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會認為,在地球上像南北極這樣高維度的地方常年被冰層覆蓋是一種常態。但是如果我們翻開地球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地球存在的這40多億年裡,有85%時間是沒有被冰層覆蓋的。也就是說,地球至今大概就39億多年都是完全沒有被冰雪覆蓋的。
人類之所以會認為地球的南北極被冰雪覆蓋是一種常態,皆因人類的歷史太短暫了,而整個人類存續的這段時間正好處於冰川期,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印象。
實際上,所謂的冰川期,或者說大冰期、冰河期,指的就是在地球上常年有大面積區域被冰雪覆蓋的時期。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冰川期可以橫跨幾千萬上至幾億年的時間。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冰期和間冰期,這個時期實際上是包含在冰川期之內,並且時間跨度在10萬年之上的交替出現的冰期和間冰期。
冰期的時候,往往冰層面積會擴張,甚至擴張到赤道附近,極端的情況下會將這個地球變成一個白色的冰球。而間冰期的時候,冰層面積會縮小,只常年存在於高緯度地區,不如北極和南極這樣的地方。
現在地球所處的時期就是末次冰期之後的間冰期。而從地球存續的歷史來看,已經經歷了數次冰川期。
地球的第一次冰川期是在大概29億年前出現的,並且持續了大概1億年的時間。
第二次冰川期出現在大概24億年前,並且持續了3億年的時間。
第三次冰川期出現在大概7.2億年前,這一次比較嚴重,整個地球包含赤道在內都被冰雪覆蓋了,形成了一個白色的冰球,並且持續了0.8億年。
隨後,在大概4.5億年、3.6億年和0.34億年前,地球連續出現了3次冰川期。
可見,地球是會周期性地出現冰川期,而且隨著地球上出現生命之後,似乎這種冰川期出現得更頻繁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地球會周而復始地出現冰川期呢?
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出過一個想法,從地球的外部環境來看,地球的熱量來自於太陽輻射,而太陽輻射本身也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這樣就會影響地球接收到的熱量,進而影響了地球的氣候。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另一個可能當然要從地球本身考慮。從地球本身考慮,和地球問題有一定相關性的因素之一就是溫室氣體。我們知道,當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多,全球的氣溫偏巧也是上升,而當溫室氣體的含量下降,全球的氣溫偏巧也是低走的。
雖然一些科學界聲稱溫室氣體就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但是筆者卻認為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地球的溫度升高,冰層融化,會將冰封的一些有機物溶解在水中,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就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地殼運動、火山噴發也會將一部分碳釋放出來。
反過來說,如果二氧化碳確實能夠起到升溫的作用,那麼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就會進一步促進冰層融化,進而會有更多的有機物或者生物殘骸進入水中被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
可見,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而且一旦開始這個模式,似乎就很難逆轉,除非有更多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存在來給地球降溫。而自然界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正是植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換句話說,能夠令全球氣溫上升的其中兩個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和植被減少,而這正是人類社會發展最附帶的效應。
雖然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對於地球才是最好的,但對於人類來說,冰川期中的冰期很可能是毀滅性的,但是如果地球溫度升高到全球冰蓋全部融化的話,那麼對於生活到低海拔或者沿海的人們來說也可能是滅頂之災。
但是不可否認,當南北極的冰蓋全部融化了,其實也增加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又或者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隱藏著的秘密會隨著冰蓋的融化浮出水面也說不定。
還記得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在北極發現的猛獁象化石,胃裡還有未曾消化的熱帶植物化石。或許在很久遠的某個時期,北極這個地方有著非常宜居的溫熱帶氣候,正是猛獁象賴以生存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