定。客觀方面,大學自由度、人才競爭是主要原因。自由度是一所好大學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一部分學生反而不知所措。人才競爭激烈使一部分學生感到壓力,自嘲廢物更像是一種無奈與心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