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仰望星空是什麼時候呢?當仰望浩瀚的星空時,你在想什麼?外星智慧生物?上帝?感覺到人類的渺小?這裡,我也帶你「仰望一波久違的星空」,不過,是比宇宙星空還要更深邃的思想星空,有點長,也有點燒腦,抓緊了,老鐵。你不一定認同我的觀點,但你一定會有所啟迪。
劉慈谿的小說《三體》中,擁有更高智慧的三體人為了阻礙地球人的科技發展,向地球人研究物質原理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偷偷發射「智子」,幹擾實驗結果,導致地球人在基礎科學發展進展緩慢,從而達到阻止地球人科技發展的目的。
其實,高級文明或上帝如果要限制人類的發展,何必像三體人這麼麻煩,通過限制人的認知工具,即大腦的思維能力就行了。
我們都聽過瞎子摸象的故事,瞎子缺少了用視覺認識感受世界的能力,只能用其他感覺去認識大象,結果很難從整體上認識大象的外貌,從而得出對片面、錯誤的認識。這說明,認知世界時,工具很重要,認識事物的前提必須得必要的認識工具,若缺少認識工具,對世界的認識無從談起。
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是直觀感受世界的工具,但若要理解、認識世界的規律,單單依靠感官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大腦的認知思維工具。300年前,康德的認識論已經系統論述過這個問題,康德的觀點現在看來依然振聾發聵:人類不要上來就指點江山、妄斷世界的真理,認識世界前,要先考察自己有沒有認識世界的能力。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人是可以認識自然的,通過不斷的思考、實踐、修正,人可以無限接近對世界絕對真理的認識。我曾經也這麼認為,確切的是說是沒有思考,所以也沒有想法,後來,隨著自己知識的擴展和思考的深入,特別是物理學、哲學、數學方面帶來的啟示,我被世界真理之深邃所震撼,同時愈加感受到人類思維的局限。比起世界在廣度上的浩瀚無邊,其深度更讓人絕望,如果真理之海深如馬裡亞納海溝,那麼我們現在認識也許只能徘徊在表層100米。
人類向來有自大的毛病,在我們不知世界的深度之前,還是謙虛一點好,避免後人說我們無知又不自知,就像我們看待古人一樣。比如,把「人可以無限接近對世界絕對真理的認識」修改為「人可以逐步達到對世界真理的表層認識」是不是更穩妥?
為什麼人類很難達到對世界終極真理、本源等問題的認識呢?有人會說,即使人類「笨」了點、「慢」了點,但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時間足夠長,一點點接近終極真理的「馬裡亞納海溝」應該可以吧?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悲觀的,因為,人類的思維能力已經被桎梏,很難僭越,不是靠時間和努力能彌補的,且不說人類的理性認識能力到底強不強,人類的認知思維存在結構上的缺陷,這個很難用努力去彌補,除非改造人類的大腦。
這個缺陷是什麼呢?人類思維結構上缺陷有很多,但是大方面主要有三點:邏輯、概念、規律(關於規律的性質另篇再探討)。你可能會吃驚,這些不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工具、智慧的源泉嗎?一方面,你說的是對的,人類靠這些認知工具一舉超越動物而成為智慧生物,但是,另一方面,別忘了,人類其實剛剛脫離動物為人,離動物並不太遠,這些思維工具也是「人成為人,而不能變成神」的桎梏。近代的哲學家早就發現,很多所謂的哲學問題不過是概念的爭論,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也往往囿於邏輯。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說概念,人類思考時,首先用到的就是概念,概念只是人腦抽象的產物,沒有概念人腦沒有辦法思考,比如思考上帝是否存在時,必須得有上帝的概念,得有存在的概念, 可是如果「上帝」、「存在」概念本身就有問題呢?自然本身無所謂概念,也不能簡化為概念。通俗一點說(嚴謹的探討會很晦澀,所以這裡多用舉例的方式,可能沒那麼嚴謹),如果上帝本身處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混沌狀態呢?如何理解「存在」(如何定義存在是上帝問題的核心之一)?有人說了,怎麼可能又存在又不存在,怎麼可能1+1等2又等於3?一匹馬怎麼可能即是紅色又是藍色?
