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唱戲,商業變聲:1918大流感「間冰期」的全民危機

2020-12-05 澎湃新聞

「這場流感將會回來,這毋庸置疑。」——阿拉巴馬公衛專家杜布瓦,1919年9月

人們對流行疾病的「恐疫」心態並非一蹴而就。在疾病爆發起初,人們往往對其毫無意識準備,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危險信號,醞釀出對新來疾病的緊張情緒。而當疾病覆蓋一定範圍後,疫情傳播放緩,同時人類社會生成對策或習於耐受,則大多數人的疾病擔憂會有所淡化。因而,疾病危機感對人類社會釋放影響的主要窗口,是首次傳染波峰過後,下次相似高峰來臨(或預估到來)之間。對此,我們引入「間冰期」(兩個相鄰大冰期中相對溫暖階段)這一地質學名詞加以描述。置身重大傳染病「間冰期」的人們赤裸裸地暴露於致命威脅,又苦於應對無章,是最容易滋生危機感、也極易為危機感裹挾的群體。

1918年10月,美國遭受大流感重創,發病、病死率均居高不下,駭人聽聞。這段後來被醫學史定名為「黑色十月」的慘痛光景,給美國社會留下難以彌合的巨大創傷。1919年,美國迎來了1918大流感「間冰期」。與此同時,一場由「黑色十月」後瀰漫的,全民危機感發酵的,科學唱戲、商業變聲的大流感社會活劇揭開了大幕。

「黑色十月」後美國醫學界對「流感重來」的憂慮

恐懼是「黑色十月」後美國社會的基礎心態。大流感「飛來橫禍」使美國普通民眾驚懼萬分。1918年10月20日,《華盛頓時報》撰稿人滿是憂慮地寫道:

「現在,由於民眾對大流感擔怕過甚,歇斯底裡症已開始出現。我們應當避免過度緊張,就像不可太過鬆懈一樣。」

為應對「沒病死卻怕死」的疫時社會安全感崩解,醫學專家不得不反覆通過各媒體發布安撫告示,勸導美國民眾「保護好自己,但不要害怕大流感」。但是,美國醫學界翻來倒去的同質化警示很快便啞然失聲——在醫學家鎮靜表面之下,致病原由尚未確定帶給他們的焦慮,絕不亞於普通民眾流感恐慌。這點在1919年大流感「間冰期」尤為凸顯。

1919年9月,公衛學者尤金·菲斯克(Eugene L. Fisk)博士表示:「除非流感這種疾病的源頭被鎖定,否則它無疑還會是像德軍一般危險的敵人。」而「黑色十月」期間醫療系統過載崩潰也給1919年的美國醫療界蒙上一重心理陰影。8月23日,德克薩斯州厄爾巴索護士協會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談道:「今年秋天流感可能復發,(我們推測)如果它像去年冬天一樣嚴重,這裡將會出現護士短缺,病人可能因此缺乏照料,遭受許多痛苦。」

疾病統計表上躥升的數據更讓醫學界坐立不安。1919年9月,田納西州衛生官員向媒體坦白:1918年9月15日至12月30日間該州因流感、肺炎死亡者有9000人,而1919年前四個月這一數字高達12000例。田納西衛生部門據此判斷,「大流感還是回來了」。1919年11月初,美國公共衛生局長布盧告知媒體「目前國家公共衛生部門已接到900例流感報告」,為此他提醒「民眾與政府部門應關注秋天可能出現的大流感回潮」。

對受過良好醫學訓練的專家而言,病例統計是極其形象且精準的危險度指徵。然而精於醫術的專家往往執拗於發布他們所見的「醫學事實」,對此類消息在社會輿論乃至民眾集體心態中起到的恐懼催化效應所知有限。因而,一些「良策」往往會出乎醫學界意料地走向疫時社會「良治」的反面。以圖1為例,這是美國衛生部門發布的健康宣傳漫畫,號召民眾用手巾捂住口鼻打噴嚏。該宣傳爭取人們注重衛生修養之本意是正確的,然而,該漫畫亦可以被誤讀出如此內涵:融於「大眾」的任何一分子,單以打噴嚏這種日常生理反應便可傳播流感。不諳公共衛生權威真實意圖的普通讀者,極容易為圖像語言刺激,加深對大流感疫情的強烈恐慌。

