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雲能讓地球進入冰川期?專家稱其能夠完全擋住太陽光線!

2020-12-03 奇趣大百科

在銀河系中,分子氣體在只佔不到百分之一的體積,但它卻是銀河系內最密集的物質,由於高密度所以他佔據了銀河系近一半的質量。而這些分子氣體主要出現在銀河系旋臂上,那麼這些分子氣體能夠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嗎?

科羅拉多大學的艾利克斯·巴甫洛夫教師也潛心研究巨大分子雲多年,他的團隊建造起一個大氣層氣候的模型進行模擬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如果分子雲真的與地球碰撞,屆時塵埃將會罩住地球的整個大氣層(巨大分子雲能夠減弱太陽風的作用,而這些分子雲由於是高密度,所以它們產生的壓力要遠遠大於太陽風產生的壓力,這也會讓宇宙中的塵埃在分子雲壓力下進入地球大氣層。),擋住太陽光,導致地球陷入黑暗。

他因此也表示一旦這些分子雲和地球碰到,可能會讓地球被冰雪覆蓋,這也會導致大部分物種被滅絕。

眾所周知,地球也經歷了數次的冰川期,這些冰川期也導致了地球生物多次被洗牌,而目前為止,科學家依舊沒有地球為什麼會進入冰川期的原因。而隨著巴甫洛夫教授的研究,他和他的團隊也開始堅信地球進入冰川期的罪魁禍首可能就是巨大分子雲,他們認為只有巨大分子雲才能夠擋住太陽光,讓地球進入全面的冰川期。他們還進一步的精確了分子雲的一些數據,他們發現銀河系分子雲和雲團的比例大概是30比1,每隔數億年這些分子雲便會游離到地球附近。

另外,這些分子雲帶來的危險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巴甫洛夫教授他們還發現這些分子雲大部分物質是氫原子,一旦這些氫原子形成高速運動,那麼它們就相當於宇宙射線。在加上分子雲能夠進入大氣層,那麼地球磁場就不能像反射普通宇宙射線那些屏蔽過濾掉大部分宇宙射線,一旦大量的高速運轉的氫原子進入大氣層,那麼地球生物健康也將要承受巨大的考驗!

