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
地球化學空中會議室之十三:冰期-間冰期碳循環
在冰期-間冰期旋迴中,大氣CO2為何會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巨大的海洋在CO2的吸收與釋放中扮演了何種角色?CO2變化如何驅動地球氣候的演變?本周日(6月7日)上午10:00(北京時間),在Zoom空中會議室(8314254773),邀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Senior Fellow於際民和南京大學陳天宇教授來解密冰期-間冰期碳循環,敬請期待!
-
【微地理】冰期與間冰期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①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在這三次大冰期間間隔的2至3億年時間,氣溫通常較為溫暖,稱為「間冰期」,比如在恐龍生活的白堊紀,距今大約1億年以前,剛好間隔於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之間,當時全球氣候表現為十分溫暖。
-
250萬年前,地球曾進入「間冰期」,如今人類正往「間冰期」前進
前段時間國外一支考古團隊在加拿大地區發現了美洲乳齒象化石,通過對該化石的研究發現了那個時期的地球氣候情況。,漫長的冰期也無法將它們趕盡殺絕。 根據乳齒象種群遷徙的情況,研究人員推測250萬年前地球可能處於間冰期。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為「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在這三次大冰期間間隔的2至3億年時間,氣溫通常較為溫暖,稱為「間冰期」,比如在恐龍生活的白堊紀,距今大約1億年以前,剛好間隔於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之間,當時全球氣候表現為十分溫暖。
-
釋惑 | 冰期、間冰期與寒冷期、溫暖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狹義冰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即較寒的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即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冰期時,冰川大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地球曾出現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人類已身處間冰期,科學家:海平面升高或不止10米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精確預測對我們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上一次全球海平面持續飆高是什麼時候?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發現125000年前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變暖的時期,海平面比今天還要高10米。對此,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未來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超過10米。
-
地球曾進入「間冰期」,乳齒象被迫遷移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出現演化的階段,地球也進入到第四紀冰河時期,不過,地球在過去的數百萬年時間裡,並不是一直都寒冷無比,其中也有氣候回暖的時期,這段時期被稱作「間冰期」,這次科學家們對於乳齒象的研究,就是與間冰期有關。
-
託聽力的福第2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個啥?
是什麼因素延長了現在間冰期的時間長度?正確選項:An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certain gases in Earth’s atmosphere. 地球大氣中某些氣體量的增加。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跨越末次冰川周期(11萬5000至1萬1700年前)的格陵蘭冰芯氣候記錄揭示了在溫暖與寒冷狀況間的一系列急劇的氣候波動。這些擺動也被稱為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其特徵是氣候突然轉變至某個快速變暖的時期,然後則是一個較為逐步的、進而又變得遽然的回覆至較冷的氣候狀態。發生這些擺動的周期尺度似乎為百年至千年。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被冰川覆蓋的人類城市地球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是地球最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我們研究地球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對於宏觀認識地球氣候的變化,以及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的變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地球的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在波動變化之中,冷暖乾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
科學唱戲,商業變聲:1918大流感「間冰期」的全民危機
在疾病爆發起初,人們往往對其毫無意識準備,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危險信號,醞釀出對新來疾病的緊張情緒。而當疾病覆蓋一定範圍後,疫情傳播放緩,同時人類社會生成對策或習於耐受,則大多數人的疾病擔憂會有所淡化。因而,疾病危機感對人類社會釋放影響的主要窗口,是首次傳染波峰過後,下次相似高峰來臨(或預估到來)之間。對此,我們引入「間冰期」(兩個相鄰大冰期中相對溫暖階段)這一地質學名詞加以描述。
-
2008,半導體產業的間冰期?
年初的各種預測都對2007年的半導體市場給出了相對悲觀的論調,整個產業的增長率預測被限制在6%以下,對比之前幾年連續的兩位數增長率存在不小差距,當然,面對2007年預測的悲觀是對2008年的翹首以盼。2008年在各個分析機構的預測中被廣泛看好,2007年初的預測2008年半導體行業增長率將在15%左右,甚至可能接近20%。
-
美洲乳齒象曾在間冰期向北移動 | 《自然-通訊》論文
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不過,乳齒象對這些變動的響應一直有待了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Emil Karpinski和同事研究了北美洲各機構保存的美洲乳齒象化石骨骼和牙齒樣本,並對33個樣本進行了完整線粒體基因組測序(作者的分析中還包括另外2個已發表的基因組)。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相關的侵蝕和風化記錄主要來自於物源和氣候信息混合的邊緣海,而缺乏高解析度和可靠的單一盆地侵蝕和風化記錄,特別是冰期-間冰期尺度的連續記錄。該研究提出Rb/Sr比值反映出矽酸鹽巖來源的Rb和碳酸鹽巖來源的Sr的相對通量,而Al/Na比值是矽酸鹽巖侵蝕和風化的平衡,它們所揭示的流域矽酸鹽巖和碳酸鹽巖風化強度在冰期-間冰期尺度上均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在間冰期,矽酸鹽巖風化強度主要受控於溫度變化;而冰期時,碳酸鹽風化和粘土侵蝕佔主導,明確了冰期-間冰期印度夏季風對流域侵蝕風化行為的控制。
-
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都在低溫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之間呈現周期性波動。 目前,地球正處於間冰期——一個介於兩個冰期之間的短暫溫暖時期。地球在過去大約260萬年的時間裡,一直在漫長的冰期和較短的間冰期之間交替。在過去的大約100萬年裡,這種現象大約每10萬年發生一次——大約90000年的冰期,接著是大約10000年的間冰期。
-
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最近的冰川期12000年前,間冰期一萬年左右,新的冰川期快到了?
從主序星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只是恆星一生中最穩定,也是時間最久的那個階段!在太陽內核大約四分之一半徑內,太陽的質子鏈反應正在發生,太陽巨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勢能條件下,氫的同位素氕正聚變成氘,曾經有科學家認為以太陽的質量不可能讓氕聚變,但後來量子力學發現的隧穿效應解決了太陽這個尷尬的難題,但無論如何,太陽內部的聚變正在源源不斷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