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中國「最老」森林超3.71億年,國際...

2021-01-13 前瞻網

NEJM重大發現:在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黑人超過70%

2020年5月27日,Eboni G. Price-Haywood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在線發表的研究發現,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大型隊列中,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有76.9%是黑人,而死者中有70.6%是黑人,而黑人僅佔Ochsner Health人口的31%。在調整入院時的社會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徵差異後,黑人種族與白人種族沒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該研究的目的是比較路易斯安那州黑人和白人中實驗室確診的Covid-19病例的臨床特徵和住院過程。

西湖大學再獲重要突破 郭天南等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生物標誌物

郭天南實驗室和溫州醫科大學台州醫院、迪安診斷等合作,對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質和代謝物分子進行系統檢測,發現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獨特的分子變化,並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標誌物,有望為預測輕症患者向重症發展提供導向。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郭天南團隊與臨床、代謝組研究團隊合作,對99份病毒滅活處理的血清樣本進行了安全處理和質譜分析。

風險更高!研究對新冠黑人死者屍檢發現:肺部出現血凝、血栓

研究人員周三報告說,對10名感染冠狀病毒的非洲裔美國人的仔細屍檢顯示,他們的肺部被血塊堵塞。所有10名患者都有可能導致感染惡化的潛在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症。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紐奧良醫學院的研究小組說,遺傳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作用。這一研究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美國和英國等其他一些國家的黑人更容易感染Covid-19。

意新冠患者雙肺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該國尚屬首例

近日,義大利聖拉斐爾醫院的醫生和專家組共同對一位青年新冠重症患者實施了2片肺葉移植手術,並獲得了成功。這是義大利首次對新冠患者通過器官移植進行治療。據報導,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名叫弗朗西斯科,是一位18歲的義大利青年。3月2日,弗朗西斯科確診感染新冠病毒,3月6日病情開始惡化,被轉入聖拉斐爾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弗朗西斯科沒有其他任何慢性病,手術前已在重症監護室接受了兩個月的治療,並使用了呼吸機。

研究發現:汙水中新冠病毒RNA數比當地病例數早一周達到峰值

研究人員在5月22日發表在medRxiv.org網站上的一份初步研究報告中說,在康乃狄克州,汙水中病毒遺傳物質的數量比一個地區的病例數量早一個星期達到峰值。與COVID-19相關的住院治療在RNA水平下降三天後達到最高點。從3月19日到5月1日,研究人員從紐哈芬的一個汙水處理設施收集了汙泥——其中包含可以從水中沉澱的固體。該小組對這些汙泥進行了冠狀病毒RNA檢測,然後將這些每日樣本中的RNA量與該地區新冠肺炎病例數和入院人數進行了比較。

精神壓力成新冠肺炎新威脅 耶魯研究人員發現其大腦反應機制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在5月27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稱其發現了感受壓力的神經中樞,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了解和應對壓力導致的恐懼和焦慮感。他們向實驗對象展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圖像(如咆哮的狗、殘缺不全的臉或骯髒的廁所),隨後對暴露在這種高壓力情景中的人進行腦部掃描。當人們看到這些圖像時,他們的海馬體發出的神經信號,不僅傳達到大腦中與生理應激反應相關的下丘腦區域,還會傳到大腦的背側額葉皮層,而這一區域通常參與更高級的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

美國NIH發起研究 旨在揭示美國兒童中COVID-19感染率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起了一項新的研究,以確定美國兒童的COVID-19感染率。根據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份聲明,這項名為"人類流行病學和對SARS-CoV-2的反應"的研究將招募來自11個城市的2000個美國家庭的6000人。研究小組將對每個兒童及其家庭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監測,以跟蹤誰感染了COVID-19,兒童是否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家庭成員,以及哪些家庭成員最終出現症狀。