相關焦點

  • 外國科學家說地球就要進入冰川期 你信嗎?
    一隻科學家隊伍1月13日稱,全球變暖正在擾亂冰川期的自然交替,很有可能已經將下次嚴寒期推遲至10萬年以後。小編這顆懸著的心剛要放下,一則最新的消息又把它提到了嗓子眼。日前,又有科學家預測稱,由於太陽活動性降低,地球或於10年後變冷,進入冰川期。10萬年以後&10年以後,吃瓜群眾徹底懵了!
  • 銀河系中隱藏大量分子雲,它們極可能是地球冰河世紀的幕後黑手
    銀河系是一個螺旋式的星系,在其旋臂中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這些雲團是地球的潛在威脅,主要由氫氣組成,被科學家們稱為「巨大分子雲」。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艾利克斯·巴甫洛夫對於巨大分子雲存在一定的意見,他認為一旦地球與這些分子雲相碰,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種將會滅絕,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地球全部被冰川覆蓋。為了能夠掌握巨大分子雲的情況,巴甫洛夫和他的團隊建造起一個大氣層氣候的模型進行模擬實驗。
  • 地球會不會進入小冰川期?對我們有什麼具體影響?
    歷史上地球曾多次經歷冰川期,而每一次的冰川期都與太陽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年的2012世界末日傳說並非純屬虛構,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太陽就進入一段不穩定時期,NASA官網上曾經公布過一段視頻,太陽某次噴發的規模達到太陽直徑的1/4,震動了太陽的整個南半球。
  • 全球變暖與進入冰川期,這兩個命題是否矛盾?我們要怎麼辦
    然而,另一方面,有專家卻表示冰川期可能很快到來。這種兩極分化的態度,直接把每天都忙碌於米油鹽醬醋茶的吃瓜群眾整蒙圈了。這倒底是怎麼回事兒?地球倒底是變熱還是變冷呢?別著急,讓我慢慢為大家展開。全球變暖,這個好理解。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大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的累積,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地球是越來越冷,還是越來越熱?地球冰川期與全球變暖
    未來的地球是會越來越冷,還是會越來越熱呢?未來的地球是會更熱,還是會更冷,這取決於兩股力量的對決勝負,這兩股力量就是冰川期與全球變暖,前者是地球周期性運動所導致的,屬於地球行為,後者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屬於人為因素,那麼最終是地球行為佔據主導,還是人為因素能夠取勝呢?先說說地球行為吧。
  • 人類的出現,或成為地球走出冰川期的殺手鐧
    important}相信很多朋友會認為,在地球上像南北極這樣高維度的地方常年被冰層覆蓋是一種常態。但是如果我們翻開地球的歷史,就會發現在地球存在的這40多億年裡,有85%時間是沒有被冰層覆蓋的。也就是說,地球至今大概就39億多年都是完全沒有被冰雪覆蓋的。
  • 有消息說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這則信息最早的源頭來自一家英國媒體的報導——有專家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而今年歐亞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正是小冰期的開端。據說,最早報導「小冰期」的那名記者其實並沒有從專家口中聽到類似的判斷,只是記者自己在文章的結尾處感嘆人類似乎進入了「小冰期」。中國氣象網的官方微博近期也多次提醒公眾,「小冰期」的說法是不實報導。  其實,對「變暖派」專家而言,最擔心的是,全球變暖的事實會因個別地區、個別時段的嚴寒而被誤讀。因為在極寒天氣的背景下,反對變暖說的專家認為,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停滯,人類不必為氣候變暖而擔心。
  • 最近的冰川期12000年前,間冰期一萬年左右,新的冰川期快到了?
    完全不會,只要太陽內核還有氫元素,那麼聚變就一刻不停?那麼它會耗盡嗎?肯定會,但耗盡後太陽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脫離主序星後的紅巨星,在這個階段太陽可不是休眠了,而是更暴躁,因為氫元素耗盡,內核沒有熱壓力而收縮,原本被輻射層擋在外部氫元素會補充進來,在更高溫的條件下聚變速度更快,能量更充足,這會有兩個結果,前者熱壓力更高,導致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後者氦廢料更多,將會導致內核質量增加達到氦元素聚變條件。
  • 我們人類能否抵禦冰川期的「侵襲」?
    對於我們整個地球來說,大家應該都清楚,那就是地球圍繞著太陽運動,在運動的過程當中呢,我們地球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軌道,這個軌道的形狀長度和與太陽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都會發生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呈一個周期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地球上每一個地方受到太陽光照射的時間和強度,都是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的。
  • 日食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光,水星金星也會擋住太陽,它們擋了會怎樣
