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濱州走出的產權與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經濟學家常修澤

2021-01-14 濱州網

編者按日前,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和 《經濟研究》編輯部聯合推出的大型叢書《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經濟學家學術自傳》出版。該叢書是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撰寫的關於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大型自傳叢書,共收入具有代表性的46位經濟學家的學術自傳。其中《常修澤學術自傳》,由常修澤教授歷時三載精心撰寫,濃縮了其40年執著探索「產權、人本、轉型」經濟學理論的精華。常修澤教授是濱州市惠民縣人,多年來對家鄉的改革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關心,體現出濃濃的家鄉情懷。現刊發《從濱州走出的產權與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經濟學家常修澤》一文,以饗讀者。

常修澤,1945年生,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1979年春進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理論研究,曾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常務副所長、經濟學教授,國家計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現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經濟學術基金(香港)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莫幹山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常修澤長期致力於制度經濟學領域廣義產權理論、人本經濟學理論和中國轉型理論的研究,著有《人本體制論》《廣義產權論》《包容性改革論》和《人本型結構論》等學術著作,被學界稱為「人本經濟學的探索者」和 「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其理論貢獻被收入1949—2009《中國百名經濟學家理論貢獻精要》第2卷、《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卷)》,入選美國傳記研究中心(ABI)《國際名人錄》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國際名人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艱難困苦 求學治學

有人說,每個人的成長道路既是他自己的,也是時代的。就常修澤所處的時代而言,他走過的是一條不太尋常的成長道路。

1945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常修澤出生在山東省惠民縣姜樓鄉常家村。那天,正值秋雨連綿,家中屋破漏水,母親給他起了乳名「水生」。按照常氏族譜,他排在「修」字輩。本村小學啟蒙老師閻會祥先生給他起了學名——修澤。幾十年後,「常修澤」成為常家村的驕傲。他勤於學習、不畏艱苦、踏實肯幹、為國貢獻的風範,開村裡一代風氣,激勵著後生晚輩成長奮進。

1950年,韓戰爆發,其父親報名參了軍,1953年復員到天津染廠當了工人。十歲那年,常修澤被父親接到天津,先後在紅橋區小夥巷小學、第五十一中學上學。1960年,山東發生「大饑荒」。母親在老家拉扯著五個弟弟妹妹,日子十分艱難。作為家中長子,他不能再按部就班上高中、讀大學了,要儘快找一所能「管飯」的學校,以減輕家裡的負擔。

1960年10月,他考入了「天津市財經學院」(招收初中畢業生),學校能提供每月九塊錢的生活費。他開始學習基礎理論課——政治經濟學。一年多後,「財經學院」下馬,改成「財經學校」,他也由大專生變成了中專生。1963年9月,他畢業被分配到天津市財貿系統當會計。翌年,他又考入天津南開區業餘大學中文系,「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學校停課。1974年9月,他被選調到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進修班」上學。就是這次機遇,使他與著名經濟學家谷書堂教授結下終身師生情緣。1975年9月,他從進修班畢業,谷老師把他留下參加了天津市「政治經濟學研究班」。「三進大學」卻無緣本科文憑,是那個時代給常修澤造成的苦果。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被時代驟然推上了歷史舞臺。該所由留美耶魯大學博士何廉先生於1927年創辦,以編制「南開指數」等而蜚聲中外。谷書堂教授受命出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書記兼第一副所長,志在「重振南開經濟所雄風」。1979年1月,南開大學破格錄用常修澤進入研究所從事理論研究。期間,他的學術水平日臻提高。1982年12月他被評為講師。1984年9月他有幸參加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莫幹山會議」。1986年被選為天津中青年經濟學會會長。1987年5月被學校破格晉升為副教授,開始在人本經濟學和產權經濟學兩個微觀基點起步,相繼完成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1990年12月,常修澤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翌年初,連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1992年,他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開大學「三次破格」,既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時代賦予他的機緣。

1995年,國家計委組建宏觀經濟研究院,決定調常修澤到宏觀院工作。他於1995年9月初進京報到。1995年10月25日,國家計委正式頒發文件,任命常修澤為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常務工作。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政之時,聚集了一批學有成就的學者。第一任所長是于光遠先生,第二任所長是薛暮橋先生,後任的所長還有柳隨年、桂世鏞、王積業先生等,他們在中國的學術界極富影響力。天命之年進京,常修澤開始了在國家級智庫的再歷練。16年間,他對國內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100個左右地市、自治州做了實地考察,與企業界建立了制度性聯繫。委院領導還多次派他到美國、法國、德國、越南、日本等國家考察或參加學術交流。這些經歷,促使他從更大的國際視野、更高的中央決策境界、更深的理論根源和現實國情層次,來思考國家的改革發展戰略走向及理論支撐問題。期間,他參加並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級重要研究課題及成果。

