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丨月球上有座「祖衝之」山---圓周率的故事

2021-03-01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小朋友們,好久不見!

時隔五月

溫州數學名人館線下品牌活動「數學家的故事」終於回歸啦!

疫情使得我們前兩次的活動只能在線上與大家見面

相信小朋友們一定對線下講座期待已久了!

濃厚的課堂氛圍和數學與歷史知識的碰撞

想想就令人激動呢!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龍灣區實驗小學教師,龍灣區名師,龍灣區小學數學教研員王小蓮工作室成員,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鄭元成老師。和大家一起穿越回南北朝,了解咱們的數學大家---祖衝之和他的偉大成就圓周率。

     祖衝之他出生於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建康(今江蘇南京),一生鑽研自然科學。

     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直到16世紀,才被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

     祖衝之除了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他還通曉音律,他還製造過各種奇巧的機械,包括指南車和千裡船。

以圓周率為核心素材,帶領同學們重返南北朝時期,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數學家——祖衝之的生平貢獻及故事。

探索圓周率,讓小朋友們利用學習工具測量各種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和直徑,並通過計算初步感知圓周率的大小。

通過解讀不一樣的圓周率,使小朋友們了解圓周率各個發展階段的歷史與故事。

活動主題

數學家的故事之三——月球上有座「祖衝之」山

活動時間

7月31日(下周五)上午9點30分

活動地點

溫州市南塘白鹿洲公園溫州數學名人館

參與對象(20人)

五到六年級孩子

報名方式

微信後臺留言「姓名+聯繫方式+人數+年級」,或添加微信13958800068發送如上信息

附近停車場

白鹿洲公園北門停車場(收費)

