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孩子還讀什麼書!」辦學遭誤解,他們堅持了28年……|精選

2020-12-05 中國教育報

李勤說

雖然自己已經是個48歲的男人

但有時再看到照片上的他們時

還是會忍不住落淚

這是一張拍攝於

2020年10月的師生聚會合影

中間坐了4位老師

周圍環繞了30名穿著

印有「20周年再相聚」白色T恤的同學

2020年10月,首屆畢業生20年相聚合影留念

照片裡的學生

來自福州、廈門、浙江……

之中有超市老闆、烘培師

服裝廠工人、也有汽車噴漆師

他們都是特殊教育學生

李勤坐在照片的中間位置

周圍是他帶過的第一屆學生

首屆入校學生合影留念

1991年

李勤畢業於

泉州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專業

這是福建省內

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

當時全班44名同學

其中有4名三明人,分別是

李勤,羅忠清,駱林平,吳毓清

畢業後

他們全部選擇回到三明找工作

那時候的李勤和其他幾名同學

只是單純覺得「離家近」

回來後

他們發現

三明的特殊教育一片空白

沒有老師,沒有學校

在政府準備籌建特殊學校的地點

滿眼看去只有環山和菜地

1992年學校舊貌

1992年初

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建好

4名專業老師

幾名其他員工

一棟教學樓

這就是全校所有構成

之後,由於市區特殊兒童較少

全部老師跑去農村招生

李勤還記得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時,在鄉親們眼裡

並沒有「特殊教育」的概念

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

每個月還要交幾十元的夥食費

雖說只有幾十元

但在當時的農村

這會佔去全家開支的一大部分

有家長說

「我這個孩子還讀什麼書

都不如留在家裡幫忙幹活

只不過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

1993年學校大門

「特殊兒童接受教育

將來學一門手藝

不僅可以照顧自己

說不定還可以養活全家」

每次面對家長

都是一次特殊教育的普及

第一批教職工肩扛手提搬運建校物資

1992年5月6日

第一批招收的

28名學生進入學校

最大的十三四歲

最小的8歲

他們都是聽障兒童

分為兩個班級

每個班級14名學生

4名老師每人要教四五門課

還要照顧學生們的生活起居

財務出納利用舞蹈特長

兼職教孩子們跳舞

這之後的將近三十年裡

除了調離

幾乎少有老師離開

李勤說

全校66名老師的簡歷表

工作履歷一欄

幾乎都只有一行

就是這所學校

他覺得

「也許是他們在這裡

找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

學校目前共有241名學生

從學前班到中職

授課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

品德、生活、體育等全科目

這些是他之前未曾想到的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一名學生在包餃子,這是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開拓的特色課程

出生於1980年的劉明

是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

第一批畢業生

大學畢業後

劉明選擇回到學校當美術老師

一歲多時

父母親發現

他和一般小孩子不一樣

一直不會講話

對聲音也沒有什麼反應

後來經檢查

發現劉明患有先天性耳聾

從三明到北京

從福州到上海

去了無數次醫院

看了無數個醫生

最終的結果還是無法改變

劉明的父母還是希望

他能夠接受教育

1992年

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

劉明便成了該校的第一批學生

雖然劉明的世界裡

幾乎沒有了聲音

但他發現自己

對光線與色彩極為敏感

素描、水彩、水墨

一拿起畫筆

劉明往往幾個小時都不會放下

之後劉明的作品

多次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獎

2002年,因其在繪畫方面的特長

劉明考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美術系繪畫藝術專業

他也成了市特校

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劉明和學生們在畫室

2008年

劉明回到了母校任教

在畫室裡

同樣的遭遇讓他與孩子們走得更近

他讓更多生活在無聲世界中的孩子

試著去觸摸藝術

在他的引領下

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了美術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劉明和學生們在畫室

對於這裡的老師來說

自己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

也是學生的「家長」

除了面向學生教學

也需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

「有愛無礙,快樂成長」

當然,學校並非孤身前行

據了解

從2008年開始

由於有了地方財政補貼

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

免去了入學孩子的所有費用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孩子們在上體育課

變化的還有老師們的待遇

在學校裡,老師們收入高的

一個月可以拿到八九千元

學校還會給老師

提供宿舍免費住宿

吃飯一餐只要幾元錢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幾名女生在聊天

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好的發展

學校一直在嘗試通過不同的途徑

給孩子以更多的可能

推動普特融合

學校打破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

與三明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等

普通學校結對子

定期讓學校裡的學生

與普通孩子一起學習、生活

使他們互相接納、互相包容

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

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健康成長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在進行美甲課

