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器官移植匹配困難重重,如何用 AI 提高配對率?

2020-11-30 搜狐網

原標題:案例丨器官移植匹配困難重重,如何用 AI 提高配對率?

根據 Crunchbase 的數據,從今年開始截至到7月份,各類投資者在全球AI和機器學習公司上的投資金額已達36億美元。而去年一整年這個數字才33億美元。

AI 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很多人眼中的風口。對於 AI 領域的參與者來說,也許當下需要嚴肅思考的是: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適合他們的 AI 細分方向?日前何斯邁教授向大家分享了「收益與庫存管理中的博弈行為」。何教授是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運籌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同時也是杉樹科技的科學家顧問。

何教授用腎移植作為例子解釋了 AI 是如何幫助腎移植提高匹配效率的,在目前 AI 系統的幫助下,器官交換移植配對系統的效率一直在提升,最好的系統效率已經到了90%,也就是能保證達到理論最優解得至少90%的配對率。另外在各個非盈利腎移植機構內,腎移植的數量已經從每年28000例提升到33600例。

在接受採訪時,何教授也表示,AI 在器官移植中的應用在美國比較多了,但是中國法律層面還沒有放開交換移植,所有優化空間非常少。「我想這種交換移植的方法應該慢慢地會在某個時間節點放開。我們現在應該先研討一下可行性。」

隨後,何教授介紹了 AI 如何幫助商家定價。他表示,定價是一個非常動態,變化很快的過程。客戶、友商、商品性質都會導致定價產生重大變化,這時就需要 AI 幫助商家進行重要的決策。

在演講中,他還提出一種定價模式——魯棒定價。「本質上是即使預測精度不盡人意,依然有可能通過模型和理論保證給出的定價策略有效,並且風險可控。利用供需關係去做定價,通過整體的調整,可以讓銷量、營收和利潤增加。」

何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商業化其中一種是標準化場景的應用,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動翻譯。標準化場景的好處在於複製性高,應用的領域比較寬,往往是To C 的。但一定要是這種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場景才能做 To C 。還有一些就是所謂的複雜場景,要做定製化服務的時候,現在往往只能做 To B 的服務。

「現在我覺得智能零售的潛力是比較大的,慢慢地也可能會滲透到智能製造。但智能製造的企業的技術積累目前還沒有智能零售的企業積累那麼多。因為智能零售往往也是電商企業,它的企業基因在那裡,有很多技術儲備,能夠很快地消化我們的新技術。包括我們給它們開發的產品,它們有很好的數據平臺,能夠比較快地整合進去。」

以下為何教授的自述實錄,雷鋒網AI掘金志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何斯邁:大家好,我主要是介紹AI怎麼與運營管理和商務中的實踐結合起來。

演講主要是關於商務智能,就是運營管理中的人工智慧。主要內容分三塊,其中第一部分是 AI 在器官移植中的應用,也是向 Sandholm 教授致敬(他是腎移植這方面的專家)。這一系列工作由於社會的極度需求,對公眾利益有著重大意義。

第二部分是關於收益管理,主要討論在定價和庫存這些具體的決策問題的時候,怎麼把 AI 和具體的商務環境結合。

第三部分,在收益管理,包括庫存管理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一些策略性的顧客行為,這個牽涉到很強的博弈背景。 顧客觀察到或猜測出商家的決策規律,會相應的做出一些策略性的購買行為,對商家的策略效果及最優決策有很大的影響。

在運營管理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主要分三大塊。一部分和傳統的 AI 很接近,也就是有數據以後怎麼去分析數據,怎麼依託數據進行預測。一部分是模型,需要結合具體的商務環境和需求,進行定製化的調整。一部分是算法,因為商務場景經常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計算資源內,解決複雜的決策問題。

傳統的 AI 現在有一些很好的應用,比如說著名的 Alpha Go 。在圖象識別、語音識別、文字翻譯這些領域, AI 已經做得很好了。這些領域都有一個普遍的共同特徵,是目標非常明確。比如說圖象識別、人臉識別,評判標準就是識別準確度多高?一般來說無論是問題還是目標定義都比較明確,外部環境也比較穩定。