《柳葉刀》: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需了解母乳餵養傳播的潛在風險

在《柳葉刀》最新上線的新冠論文中,來自德國的一支研究團隊報告了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而此前多項小樣本研究中母乳檢測均為陰性。這一新的發現再次提出了母乳餵養傳播新冠病毒的潛在風險。此次研究對象為兩位感染新冠病毒的哺乳期女性及其新生兒。在對乳房消毒後採集母乳樣本,並存儲在4℃或-20℃的無菌容器中直至檢測分析。通過核酸檢測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兩個不同的區域——ORF1b和N區域,從而確定病毒載量。

李蘭娟:吸菸者感染後變重症風險更大,呼籲戒菸

世界無菸日來臨之際,傳染病專家李蘭娟介紹:吸菸損害肺部危害身體健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發現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發展為重症危重症的風險增加。

Nature報告:全球細胞療法達1483種 中國研究緊追美國

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表「癌細胞療法:臨床試驗前景」2020年報告,報告顯示細胞免疫療法領域正在繼續擴大。截止3月報告統計數據止,全球癌症細胞療法管線包括1483種活躍療法,同比2019年增加了472種,其中CAR-T療法增幅最大,增加了290種活性療法,而2019年增加164種,今年增長76.83%,此外,新型T細胞方法和其他細胞療法分別增加至49和56種。據報告顯示,美國和中國在癌細胞治療研發管道中佔主導地位,截止2020年3月,美國有600個,中國僅次於美國有508個,但中國正在進行的細胞療法試驗比美國多,中國有871項,美國有718項。

《英國醫學雜誌》:有過妊娠糖尿病 將來2型糖尿病風險高10倍

近日,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統計分析發現,有過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隨訪10年後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幾乎是妊娠期血糖正常女性的10倍。相對來說,這些女性的短期發病風險就急劇升高,隨訪5年內發病風險是健康對照組的17倍。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數字凸顯了具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更應注重預防2型糖尿病,包括飲食、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幹預,尤其是在產後前幾年。

《細胞》:一種常用藥可提升現有抗癌藥物療效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近日發表於《細胞》上的論文稱,常用於止吐等方面的藥物丙氯拉嗪和一些抗癌藥物聯合使用時,能幫助人體免疫系統更好地攻擊癌細胞,從而提高癌症治療效果。主導這項研究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副教授菲奧娜·辛普森表示,丙氯拉嗪會暫時改變癌細胞的表面特徵,使抗癌藥物更好地幫助免疫細胞識別並殺死癌細胞。在動物實驗中,10隻小鼠在使用這種混合療法後,體內的頭頸癌細胞全部消失。

新研究發現:吃杏仁可降低心血管風險32%,腰圍瘦2.1釐米

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營養科學溫迪·霍爾(Wendy Hall)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表明用杏仁代替一般零食佔總熱量攝入的20%,有可能將調整後的相對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32%。研究還發現,在英國吃杏仁的人的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都比不吃杏仁的人要小。吃杏仁的人腰圍要小2.1釐米,BMI也低8 kg/m2。

大型全球調查:超三分之一人受神秘消化問題困擾

一項大型全球調查的結果顯示,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最近出現了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症狀,「功能性」指的是他們的症狀沒有明確的外部原因或機制。FGIDs被定義為消化系統的慢性健康問題,不能通過標準的醫學檢查檢測出來,比如異常的血液測試結果。這項調查涉及33個國家的73,000多名成年人,其中包括美國、巴西、法國和韓國,他們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接受採訪的。

科學家用一種酶讓腫瘤細胞「失聯」 成功阻止癌症擴散

在《自然·癌症》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Fuchs與來自校園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了促進癌症擴散的分子機制,並確定了阻止癌症擴散的策略。使用被稱為p38α激酶(p38)的酶的抑制劑,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地減少了黑色素瘤的擴散,顯著延長生存時間。

研究調查吸電子菸者的口腔菌群 發現嚴重牙齦疾病的預兆

周三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電子菸的潛在危害可能不止於肺部。研究人員觀察了健康的年輕抽電子菸者的口腔,發現了口腔微生物群發生劇烈變化的證據,這種變化可能會增加他們未來患牙齦疾病的風險。微生物群產生的粘液可能會對抗免疫系統,使口腔更容易出現慢性炎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炎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牙齦疾病。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測量階段圓滿結束:8名隊員返回大本營