實施醫教結合

與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臺江醫院

建立合作關係

組織康復醫生定期走進學校

與教師一同開展評估篩查

並提出有效的綜合康復指導意見

將醫療康復與教育康復有機融合

提升學生康復水平

目前,學校已有6名學生

康復後回歸普通學校就讀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在上按摩理療課

促進普職融通

在傳授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

注重培養學生的

職業技能和藝體特長

為他們自立於社會打好基礎

學校開設了體育、舞蹈

手工、非洲鼓等多個興趣班

和烘焙、皮具製作等10個職教專業

並先後與三明職業中專學校

和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

聯辦職業中專班及大專班

11月25日,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在上剪髮課

李勤說

今年,他們準備

新建一棟教學樓

裡面設計了

小劇場、藝術排練廳 、圖書室……

自2013年以來

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還啟動了

送教上門工作

先後為30多名

不能到學校接受教育的殘障兒童

提供定期送教上門服務

送去的不僅僅知識

更有康復的信心和理念

這裡的老師們相信

「孩子們要自強自立

積極面對人生

在老師的精心幫助和自己努力下

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 曹金玥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更多優質教育類原創內容;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有意思的教育類自媒體公號;

在這裡,你可以從不一樣的視角看教育。

優質+原創+教育+自媒體,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個周末與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呢?

各位老師、家長,如果您在平時發現了這樣的文章,中教君歡迎您分享給我們。各位自媒體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末出現在中國教育報微信的平臺上,我們也歡迎大家來自薦!