這自然又涉及到邏輯本質的問題,我們人類自以為傲的理性思維能力,核心就是人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狹義的邏輯主要是數理邏輯和形式邏輯,數理邏輯涉及數理方面的規律,比如1+1=2,D=πR,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等。形式邏輯主要包括排中律,因果律等,比如,人都有兩個耳朵,張三是人,所以張三有倆耳朵;李四在家裡,所以他不可能在單位,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即在單位又不在單位,這些都是形式邏輯的具體應用。
數理邏輯以其抽象性、精確性、確定性著稱,曾被認為是認識世界最可靠的工具,仿佛是可絕對信賴的真理。上世紀30年代數學家哥德爾提出有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徹底粉碎了人們對數學真理性的信念。這個定理大致是說,任何一個邏輯上一致的大型體系都註定存在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假的命題。
人們常說,科學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也就是說,世界的真相與數學密不可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具有巨大的哲學意義,它告訴我們,人類靠靠理性和邏輯不能完全認識世界,若存在人腦可以理解的不矛盾世界,必須依靠一些假設的東西,這意味著人類不能完全認識;若想去除所有假設,則認識的世界必然是矛盾的,又意味著不能理解世界。這其實也進一步證實了,我們大腦中的所謂的概念和邏輯不過人腦的一種機制,和真實的世界存在鴻溝。
只要身在其中,我們會遇到一些自身思維無法解決的矛盾,借用下羅素提出的著名的理髮師悖論:假如你是一個小區的理髮師,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寫了這個廣告:「本人將為本小區所有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歡迎各位到來!」開始,給別人剪髮時並沒有發現問題,有一天,你自己的頭髮也變長了,此時,要不要給自己理髮呢?你會發現,遵照廣告上的規則,無論如何都會陷入矛盾。這種矛盾不是世界的本身的矛盾嗎?不是的,它僅僅是我們大腦裡的一個「結」,真實的世界並不會「打結」,大腦無法理解的事物,世界並不是一定不存在。1+1=3,兩條平行線相交等反直覺、反邏輯的事情我們不能理解,但未必真實的世界上不會出現。
反直覺、反邏輯最直觀的例子是微觀粒子的量子效應。拿光作例子,光的本質是什麼?是波還是粒子?20世紀初,物理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光即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剛開始,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場所用粒子或波去理解光子,並沒有太大問題,可是,鬼魅般的量子效應的發現,徹底暴露了人類思維的缺陷,量子效應玄乎的地方在於,微觀事物似乎長了眼睛,你觀察它和不觀察它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用光做雙縫幹涉試驗,當觀察它時,它崩塌為一種粒子,當不觀察它時,它仿佛一種波。微觀粒子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後來的哥本哈根學派徹底放棄了波和粒子的實物概念,用函數去定義微觀粒子,光子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函數公式:不觀察時,它瀰漫於空間,無處不在,只是位置、動量在各處的概率不同,觀察它時,它就被幹擾了,崩塌為一種 「粒子」,具有一定的位置和動量。
個人認為,觀察導致了光子的狀態崩塌,不過是人類感官崩塌的假象。其實,光子不能用任何具象去描述它,當我們觀察到它的時候,感官已經崩塌了。人的思維也一樣,當我們試圖用概念、邏輯、規律等「思維模具」理解一個事物時候,思維已經崩塌了,因為只有崩塌進這些「思維模具」之後人腦才能理解。比如人類理解光子,只能依靠一些具象速度動量、函數等概念,即使用事物的性質去解釋事物,而性質也必須有很多觀念、規律、類比組成。而一旦建立這些概念,人腦與真實的事物已經具有了鴻溝。