2011年6月30日,他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時66歲。退休後,他以北京為中心,每年夏天到東北的長白山二道白河小鎮、每年冬天在海南省海口的海甸島美麗沙安「家」,讀書寫書,繼續進行未知領域的學術探索。

位卑未敢忘憂國,重調查不尚空談

篳路藍縷 探求規律

在前輩精神的薰陶下,常修澤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四個精神信條:自強不息,心懷天下,獨立思考,寬厚包容。繁重的科研工作,一度使這位剛過不惑之年的學者健康狀況欠佳。但從少年讀古詩起就刻骨銘心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進而演化為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依然忘我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

對於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調查研究」似乎很平常。但對於常修澤來說,這四個字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每登上一個重要的臺階,都得益於深入的、有時空規模的調查研究。

他參與的第一個國家級調查研究課題就使他難以忘懷。那是1979年冬天。他剛進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不久,就參加了國務院財經委員會組織的「經濟結構調查組」,由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和馬洪兩位前輩領銜,對中國經濟的深層結構及其體制進行調查。他被分到「東北結構調查組」前往黑龍江。在冰天雪地中調研了70多天,獲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經過艱苦深入的跋涉、思考和切磋,他撰寫的調查報告在《人民日報》理論版刊發,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中播出,引起有關部門注意。

他獨立主持完成的第一個重大課題「資產重組研究」,也是深入調查研究的產物。為探求中國資產結構存在的深層問題,他用了三年時間到企業調查,於1991年系統提出了「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的主張。1992年他的《資產重組》專著出版,引起學術界重視,連獲「中國圖書獎」、國家教委獎和天津市政府獎。

從1984年起,他對東部沿海和中西部貧困地區陸陸續續的調研搞了四年。東部沿海新興工業化地區的迅速崛起令他興奮不已,而中西部一個個貧困地區那超乎想像的貧困狀況,使他的心靈一次次受到極大地震撼。當1987年「沿海開放戰略」在國內極其火爆而呈鋪天蓋地之勢時,他頭腦中立刻就反應到:「中西部怎麼辦?如何實現整個國家的區域協調發展?」為此,他開始動手對多年積累的豐富的東、西部資料進行深入系統研究。1988年,他與研究生戈曉宇一道大膽提出了「四沿(沿海、沿江、沿邊境、沿鐵路幹線)滲透型開放戰略」。1988年5月4日,新華社內參《國內動態清樣》以《常修澤等建議實行「四沿——滲透型」開放戰略》為題刊發,報中央有關領導參閱。《瞭望》周刊5月23日作了專題報導,稱這一戰略構想對中央沿海開放戰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補充和修正意見」。前蘇聯《遠東問題》和日本《亞洲經濟評論》等多家國外報刊爭相發表。該建議數年後在實踐中被採納。

多年的經濟研究實踐,常修澤有個深切體會:一個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的經濟學者,應該致力於將自己的研究瞄準中國特殊的經濟規律這個「靶心」。他認為,如果只了解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充其量是「五環」;如果懂得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運行規律,差不多可以說命中「八環」;而唯有弄通市場經濟在中國這個具有獨特國情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現階段更為特殊的運行規律,那才是命中「十環」。他規定自己要時時瞄準「十環」上重疊著的四個點: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點、難點、焦點和新的生長點。這充分體現了一個經濟學家憂國憂民的強烈責任感,展示了他注重調查不尚空談、理論聯繫實際的治學精神和嚴謹態度。

為伊消得人憔悴,吾將上下而求索

玉汝於成 為國貢獻

40多年來,常修澤的理論研究基本形成三條有自己特點的線索:第一條是「產權論」;第二條是「人本論」;第三條是「轉型論」,簡稱 「產」「人」「轉」三部曲。

「產」方面,他提出《廣義產權論》,把「產權」擴展到「天地人產權」體系,為「天地人命運共同體」立論。「產權論」是常修澤在過去40年中花費心血最多的領域。在南開時,經濟學界就有 「常產權」之稱。在長期產權理論研究中,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廣義產權理論」。1987年11月,在浙江大學召開的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他率先提出「建立產權市場」的構想。1988年後,常修澤陸續完成了《產權市場論》《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等著作。香港《經濟導報》稱他為「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2003年5月,常修澤為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起草工作提供了有關產權問題的基礎性研究報告《論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產權制度》,向中央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建議,後被採納。2009年,他的《廣義產權論》出版,之後又完成了《產權人本共進論》,這是「第一部以產權人權協同發展的理論論述中國國有制改革的專著」。

