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出現,或成為地球走出冰川期的殺手鐧

2020-09-25 幻之獅

相信很多朋友會認為,在地球上像南北極這樣高維度的地方常年被冰層覆蓋是一種常態。但是如果我們翻開地球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地球存在的這40多億年裡,有85%時間是沒有被冰層覆蓋的。也就是說,地球至今大概就39億多年都是完全沒有被冰雪覆蓋的。


人類之所以會認為地球的南北極被冰雪覆蓋是一種常態,皆因人類的歷史太短暫了,而整個人類存續的這段時間正好處於冰川期,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印象。

實際上,所謂的冰川期,或者說大冰期、冰河期,指的就是在地球上常年有大面積區域被冰雪覆蓋的時期。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冰川期可以橫跨幾千萬上至幾億年的時間。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冰期和間冰期,這個時期實際上是包含在冰川期之內,並且時間跨度在10萬年之上的交替出現的冰期和間冰期。


冰期的時候,往往冰層面積會擴張,甚至擴張到赤道附近,極端的情況下會將這個地球變成一個白色的冰球。而間冰期的時候,冰層面積會縮小,只常年存在於高緯度地區,不如北極和南極這樣的地方。

現在地球所處的時期就是末次冰期之後的間冰期。而從地球存續的歷史來看,已經經歷了數次冰川期。

地球的第一次冰川期是在大概29億年前出現的,並且持續了大概1億年的時間。

第二次冰川期出現在大概24億年前,並且持續了3億年的時間。


第三次冰川期出現在大概7.2億年前,這一次比較嚴重,整個地球包含赤道在內都被冰雪覆蓋了,形成了一個白色的冰球,並且持續了0.8億年。

隨後,在大概4.5億年、3.6億年和0.34億年前,地球連續出現了3次冰川期。

可見,地球是會周期性地出現冰川期,而且隨著地球上出現生命之後,似乎這種冰川期出現得更頻繁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地球會周而復始地出現冰川期呢?


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出過一個想法,從地球的外部環境來看,地球的熱量來自於太陽輻射,而太陽輻射本身也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這樣就會影響地球接收到的熱量,進而影響了地球的氣候。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另一個可能當然要從地球本身考慮。從地球本身考慮,和地球問題有一定相關性的因素之一就是溫室氣體。我們知道,當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多,全球的氣溫偏巧也是上升,而當溫室氣體的含量下降,全球的氣溫偏巧也是低走的。

雖然一些科學界聲稱溫室氣體就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但是筆者卻認為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地球的溫度升高,冰層融化,會將冰封的一些有機物溶解在水中,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就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地殼運動、火山噴發也會將一部分碳釋放出來。

反過來說,如果二氧化碳確實能夠起到升溫的作用,那麼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就會進一步促進冰層融化,進而會有更多的有機物或者生物殘骸進入水中被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

可見,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而且一旦開始這個模式,似乎就很難逆轉,除非有更多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存在來給地球降溫。而自然界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正是植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換句話說,能夠令全球氣溫上升的其中兩個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和植被減少,而這正是人類社會發展最附帶的效應。

雖然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對於地球才是最好的,但對於人類來說,冰川期中的冰期很可能是毀滅性的,但是如果地球溫度升高到全球冰蓋全部融化的話,那麼對於生活到低海拔或者沿海的人們來說也可能是滅頂之災。

但是不可否認,當南北極的冰蓋全部融化了,其實也增加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又或者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隱藏著的秘密會隨著冰蓋的融化浮出水面也說不定。


還記得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在北極發現的猛獁象化石,胃裡還有未曾消化的熱帶植物化石。或許在很久遠的某個時期,北極這個地方有著非常宜居的溫熱帶氣候,正是猛獁象賴以生存的家園。

