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冰川期12000年前,間冰期一萬年左右,新的冰川期快到了?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

太陽會有休眠期嗎?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有很多新聞喜歡標題黨或者斷章取義吸引眼球,搞得圍觀群眾真假難辨,我們先解決下這個問題才能繼續下文的討論。

太陽存在休眠期嗎?

太陽是一顆恆星,它遵循恆星的發展規律,從赫羅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太陽仍然是一顆主序星,而且它將繼續在主序帶上存在數十億年。從主序星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只是恆星一生中最穩定,也是時間最久的那個階段!

在太陽內核大約四分之一半徑內,太陽的質子鏈反應正在發生,太陽巨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勢能條件下,氫的同位素氕正聚變成氘,曾經有科學家認為以太陽的質量不可能讓氕聚變,但後來量子力學發現的隧穿效應解決了太陽這個尷尬的難題,但無論如何,太陽內部的聚變正在源源不斷地發生!

太陽會休眠嗎?完全不會,只要太陽內核還有氫元素,那麼聚變就一刻不停?那麼它會耗盡嗎?肯定會,但耗盡後太陽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脫離主序星後的紅巨星,在這個階段太陽可不是休眠了,而是更暴躁,因為氫元素耗盡,內核沒有熱壓力而收縮,原本被輻射層擋在外部氫元素會補充進來,在更高溫的條件下聚變速度更快,能量更充足,這會有兩個結果,前者熱壓力更高,導致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後者氦廢料更多,將會導致內核質量增加達到氦元素聚變條件。

此時內核氦元素已經達到了簡併態,聚變後並不能根據熱壓力調節,將會經歷短暫而又劇烈的失控核聚變過程,這就是氦閃。

之後太陽會反覆經歷這個收縮、氦閃的階段,一直到外殼脫離成為行星狀星雲,太陽正式死亡,在太陽這一生中,沒有休眠時間,只有正常發光-膨脹-狂暴-最後死亡成為白矮星!

所謂的太陽休眠期是怎麼樣的?

冰川期是怎麼發生的?其實到現在為止仍然難有統一的說法,大都解釋為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即使是距離現代最近的「明清小冰期」意見上也難以統一,明清小冰期指的是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期結束的一段寒冷期,包括歐洲,整個北半球溫度下降,而冬季降雪線南移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有在歐洲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天文特別是太陽的觀測記錄,得以讓我們從中猜測發生的原因。

蒙德極小期

在太陽黑子周期觀測中,有一個11年的規律,這大家都知道,因為在二十一世紀初曾經科普過這個黑子周期,所以可能大媽都知道。但太陽活動還有一個長周期,從1600年有數據觀測以來,並沒有明顯的周期出現,但有太陽黑子活動偏少的時間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陽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收集整理的1645-1715年間,太陽黑子非常少見,因此這個時間段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所以蒙德極小期並不是一個太陽活動的名字,而是不同黑子活動周期的統計時間段,上圖為各個統計的時間段各位可以參考。

太陽黑子數、英格蘭中部溫度與ipcc的北半球溫度重建比較,大致上吻合程度還是比較高。

火山噴發影響

另外有學者認為「明清小冰期」的概括並不充分,因為同期北半球許多地區也出現了暖冬的跡象,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這和熱帶溫暖海水影響的大氣環流有關,而各地出現的整體寒流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也有相關持反對意見的認為,並非只有太陽影響,同期的火山活動更是致命推手。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似乎也比較吻合,因為大量火山灰進入環流後會導致陽光無法到達地面,地球獲得的總輻射能下降,似乎有充足的理由。

未來會出現冰川期嗎?人類如何應對?

上文已經說明,冰川期的出現是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可能局部比如火山噴發+太陽活動低潮期會產生傳說中的小冰期,但真正的冰川期從理論上來看仍然需要更多的證據,比如:

大型地質活動,暴露出來的巖層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下降

或者米蘭科維奇循環(塞爾維亞的地球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的氣候變化理論,他認為地球的軌道傾角與進動影響地球氣候)

或者地質運動導致洋流改變方向等

除了地球本身的因素其他則是太陽活動影響

不過所有的可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發生,

地質史上最近150萬年來的冰期/間冰期時間對比,期間從4萬年縮短為1萬年,最近的冰期發生在1萬2千年以前,人類已經學會禦寒,因此並沒有在地球上消失。不過根據間冰期,似乎下一個冰川期即將到來?