古希臘時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人能否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定義河流,雖然我們大致都知道河流是什麼,但沒有人能準確定義河流,當然,你可以用河流的用途、外貌、性質、本質等限定去定義河流,比如,定義河流是河堤1-10米,有流淌的水,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觀等,就會發現每多一個限定就把一部分真正的河流排除在外,而且定義中用到的其他概念如:水、河堤等本身概念也是模糊的。這樣的定義下,河流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本來是河流的也不是河流了。所以,河流的概念必然是含糊的,如果不想含糊,去準確的定義它,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這就是人類思維工具「概念」本身的固有缺陷。
繼續說下「邏輯」的缺陷,歷史上很多思想家、哲學設計了很多精巧的思維試驗,試圖證明上帝的是否存在。比如:
利用形式邏輯論證的:1、如果上帝既然是萬能的,2、上帝能製造出他不能搬起的石頭將導致矛盾,3、所有不存在萬能的上帝。
用因果關係去論證的,比如穆斯林哲學家在中世紀提出的卡拉姆宇宙論:1、任何存在的事物有都有一個原因。2、宇宙曾經開始過,3、因此,宇宙存在一個原因,因此上帝存在。
用直覺(類比)論證的,比如英國牧師威廉,帕利(willian Paley):1、宇宙看上去似乎是設計的。2、最佳解釋就是它被超自然的存在設計。3、因此,宇宙很可能是超自然的上帝設計的。
用宗教體驗證明的:1、人們似乎具有一些上帝東西的經驗。2、最佳解釋就是上帝的經驗。3、因此,上帝很可能是存在的。
用科學假設法論證的,如笛卡爾的論證:1、假定是上帝擁有所有可能的完美,2、存在是一種完美,3、因此上帝存在。
若上帝看到人類絞盡腦汁的思考自己,一定哈哈大笑。上述論證無外乎都是用邏輯、因果(其實是邏輯的一種)、直覺(換個詞就是不靠譜的感覺),經驗或規律(可靠性還不如邏輯)去論證。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反駁:如果上帝的存在不符合邏輯,不符合因果,不符合規律,那麼上述論證不攻自破。而邏輯、因果、規律這些恰是人們理性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脫離了這些工具,人又如何該認識上帝?
邏輯是先天還是後天的?為了理解這個問題,舉一個理想試驗:一個人一出生就呆在一個黑屋裡,儘量減少其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大腦中會有清晰的邏輯概念嗎?比如會認為1+1=2嗎?會理解一個人不可能即在屋裡又不在黑屋嗎?假設人為控制他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1+1=3(比如,他的兜裡放一元錢,再放1元錢,就會出現3元錢),他的大腦會理解這種現象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曾翻閱知名心理學家的著作,比如皮亞傑《兒童的概念與推理》、B.英海爾德等著的《學習與認知發展》等,試圖想知道兒時如何建立邏輯思維,邏輯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發現,即使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是含糊的,確切的說,缺少針對性的研究。我傾向於後天觀點,雖然人類大腦中的邏輯是一種內設,但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後天有過一定的閱歷之後,「人為」的定義。比如,1+1=2,是經過兒時幾年的經驗積累後,發現「世界的規律」,然後大腦中再抽象出一個1+1=2的假定。所以,先有世界的經驗,再有大腦中的邏輯。
而為什麼抽象的邏輯恰好能解釋現實世界的很多現象呢?一種越來越流行的觀點認為,我們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類似於計算編程有一樣,上帝用一些簡單的底層代碼設計、演繹了這個世界,不過是上帝用的底層代碼比人類的數理邏輯更高級,人類的數理邏輯不過是其子集,所以,我們觀察的世界一部分用能用人類的邏輯工具解釋,但是,卻不能認識到世界的最底層。我喜歡這個解釋。
