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可自動探查活體腦細胞內部運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機器人操縱來自動發現和記錄活體大腦中神經元信息的方法,即用一種全細胞膜片鉗制動一個微小的空心玻璃針,在神經細胞的膜上開孔,以記錄其內部電活性
-
新模型刻畫神經元樹突計算功能—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李松挺、周棟焯及其合作者通過理論建模分析、數值計算模擬,並結合生物學實驗的方式發展了一個簡潔的神經元模型
-
高速電子泵成功模擬神經信號,速度堪比活體神經元
人類神經元傳遞信息的速度比我們眨眼的速度還快 30 倍。一個神經元能在 10 毫秒內通過細胞膜釋放化學物質,隨即鄰近細胞上的受體接收這種化學物質,信息就這樣被傳遞出去。 到目前為止,即使在微流體的作用下,研究者們也仍然模擬不了高速化學信號。
-
美首繪水螅活體神經元活動完整圖譜
科技日報北京4月12日電(記者聶翠蓉)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1日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拍攝到活動中水螅的全身神經系統,首次記錄了活體生物所有神經元的活動圖譜。研究團隊在觀察多個神經電路後發現,水螅每個神經細胞只參與一種神經電路,證明其每個行為對應一種特有的神經網絡,與人類每種神經元交叉參與多個神經活動的複雜系統完全不同。但尤斯特表示:「新研究向破譯神經密碼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美國成功繪製出水螅活體神經元活動完整圖譜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1日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拍攝到活動中水螅的全身神經系統,首次記錄了活體生物所有神經元的活動圖譜研究團隊在觀察多個神經電路後發現,水螅每個神經細胞只參與一種神經電路,證明其每個行為對應一種特有的神經網絡,與人類每種神經元交叉參與多個神經活動的複雜系統完全不同。但尤斯特表示:「新研究向破譯神經密碼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只有洞察了水螅這類動物最簡單『大腦』的秘密,我們才能進一步研究更複雜的大腦,破譯神經活動與行為方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神經元使用快速的電脈衝進行計算,這是我們的思想,行為和對世界的感知的基礎。測量這種電活動的傳統方法需要將電極插入大腦,費時費力,而且一般一次只能記錄一個神經元的活動。 多電極陣列可以一次監視多個神經元的電活動,但其採樣密度不足以使讓所有神經元都處於給定的範圍內。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研究揭示人類和小鼠推理背後的神經元計算
研究揭示人類和小鼠推理背後的神經元計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20:17 英國牛津大學David Dupret、Helen C.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導讀據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官網近日報導,該實驗室與田納西大學、德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演示了可加快通往神經形態計算或者類腦計算的生物啟發設備。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
-
我國實現顆粒物毒性活體生物標誌物無創在線監測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鄭耿峰教授合作集成利用活體大鼠暴露呼出氣採樣、微流控以及商業化矽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創建了dLABer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活體呼出氣中的汙染物暴露生物標記物,可直接用於無創在線研究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健康效應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相關研究成果2月25號在線發表於Neuron期刊。 在一個充滿壓力的自然和社會中,面對壓力每一個個體都將做出選擇: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迴避。負責這種抉擇能力的腦的生物基礎是什麼?這是一個著名科學問題,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的選擇。 研究者常根據動物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判斷其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策略。
-
「神奇」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神經元電信號變化!上海科學家合作研發新...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檢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因此,神經科學界迫切期望能開發出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有高信噪比的納米粒子或螢光分子探針,從而實現高時空解析度、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活體檢測。
-
人造神經元計算速度超過人腦
圖片來源:CNRI/SPL 一種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能比人腦更高效快速地加工處理信息。近日刊登於《科學進展》的新成果,或許將成為科學家們開發先進計算設備來設計模仿生物系統的一項主要基準。儘管在其商用之前還存在許多障礙,但這項研究為更多自然機器學習軟體打開了一扇大門。 當下,人工智慧軟體越來越多地開始模仿人類大腦。
-
10個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屬於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10個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屬於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時間:2016-04-19 11:54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0個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屬於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青蛙,也是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該研究首先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的 CRF神經元為一種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並與椎體神經元構成神經環路。接著採用活體顯微成像的方法觀察到:在面對負性壓力下,小鼠採取主動應對行為時,CRF神經元活性增強。在懸尾、強迫遊泳和社交競爭挫敗等負性壓力條件下,採用化學遺傳學方法凋亡或抑制內側前額葉CRF神經元,可增加小鼠的被動應對行為;而CRF神經元的激活則促進主動應對行為。
-
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
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時間:2016-04-20 07:25 來源:99健康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 繼2015年9月9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截獲黃帶箭毒蛙後,今年4月15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再次截獲全球劇毒性物種箭毒蛙活體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現在,我們又展示了這些使用相變材料製作的人工神經元的能力,它們能夠以非常低的能耗進行高效無監督學習和數據相關的檢測等多種簡單的計算。」 Eleftheriou 說。論文的第一作者 Tomas Tuma 表示,隨機相變神經元集群與其他納米計算材料結合在一起,能夠成為下一代超密神經形態計算系統的關鍵。相關論文日前被《自然·納米技術》作為封面論文發表。
-
腦科學日報|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
該研究確定了199個重要的基因座,並發現了顯著富集的基因座,可影響產前皮質發育過程中活躍的調節元件內的總表面積,支持放射狀單位假說。2,前所未有: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半導體巨頭新一代計算版圖初現來源:DeepTech深科技人類大腦由 860 億個互相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科學家們希望在晶片中也能儘可能多的複製這種連接。
-
活體箭毒蛙 北京截獲裝有毒性超強的「青蛙」郵件
活體箭毒蛙 北京截獲裝有毒性超強的「青蛙」郵件時間:2015-09-18 13:23 來源:信報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京口岸截獲箭毒蛙來源:信報網 近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郵件辦國檢人員利用關、檢X光機一機兩屏查驗模式,在一件來自香港的進境郵包中查獲1隻活體蛙科動物,經鑑定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箭毒蛙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
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積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中國新聞網2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我國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