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歷史丨阿波羅4-6號試驗

2020-11-02 用戶1261830018700558

阿波羅204號(阿波羅1號)事故的影響耽誤了美國登月計劃一年多的時間。從1967年底到甘迺迪總統提出的登月時間1970年之前只剩下兩年,而首次載人飛行尚未進行,土星五號火箭也還沒有試飛過。時間緊迫,制定加速試驗計劃成了整個計劃能否按時完成的關鍵。當時有一個估計,土星五號火箭在首次載人發射以前,至少要進行五次不載人的發射試驗。這個設想立即受到了喬治·穆勒的反對。他認為,如果採取這樣的步驟,將難以在甘迺迪提出的最後期限前完成首次載人登月任務。

喬治·穆勒是阿波羅計劃中的實權人物和強硬派。他帶領波羅計劃工作室爭取到了統攬阿波羅計劃的權力,休斯頓中心、馬歇爾中心和甘迺迪中心都要受它的直接領導。穆勒本人對飛行試驗有獨特的看法。

在美國以往的航天計劃中,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通常是一級一級進行,即首先進行第一級試驗,上面各級都用模擬件,第一級往往要試驗多次才能進行第二級的試驗。第二級試驗時,第三級仍是模擬件,最後才能過渡到三級火箭都是真火箭的全活性級飛行試驗。

這種逐級試驗的方法在火箭發展的幼年期是必要的,但在20世紀60年代火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情況下就顯得有點多餘。穆勒開始遊說上層、命令下層,積極貫徹「全活性試驗」思想。按照這一思想,運載火箭不再像以前那樣一級一級進行試驗,而是各級全部採用正常發動機的整體試驗,從而達到一次試驗多方受益並且大大節省時間和經費的多重目的。

穆勒的主張不是通過宣傳和說服別人實現的,而主要是通過命令貫徹的。在1963年10月29日的一次載人空間飛行委員會會議上,他介紹了全活性試驗方法。在人們都還在驚愕的情況下,他便說:「如果沒有什麼意見的話,將在兩天後通過電傳發文提出新的試驗程序表。」這樣,穆勒的「全活性試驗」主張在一些部門開始並不十分情願的情況下,得到了貫徹和實施。事實證明,這種新試驗方法確實加快了時間進度,這是他的一大貢獻。

穆勒不僅對土星五號火箭的首次飛行做出大膽的「全活性試驗」決策,還對以後的飛行試驗大刀闊斧地削減。他提出,在1968年以前土星五號共進行四次試驗飛行,最後一次進行載人飛行。1969年進行五次試驗,最後一次完成登月任務。

土星五號的首次飛行試驗是按照穆勒的假想,一次試驗全面收益的原則進行的全活性試驗。這次試驗的代號定為AS-501,AS代表阿波羅飛船與土星運載火箭結合,5地表土星五號火箭,01代表第一次飛行。對一般人來說,更容易記憶的是飛船的系列編號,這次發射的017號飛船是第四次發射,根據前面的命名,將這次飛行任務正式編號為阿波羅4號。

這枚火箭的各級在1966年8月就開始運往發射場。1966年9月12日運輸工作才告完成,三級均順利到達。1967年6月20日火箭測試完畢,1967年8月26日,船箭組合體測試完畢,AS-501被一輛履帶車緩慢地拉向39A發射臺,這是土星五號專用的發射臺。

1967年11月9日,是第一枚土星五號火箭發射的日子。在倒計時3分鐘時,程序開始由計算機自動執行,到30秒時,驅動F-1發動機推進劑輸送的55000馬力渦輪泵開始工作,到8.9秒時,點火裝置收到點火信號,煤油和液氧湧入燃燒室,相遇、混合、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從噴管高速噴射而出。當達到最大推力時,迴旋臂釋放,土星五號開始緩慢地離開發射臺。