相關焦點

  • 科學解讀,人類的出現是為了拯救地球嗎?詳解地球上的冰川時期
    地球應該怎麼走出冰川期?地球要想走出冰川期,無非就是要提高溫室氣體的含量,從前5次的冰川來說的話,都是先通過大面積的冰川覆蓋,導致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減少,這樣二氧化碳的消耗就減少了,然後就是等著火山噴發向大氣當中補充溫室氣體,日積月累的溫室效應就出現了,地球也就升溫了。
  • 地球是越來越冷,還是越來越熱?地球冰川期與全球變暖
    未來的地球是會越來越冷,還是會越來越熱呢?未來的地球是會更熱,還是會更冷,這取決於兩股力量的對決勝負,這兩股力量就是冰川期與全球變暖,前者是地球周期性運動所導致的,屬於地球行為,後者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屬於人為因素,那麼最終是地球行為佔據主導,還是人為因素能夠取勝呢?先說說地球行為吧。
  • 最近的冰川期12000年前,間冰期一萬年左右,新的冰川期快到了?
    之後太陽會反覆經歷這個收縮、氦閃的階段,一直到外殼脫離成為行星狀星雲,太陽正式死亡,在太陽這一生中,沒有休眠時間,只有正常發光-膨脹-狂暴-最後死亡成為白矮星!所謂的太陽休眠期是怎麼樣的?冰川期是怎麼發生的?
  • 外國科學家說地球就要進入冰川期 你信嗎?
    一隻科學家隊伍1月13日稱,全球變暖正在擾亂冰川期的自然交替,很有可能已經將下次嚴寒期推遲至10萬年以後。小編這顆懸著的心剛要放下,一則最新的消息又把它提到了嗓子眼。日前,又有科學家預測稱,由於太陽活動性降低,地球或於10年後變冷,進入冰川期。10萬年以後&10年以後,吃瓜群眾徹底懵了!
  • 地球會不會進入小冰川期?對我們有什麼具體影響?
    歷史上地球曾多次經歷冰川期,而每一次的冰川期都與太陽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的2012世界末日傳說並非純屬虛構,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太陽就進入一段不穩定時期,NASA官網上曾經公布過一段視頻,太陽某次噴發的規模達到太陽直徑的1/4,震動了太陽的整個南半球。
  • 全球變暖與進入冰川期,這兩個命題是否矛盾?我們要怎麼辦
    近來,全球變暖已成為熱門話題,並且因天氣變暖,全球範圍內都發生了異常天氣。年初的加拿大森林大火導致大規模林地摧毀,很多動物死亡。2020年2月份在南極出現的少見高溫,達到了歷史之最。如出一轍,北極圈也出現了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度38攝氏度。
  • 有消息說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據說,最早報導「小冰期」的那名記者其實並沒有從專家口中聽到類似的判斷,只是記者自己在文章的結尾處感嘆人類似乎進入了「小冰期」。中國氣象網的官方微博近期也多次提醒公眾,「小冰期」的說法是不實報導。  其實,對「變暖派」專家而言,最擔心的是,全球變暖的事實會因個別地區、個別時段的嚴寒而被誤讀。因為在極寒天氣的背景下,反對變暖說的專家認為,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停滯,人類不必為氣候變暖而擔心。
  • 生物活過了好幾個冰川期,所以滅絕他們的罪名就歸結給了人類
    硬說冰川期也是十幾萬年一次,這些生物也已經活過了好幾個冰川期,所以滅絕他們的罪名就歸結給了人類,因為冰川期造成的海平面下降,跨越當時的大洋去澳洲或者馬達加斯加殖民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這個過程應該也不是人類有意識地要將當地的物種趕盡殺絕,而是高效的獵殺手段顯然比過了這些物種的生育速度所能彌補的範圍,大型動物的生育速度都很有限,如果一個部落兩個月捕殺一隻。
  • 我們人類能否抵禦冰川期的「侵襲」?
    我們人類能否抵禦冰川期的「侵襲」?在經歷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們地球的重心非常有可能就會發生微小的偏移,而且伴隨著我們地軸傾斜度變小,地球的熱帶地區就會縮小,這樣就會形成地球上的冰川紀,對於整個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可謂是一場災難,那麼下一個冰川紀會是我們的世界末日嗎?我們能否抵擋住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呢?
  • 分子雲能讓地球進入冰川期?專家稱其能夠完全擋住太陽光線!
    而這些分子氣體主要出現在銀河系旋臂上,那麼這些分子氣體能夠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嗎?科羅拉多大學的艾利克斯·巴甫洛夫教師也潛心研究巨大分子雲多年,他的團隊建造起一個大氣層氣候的模型進行模擬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如果分子雲真的與地球碰撞,屆時塵埃將會罩住地球的整個大氣層(巨大分子雲能夠減弱太陽風的作用,而這些分子雲由於是高密度,所以它們產生的壓力要遠遠大於太陽風產生的壓力,這也會讓宇宙中的塵埃在分子雲壓力下進入地球大氣層。),擋住太陽光,導致地球陷入黑暗。