5月28日,於此前一日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並完成頂峰測量任務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安全返回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標誌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測量階段圓滿結束。另據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消息,2020珠峰高程測量數據計算工作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承擔,待整個外業測量數據交接後,數據處理工作人員將通過2個月左右時間計算出珠峰高程初步結果。

國際「人造太陽」開啟核心安裝工作 中企牽頭完成黃金節點

中國核工業集團發布消息稱,當地時間5月28日,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ITER的杜瓦底座落位於託卡馬克裝置基坑內臨時支撐上,杜瓦底座吊裝工作圓滿完成。杜瓦底座重達1250噸。中核集團稱,其起吊重量和安裝精度均打破了中國核能行業大件設備吊裝的記錄。杜瓦底座是ITER託卡馬克裝置「心臟」安裝工作的第一個重大組件,是託卡馬克裝置所有重要設備的基礎,承擔著重要安全屏障作用。杜瓦底座吊裝工作的完成,拉開了「人造太陽」主設備安裝的序幕。

研究開發新的成像技術 可顯示整個細胞和組織內的納米級結構

日前,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直接通過單分子產生的信號測量標本引起的波前畸變,包括細胞或組織。通過對這種扭曲的了解,可以精確定位單個分子的位置。研究人員獲得了細胞或組織體積內成千上萬個獨立分子的坐標,並利用這些坐標來揭示樣品成分的納米級結構。研究小組的這項技術最近發表在《自然方法》雜誌上。

科學家為中國「最老」森林測「年齡」:3.71億年前

中國最古老的森林有多「老」?中美學者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就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現代同位素定年方法顯示,在3.71億年前,中國就出現了森林。負責這一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介紹,這片遠古森林位於我國新疆塔城地區。古生物研究顯示,其中的植物最高可長到4米多,是已知最古老的樹木之一。這片森林中主要生長著石松類、古羊齒類和枝蕨類植物。

科學家用「分子剪刀」重組植物染色體 不含任何外來基因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 Holger Puchta教授和萊布尼茨植物遺傳學和作物研究所(IPK)的Andreas Houben教授的研究團隊首次不僅交換單基因,而且利用CRISPR/Cas技術重組整個染色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作物中組合所需的特性。他們使用擬南芥(Thale Cress)模式植物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植物》雜誌上。

國內首座橫向摩天樓明日開放:橫跨4棟250米高樓頂部

刷新目前國內高層建築紀錄施工難度和工程亮點的重慶來福士探索艙·觀景臺將於5月30日正式啟幕。據悉,水晶連廊橫跨4棟250米高樓頂部,長300米,寬32.5米,高26.5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用鋼量約1.2萬噸,幕牆總面積達3.5萬平方米,相當於一座「躺著建的摩天大樓」。連廊內,110多棵成年後高達9米的高大喬木,構成一片空中熱帶雨林。

美國或將取消至少3000名中國留學生籤證

綜合《紐約時報》和路透社報導,知情人士稱,美國政府將取消與中國軍方有關的數千名中國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籤證。消息人士稱,這一舉措將影響3000名至3500名學生,最早可能會在本周宣布。知情人士稱,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將被取消籤證,並被驅逐出境,而那些已經離開美國的學生將不被允許入境美國。

河北省高校6個科研項目獲國家獎勵:佔獲獎總數的43%

日前國家和河北省相繼公布2019年度科學技術成果獎勵決定,河北高校共有6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成果獎勵,99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成果獎,佔獲獎總數的43%。其中,自然科學一、二、三等獎共19項全部由高校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佔獲獎總數的45%,科技進步二等獎32項,佔獲獎總數的50%;科技進步三等獎32項,佔獲獎總數的30%;技術發明一等獎3項,佔獲獎總數的100%,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佔獲獎總數的33%。