公交車

22路;36路;63路;69路;82路;111路飛霞南路站下,向南步行200米到達

本活動由溫州博物館主辦,溫州數學名人館、龍灣區小學數學教研員王小蓮工作室聯辦

相關焦點

  • 唐豆薈丨祖衝之與圓周率的故事
    祖衝之在數學上的重要貢獻是求得了圓周率的七位小數的精確值。他所提出的圓周率的密率,比荷蘭工程師安託尼茲早了1000年。因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建議,把原來以安託尼茲命名的圓周率的密率,改為「祖率」,以紀念祖衝之。         所謂圓周率,就是圓周長與直徑長之比。
  • 祖衝之與圓周率
    有一位德國數學家曾經這樣說過:「歷史上一個國家所得到的圓周率的精確程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一個標誌。」祖衝之推算出的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有效數字,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圓周率,西方直到1573年才由德國奧託較為精確地計算出來,比祖衝之晚了1100多年!後來荷蘭人安託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 「安託尼茲率」。
  • 廣西科技館圓周率線上主題科普之十七:圓周率與天文學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們,歡迎進入廣西科技館圓周率線上主題科普之應用篇!有小夥伴問,難道圓周率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大家永不停息地算下去嗎?當然不!祖衝之的故事嗎?祖衝之立志成為一名天文學家,所以開始鑽研數學。我國有個成語叫「鬥轉星移」,用來形容天空中星鬥的輪迴變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天文學與數學之間的特殊聯繫。
  • 中國古代圓周率π的計算史:祖衝之和圓周率的高效計算
    本課程介紹中國古代圓周率的計算史。首先從劉徽割圓術講起,通過介紹割圓術的算法思想和計算方法,以及劉徽不等式的證明,探尋其中所蘊含的對現代數學影響巨大的數學思想。接著介紹了祖衝之對於圓周率的高效運算和他所得到的的高精度結果。由於記載著他的方法的《綴術》失傳,後世學者為探索其可以精確的計算圓周率結果的方法,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本課程也一一進行了簡單介紹。
  • 圓周率是如何計算的?祖衝之的『綴術』居然失傳了
    傳說他臨死時被羅馬士兵逼到一個海灘,還在海灘上畫圓,並且對士兵說:「你先不要殺我,我不能給後世留下一個不完善的幾何問題。」又過了兩百年,中國數學家祖衝之橫空出世。祖衝之祖衝之使用「綴術」將圓周率的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指出3.1415926<π<3.1415927這個結果直到一千多年後才被西方超越
  • 祖衝之如何算出圓周率?用編程還原計算過程,結果令人感嘆不已
    故事要從π的算法說起……01割圓術魏晉時期有個數學家叫劉徽,在他之前人們使用圓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面積祖衝之轉眼過了200多年,到了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祖衝之隆重登場,他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確計算
  • 沒有阿拉伯數字,沒有小數點,祖衝之怎麼記載圓周率?
    (一)圓周率是指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我們習慣性把它簡稱為π,而它的具體值也是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中由祖衝之計算出的值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最重要的是準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即3.1415926,也因此把圓周率稱作是「祖衝之圓周率」。
  • 那年今日——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數學家祖衝之誕辰
    隨著人類飛上太空,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也越來越詳細。在月亮背面的月圖上,你可以看到有一座山標明「祖衝之山」。這是以我國南北朝時的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的名字命名的。祖衝之字文遠,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
  • 圓周率的故事
    它們在原內部形成了一個多邊形,而圓的面積又可以近似為這個多邊形的面積,而當我們分的足夠多時,這些多邊形的總面積就會更接近圓的面積,而最後在極限上我們可以得出圓的面積為 πr^2. 而阿基米德最後估算出 π 的值處在 223/71 和 220/70 之間. 正是因為阿基米德,我們有了大家所熟知的 π 的近似值 22/7.
  • 祖衝之算圓周率時,算盤還沒被發明,他用了何種方法計算出的
    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七位的,就是我國祖衝之,直到一千年以後,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和法國數學家維葉特兩人才將圓周率後七位給算出來,證明了祖衝之算出的圓周率是正確的,在相同的時間裡,德國科學家將此稱之為安託尼茲率,但仍然別有用心的人說,這段歷史是中國偽造的,而且他們還舉出了種種例子。
  • 祖衝之是如何把圓周率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數學的一點小科普,祖衝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把圓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今天,筆者給大家揭秘他是如何計算圓周率的。第一步,作圓的內接正多邊形。
  • 古代沒有計算機,祖衝之是怎樣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的?
    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為我國的科學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貢獻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確定了圓周率數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 【實驗新思維】數學小課堂——圓周率的故事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我是西安市實驗小學六年級二班的趙子萱,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圓周率的故事。學過圓周率的同學都知道,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 π 表示,它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也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
  • 人物史:祖衝之
    (15分)材料:祖衝之(429-500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數值推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人。祖衝之「親量圭尺,躬察儀漏」,證實了歲差的存在,並把它應用到他私人制定的《大明曆》中。
  • 月球上,中國被國際組織接納並命名的六位大神,你都認識嗎?
    月球環形山是指:像盤子狀的凹型坑邊緣隆起的那圈巖石,月球上布滿了這樣的坑(這坑也叫做月坑),月坑的四周有環繞高出月面的巖石圈,這圈就叫環形山!在月球上,環形山一般都是用已故全球著名的科學家名字來命名的。其中,我國佔了六座。
  • 古代最偉大的成就「圓周率」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提起圓周率,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祖衝之。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祖衝之字文遠祖籍河北省,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舉家搬遷到江南,他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的七位。這一成就比現在科技發達的歐美還有早一千多年。
  • 原來中國人早就「登上」了月球背面,有這五位古代先驅者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於月球背面,並傳回了照片,舉世矚目,令人振奮。中國古人對月亮一直有著美好的憧憬,從對月亮的各種稱謂就能看得出。有白玉盤、晶盤、廣寒、半蟾、玉鉤等等美妙的詞彙。而嫦娥奔月的傳說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 《科學家列傳》刷新認知,祖衝之圓周率,竟然可以用詩來記憶
    01科學始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卻測不準自己的婚姻大事莎士比亞曾說:「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可謂是家喻戶曉,可其實,神農只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而已,當不得真。
  • 月球上的名人牆
    心心指著祖衝之的名字,「中國名人是什麼時候被命名的呢?」「1960年,前蘇聯科學家用祖衝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一個較小的撞擊坑,這位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七位的南北朝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中國名人。
  • 科學館丨甘肅科技館主題線上科普活動之四·快來跟著三位天文大...
    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甘肅科技館主題線上科普活動,長個知識,了解一下那些在天文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古代中西方科學家們,是如何有了那些偉大的科學成果的。17歲時,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張衡決定離家遠遊,一路上,他尋訪古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並把所見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37歲那年當上了太史令的張衡主管國家的天文曆法,從此他更有機會和條件專門研究天象了。經過精心研讀大量的天文資料和無數次科學實驗後,張衡終於製作出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