「人」方面,他探索「建立社會主義人本經濟學」,構建獨到的「人本體制論」,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立論。20世紀60年代初,常修澤在家鄉親眼看到的「大饑荒」一幕,使「人」的生存問題在他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烙印。受恩格斯關於「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啟發,1986年他提出「建立社會主義人本經濟學」。1988年他帶領戈曉宇完成了《企業創新論》。2001年,他在為中共十六大報告起草提供的專題研究報告《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的基本判斷和改革新階段的戰略思考》中,建議中央「把人的發展作為指導性理念」。2008年,他的《人本體制論》問世。2015年8月《人本型結構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作為該學科的探索者,他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責任感,思考未來「人的發展經濟學向何處去」的問題。2012年在第四屆「人的發展經濟學研討會」上,常修澤被推為中國「人的發展經濟學領軍人物之一」。

「轉」方面,他探討體制、發展和文明樣式轉型,提出「『特』『共』一體論」,為「中國第三波歷史大轉型」立論。1992年他完成學術論文《「換體」論》,之後主筆出版了《中國:「換體」的革命》。1995年調入宏觀院後,常修澤先後參與主持了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提供支撐的研究報告。2007年完成《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升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長篇學術論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升論》,從中國現代史的廣闊視野,探索性提出「中國第三波轉型論」。2012年9月,在中共十八大前他又完成研究報告《十八大後的中國改革戰略探討》,由國家發改委《經濟決策參考》(內部)上報國家有關部門。2013年10月,他的《包容性改革論——中國新階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維》出版。2018年5月1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研究》編輯部承辦的「經濟研究·高層論壇」在京舉行,他在演講中關於「『特』『共』一體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尋求中國之「特」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共」相結合的「特共一體論」,為「中國第三波歷史大轉型」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常修澤對「產」「人」「轉」三個方面的探索,以「廣義產權論」為制度根基,以「人本體制論」為經濟哲學,以「第三波轉型論」為轉型方向,初步形成了比較獨特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胼手胝足 情系家鄉

童年在故鄉度過的常修澤,忘不了當年的貧困和苦難,更對養育他的土地充滿眷戀。他常想抽空返回故裡,以摸一把鄉土、接一接家鄉的地氣、吸一口故鄉大地上的新鮮空氣為快。他多次回到故鄉濱州,到工廠、下農村搞調查。同時,不辭勞苦、滿腔熱忱地為家鄉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1989年5月,常修澤回到家鄉惠民,參加了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1996年3月,常修澤在惠民縣委禮堂作《關於「九五」時期經濟發展》形勢報告。

1999年6月26日至27日,濱州地委、行署召開《濱州地區面向21世紀經濟發展戰略》論證會。常修澤應邀參會,並建議要準確把握濱州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在工業化進程中加快優化工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工業化和民營經濟發展。

2002年2月24日至25日,常修澤偕郭振英等專家學者一行6人,專程到濱州調研「濱州工業現象」。2002年3月5日,《經濟日報》第15版以整版刊發了《濱州明星企業群探秘》,發表了常修澤等人的署名文章,深入解讀了濱州實施「工業興市」戰略的經驗做法。當日正值全國「兩會」開幕,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

2004年5月22日,濱州市委、市政府舉辦「中國·濱州骨幹企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暨濱州活塞發展戰略高層論壇」。常修澤與其他專家一起,結合濱州骨幹企業發展實際,對如何更好地扶植壯大骨幹企業、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2005年11月4日至5日,中共濱州市委六屆十次全體會議召開。市委邀請常修澤在5日下午作專題報告,並向各縣區分會場進行電視現場直播。4日,他在哈爾濱參加公務活動。當晚,中國北方下起大霧,哈爾濱飛濟南航班不能起飛。他當即改籤即將起飛的一架航班先飛至北京,但去濟南的航班依然不能起飛,並且第二天上午能否起飛亦不能確定。此時已是深夜,濱州派出的接機人員正在濟南遙牆機場焦急等待。他與接機同志電話溝通後果斷決定,雙方立即趕往天津「碰頭」。年過六旬的常修澤,隻身拖著行李箱,不顧疲憊,輾轉奔波,打上計程車,在漫天大霧中趕赴天津。接機的同志也同時啟程,在能見度不足2米的濃霧中,擁擠在貨運車流中緩緩前行,一路險象環生。第二日8時雙方會合,12時前終於安全抵達濱州。下午,常修澤在會上作了《關於「十一五」期間發展和改革問題》的報告,在全市引起熱烈反響。