但是在商務智能的時候,我們面臨完全不同的問題和環境。今天的商務環境,可能到明年就完全不一樣了,經濟大環境可能會變,競爭對手也在變。尤其在 AI 的應用領域,目前很多應用是關於電商。但是對於主流電商來說,目前每年的增長率都極高。可能每一年內,它的產品結構、客戶結構都在變。

第二個大問題,在商務環境中有很多目標,但沒有唯一明確的目標。可能企業在裡面,有的部門想要追求庫存管理的優化。另外的部門想要保證定單滿足率,越高越好。收益管理中銷量和利潤之間的往往也需要平衡。在不同部門之間追求的目標並不一致時,我們應該如何決策?在具體的實際場景,不同部門之間的需求差異如果能夠充分挖掘、不同約束之間的複雜關係如果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考慮,對於收益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因此需要結合問題的本身,通過模型把 AI 的技術和問題更好結合起來。

這兒說一些具體的例子,首先是器官移植,傳統的器官移植主要是兩種,一種是親屬捐獻。另外一種傳統的捐獻方式是死者捐獻,死者在死前籤署器官捐贈協議。但是,基本上任何一種器官,死者捐獻的數量目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比較嚴重的腎移植,只有10%-20%,這個數目是非常非常低的,那麼怎麼辦?

在醫療實踐中,經常有親屬願意捐獻但是不能捐獻,往往是因為血型、各種抗體的原因導致不匹配。因此有可能會有這樣兩個家庭,A的家屬給自己的親屬A捐獻不了,但是適合另外一家的病人B。 而B的親屬的器官適合病人A。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雙方可以通過交換捐獻的方式解決問題。慢慢的這種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它確實能救很多人的命。後面大家發現,能不能做得更多?比如說我兩個人配不起來,但是三個家庭通過循環的方式進行匹配,四個家庭、五個家庭都可以。歷史記錄最多的一次是同時有十多個家庭構成大循環一起手術,但是這種移植方案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多臺手術必須同時做。因為腎移植可能出現捐贈者突然反悔,這是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反悔方的捐贈對象的親屬已經捐贈完畢的情況出現。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出現,現在的法律就嚴格規定,必須在同一個時間交換執行。但即使如此,有時候還是會有一些問題。

還有一種方法是鏈式匹配。簡單的說就是將死者捐獻的器官移植給某個病人,但是前提條件是病人的親屬答應把腎捐給下一個病人,這個病人的親屬又答應把腎捐給下一個,形成鏈式反應。鏈式移植的最大好處是並不需要嚴格同時執行,每一個家庭都是病人先得到腎再由捐贈人捐獻器官。如果有人反悔,雖然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小很多。鏈式移植的另一個好處是可選擇性高,相對來說,會大大提高系統的移植效率。缺點是會消耗一部分死者捐獻的腎源。

目前美國已與2007年已經正式立法,允許交換移植。已經成立了一些機構和平臺作為腎移植交換機構,比如說 UNOS 等。主要是非營利性的,目的是搜集病人的數據和願意捐獻器官的親屬的數據,更好地把這些親屬匹配起來。在這些機構建立4-5年之後,腎移植的數量從每年28000例提升到33600例。

但是鏈式移植會面臨一個道德難題,死者捐贈的腎遠遠不夠滿足無親屬捐贈的病人需求。一個腎在一方面可以通過鏈式移植救很多的病人,但是同時一定會有病人因此無法得到合適的器官移植。這個有點像著名的電車難題,軌道上有一群小朋友在玩。當你看到一個火車過來了,可以選擇將火車扳一個岔道從而拯救這些小朋友,但是會害了在岔道上工作的另一個人。這是一個普遍性的道德難題。所以在腎移植的時候,決策不是簡單的人越多越好。因為有些類型的病人,因為抗體和血型特殊很難配上,在只追求短期移植效率最高時這種特殊病人就會積壓下來。在這種時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預測,我必須預測每一個腎捐給一位病人之後能活多久,他們之間移植存活率有多高。這種時候我們用機器學習,讓人工智慧決策,效率會高很多。