圖1 1919年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的一則防禦流感宣傳漫畫

一些更為嚴肅的醫學界布告也未能避免成為「雙刃劍」。本著「預防比治療更簡單」的思維,美國衛生部門在1919年大力開展衛生宣教,希望藉此降低第二波大流感疫情帶來的風險。1919年3月底,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布了針對大流感回潮的「六條警告」:

1、待在家中,鼓勵你鄰居也這麼做;

2、除了急需情況,避免前去人員擁擠場所;

3、警惕所有感冒症狀,及時隔離疑似患者;

4、通過上報疑似病例、檢舉違反檢疫制度者來保護你自己;

5、任何家中的集聚性社交活動都是危險的;

6、醫學專家表示:首次罹患流感六十天後,任何人都可能遭受二次感染。

前五條警示都曾見於「黑色十月」後一段時間內的防疫資訊。重複提及它們會讓受眾難免回想起第一次疫情高峰所造成的滿目瘡痍。而第六條建議更是在告誡公眾不可掉以輕心的同時,激化了社會上本已暗潮洶湧的流感恐懼——既然免疫不能生成,所有人都公平地再次站在大流感死神面前,沒有人可以預先判斷自己的命運走勢。

也許美國科學界難以想見,自己竭盡全力揭示大流感危險的善意行為,竟無形間加劇了普通民眾的危機感。科學家們也很難料到,自己服務百姓的公益科普,竟會在剎那間被亟待漁利的藥廠、保險公司等商業主體「竊取」。1919年11月,在一則名為《警告:流感將會以更危險形式重來》的廣告裡,藥商假借俄州代頓市某醫生之口宣傳說:

「這個世界將會再次被流感橫掃,比起使成千上萬人喪命的去年疫情更為嚴峻、災難化。而緩解疫情甚至根除流感的關鍵在於聽從醫學界建議。」

引文中的「醫學界建議」指什麼?那不是貼心的安全提示,那是一場熱火朝天的美國藥業與保險業「恐懼營銷」。

美國藥業、保險業在大流感「間冰期」的「疫情歸來」賣點

1918大流感爆發後,美國商業界迅速乘勢搭上輿論「便車」。1918年10月,美國衛生部門在《密蘇裡晚報》刊發的大流感預防警示便由C. B. Miller鞋業公司贊助,長篇幅科普介紹後印著碩大的鞋品廣告。不過,在1918年底,美國商業界尚只是「搭便車」,進入「間冰期」後,大流感問題上美國科學界與商業資本的關係形勢陡轉:商業偷換主體,將科學綁上了牟利的「戰車」。

美國製藥廠首先嗅到了大流感「間冰期」民眾危機感帶來的商機。他們清楚:1919年鼓動美國民眾「掏腰包」的最佳賣點便是「避疫」流感——這是剛需支出的「保命錢」。因而廠商在文案上細加琢磨,力求將觀眾危機感轉化作購買慾。1月7日,《晚間世界報》刊登的「約翰爸爸」(Father John’s)藥品廣告筆間滿是緊迫感:

「雖然我們已擺脫大流感一段時間,但它還是氣勢洶洶地回來了。一些地方的疫情甚至比上次更嚴重。如果你變得虛弱或漸顯體力不支,你已置身於現在遍及四處的細菌之中。如果你感冒了,那麼你會變得更加危險,感冒可以迅速發展成流感或肺炎。」

有了緊張情緒渲染做鋪墊,商家自可順理成章地拋出「非買則病」這一「選擇題」。1919年9月初發布的科蒂庫瑞(Cuticura)品牌廣告直言:「流感歸來,且比以前更糟糕。我們的產品可以滿足預防流感之需要。」如此一來,不明就裡的消費者怕是很難跳脫蠱惑。廣告裡「非買則病」的暗示,成功引導買主走向「以購消病」的「亂投醫」結果。