2007年6月16日至17日,中央黨校科研部與濱州市委、市政府在濱州共同主辦「落實科學發展觀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濱州現象』高層理論研討會」,常修澤在會上並發表了重要意見和建議。2009 年7 月和2010 年1 月,常修澤先後兩次到鄒平西王村(集團)考察。他指出「西王的發展有力地說明,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是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他們都是共產黨執政的基礎。」2010年1月3日,西王村(集團)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正式成立,常修澤等12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成為該委員會的顧問。

2010年9月25日上午,濱州撤地設市十周年慶祝大會在濱州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常修澤專門向大會發來賀信。2017年5月21日,應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和山東大學等單位的聯合邀請,常修澤在「齊魯大講壇」作了題為《從人本經濟學角度推進結構轉型與動能轉換》的學術報告。期間,他專門到惠民縣鑫誠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進行考察,給予充分肯定。

2019年上半年,濱州市人大常委會根據市委的安排,組織精幹的工作專班,就濱州市「十三五」規劃執行情況和「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進行專題調研,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徵求意見稿),課題組專門呈給常修澤徵求意見。7月26日下午,他通過電話連線方式,與專班的同志進行了2個半小時的深度溝通,就調研報告以及濱州「十四五」時期改革發展相關問題提出了重要意見和建議。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常修澤的成長曆程正是一個大時代的個人「微史記」。他的成長道路給人們一個重要啟示:一個人的出身和境遇不能選擇,但無論出身貴族或寒門,都需要刻苦學習,厚植自己的學問和本領,養成堅忍不拔的意志與精神,並發揚光大,竭盡全力回饋國家、社會和同胞。常修澤時時以此鞭策自己,並慢慢傳給了同樣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女兒。