這種決策是典型多階段的動態決策,牽涉到一些衝突,這種時候你怎麼去解決?目前來說在 UNOS 使用整數規划算法,好處就是相對來說移植率比較高,每一個階段配的人數比較多,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我們最近有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比較簡單的隨機近似算法,用這個算法甚至可以不依賴計算機,達到很高的效率。並且困難病人不會積壓。目前這個器官交換移植配對系統的效率一直在提升,最好的系統效率已經到了90%,也就是能保證達到理論最優解得至少90%的配對率。

接下來介紹一下 AI 在收益管理中的應用,這個是基於我們跟很多家電商合作時碰到的實際問題。在收益管理中間,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定價。這個問題很複雜。

首先,對於不同產品定價邏輯不一樣。很多商家只是簡單地預測定一個價格能夠賣多少件,然後選取一個看上去比較合適的價格。但這是不夠的。有些產品在市場上採用最簡單的成本定價,就是成本是多少,加一個權重,產生售價。而在電商環境中,大部分關鍵產品採用的定價邏輯都是比價活著跟價,就是要保證比競爭對手價格低。大家現在能看到很多電商平臺的產品都會保證比競爭對手產品價格低,如果高了會賠償損失。還有一些產品,它面臨的競爭環境不是很激烈,那麼它的定價邏輯要考慮供需關係。這種時候往往是利潤空間比較大的。還有其他的定價方式,比如價格歧視,區別於一般的定價對所有顧客都是統一價格,價格歧視需要對不同顧客給出不同價格,從而最大化利潤。我們還提出一種定價模式,叫做魯棒定價。本質上是即使預測精度不盡人意,依然有可能通過模型和理論保證給出的定價策略有效,並且風險可控。綜上所述,如果對產品沒有比較好的理解,那麼根本不可能做到一個合適的定價。對不同的產品,首先要了解不同的產品定位,決定基本的定價邏輯。

其次,定價需要考慮很複雜的因素,簡單拿數據分析的時候,容易把一些關鍵因素漏掉。比如說需要考慮友商的價格和客戶的心理價位。今天我一直定價20,但是友商可能從20調到25,如果數據中不包括友商的價格因素不可能做出高精度的預測。

此外還有顧客價格的敏感度,有些顧客對於價格無所謂,小幅度調整的時候,他關心的是你的服務。但是另外有些顧客會比較敏感。 這會產生一個有趣的問題,商家是做周期性做促銷,還是一直讓價格定在中間保持平穩更好?另外還有季節性的產品。或者替代性產品,比如手機,三星、蘋果、華為等等,他們之間有嚴重的替代效應。最後是互補性產品,顧客買電腦的時候會買鍵盤、滑鼠各種配件。

定價的時候最大的挑戰是促銷,不光是你自己做促銷,競爭對手也長期做促銷,很多產品,你會發現一年90%的時候,你或者你的競爭對手都在做促銷。這時候怎麼定價,促銷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比如說從跟價和比價的時候使用對象是什麼?高關注度和競爭度比較高的產品,在比價的時候,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計算顧客對價格的量價關係,傳統的統計或者經濟學模型往往用參數模型,很多人用線型模型。但是在比價的時候,量價關係一般極度脫離線型關係。顧客在心理價格段附近比較敏感,偏離心理價格比較遠的時候不太敏感,這裡會牽涉到很多問題,比如說怎麼捕捉心理價格位,這往往和友商的價格以及類似產品的價格有關。

還有一個就是我調了價格,友商很可能跟著調。這種情況是動態的,我可以選擇跟著友商一起調價,也可以避開調價做促銷的日子,拿到他不做促銷的時候去做。這時所要採用的手段包括網絡爬蟲及機器學習,預測和捕捉對方的行為。因為牽扯到博弈,需要知道在市場上,我們是一個價格主導者,還是價格跟隨者,跟競爭對手處於一個什麼關係?具體的決策和市場定位密切相關。