正文之上,美國藥業也曾更露骨地在廣告標題那極為醒目的位置安插驚悚語段,將方寸文章對消費者產生之刺激發揮到無以復加的水準。圖2所示1919年1月廣告的主標題揚言「大流感再次成為嚴重威脅」,副標題補充到「疫情又回來了,受害者數以千計」。圖3廣告則運用當時美國輿論生產中常見的「侵略」話語,稱「大流感又入侵了這個國家」。圖4廣告的標題表面平淡無奇,僅是陳述「流感再次於我們當中出現」的「醫學事實」。然而稍加品味,「身邊的」、「鄰人的」威脅似乎比對國家、國族之侵害更能激起普通民眾內心漣漪。這些廣告修辭為「恐懼營銷」夯實了基礎,不獨博得觀眾眼球,更使處在迷茫間的美國民眾「確信」廠商們不是在售藥,而是在救世。

圖2 1919年1月《布裡奇波特時報》廣告標題

圖3 1919年9月《羅諾克急流先驅報》廣告

圖4 1919年12月《金斯特裡報》廣告

保險業也不輸藥業勢頭。1919年初以前,美國各壽險公司的報端廣告基本以「老有所依」為誘餌吸引購險者。當激起美國民眾對大流感無限恐懼的「黑色十月」過去,美國保險業普遍意識到,一個帶有風險但著實真金白銀的商機已然出現:大流感讓多數美國人對身家性命憂心忡忡,此時推銷人壽保險變得異常容易。而保險的實質,是在相對低風險階段,對接下來可能遇見的高風險做出準備——這在時間線上與大流感「間冰期」全然吻合。由此,1919年的美國保險業認定自己在大流感「間冰期」將會如魚得水。

1919年1月《阿拉斯加帝國日報》刊登的保險從業者採訪實錄,清晰呈現了保險業利用大流感「間冰期」全社會危機感來擴展人壽業務的營銷思路:

「多數受害者年齡低於30歲,與那些在大公司有保險者平均壽命高達55至60歲的情況構成了鮮明對照。」

當下稍具科學素養的閱讀者均能指出引文邏輯紕漏:大流感患者年齡結構與購險人群分布間並無直觀聯繫,那些躲過大流感的購險者能逃過一劫,絕非拜人壽險所賜。但顯然在1919年前後的美國,上述理性判斷並無法為多數人接受。大流感「間冰期」惶惶然的美國民眾,需要也樂於接收飄渺但美好的疫時健康保險允諾。

圖5是大流感「間冰期」美國某人壽保險廣告,標題印著碩大的「流感」一詞。其下,在盡陳醫學專家「認定大流感會復發」的觀點後,一句反問直逼大流感「間冰期」閱讀者的心理脆弱點——「你是否也獲得了這重對抗緊急情況的保護?」隨後方才跟進銷售內容,以建議口吻向消費者提出「如果沒有,請諮詢「完全保護」的意外與健康(保險)政策」。而圖6所示廣告歸屬於「大流感保險」(Influenza Insurance),名稱就透露出在大流感「間冰期」的蹭熱度企圖。而該廣告圖幅主體是一張突出脊椎的側視人像,一條條提示線對應起各個人體臟器。這很難使普通讀者不產生「保險將保護每一個器官」的幻覺。因而,如此宣傳大有可能吸引對流感心懷憂懼的美國消費者,拉動人壽險銷售快速增長。

圖5 1919年保險業的「流感廣告」

圖6 「大流感」保險公司廣告(1920年)

有趣的是,保險企業費盡心機地利用大流感「間冰期」民眾恐懼,然而這一商業圖謀竟為其招徠沉重負擔。1920年,美國人壽行業組織發布的前一年度經營情況顯示:全體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而各人壽公司針對大流感的賠付開支高居首位。更令人訝異的是,1920年美國31家人壽公司裡,僅有3家提高了保險費率(高費率意味高風險)。這充分說明售賣人壽險的難度加大,企業不得不在虧損背景下繼續維持低價競爭,以勉強求得生存。不得不說疾病史給緊追大流感「賣點」的投機保險企業,開了一個頗具警示意義的玩笑。

