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享 | 土壤微生物研究必備:《Modern Soil Microbiology》,最新版(英文PDF)

2021-02-22 微生態

點擊藍字↑↑↑「微生態」,輕鬆關注不迷路

土壤微生物學是土壤科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功能和活性。微生物是由單個細胞或細胞簇組成的微觀生物,在地球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能量流中起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學是跨學科的,與土壤生物化學和微生物生態學密切相關。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應用也不斷加深人們對土壤微生物學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土壤微生物研究內容(如土壤微生物抗性基因、土壤微生物組學等)。科學家在土壤微生物學研究方面使得人們可以很好地理解了有關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相互作用,生物化學,生存方式以及基因表達的相關規律,在全球氣候變化、植物病害防治及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土壤微生物,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源,可為學術界以及政府和工業實驗室中的土壤和環境微生物學家以及研究生/本科教學提供支持。並且由國際知名的教育家和研究學者共同編寫,包含主要的表格,圖片和照片,並附有成千上萬的參考資料,以說明土壤微生物學的知識深度。

版本特徵

1 全面更新和擴展,包括有關歷史發展,未來應用以及土壤病毒和蛋白質的新關鍵章節;2 討論應用於土壤微生物學,多種土壤微生物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分子方法;4 詳細介紹了應用於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分子方法;5 方便用戶使用,並包含大量表格,圖表和插圖,以更好地了解土壤微生物學的最新知識。

特搜集現代微生物最新電子版資源免費提供給廣大科研同志。現在只需要轉發或分享到朋友圈和相關學術群,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聯繫微生態老師便可獲得免費資源(截圖為準)。


註:已經與其他微生態老師是微信好友的則聯繫各自的微生態老師,否則聯繫微生態老師5。


部分截圖

註:該資源來自網絡,微生太只做學術交流和分享,不用於商業用途,不承擔任何版權風險。

你可能還喜歡

綜述 | Cell: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機遇:宿主 - 微生物關係的機制解析

綜述 | Nature 子刊:微生物研究的簡單動物模型

這些或許也適合你哦👇

最低只需1000元!微生太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大促銷!

DNA甲基化與表觀遺傳學數據挖掘與分析學習會(上海:10月26-27)

微生態科研學術群期待與您交流更多微生態科研問題

(聯繫微生態老師即可入群)。

了解更多菌群知識,請關注「微生態」。

相關焦點

  • Ecological Indicators:土壤微生物對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壤資源可...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水文研究組博士後Singh Ashutosh Kumar團隊測定了乾旱熱帶環境下土壤微生物指數隨土地利用變化(自然林、輪歇地、農田)、季節更替、土壤資源(C、N、P)可利用性的響應特徵。相關成果發表於Ecological Indicators(IF=4.49)。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導  讀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徵稿要求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SBB | 微生物來源的土壤有機質原位分解的直接測定研究
    DOI: 10.1016/j.soilbio.2019.107660摘  要:土壤有機質(SOM)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機碳氮的主要儲存庫,而微生物殘體是其主要輸入。然而,對微生物來源的SOM的穩定機制和分解的直接測定目前仍缺乏相關知識。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不同恢復方式之間,SOC、TN、pH和C:N比值的差異,以及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樹齡共同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林齡對土壤酶活性也存在影響。SOC和TN是土壤物理組分中影響酶活的主要因子,碳質量指數(CQI)是土壤微生物對恢復方式和林齡影響的重要指數。恢復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因微生物群落和林齡而異。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因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周華坤研究員(國科大博士生導師)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在高寒草甸進行了氮沉降和降水處理的田間模擬實驗,旨在系統揭示青藏高原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水分和氮添加的響應規律。
  • 【重磅推薦】廢水工程:處理及回用(第四版)+最新版英文原著
    本書可供從事環境工程、排水專業的研究、設計、管理的技術人員及有關專業的師生參考。在原第3版內容的基礎上,本書介紹了近十年來廢水處理技術和法規方面的變化,並提供了該領域最新技術現狀的信息,結合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工藝闡述了廢水處理的理論和設計問題,並擴充了廢水生物處理的理論和設計部分。本書還對數據表進行了全面更新,並加入了新的設計實例,反映了工藝設計中的技術變化。自第4版教材出版至今過去十多年了,廢水工程相關的處理技術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 微生物專題 | 土壤微生物研究取樣方法
    Selection on soil microbiomes reveals reproducible impacts on plant function[J]. The ISME journal, 2015, 9(4): 980-989.[5] Li X, Zhu T, Peng F, et al.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研究微生物死亡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保存過程,以揭示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雖然土壤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結構和組成成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其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沒有明顯的差別(圖4),研究結果不支持傳統理論認為的真菌殘留物分解更慢;其次,環境溫度升高會加快微生物殘留物的分解,但同時也會加速微生物的死亡過程,最終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殘留物不斷積累,從而形成更多的土壤有機質。
  • 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審稿效率:從Letpub上別人的分享來看,速度不是很快。我們組之前也有同學投過,她的經驗也是審稿流程比較慢,稿件投出去基本上是3~6個多月會返回修改或拒稿。如果是返修的話一般要求在一個月內返回。總體而言,投稿難度較高,對文章的寫作和內容的邏輯要求高,也很注重研究細節。SBB主要關注土壤生物方向,只要是土壤系統中的生物學研究,都在接受範圍。這兩年SBB的影響因子也在逐漸上升,與雜誌本身的水準相符合,值得考慮。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GCB | 土壤微生物碳泵:從概念認識到實證評估
    最近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強調了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碳固存中的正效應,其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較為穩定的合成代謝形式。然而,這一概念尚未得到數據支撐、評估及驗證。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依託長白山森林定位站的針闊葉混交林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結合最新的微生物培養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微生物死亡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保存過程,以揭示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作用機理。
  • 微生物生態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BB)簡介
    審稿效率:從Letpub上別人的分享來看,速度不是很快。我們組之前也有同學投過,她的經驗也是審稿流程比較慢,稿件投出去基本上是3~6個多月會返回修改或拒稿。如果是返修的話一般要求在一個月內返回。返修的response letter需要足夠細緻才能達到要求,一條修改意見對應一條回復。一般都會找三個審稿人,意見細節很多。
  • ISME | 全球生物群落尺度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之間的聯繫由土壤碳含量所驅動
    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是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驅動因子。然而,與植物群落不同的是,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生物量在全球分布的生物群落中如何相互聯繫,以及這種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目前了解甚少。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本研究對全球生物群落進行了實地調查,並對比了植被和氣候類型。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高度評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新研究技術的湧現大幅提升了我們對微生物群落時空分布格局的認識,也加深了有關土壤微生物生態功能的認知。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研究問題不斷呈現,仍有數方面認知空白亟待填補。本綜述概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了明確微生物物種的概念,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以及採用分離培養法來確定微生物功能結構等幾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 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內生菌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差異及原因
    目前,對於湖泊持續乾涸導致岸上土壤中微生物如何隨土壤地球化學和礦物學演化而變化的研究較為有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極端環境微生物研究團隊研究員蔣宏忱、副研究員李麗、研究員李文均,與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教授Dilfuza Egamberdieva,在鹹海海岸採集不同出露時間(1970年至2018年)區域中的土壤/沉積物樣品與各土壤區內優勢植物體(地上部分)樣品,對土壤進行地球化學和礦物組成分析,發現岸上土壤中的總可溶性鹽(TSS:0.4-0.5 g/L至71.3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