我們相信現代人更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過冰期有一個問題必須要面對,即氣溫下降可能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而地球大量人口所需的糧食無法保證,這才是人類要面對的直接問題。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出現,或成為地球走出冰川期的殺手鐧
    實際上,所謂的冰川期,或者說大冰期、冰河期,指的就是在地球上常年有大面積區域被冰雪覆蓋的時期。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冰川期可以橫跨幾千萬上至幾億年的時間。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冰期和間冰期,這個時期實際上是包含在冰川期之內,並且時間跨度在10萬年之上的交替出現的冰期和間冰期。
  • 全球變暖與進入冰川期,這兩個命題是否矛盾?我們要怎麼辦
    冰川期,有不少人對這個詞感到陌生。打個比方,某階段就業困難有時被稱為就業冰川期。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緩過神來了。對,它就是蕭條期,冷淡期的意思。今天我們所描述的冰川期,指的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我們知道,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後,形成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即休倫冰期。冰期內部的冷暖交替的時段,分別稱為冰川期與間冰期。
  • 外國科學家說地球就要進入冰川期 你信嗎?
    屆時,地球上將出現短暫的冰川期。  此外,科學家認為,新的冰川期將持續30年。與此同時,人們將面臨四季更迭錯亂及北半球糧食減產等問題。專家闢謠:別瞎猜,哪能說來就來  最近幾天,在討論低溫天氣成因時,很多媒體都引用了國外媒體關於「小冰期」的說法。這則信息最早的源頭來自一家英國媒體的報導——有專家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而今年歐亞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正是小冰期的開端。  英國氣象局很快出來闢謠,否認了媒體關於小冰期的說法。
  • 有消息說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在討論低溫天氣成因時,很多媒體都引用了國外媒體關於「小冰期」的說法。這則信息最早的源頭來自一家英國媒體的報導——有專家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而今年歐亞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正是小冰期的開端。
  • 黃石公園火山噴發是否會形成冰川期?
    中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四次小冰期,分別是是:第一次: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東漢末年三國到西晉第三次:唐朝末年到五代以及北宋初年第四次:明末清初史料記載是明末清初最為完整,珠江三角洲這種現代下雪都很少光顧的區域也頻繁降雪
  • 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會反覆的經歷冰川期?
    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大冰期和間冰期了,而且我們還知道自從離我們最近的溫暖的間冰期開啟以後,已經過了大約1.1萬年,根據以往地球歷史的推測,這次的間冰期會持續1.5~2萬年,這就意味著好日子可能不多了!循環一,軌道變化,指的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會周期性的變得更圓或者變得橢圓,這是由於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所造成的,周期大概在10萬年左右
  • 冰期
    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長難句(2020.7.10)——對間冰期和全新世的研究
    其as...as...比較的兩者分別:①interglacials were mild and uniform,譯:間冰期溫和而均勻②the Holocene has been mild and uniform,譯:全新世一直溫和而均勻比較結果是:① as mild and uniform as ②,
  • 地球冰川期與全球變暖
    從地球誕生伊始,它就會周期性地迎來冰川期,而每一次冰川期的到來對於地球生命而言都是一次洗禮,一些動植物會因無法抵禦寒冷而滅絕,而另一些動植物則會堅強的存活下來並繁衍生息。那麼地球為什麼總是會周期性的進入冰川期呢?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4次超大冰期:休倫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卡魯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其中最持久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就是休倫冰期。冰川期的地球休倫冰期,又叫第一次「雪球地球」事件,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沒錯,地球被冰凍了2億~3億年,差點就把剛剛出現的原始生物徹底滅絕。
  • 遠古人類在無衣無房的條件下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在數十億年的地質史上,地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這一時期約始於200到300萬年前,結束於1到2萬年前,比前兩次周期要短。南方古猿,作為最早的人類祖先,產生在約6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
  • 地球會不會進入小冰川期?對我們有什麼具體影響?
    歷史上地球曾多次經歷冰川期,而每一次的冰川期都與太陽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的2012世界末日傳說並非純屬虛構,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太陽就進入一段不穩定時期,NASA官網上曾經公布過一段視頻,太陽某次噴發的規模達到太陽直徑的1/4,震動了太陽的整個南半球。
  • 全球變暖改變地質尺度氣候 冰川期或被推遲至10萬年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牟延晨】據英國路透社1月13日報導,一隻科學家隊伍1月13日稱,全球變暖正在擾亂冰川期的自然交替,很有可能已經將下次嚴寒期推遲至10萬年以後。據報導,在過去100萬年裡,世界共經歷了10次冰川期,然後全球溫暖回暖到目前狀態。
  •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形成冰川期 猛獁等古生物滅絕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形成冰川期 猛獁等古生物滅絕納皮爾表示,2萬到3萬年前一顆彗星闖入太陽系內部,阻斷陽光,甚至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他說:「2萬到3萬年前,一顆大彗星在近地環境內瓦解,它產生數千塊碎片,對地球的轟擊顯然不止一次。」  納皮爾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室天文學會月刊》上,他的模型顯示,這場「冰雹」僅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
  • 我們人類能否抵禦冰川期的「侵襲」?
    我們人類能否抵禦冰川期的「侵襲」?在經歷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們地球的重心非常有可能就會發生微小的偏移,而且伴隨著我們地軸傾斜度變小,地球的熱帶地區就會縮小,這樣就會形成地球上的冰川紀,對於整個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可謂是一場災難,那麼下一個冰川紀會是我們的世界末日嗎?我們能否抵擋住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呢?
  • 分子雲能讓地球進入冰川期?專家稱其能夠完全擋住太陽光線!
    而這些分子氣體主要出現在銀河系旋臂上,那麼這些分子氣體能夠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嗎?科羅拉多大學的艾利克斯·巴甫洛夫教師也潛心研究巨大分子雲多年,他的團隊建造起一個大氣層氣候的模型進行模擬實驗。眾所周知,地球也經歷了數次的冰川期,這些冰川期也導致了地球生物多次被洗牌,而目前為止,科學家依舊沒有地球為什麼會進入冰川期的原因。而隨著巴甫洛夫教授的研究,他和他的團隊也開始堅信地球進入冰川期的罪魁禍首可能就是巨大分子雲,他們認為只有巨大分子雲才能夠擋住太陽光,讓地球進入全面的冰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