可以說,「疫情歸來」的危機感轉化為商業賣點,是1910年代美國輿論系統、消費文化的必然結果。但以後來者眼光評價,這種「借科學之名,行牟利之實」的做法對疫情防控、社會穩定而言損害不小。淺層次上,民眾會被商業化的流感警示「洗腦」,產生不必要的過度緊張。往縱深看,長此以往,真正科學很有可能因此出現信任危機。等到科學家再出面宣教時,公信力垮臺的他們又何以服眾?更遑論之於防疫而言頗為關鍵的令行禁止了。

最近這段時間,從北京到烏魯木齊,新冠疫情的屢次反覆牽動著舉國關切。所有人都在擔憂超大城市流動性、發達物流網絡,以及文旅業線下復工會將新冠病毒送至身邊。4月26日,武漢市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渡過大劫的中國進入本土病例「零」階段,「新冠連四月」的巨大苦難休止。我們緊繃的「恐疫」神經尚未鬆懈,6月13日,北京新發地、海澱某農貿市場集中確診46例新冠肺炎,一個月後,烏魯木齊又發生集聚性新冠疫情,「戰疫」警報再次拉響。與此同時,鍾南山院士、張文宏教授等權威專家紛紛預言今冬明春可能還會出現一場新冠流行。由此看來,中國、世界正處在新冠疫情的「間冰期」。刨除社會進步、制度差異等後天因素,百年前美國民眾在大流感「間冰期」萌生的危機感與今日中國何其相似。百年前美國醫學界大流感防控宣教的「好心添麻煩」往事,以及美國藥廠、保險公司借題發揮,炒作流感危機感的歷史,都可為今日中國提供前車之鑑。在不確定性佔據上風的特殊歲月裡,我們需要找尋到警惕與安心的微妙平衡點——與重大疫情做抗衡時,我們不僅需要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呼喚著更完善的科學文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只醫藥事:1918大流感下美國的「口罩社會史」
    1918年美國通行「流感口罩」樣式(a線搭於耳上,b線繫於頸部)疫情初期美國醫藥衛生界對口罩的積極態度1918年9月底,救急心切的美國醫生們很快瞄準了口罩,對這一「簡易卻科學」的防疫裝備表露出積極態度。「流感潮」初起之際,美國醫學界首先要解決一線醫護的自我保護問題。
  • 校園防疫: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學校的「安全掙扎」
    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各級學校在面臨大流感浪潮時亦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安全掙扎」。這段罕為人知的美國學校抗疫史,始於教育界、社會公眾對學校安全與否、開學是否必要的細緻觀察及真切傾訴。「危險的學校」與「必要的開學」1918大流感在美利堅肆虐之際,絕大多數美國學校也未能倖免。
  • 洪緯|1918年大流感時期的洛克菲勒研究所
    不久,一場殃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大流感在美國爆發,隨即橫行施虐、荼毒生靈。據估計,這場流感至少造成全球五千萬人死亡,成為現代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之一。始發於1918年春季的那一波流感是溫和的,第二波則來勢兇猛,重點攻擊青壯年。有的患者的症狀相當嚴重,身體發紫發黑,黏膜嚴重出血,甚至引發七竅流血,如同中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
  • 為什麼1918年大流感如此致命?一段跨越近半世紀的科學追蹤史
    他在當地聽到了一些關於大流感流行的傳說。現在,他知道當年患者的線索,也知道如何在凍土上挖掘操作,也許,他真的可以去試一試,揭開1918年那場大流感留下的謎團呢?陶本伯格推測,控制合成神經氨酸酶的基因,很可能在 1918 年之前,就在感染哺乳動物的流感病毒中存在了。某一次變異重組之後,終於演化為能感染人的1918大流感。
  • 研究:武漢疫情臨床嚴重性堪比1918年大流感
    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在武漢(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新冠肺炎死亡率比2009年甲型H1N1流感和季節性流感都高,有症狀病人的死亡風險(symptomatic case-fatalityrisk, sCFR)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相當,顯著高於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 高度懷疑新冠病毒來自1918年大流感的延續
    新冠病毒越來越像是又一次大流感。1918年,美國堪薩斯州發生一種致命的病毒(後被稱為西班牙流感),之後該病毒肆虐全球,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範圍內的死亡人口達到2500萬以上。西班牙流感成為了世界上傳播最廣致死性最高的一次傳染性疾病。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寒冷的冰期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 簡單規則預測間冰期發生時間
    原標題:簡單規則預測間冰期發生時間   科技日報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1日發表的一篇氣候科學論文報告稱,使用一條簡單的規則就可以預測間冰期的發生時間。實驗顯示,這條規則不需要獲取氣候或大氣數據,就可以成功推演過去幾百萬年裡的每一個間冰期。
  • ...首次製造出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時期流感病毒的3D結構模型...
    2018年7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樣顆粒(VLPs)是一種基於蛋白質的結構,其能模擬病毒並與抗體進行結合,由於VLPs並不具有感染性,因此其或許就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疫苗應應對多種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等;目前關於流感VLPs的細節研究人員認識非常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