阿波羅4號的飛行結果相當成功,預示著載人登月飛行的成功已為期不遠。這次試驗全面驗證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還考察了阿波羅飛船與土星五號的結構特性、飛船主推進系統和姿態控制系統、飛船任務支持系統以及指令艙的再入與回收特性。

1968年1月22日傍晚,土星1B運載火箭將模擬飛船的頭椎體送入軌道。雖然這次沒有安裝真正的阿波羅飛船,但仍然沿用了新的編號,稱為阿波羅5號。這次試驗首次發射了格魯曼公司研製的登月艙,它裝在模擬椎體與第三級的結合部裡。試驗項目包括登月艙結構和設計,下降發動機和上升發動機的點火和工作。

1968年4月4日,一枚土星五號火箭發射了阿波羅6號飛船。這次試驗是完整的登月飛船的全面考核,包括土星五號火箭、指令服務艙和登月艙。這次試驗主要是檢驗完整系統的結構特性和適應性,諸如飛船載荷、火箭各級的分離特性、分系統的運行以及應急監測系統的工作等。

在此之後,阿波羅計劃正式進入載人飛行試驗階段。

相關焦點

  • 航天歷史丨阿波羅1號事故
    阿波羅1號(Apollo 1),是追溯給阿波羅-土星204 (AS-204) 的正式名稱,1967年1月27日,位於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臺的土星1B號運載火箭頂部的阿波羅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使三名太空人:指令長維吉爾·格裡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及駕駛員羅傑·查菲喪生。
  • 航天歷史丨阿波羅8號首次環月飛行
    阿波羅7號是用土星1B號火箭發射的,下一艘飛船即阿波羅8號計劃用土星五號火箭發射載人航天計劃主任喬治·勞提議阿波羅8號進行一次載人繞月飛行,他認為這次飛行準備的硬體以具備這個能力。這個建議一提出,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太瘋狂了,但當人們仔細分析後又發覺這個建議合情合理。
  • 航天歷史丨阿波羅7號首次載人飛行
    ,包括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阿波羅試驗飛船的設計等等。這些工作進行的時間較長,加上阿波羅1號事故的影響,使載人飛行試驗遲遲沒有進行。1963年中,穆勒在檢查阿波羅飛船的研製和試驗進展時,北美航空公司報告說,第103號指令服務艙已經研製完畢,正在檢驗階段,估計在年底可以進行載人發射試驗。由於本次試驗是近地軌道任務,所以採用較小的土星1B號火箭。首次載人試驗的航天員選定的是格裡索姆、懷特和查菲。
  • 航天歷史丨人類進入太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在進行了一系列活體動物試驗之後,蘇聯決定於1961年進行第一次真正的載人飛行。人類首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 「阿波羅」17號月球之旅
    飛向月球從12月6日夜於甘迺迪航天中心幾經推遲的發射時起,到12月11日午後於月球著陸之前,「阿波羅」17號飛船的旅行一直平安無事。休斯敦航天控制中心的負責人沒有再三要求塞爾南、史密特和埃溫斯去搞更多的試驗,而是讓他們保存旺盛的精力去完成最為重要的任務——登上月球並在其表面漫遊一番。
  • 歷史上的今天 : 阿波羅1號事件
    1967年1月27日,正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臺上測試的阿波羅1號火箭突然發生災難性火災,在飛船駕駛艙內操練的3名太空人葬身火海
  • 航天史最驚險逃生,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太空人用4天逃回地球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關於美國阿波羅計劃的討論也就越來越多,美國共組織7次載人登月,6次成功,而失敗的這次堪稱航天史上最驚險的逃生,同樣也被譽為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失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13號太空爆炸在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接連成功登月之後,1970年,美國開始了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共搭載了3名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弗萊德·海斯。
  • 航天史最偉大失敗,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太空人用4天逃回地球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關於美國阿波羅計劃的討論也就越來越多,美國共組織7次載人登月,6次成功,而失敗的這次也被成為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失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在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接連成功登月之後,1970年,美國開始了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共搭載了3名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弗萊德·海斯。
  • 4.12世界航天日| 你不可不知的航天知識
    每年的4月12日,都是「世界航天日」,又稱「世界航天節」。該節日之所以設立在4月12日,是因為在1961年的4月12日,27歲的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實現了人類首次遨遊太空的壯舉。那麼,關於世界航天簡史,你又了解多少呢?
  • 航天愛好者的天堂!從萊特兄弟到阿波羅,人類在航天事業上的歷程
