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電子泵成功模擬神經信號,速度堪比活體神經元

2020-12-01 雷鋒網

Photo: Thor Balkhed/Linköping University 

有機電子離子泵有6個小孔(位於金色方塊上的黑點),這些小孔能夠高速釋放神經遞質。為了比較大小,我們把這個離子泵放在瑞典硬幣(大約 1 美分硬幣大小)旁邊。 

人類神經元傳遞信息的速度比我們眨眼的速度還快 30 倍。一個神經元能在 10 毫秒內通過細胞膜釋放化學物質,隨即鄰近細胞上的受體接收這種化學物質,信息就這樣被傳遞出去。 

到目前為止,即使在微流體的作用下,研究者們也仍然模擬不了高速化學信號。目前,瑞典 Linköping 大學的一個團隊已經設計並創造了一種電控離子泵,這種離子泵傳遞神經遞質的速度和活體神經元傳遞的速度相當。 

這款新儀器是在由同一個實驗室研發的老版的有機電子離子泵(OEIP)的基礎上改進的版本。此儀器依靠電場使帶電粒子不在任何流體的作用下穿過薄膜。這個 2.5 釐米的泵是由金屬製成,通過光刻技術使聚合物通道印到玻璃上,並且和電源連接。 

傳統的儀器是將離子從離子源沿著通道水平地移動到目標區域,這些離子可能是任何一種小的帶電粒子,如:神經遞質、質子和金屬離子等。上述的橫向運動相對緩慢,有時從給上電到離子到達靶點需要數秒才能完成。然而這種新研發的泵利用了聚合物薄膜的超薄特點,通過縱向運動達到目的。 

「我們沒有採用橫向穿過數毫米的薄膜,而是採用了同一種薄膜的縱向厚度,只需要縱向穿過幾百納米。」研究小組的成員 Daniel Simon 說,同時他還是 Linköping 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助理教授。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 電流沿著六條水平路徑推動神經遞質,每條路徑的中間有一個小孔,一打開開關,研究人員激活可以改變離子源的電場,迅速將帶電粒子沿著短的豎直通道射向小孔。

  • 隨即研究人員給它們設定好一個靶點,比如一個細胞或者一片組織。這個團隊最開始使用乙醯膽鹼測試儀器,乙醯膽鹼是大腦和運動神經元連接中的一種常見的神經遞質,它能使化學物質在 45 到 50 毫秒內到達靶點。

  • 這六個新高速排列的離子傳遞通道都能被分別激活,這就使研究者能夠自由地將神經遞質傳遞到樣本的任何部分。因此,他們能夠用乙醯膽鹼激活培養皿中的一組神經元而不破壞到其他神經元。

目前這個團隊正在活體細胞上測試儀器,除了能夠提高我們研究神經元信號的能力,這種技術還能打開高速傳遞神經遞質的腦部移植髮展的大門。將來,這種離子泵還可能聯合化學療法,用在如今的大腦電刺激療法上,比如深度刺激大腦來治療癲癇,Simon 說,「通過身體不能正常產生信號的化合物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著無限可發展的機會。」

via spectrum

推薦閱讀:

 VRDC 2016 | 谷歌首席遊戲設計師 Noah Falstein:我有七條 VR 遊戲的建議可以傳授

華為何剛:Mate 9國外支持Daydream,國內支持華為VR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高速電子泵能模擬神經信號傳遞—新聞—科學網
    比「一眨眼工夫」還要快高速電子泵能模擬神經信號傳遞   科技日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聶翠蓉)「一眨眼工夫」經常用來形容時間稍縱即逝,但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速度比「一眨眼」還要快30倍,因而研究人員至今還無法模擬出神經傳遞中的化學信號。
  • 活體神經元計算現可在線訪問
    瑞士沃韋2020年9月10日 /美通社/ -- 先進信號處理應用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AlpVision SA剛剛在2020年智能健康峰會上宣布,活體神經元實時電活動現在可以通過AlpVision的專有平臺BioServer.net在線訪問
  • 抓拍腦細胞工作照: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變化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y),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跨腦區大規模的神經元如何整合信息並影響行為是神經科學中的核心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在更高時空解析度上捕捉大量神經元活動動態變化的工具。
  • 以假亂真的人造神經元
    最近,一個研究團隊創造出了人工神經元,其工作原理與真實神經元相差無幾。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假細胞成功實現了最基本的神經信息傳遞功能,並且能在缺乏任何活體的情況下與真細胞進行交流。但是,僅僅合成神經元還遠遠不夠,在它背後有著更宏大的願景。該研究團隊估計,未來它們將有廣闊的用途,比如替代病人損壞的神經,幫助治療損傷或疾病。
  • 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可構建人工神經系統
    (原標題: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執行運算) 科技日報北京
  • 物理波動力學計算在模擬循環神經網絡的應用
    神經網絡的基礎是大量的稱為節點的神經元的元素的集合,通常以緊密互連的束狀排列。簡而言之,神經元是具有多個輸入和單個輸出的特徵的細胞。單元的輸出是其輸入的直接函數,每個單元在輸出的總體貢獻中得到不同的「關注」。這種「注意力」水平稱為權重。輸出會帶有某種閾值效應,僅在神經元超過這個閾值時才產生激發響應。連接到激發神經元的相關輸入被「激發」,該過程在整個網絡中進行,直到最終輸出。
  • 美國成功繪製出水螅活體神經元活動完整圖譜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1日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拍攝到活動中水螅的全身神經系統,首次記錄了活體生物所有神經元的活動圖譜這一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突破性研究,將幫助科學家認識簡單動物如何通過神經活性控制自身各種行為,進而推廣到人類,為研究人腦甚至人類全身神經系統提供重要方法。水螅是與水母一樣全身透明的小型動物,擁有最原始的神經系統,結構簡單,只含幾千種神經細胞。這些細胞遍布全身,從而構建出網狀神經系統。
  • NBT|新型光場顯微鏡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的快速動態變化
    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運用於活體腦成像的傳統工具基於點掃描,時間解析度較低,難以研究大範圍腦區中神經元的快速變化。因此,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IBM開發了名叫TrueNorth的晶片,能夠模擬人腦運行。為了證明它的速度很快,能耗很低,IBM對晶片進行了測試。TrueNorth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像人類大腦一樣,它也可以進行關聯分析,判斷各種可能性。雖然其它一些計算機也可以擁有相同的能力,但是它們的能耗高很多。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新工具來了,可高速記錄大腦神經元活動和血流快速變化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新型體成像技術: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可以對活體動物深部腦組織中神經和血管網絡進行快速大範圍體成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運用於活體腦成像的傳統工具基於點掃描,時間解析度較低,難以研究大範圍腦區中神經元的快速變化。近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快的成像方法。在多種新技術中,光場顯微鏡尤其具有潛力,得到了廣泛關注。其特點在於可以在相機的單次曝光瞬間,記錄來自物體不同深度的信號,通過反卷積算法重構出整個三維體,實現快速體成像,在線蟲、斑馬魚幼魚等小型模式動物上已獲得初步應用。
  • 人造神經元計算速度超過人腦
    神經元在大腦中儲存和傳輸信息。  NIST是若干希望開發出能夠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形態硬體,同時希望這種神經形態硬體能更有效地運行大腦樣軟體的團隊之一。在常規的電子系統中,電晶體常常會以一定的間隔和精確的數量處理信息(二進位數字0或1)。但神經形態硬體則能夠從多個來源積累少量信息,並且改變這些信息使其產生一種不同類型的信號,並在需要的時候發射一股電流,就好像神經元放電那樣。因此這種神經形態硬體需要更少的能量運行。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相變存儲器由於具有讀寫速度快、能耗低、非揮發性、數據保持時間長以及與矽加工工藝兼容等特點,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取代目前的 SRAM、DRAM、FLASH等產品成為未來主流的存儲器產品。GeSbTe硫系三元化合物已經被成功應用於光碟系列相變存儲器,也是在PCRAM應用中最具競爭力的相變材料。
  • 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技術,開創人工神經網絡,特點以及優勢較多
    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經歷了從電子管、電晶體、半導體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更新換代過程,使計算機的體積和功耗越來越小,而功能和運算速度卻越來越高,因此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也越來越大,計算機以其大容量的存貯和高速度的運算給人們提供了實現各種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們給計算機賦予了一個形象化的美稱「電腦」。
  • MIT重磅研究: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探索抑制神經元的生物學意義
    Lynch、Parter 及 Musco 的神經網絡就增加了一層反饋機制,輸出神經元的信號傳遞到抑制性神經元,它的輸出會再次傳遞到輸出層。此外,輸出神經元的信號也會反饋給自身,這對競爭學習規則而言顯得非常重要且有效。MIT 的研究人員改進的人工神經網絡還有一點最大的不同在於,神經網絡變得更具概率性。因為在此前傳統的人工神經網絡中,如果節點的輸入值超過某個閾值,則節點會被激發。
  • 1.2億個脈衝神經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其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個脈衝神經元、720億個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運算速度更快,新型「神經元電晶體」和你一起燒腦
    人腦有數百億神經元,每秒不斷地執行加權求和和閾值判斷,這個過程形成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近日,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新型「神經元電晶體」,有望成為具有學習和適應能力的神經形態硬體的基本組件。而且這種神經元電晶體的運算速度比以往的電晶體更接近人腦神經元。
  • 我國成功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北京大學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