西湖區打造高校經濟圈 點燃「產學研」科技新引擎

5月29日上午,西湖區召開加快發展「高校經濟」發展動員大會。會上,西湖區還發布了《西湖區關於大力發展高校經濟的實施意見》,到2022年底,充分發揮轄區18家高校和28家科研院所的優勢,構建成「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全鏈路創新生態體系。啟動西湖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建成一批校區共建科創新平臺,用好現有26萬平方米校產空間,新拓展40萬平方米以上產業空間;新增產業規模100億元,新增稅源10億元;高校院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逐步增長,技術交易總額增長10%,高校院所成果在地轉化率大幅提升。

教育部: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 培養複合型人才

5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在普通高校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式印發,就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明確,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作為大學本科後教育,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有利於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多再學習機會,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浙江23所高校將專項招收625名農村學生

2020年,浙江23所本科院校將專項招收625名農村學生。招生對象需具有29個縣(市、區)農業戶口戶籍,具有當地完整的高中階段連續學習經歷和學籍,符合當年高考報名條件。據浙江省教育廳《關於做好2020年地方專項計劃招生工作的通知》,23所本科院校的招生計劃不對應分配至各縣(市、區),均面向有關縣(市、區)招生。

全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揭牌:開設7個專業,計劃招生500人

5月28日,全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學院將於今年正式招生,計劃招生500人。螺螄粉產業學院將開設7個高水平特色專業,並制定課程標準及培訓教材、打造師資團隊,建設螺螄粉大數據技術服務中心及「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培養一批高素質、極具創新力的螺螄粉產業技術技能複合應用型人才。2019年,網紅美食螺螄粉已為柳州創造產值70億+。