另外,我的當期利益和遠期利益的平衡點是什麼。比如亞馬遜的策略,是在競爭對手中保持絕對低價。這個策略在美國大獲成功,使得亞馬遜取到壟斷地位。但是在中國同樣的策略效果很差,亞馬遜基本被擠出市場。

關於供需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利用供需關係去做定價的話,通過整體的一個調整,可以讓銷量、營收和利潤都大幅增加,而且幅度相當高,這是魯棒定價的效果。

圖中所示是某閃購電商平臺的訂貨策略效果,我們通過兩階段,第一階段採用魯棒定貨,第二階段結合人工智慧學習的手段,把新數據運用進去,可以對績效產生大幅度提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這些年,器官移植也靠大數據
    現在,在腎臟移植手術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可能出現病人與器官排斥的情形。  所以,即便移植的器官有充足的來源,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仍然需要冒極大的風險。  MELD以及「等待列表」  如何讓移植器官,送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
  • 探探為什麼匹配不到人 提高探探配對率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都開始玩探探了,很多新人在問探探為什麼匹配不到人?沒關係,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提高探探配對率的方法有哪些呢?看完你就會了哦。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科幻小說鼻祖《科學怪人》講述了弗蘭肯斯坦用各種器官拼成巨大的「怪物」,並使之獲得生命的故事。而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關於對身體移植的探索和想像一直很多。近日,我們採訪了《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梅茲裡希,談及了器官移植與背後的生死觀。
  • 全球免疫學專家齊聚上海:器官移植如何提高免疫?
    東方網通訊員王根華、記者劉軼琳3月29日報導:器官移植以後如何減少排斥?如何保存器官?如何提高身體的免疫耐受能力……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提高,器官移植已經越來越成為救治各種疾病終末期唯一有效的手段,但隨之而來的排斥反應、免疫耐受、器官保存、免疫病理等問題,卻一直困擾著醫學界。
  • 中外權威駁器官移植謠言 稱活摘器官是對中國惡毒攻擊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旨在拯救更多患者生命,在一些境外反華組織手中卻成了抹黑中國的工具——「中國每年有6萬至10萬例器官移植」「中國仍然使用死囚器官」「中國存在『活摘器官』」,說法一個賽著一個聳動。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這一領域的中國和國際權威專家用事實對這些謠言作出有力駁斥。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12點開始器官摘取及評估,與此同時,器官的信息已經錄入COTRS系統進行自動匹配。   而每當COTRS系統有腎源分配到了中山市人民醫院,鄧德成的手機就會收到簡訊提示。他必須在一小時之內登錄器官捐獻與分配系統查看腎源信息,並按照患者的排序進行溝通。「有的可能身體狀況不好做不了,那就推到下一位。」鄧德成告訴記者。   曾經,媒體報導下的中國器官移植亂象叢生。
  • 走進中國器官移植「分配中樞」:揭活摘器官謠言
    這是一項非常嚴肅而神聖的工 作,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由於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遠大於器官獲取數量,如何合理、合法分配就成為保障捐獻者權利和尊嚴的大事。與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相伴的,還有流傳多年的「活摘器官」謠言。
  •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例題: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最突出的問題是供體來源。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學者提出建議:鑑於目前我國計劃生育中有大月份引產的胎兒,與其讓他(她)自然死亡,不如留做器官移植(特別是腎移植)的供體;有的學者指出此舉不人道,應持慎重態度。於是,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那麼,你的看法?
  • 器官移植的成功,從皮膚開始丨展卷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收取的皮膚將被用作燒傷患者的臨時移植物,覆蓋他們的組織,直到他們的身體狀況能接受自體皮膚的移植。想像一下,一名工廠工人掉進了一桶沸騰的熱油裡,或者一個年輕人的冰毒實驗室爆炸,使他身陷火海——這是幾年後我做住院醫師時接診的兩個真實案例。這兩個人都是全身超過 80% 的三度燒傷。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王賀勝介紹,2019年我國共實施器官移植手術19,450多例,2020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截至11月底,我國累計實施器官捐獻案例超過3.3萬例,捐獻器官超過9.3萬個,已完成近5000例的捐獻,器官移植手術量達到16,307例,器官移植數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他說,目前我國多家醫院移植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小腸移植也得到快速發展,器官移植技術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它的應用體現了對生命健康的尊重,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據統計,至今全球接受過器官移植已累計達到50萬人次。我國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至今,每年的器官移植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發展更快,腎、心、肺、肝、胰等移植的數量和技術普遍提升,肝臟移植技術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 專訪丨約書亞·梅茲裡希: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