  • 人類史上第一支「太空艦隊」即將誕生,哪種武器將成為「殺手鐧」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共經歷了三個建設階段(1994-1998、2998-2001、2001-2006),耗時長達十年,先後進行了3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才最終完成了國際空間站的組裝。成型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重量超過400噸,先後有200多名各國太空人在此工作生活。可以說,國際空間站的建立,為人類探索外太空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全球變暖改變地質尺度氣候 冰川期或被推遲至10萬年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牟延晨】據英國路透社1月13日報導,一隻科學家隊伍1月13日稱,全球變暖正在擾亂冰川期的自然交替,很有可能已經將下次嚴寒期推遲至10萬年以後。據報導,在過去100萬年裡,世界共經歷了10次冰川期,然後全球溫暖回暖到目前狀態。
  • 地球上的第一批人類是何時出現的?
    時間很快就到了2000多萬年之前,猿類出現在地球上,當然,主要生活區域還是樹上。時間又過了1000萬年,這個時候伴隨著地球的板塊移動,東非大裂谷出現了,非洲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茂密的森林,開始漸漸變成了草原。可以棲身的樹木越來越少,於是,一部分猿類便嘗試著來到了陸地上,另一部分不敢冒險的猿類,便留在了樹上繼續進化,成為了我們熟悉的黑猩猩等其它猿類的祖先。
  • 遠古人類在無衣無房的條件下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在數十億年的地質史上,地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這一時期約始於200到300萬年前,結束於1到2萬年前,比前兩次周期要短。南方古猿,作為最早的人類祖先,產生在約6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
  •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形成冰川期 猛獁等古生物滅絕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形成冰川期 猛獁等古生物滅絕不過其他科學家表示,在1.3萬年前地球被這麼大的天體撞到的概率僅為千分之一。他們表示,一次撞擊不能作為引起這麼大規模野火的原因。  納皮爾的理論指出,這場大災難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當時地球進入一個碎片(從大彗星上脫落下來的)密集的區域。有數千塊從彗星上脫落下來的冰物質撞上地球,每個碎片撞上地球釋放出來的能量,都相當於一兆噸核彈爆炸釋放出來的能量。撞擊產生的煙塵充滿大氣層,遮擋了陽光。
  • 花千芳:人類起源於中國的猜想
    那麼,排除了太陽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地球冰川期與荒漠期的反覆出現,我們唯一能夠找到的合理解釋,就只能是太陽之外的銀河系,或者整個宇宙……只有它們,擁有改變地球溫度大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說,春夏秋冬是偏轉的地球圍著太陽公轉造成的,而改變整個太陽系冷熱變化的推手,才是地球大冰川期與大荒漠期的主因,是宇宙。溫度的起伏變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非常巨大。
  • 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會反覆的經歷冰川期?
    二、地球生物如何受此影響,包括我們人類。別的不說,人類的繁盛就得要好好的感謝它,因為大約在11萬年前,也就是上一次的冰期剛剛開始的時候,早期人類就開始探索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了。為了使每人都能夠獲得更多的熱量,人類還會在一起相互合作,用鋒利的工具來捕獵猛獁象這種大型動物,吃掉肉之後人類會用獸骨做成骨針,然後將獸皮縫起來做成衣服,用智慧和創造力挺過嚴寒。三、最後如果我們真的馬上就要面臨一輪新的大冰期,人類是會不會也將遭遇威脅?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地球經歷七個世,究竟發生了什麼?
    與哺乳類相比,古新世地球溫暖的環境更適合爬行動物和鳥類生存。大型的蜥蜴和鱷魚成為陸地上的大型掠食者,出現了著名的體長可達13米的泰坦蟒,在歐亞大陸上出現了戈氏鳥這樣的大型陸行鳥類,南美洲則出現了恐怖鳥。鳥類成為古新世時期的大型陸生動物。
  • 遠古人類在無衣無房的條件下是怎麼度過冰川期的
    遠古人類,無衣無房,也沒有暖氣棉被,那麼他們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冰川期呢?一,生火取暖原始人類會通過生火來取暖。剛開始還不會使用火的遠古人類,他們只能跟動物一樣,吃的是生冷的食物,冷了也沒辦法燒火取暖。而就在有一天,火山爆發後,漫山遍野都被燒焦,遠古人類好奇拿起烤焦的肉饞了一下,覺得無比美味,於是就知道了火的好處。就在再一次的火山爆發後,遠古人類趁著還有一點火勢,都圍過來取暖,他們知道了火原來是可以取暖的,於是就專門派人看著火,不斷給火上料,保持火的持續。然而,火長久不滅是不可能的,只要下雨火就滅了,於是遠古人類就萌生了生火的想法。
  • 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第一個人類
    我們時常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地球上的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似乎早就有了答案。1974年,考古學家在非洲衣索比亞發掘出了「露西少女「化石,她生活在320萬年前,1.10米高。雖然腦容量不大,但已是兩足直立行走方式,被歸類為最早的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