    我們都知道月球可以擋住太陽光,這是由於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就是日食,但是水星和金星也都在地球的軌道以內,它們有時候也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那麼為什麼它們就沒有擋住過太陽光,發生水星和金星造成的日食現象呢?
  • 2020年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會持續30年之久,地球會怎樣?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宣布全球氣候進入緊急情況,全球變暖已成為科學家之間的共識。但是,最近有一位英國科學家堅持認為全球變暖已經達到飽和點。 2020年之後,太陽黑子將持續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這有可能使地球出現一次迷你冰川期。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概率。
  • 科學家稱2030年太陽將「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
    科學家稱2030年太陽將「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 中國日報網 2015-07-11 14:12:30 中國日報網7月11日電(信蓮)據英國
  • 南京現疑似"地震雲" 專家稱其是"濃積雲"[組圖]
    南京現疑似"地震雲" 專家稱其是"濃積雲"[組圖] 2008年07月08日 09:35與此同時,不少市民也在網絡上上傳圖片,稱看見「地震雲」了。市民劉小姐撥打快報熱線96060,通過彩信向記者發了一張疑似「地震雲」的照片,照片上明亮的天空中飄著很大的一朵雲,就像花椰菜一樣,雲朵鑲著白邊,中間呈火紅的顏色;奇怪的是,在這片紅彤彤的雲彩後面,還疊著另外一層雲,呈放射狀,像北極光一樣。 那麼,前天晚上南京上空出現的異常雲彩是不是傳說中的「地震雲」?
  • 太陽要「冬眠」?地球進入「冰河時代」,專家說全球變暖會抵消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2020年太陽將進入冬眠期」這一傳聞。我們知道太陽有一個固定的活動周期,當太陽黑子消失時,太陽就進入了冬眠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活動極小期。地球的溫度隨之降低,如果降溫的幅度較大,那麼我們就稱地球進入了小冰河時代,一位天文學家曾警告稱隨著地球進入可能持續30年的小冰河期,地球可能會遭遇零度以下的天氣和暴風雪,甚至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寒潮。
  • 黃石公園火山噴發是否會形成冰川期?
    關於火山噴發對於全球氣溫影響可能存在兩個極端,支持者認為火山噴發後大量塵埃將進入大氣層,隨著全球性的環流形成塵埃雲遮擋陽光,因此在噴發後可能會形成小冰期,也就是大幅緩解溫室效應!但有另一種觀點認為火山噴發同時會有大量水蒸氣進入大氣層,而水蒸氣具有極強的溫室效應,因此會加劇溫室效應!到底哪個比較靠譜?
  • 2030年太陽休眠地球再次冰凍? 專家闢謠:腦洞有點大
    12日新浪微博「頭條新聞」引用了此報導後,被網友轉發了1萬7千餘次,一時間諸多網友對地球即將「冰凍」深感惶恐。  為此,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天文學會秘書長湯海明。傳說中的太陽休眠期真的會來臨嗎?如果地球冰河時期再次降臨,人類能夠安然度過嗎?  湯海明表示,所謂的「太陽休眠」即太陽活動周期將進入不活躍期。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
  • 有雲是不是就看不到日食了?專家:如果是這些雲,也可以看到
    淡積雲 不過,6月20日,成都轉為了陰天,連太陽都看不到一些小夥伴有些失望:如果雲不走,這次日食怕是要錯過了。 氣象專家介紹,其實,觀賞日食,有雲沒雲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上是什麼雲。
  •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太空很冷,可為何太陽光照到了地球卻能變熱?
    人能感覺到太陽光的溫暖,是因為人同樣具有吸收熱能量的能力,大地、空氣分子也一樣具有吸收太陽熱能的能力,白天吸收熱能量,晚上釋放出去。作者有一句話是對的,就是地球大氣具有類似棉被的保溫作用,可使地球白天吸收的太陽熱能量損失的漫一些,月球沒有地球一樣的大氣保護,白天吸收的熱量,晚上馬上就釋放到宇宙空間,所以晝夜溫差大。
  • 太陽活動進入低谷期!NASA警告稱地球上空的低溫或創下太空時代新紀錄
    由於太陽的不活動,溫度可能會在增溫層——一層距離地球表面60到180英裡(100到300公裡)的氣體層中驟降。太陽黑子還沒有完全被了解,但是它們發生在強烈的磁活動區域,是11年太陽周期的一部分。從這些太陽黑子發出的紫外線輻射會攪動地球大氣中的粒子,使其升溫。今年大部分時間太陽表面都沒有太陽黑子,由於缺乏攪動,導致地球上層大氣失去熱能。
  • 紅卡小百科:從太陽發出的光線,到底能照射到多遠的地方?
    經科學家計算,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僅佔據太陽向外輻射總能量的22億分之一,就是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佔比,造就了地球上的大千世界。        而在太陽系外圍的一些行星,就沒有地球這種「待遇」了,由於距離的增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逐漸減小,表面溫度不斷下降,從這些行星表面如果能夠觀察太陽的話,太陽越來越小、光線越來越不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