省內首個!大亞灣出臺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系統性人才新政

日前,惠州大亞灣區印發了《大亞灣區關於發揮市場作用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引才育才的十條政策措施(試行)》(下稱「人才新政十條」),打破了傳統的人才評價方式,從過去以政府為主導的看學歷、職稱和頭銜等,轉向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論業績、論貢獻。人才新政十條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引才育才為主,將從人才評價、引進、培育和服務四方面發力,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較真| 有研究從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母乳餵養還能繼續嗎?
    較真要點: 1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中心從母乳中首次檢測出新冠病毒的RNA,但這僅是檢測出病毒片段,病毒片段未必能夠傳播疾病。據此尚不能得出母乳能傳播新冠病毒的結論。
  • 母乳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三類疾病可通過母乳餵養傳播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發的一項來自德國的研究結果顯示:母乳中能檢測到新冠病毒RNA。由此,許多人開始質疑母乳餵養的安全性,擔心母乳中存在具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但醫生表示,目前尚無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可通過母乳進行傳播。那麼,女性在哺乳期間應如何做好飲食搭配和個人衛生,以確保母乳營養和哺乳安全呢?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據一份病例報告顯示,義大利首位確診的COVID-19患者在鼻腔內新冠病毒清除很久之後,眼睛中檢測到傳染性病毒顆粒的水平。該研究報告表明,眼睛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感染源,病毒可以在那裡複製。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新冠病毒眼睛樣本的傳染性。
  • 學術頭條:俄羅斯批准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弦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
    年輕人愛抽電子菸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是不使用電子菸者的7倍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牽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青少年和年輕人中,吸電子菸與COVID-19的風險大幅增加有關。這項研究於8月11日在線發表在《青少年健康雜誌》上,在對導致COVID-19的病毒進行檢測的年輕人中,使用電子菸的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是不使用電子菸的人的5至7倍。
  • 母乳可阻止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對病毒有滅活作用?
    來 源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 記 者 | Stephen Chen 《母乳餵養自然之美》— 2018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母乳餵養視覺創意作品徵集活動」攝影組一等獎。
  • 學術頭條:武漢病毒所所長反駁新冠起源陰謀論,中國自然科學論文數...
    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10倍。  不管有無症狀 新冠感染者攜帶病毒量一樣多  近期在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學會·內科學》的新研究中,韓國研究人員對一個隔離點的有症狀與無症狀感染者分別進行了拭子樣本檢測,他們發現那些無症狀攜帶者(包括後來也從未出現症狀的人)的鼻子、喉嚨和肺部攜帶的病原體與有症狀者同樣多。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病毒傳播力高出70%,《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
    12月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採取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名為B.1.1.7的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倫敦,超過60%的病例是新變種。詹森表示,大量的突變可能使病毒的傳播能力提高了70%。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表示,該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已經失去控制。  首批5000萬人!
  • ...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出心臟病
    據一份病例報告顯示,義大利首位確診的COVID-19患者在鼻腔內新冠病毒清除很久之後,眼睛中檢測到傳染性病毒顆粒的水平。該研究報告表明,眼睛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感染源,病毒可以在那裡複製。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新冠病毒眼睛樣本的傳染性。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或永遠不會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腸道微...
    此外,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並且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作者表示人類腸感染發生的確切途徑還不清楚,但是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病毒傳播途徑。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將申請緊急使用,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看世界·新聞早知道】
    晨讀三分鐘,世事掌握中10月5日星期一,農曆八月十九封面新聞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
  • 學術頭條: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人類測量到迄今最短時間尺度...
    他還提到,有實踐證明,我們正在試驗中的疫苗能夠有效中和發生變異的新冠病毒。4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III期,6萬人接種無嚴重不良反應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20日表示,4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疫苗,總體上進展順利,截止到目前共計接種了約6萬名受試者,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首次找到證據鏈!
  • 又是中國製造!江蘇億茂口罩檢測通過,新冠病毒滅活率達99.19%
    1月16日,本土確診病例已連續多日破百、時隔242天後本土再現死亡病例,2021年初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雖然中國已有5款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但也面臨病毒變異等新挑戰。在疫苗大範圍接種之前,除了做好防護、戴好口罩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然而,普通口罩真的有用嗎?在河北疫情的新聞報導中,我們發現很多感染者是佩戴了口罩的。
  • 西班牙研究小組在去年3月的廢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據外媒報導,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26日發布了一則公告,該校領導的一個腸道病毒小組在2019年3月採集的巴塞隆納廢水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對當地廢水樣本做了檢測,結果發現在去年3月12日採集的廢水中已有新冠病毒的蹤跡,此前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已在今年
  • 學術頭條:水產品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不是感染,HIV治療迎來全新...
    7月1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表示,「我市自5月31日以來(包括今日),每日均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無新增無症狀感染者。請廣大市民不信謠、不傳謠!」別慌!專家:水產品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不是感染 魚不會感染新冠此前,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進口三文魚切割案板檢測出新冠病毒,讓不少人擔心水產品會被感染,還能不能愉快吃海鮮了。
  •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布...
    上海瑞金醫院等發表10例重症患者療效康復者恢復期血漿被視為有潛力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搶救療法之一,中國衛健委和美國FDA都已允許在危重症患者中採用這一療法,但其潛在臨床益處和風險仍有待驗證。
  • 學術頭條:中國天眼發現240餘顆脈衝星,學術界如何應對新冠疫情...
    :防範新冠超級傳播事件 人群聚集應限制在10人以下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超級傳播事件在新冠病毒傳播中作用巨大。一名白血病女患者體內新冠病毒至少105天才完全清除研究人員在11月4日的《細胞》雜誌上報導了一例罕見的病例,一名患有白血病和低抗體計數的女性體內新冠病毒至少105天才完全清除,傳染性病毒持續至少70天,同時始終保持無症狀。
  • 法國巴黎廢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多國新冠疫情首次出現時間點或大幅...
    4月中下旬,巴黎曾在用於清理街道和澆灌公園的非飲用水系統中發現了微量新冠病毒,在27個採樣點中有4處均測出新冠病毒蹤跡,隨後巴黎市政府關閉了部分供水系統。而在五月中旬進行的取樣中沒有檢測出新冠病毒,這與法國疫情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 新研究:巴氏殺菌法適用於受新冠病毒汙染的母乳
    新華社雪梨8月14日電 雖然現在科學界尚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通過母乳傳播,但疫情之下總有人擔心。對此,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在實驗室中讓新冠病毒汙染母乳後,通過巴氏殺菌法可以有效滅活母乳中的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