  • 1918大流行給出了警示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人民獨創的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日子。隨著COVID-19大流行感染人數在美國創下新高,2020感恩節該如何度過?
  • 釋惑 | 冰期、間冰期與寒冷期、溫暖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狹義冰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即較寒的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即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冰期時,冰川大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
  • 1918大流感(2):大流感從何而來
    西班牙大流感既然和西班牙沒關係,那麼,它到底哪來的呢?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我們研究整個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大約三次大的「冰期」,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距今大約7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大約距今3.5億至2.7億年以前;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距今約200至300萬年前,普遍認為結束於大約
  • 【微地理】冰期與間冰期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①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我們研究整個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大約三次大的「冰期」,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距今大約7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大約距今3.5億至2.7億年以前;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距今約200至300萬年前,普遍認為結束於大約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地表巖石/礦物風化被認為是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不同尺度碳循環平衡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前沿之一。但是,巖石風化與高原隆升、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存在較多爭論,特別是季風盛行的青藏高原周邊。
  • 流感大流行暴發一百周年,最全的疫苗解讀都在這兒了
    1為什麼流感大流行被WHO列為2018年全球衛生面臨的十大威脅之一?全球以及中國是否存在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 餘宏傑教授:流感病毒有一種變異機制,叫抗原轉變的機制。這種機制會導致它會每隔幾十年出現一次跨越國界和洲界的世界性大流行,其流行不會局限於全世界的某一個地區或國家,會在短時間內傳遍全球。
  • 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之十三:冰期-間冰期碳循環
    在冰期-間冰期旋迴中,大氣CO2為何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巨大的海洋在CO2的吸收與釋放中扮演了何種角色?CO2變化如何驅動地球氣候的演變?本周日(6月7日)上午10:00(北京時間),在Zoom空中會議室(8314254773),邀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Senior Fellow於際民和南京大學陳天宇教授來解密冰期-間冰期碳循環,敬請期待!
  • 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類遭遇過什麼,又改變過什麼?
    正如美國歷史學家 約翰·M·巴裡在 2004 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大流感: 歷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詩》所言:1918 年大流感的始末不是一個簡單的關於毀滅、死亡和絕望的故事,也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如何與自然強加於人類社會的災難作鬥爭的故事。
  • 解鎖病毒之謎:帶你探索21世紀第一次流感大流行
    作者以科學的視角闡述了什麼是病毒,以及流感與病毒的關係,為如何做好病毒防控奠定了基礎。,世界上的流感專家包括我自己都深信,人類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將由 H5N1 病毒引起。 2009 年,大自然母親徹底愚弄了世界上的流感專家,她沒有給我們送來另一種 H5N1 病毒,而是送來了一種與 1918 年流感病毒相似的 H1N1 甲型流感病毒,令人深感恐懼。 似乎 1918 年的經歷即將重演,這種病毒在流感大流行 90 周年的時候重新植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