    還有一個館據說是在弗吉利亞州的一個叫伍德沃爾哈齊(Udvar-Haz)中心,這個中心有播音航空機庫和麥克唐納航天機庫兩個龐大的機庫,可以展覽大型飛機和太空飛行器。其中據說有重要的展品就是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B29轟戰機(Enola Gay)號,二戰期間中國戰區赫赫有名的飛虎隊戰績,洛克希德SR-71黑鳥,據說也在那。
  • 多圖預警:阿波羅11號登月的那些事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4天後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乘坐登月艙在寧靜海登陸,同行的太空人麥可柯林斯留在繞月軌道。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時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中國嫦娥二號全月圖拍到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遺蹟
    點的拓展試驗。  下一步:著陸月球  「嫦娥二號去年8月就已完成預定任務,現已屬於超額完成拓展試驗任務。」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告訴記者。  如此安排,實際與我國整體航天事業發展計劃息息相關。「目前,我國火星探測已列入規劃。
  • 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人6次登月實錄,我選擇相信
    這次寶貴的經驗教訓,被後來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吸取。因此,正式來講,沒有命名為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航天飛船。阿波羅7號成員左起:埃斯利、施艾拉、康尼翰阿波羅7號於軌道而且為了更加保險,阿波羅計劃還進行了「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3次無人測試飛行。
  • 航天歷史丨向太空進發
    他們對航天事業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如&34;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博士和奧伯特教授,他們在理論上為近代航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催促著人類向太空進發的步伐。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飛彈P-7,射程8000公裡,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
  • 航天知識丨火箭的起源
    嫦娥奔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然而,真正航天飛行的歷史是從火箭技術的歷史開始的。1926年,他進行了人類首次液體火箭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這使得他成為液體火箭的實際創始人。1942年10月3日,德國首次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彈道飛彈——V2,並於1944年9月6日首次投入作戰使用。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它就是美國著名的阿波羅11號飛船。 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人類航天事業向前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從此徵服宇宙的星辰大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即使過去了半個世紀,今天的人們依舊會驚嘆於這項任務的偉大、夢幻與唯一。那麼,這一堪稱奇蹟的任務是如何發端又如何完成的呢?
  • 多圖預警,「阿波羅11」號登月的那些事兒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阿波羅登月被徹底顛覆,航天科技五院公開設計圖紙!刷新認知水平
    阿波羅-11號飛船由土星五號火箭發射升空 縱觀整個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有6艘飛船總計將12 神舟載人飛船總師張柏楠 這是4年前張柏楠總師在首個航天日活動中的訪談記錄,在這4年時間裡我國航天不再臨淵羨魚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阿波羅1號:首批3名太空人模擬操作中喪生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羅號執行任何太空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處理了一個悲劇事件。
  • 阿波羅9號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69年3月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阿波羅計劃第三彈。此次任務是完整阿波羅太空船的首度升空,也是美國使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第二次阿波羅載人任務。阿波羅太空船飛入近地軌道,任務為期十天,目標包括檢測登月艙執行月球軌道任務的飛行資格,降落和上升推進系統操作示範,證明機組人員能夠獨立飛行,然後將登月艙和服務與指令艙會合併對接,為首次載人登月任務打基礎。執行任務的三名機組人員包括:指揮官詹姆斯·麥克迪維特、指令艙駕駛員大衛·斯科特和登月艙駕駛員拉塞爾·施威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