    不過,現實生活中器官移植的誕生歷史卻不足百年——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早期,器官移植都還只存在於幻想作品之中。事實上,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醫學界已進行了多種器官移植的嘗試,其中不乏辛酸的成功案例,但直到1983年,環孢素(適應症為腎、肝和心臟移植)獲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移植之後,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器官移植。
  • 專訪丨約書亞·梅茲裡希:死亡是我們的另一個起點
    不過,現實生活中器官移植的誕生歷史卻不足百年——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早期,器官移植都還只存在於幻想作品之中。事實上,雖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醫學界已進行了多種器官移植的嘗試,其中不乏辛酸的成功案例,但直到1983年,環孢素(適應症為腎、肝和心臟移植)獲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移植之後,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器官移植。那麼,到底什麼是器官移植呢?
  • 中國器官捐獻日:廣西完成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排全國第七
    然而,透析時間長了之後,黃豪傑的併發症越來越多,嚴重貧血,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到後來連骨頭都開始痛了,只有移植新的腎臟才能讓他有質量地活下去。黃豪傑講述自己重獲新生的經歷。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張若凡/攝在焦急等待了1年之後,黃豪傑終於等到了匹配的腎源。
  • 廣州10日內現兩器官捐獻移植案例
    當晚20點45分,供心準時送達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該院心臟外科逸仙醫學臨床教授、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鄭俊猛和該院心臟外科主任楊豔旗率領兩所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連夜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手術。在「沉寂」了197分鐘後,這顆健康而強有力的心臟在一個陌生的胸腔內重新開始跳動。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一些案例中,器官受贈者竟遇到一些可能來自捐贈者訊息的 ◎移植器官後不斷夢到車禍情況 一位網友在臺灣Dcard網站分享父親接受器官移植後的奇特經驗,他父親罹患腎衰竭,排隊等器官移植等了八年,接受器官移植後,竟然一直夢到車禍意外事件的場景。
  • 器官移植買賣黑產業鏈所處的灰色地帶
    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日前在政協小組討論會上表示,《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年內完成修改,我國即將建立器官移植應對系統,增加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執法力度。這套系統包括受者管理系統、等待器官列表管理系統、捐獻者管理系統和器官分配/匹配系統等。另外,器官捐獻網絡也正在建設之中。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截至5月10日,全國已完成捐獻案例1230例,同比增加43%。參會的各方專家坦言,儘管中國器官捐獻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高昂的自付費用仍讓部分患者望而卻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疾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葉啟發教授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全國適用的器官移植服務收費標準正在起草和制定中。黃潔夫也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推進將腎移植率先納入醫保,促進器官移植收費「透明化」。
  • 因供體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新聞—科學網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腎臟學教授弗雷德裡克·貝梅爾曼斯(Frederike Bemelman)團隊最近在《美國移植雜誌》上發文講述了一起「極為罕見」的案例。在接受了同一位捐贈者的器官移植後,4名受者在數年內先後患上乳腺癌,並造成其中3人死亡。 這個案例再次引發了對器官移植治療疾病價值的討論,以及如何能避免這種雪上加霜的後果。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明白了我國對於所捐獻器官的標準與要求後,再來說說人,符合什麼條件的人可以捐獻器官,接受捐獻的人又該如何分配優先級?原則上,沒有傳染病和癌症、器官組織良好的健康人都可以進行捐獻。除此之外,還會有專業醫療小組對所捐獻的器官進行深入評估,確認可用於移植、符合條件後,才會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