(作者常增文,系濱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常修澤:從濱州走出的產權與人本經濟學探索者
    其中《常修澤學術自傳》,由常修澤教授歷時三載精心撰寫,濃縮了其40年執著探索「產權、人本、轉型」經濟學理論的精華。常修澤教授是濱州市惠民縣人,多年來對家鄉的改革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關心,體現出濃濃的家鄉情懷。今日本報隆重向廣大讀者介紹經濟學家常修澤感人至深的成長故事、求真務實的學術歷程、豐碩前瞻的學術成就,以及對推進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同時還有他期盼和助力家鄉加快發展的拳拳之心。
  • 《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發售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劉慧)近日,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王東京經濟學講義》,該書的作者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院)長、經濟學博士王東京。  《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的特點,是按照「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構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學邏輯體系。所謂「三個假設」:即斯密的人性假設、資源稀缺假設、保護產權假設,而與其對應的是「三個原理」:即利益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分配原理;運用上述假設和原理分析經濟現象,還有三種分析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以及帕累託標準。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我們不否認數學工具的運用和由此產生的數學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學發展的重大意義,但主流經濟學並不完善,數學方法也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唯一方法,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認為,人不是純理性人,而是社會人。決定人們決策的不僅僅是經濟理性,更重要的還有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中既包含理性,也包含許多非理性的,或者利己但不理性的因素。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的又一次勝利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陳永偉/文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塵埃落定,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成功斬獲了今年的諾獎。對於理察·塞勒教授的獲獎,我個人想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形容。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說,而社會偏好理論則通過引入人的社會性,一改新古典經濟學完全忽略人的社會性的做法,從而將經濟學引入一個嶄新的方向。從這個角度講,行為經濟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發展的引領者。
  • 中國經濟學十大門派匯總
    再如,「四主型」市場經濟改革觀,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公式是「四主型」的:公有主體型的多種類產權改革觀,勞動主體型的多要素分配改革觀,國家主導型的多結構市場改革觀,自力主導型的多方位開放改革觀。  其他的原創性觀點還有「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市場型公有高績效論」、「一府兩系三層分類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系論」、「社會主義三階段論」、「當代全球基本經濟矛盾論」等。
  •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簡介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產權理論的創始人,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為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榮休教授, 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科斯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並闡明了交易成本和產權在經濟組織和制度結構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他推崇經驗研究,批判經濟學因脫離現實而踟躕不前。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的致辭中說:「科斯的文獻對經濟史的研究增加了新推動力,一門新的科學——法律經濟學,在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地帶應運而生。」科斯經濟學直接影響了中國幾代經濟學家,包括張五常、周其仁、盛洪等眾多知名經濟學家。
  • 經濟學中的達爾文與拉馬克學說
    提要 寄希望於簡單地「明晰產權」,進而通過「用進廢退」就能讓企業獲得成功的想法,不過是拉馬克式的誤解,並不是經濟學的正確方法。用達爾文式的思想來說,在「明晰產權」之外,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才是更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基礎。
  • 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文/ 陳平】中國道路的實踐遠遠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理解的範圍,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局限。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市場、財富、知識、制度、效率等基本概念必須全面革新,才能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整合現有各派經濟學的知識,構建新的經濟學範式,才能把握當代西方衰落、中國崛起的歷史趨勢,並探討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經濟挑戰。
  • 吳易風:西方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
    除了以米塞斯、哈耶克等為首的新奧地利學派,英國有倫敦學派,德國有弗賴堡學派,美國有芝加哥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學派、公共選擇學派以及科斯為首的現代產權學派,等等。 新自由主義產生以後,曾經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一直處於支配地位。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主要有兩手: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嗎?
    但是,目前經濟學研究過程中存在許多誤區,只有從誤區裡先走出來,走出困境,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本文總結了十個誤區,以下一一分析。誤區之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在中國,長期以來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高深難懂的,特別是那些大量使用高深數學的經濟理論,只不過是某些經濟學家的故弄玄虛而已。
  • 今年捧回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佬是何許人也?
    在傳統產權理論模型中,資產所有權影響人力資本投資動機,但不影響與這些投資相關的事後結果。  哈特和霍斯特羅姆在該模型中證明了,與傳統產權理論模型相反,決策權直接影響事後結果。在他們的模型中,在分析中起關鍵作用的私人收益將分析的重點轉向於企業邊界的決策行為而不是資產,資產所有權是獲得實質控制權的工具。但是,獲得控制權的潛在原因是為了完成戰略目標,所有的活動需要在經理權威下聚集起來。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日將揭曉 最終花落誰家  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將於今日揭曉,最終花落誰家,各方預測不同。美聯社和路透的預測各有側重,圍繞行為經濟學、決策心理;經濟周期理論;社會經濟學等三大焦點。
  • 「新科諾獎得主」理察·塞勒——行為經濟學大佬、曾經的「學術...
    曾入選具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先導意義的「引文桂冠經濟學獎」的塞勒終於榮膺諾貝爾獎。可是,他的學術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一路走來有不少質疑和批評,但卻最終憑藉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摘得經濟學界的最高獎項。塞勒還曾客串出演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 他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 用制度經濟學探索經濟增長的密碼
    ■ 海舟 提 要 隨著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人們將經濟理論應用到經濟史的研究之中,為國家經濟制度成敗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貢獻最大,他被稱為「新經濟史」研究的先驅。
  • 中國道路爭議與新古典經濟學迷思(二)
    第三,產權理論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對打破國有企業的大鍋飯,發展民營企業和國企的股份制改革,也有借鑑的作用。第四,金融經濟學的數理模型,對描寫金融市場的波動提供了語言。加上西方主流經濟學教科書的大量翻譯和引進,大批有科學工程背景的經濟學家轉入數理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使中國經濟學的陣地很快讓新古典經濟學佔了主導地位,出現中國的改革家不斷創新,而中國學院派的經濟學家持續評判的奇怪現象。
  • 《微分經濟學》之稀缺性
    微觀經濟學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方各面,而引起一系列經濟糾紛的無不外乎就是經濟學中的」稀缺性」。 稀缺性作為《微觀經濟學》各個版本的第一課,也就應證了,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大部分經濟問題都來源於此。比如我們常見的罷工,經濟摩擦,失業通貨膨脹,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資源稀缺性的存在。
  • 為什麼選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
    關鍵詞: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自亞當•斯密以來,世界經濟中心即是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和大師輩出的中心。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世界經濟中心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必然會轉移到中國來,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思潮的大師也將在中國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