只有跳出人類思維能力,我們才能去理解、解釋更深的世界,但是,如同我們無論如何也沒有豹子跑的快一樣,我們的思維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世界上存在邏輯無法解釋的事物(當然不是偽科學那種氣功、特異功能等所謂超自然現象),最常見的就是意識(靈魂),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出生在這裡?如果按照邏輯的一套認知工具,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需要無限多的機遇巧合,世界任何一點點改變都將導致我們不存在,我們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必然是0。可是,我們還是存在了,這顯然超出了邏輯思維的範疇。
意識仿佛是邏輯和確定性的「攪屎棍」。沒有意識參與時,世界宏觀事物大體符合邏輯,機械且精確,而一旦有意識參與,事物便變為不確定,用邏輯完全無法預測,比如,任何人都無法預測下一秒我的哪個手指頭會動,包括上帝(可以參考哲學對意識自由性的證明)。
意識的參與,輕易打破了世界的確定性。我們知道,宏觀物體的運動符合牛頓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機械準確,利用規律我們能精準的預測物體的運動,比如,通過精確觀察一個大隕石的運動速度、方向等蛛絲馬跡,能算出它落地的位置,甚至反推它的來源,這有其必然性、確定性。可是,問題來了,落在地上的這塊隕石,1分鐘後會在什麼地方?是運動狀態是靜止狀態?
顯然,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邏輯這時變得無能為力,因為,可能有意識的作用,一個人在1分鐘即到到來的時候,可以隨意決定它在時空中的狀態,比如,可以讓它以某一個速度和角度重新拋向太空。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物體是自由的,未來是不確定的。細思極恐,我們的無形的意識竟然能撬動物質的運動,並決定著物質的命運。按照這個思路向前推,這塊隕石最初是否也源於意識的推動?世界的第一推動力是物質本身還是意識?如果說,一個人能改變物質的命運,初級智慧的人類能改變地球的命運,那麼,未來人類的智慧足夠強大,是不是能決定宇宙的命運?宇宙未來的命運未定?
世界本源被看做哲學的基本問題,很多思想家、哲學家直覺的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源或多個本源,比如《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產物,黑格爾認為世界統一於「絕對理念」,還有一些哲學家巧妙迴避了這個問題,比如,薩特認為沒有所謂的本源,存在先於本源。
我寧願相信世界本源遠超出人類的思維能力,除非改造人類的現有思維結構。如果問題的謎底輕易被初級智慧人類猜到,也太低估造物主的能力了。 造物主能輕易設計出量子力學,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等令人匪夷所思的「代碼」,而我們人類集合數個人類的精英,經過數年的研究後才能發現這些「代碼」,難道不感嘆造物主的能力嗎?而更底層的代碼是什麼,更讓人類的認知工具絕望。
造物主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有體積卻走不到邊、有規律卻不確定、本來就沒有謎底、或者有謎底但充滿矛盾不可理解的世界……上帝或許不想仍人類窺探自己的秘密,精巧的設計了人類大腦:人類要麼如動物一樣無腦的愚蠢的生活,一旦思考上帝,就不可避免的掉進了概念和邏輯等溝壑裡,而靠概念和邏輯等認知工具是不可能完全認識上帝的。
也許世界的本源不是「所謂的本源問題」那麼簡單,造物主把世界的謎底寫在紙條上,紙條被安置在俄羅斯套娃的最裡層,人類費了幾千年的努力,把最外面的幾層一層層掀開,依然無法預估到底裡面還有多少層,更無法知道紙條上寫有什麼。
我喜歡這樣一種結局:世界沒有上帝,即使有上帝,也對世界撒手不管,數千年來,人類無限仰慕的上帝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雖然只是一個能力蹩腳的初級上帝。這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信仰,也是我能想到的諸多謎底中,一個最靠譜的結局。
好了,「仰望星空」旅程不能太長,該腳踏實地了,繼續追尋身邊平凡又美好的風景吧。對了,別忘關注一波哦,下次想「仰望星空」的時候,再來這裡,有更美的星空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