歡迎大家發送文章連結到我們的郵箱:zgjybwx@163.com。

相關焦點

  • 「我這個孩子還讀什麼書!」辦學遭誤解,他們堅持了28年……
    4名專業老師幾名其他員工一棟教學樓這就是全校所有構成之後,由於市區特殊兒童較少全部老師跑去農村招生李勤還記得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時,在鄉親們眼裡並沒有「特殊教育」的概念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每個月還要交幾十元的夥食費
  • 「我這個孩子還讀什麼書,都不如留在家裡幫忙幹活」
    「我這個孩子還讀什麼書都不如留在家裡幫忙幹活只不過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1993年學校大門「特殊兒童接受教育1992年5月6日第一批招收的28名學生進入學校最大的13、4歲最小的8歲他們都是聽障兒童分為兩個班級每個班級14名學生
  • 堅持親子閱讀6年,我和孩子怎麼做到的?又收穫了什麼呢?
    自打我會咿呀說話起,他們都會在睡前陪我讀書,即便後來,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字,但我依然享受有爸爸媽媽陪著、看著他們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我特別希望能把「閱讀」這件幸福的小事,和果果也這樣傳遞下去,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6年多。幾年前,一個朋友來我家做客,看著我這一牆書的時候,問我:「你覺得和不同年齡的孩子讀書,有區別嗎?」
  • 小時候的我,最愛讀什麼書?
    不知道長輩們是刻意想要培養我的探索的勇氣,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不自覺地透露出偏好,小時候常會收到生日禮物是與探險有關的書。還記得經常躲在被窩裡看到很晚,禁不住跟隨主人公幻想:遇到這樣的危險時,我會怎麼辦?那扇黑暗中閃光的門,我要推開嗎?我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是什麼,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來交換呢?真希望也能擁有這樣奇幻的經歷!
  • 一個人的底氣,藏在他讀過的書裡
    每次我都會問求職者有什麼愛好。他們說的最多的,是讀書和看電影。我繼續問:「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什麼?」或者「最近在讀什麼書?」這些求職者就會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猶豫遲疑,想了半天,也沒有說出最近在讀什麼;另一種聽到這個問題之後眼睛就亮了,滔滔不絕地聊起那本書來。
  • 全日制「讀經班」仍在京隱蔽辦學:混班教學 放棄「數理化」學科...
    「申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有4歲至18歲年齡不等的近20名孩子在此處「讀經」,「都是全日制,吃住都在我們這兒,二樓就是學生宿舍。」隨著她的手勢,北青報記者看到二樓的房間裡擺放了數十張上下鋪。「申老師」還透露,「讀經」書院僅有她和其丈夫陪孩子們讀經,另外還有一位廚師負責孩子們的餐飲。「我自己的兩個9歲孩子也在這裡,學生的吃住待遇完全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樣。」
  • 我的孩子英語繪本讀了不少,但還是不會說英語,是什麼情況?
    文/D姐今天同事小陳來問我一個單詞怎麼讀,她家孩子上三年級了,開始要學英語了。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寶媽幼兒園,甚至在學前早教班就開始讓孩子學英語,小陳倒是不以為意,她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對於英語啟蒙是真的不在乎,她覺得反正6年10年以後都一個樣,還不如讓孩子輕鬆一點。
  • 爭鳴|討論「什麼書適合或不適合讀」和瞎扯相去不遠
    想不到,新近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論述稱某些名著不適合孩子閱讀,對此論調,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資深語文教師李煜暉迅即與之開撕,表示嚴重不服。就讀書本身來看,覺得大家都是老師,雖說觀點不同,但本質不過是一家人說兩家話而已:什麼書適合或是不適合特定種類的人讀,依我看,和瞎扯相去不遠,有點像那些為了賺錢多買些肉吃,宣揚節食減肥好處的文人。想當初,人們去請教王爾德推薦「值得」閱讀的書籍時,作家便回應說沒辦法做到,因為不知道讀書的人會從書中取捨什麼。
  • 什麼書,讓我覺著好到不可思議?!
    我隨手選取一本書的一個人物,給大家解讀,這個解讀,是我第一遍和果果一起讀的時候做的引導,不是標準答案,大家只做參考,每個孩子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那是什麼? 看看四周, 你能不能幫我探案?發生什麼事情了? 警察插著腰,指著自行車對男子說著什麼 , 他們在說什麼?怎麼了? 我聽不到,你能幫我揭秘下嗎?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在過去的2019年,作家們都讀了什麼書呢?這些書在他們的閱讀史和寫作史上有著哪些意義呢?帶著幾個問題,筆者採訪了幾位知名的作家。于堅、李建春、梁小曼、廖偉棠、胡桑、王煒、文珍、黎戈、錢佳楠、馬克吐舟、陳志煒、王陌書都給了屬於自己的回答。
  • 12歲前,一定要給孩子讀點這種書,腦洞大開又有營養
    其實在上半年,出版社的朋友就推薦給我了。我也試讀了很久,覺得真的很不錯,因為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科幻小學和這類型的電影。只是當時這套書的團購價一直要128元,雖然書很好,卻也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開團。因為8冊書算下來稍微有一點貴。
  • 工人日報刊文:討論「什麼書適合或不適合讀」和瞎扯相去不遠
    工人日報刊文:討論「什麼書適合或不適合讀」和瞎扯相去不遠 歐陽/工人日報 2016-10-10 12:32 來源:澎湃新聞
  • 從小給孩子讀繪本,到底有用嗎?讀童書的3大好處,父母應該了解
    知乎上有人問:「從小陪孩子讀各種繪本,對孩子的教育有用嗎?」我的回答是:實在太有用了!日本國寶級保育員中川李枝子曾在《當孩子遇見書》中寫道:「繪本是孩子閱讀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我給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從小開始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雖不敢保證每天都讀吧,但一周之內,至少有五天會讀繪本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初識羅素,是在2008年。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可以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我打開了哲學之門,讓我認識了從古希臘時期到近代社會最傑出的西方思想家、他們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哲學主張。
  • 堅持親子共讀的好處有很多,閱讀會讓孩子在求學階段更加輕鬆
    寒假過後開學了,老師說要繼續堅持,由於孩子們學習拼音了,所以我就給孩子換了她喜歡的動畫片的故事書,每天讓她讀一頁,讓她自己拼著讀,不會的我再告訴她,我的目的是讓她練習拼音,單獨複習拼音說實話我們沒有時間,這樣既能夠讀故事還能夠複習拼音,一舉兩得,剛開始很難,讀一頁也就兩個段落,我們無言一個小時,而且她還急的哭,她想讓我和之前一樣我讀一句她讀一句,我說「不行,我們要按拼音讀
  • 別再讓7-9歲孩子讀爛書了!15套經典獲獎童書,讓閱讀有質有量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初讀下來的時候真的沒有感受到什麼有趣的點,因為每個故事之間並沒有關聯性,總體感受「什麼亂七八糟的」……但當我把這本書和女兒共讀的時候,孩子對世界上的萬物「小時候學著長大」的情節如痴如狂,甚至繼續想像和續寫她認知的一切物品的小時候的故事時,我才明白這本書的精妙之所在——小時候的純真,一個大人不彎腰去看,怎麼可能理解
  • 《詩的秘密:給孩子的28堂詩詞課》:上好28堂詩詞課,就能培養出...
    這五位總冠軍中,最早大火的是第二季冠軍——當時年僅16歲的中學生武亦姝,這位被讚譽稱為「才女」、「最美好的女孩」的孩子,在2019年的高考中以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再次引起熱議,由她引發的「詩詞熱潮」一波又一波。  而我今天想要說的,是《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冠軍殷怡航的故事。
  • 《當孩子遇見書》:書、孩子、繪本之間不可分割的奧秘
    其實不用去看什麼排行榜,也不用去找別人推薦,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與書、繪本慢慢地結合起來,讓孩子自己去走進書本,感受書中的一切,這就是書、孩子、繪本之間是不可分割的。為什麼說是不可分割的呢?讓我們看看《當孩子遇見書》中,作者是如何講述的吧。
  • 童書|孩子為什麼要讀希臘神話?
    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強迫自己啃下許多並不喜歡的書,僅僅因為這些是「必讀書」,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讀的東西。但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能讀下去希臘神話,就像我沒讀下去《聖經》、《莎士比亞全集》一樣,因為太大、太重、太龐雜。直到如今,終於到了可以放下所謂「良好教育」的包袱,從心所欲的讀書的年齡。安安靜靜的坐下來,簡簡單單的讀一本寫給孩子的希臘神話,才真正體會到這些故事的好。古希臘人真的很會講故事啊,多麼飛揚而跳脫的想像力。
  • 青年教師要讀的一本厚書、一本大書、一本薄書是什麼?
    海澱教育,營造了一個氛圍——海澱區,上上下下對教育,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愛教育,這個挺不容易的。過去我們搞的很多活動,老師、校長都像過節一樣,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生怕放棄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我記得有一次教師節,主持人請一位老教師對青年教師提一點要求,老教師說:「今後,青年教師要讀好教育那本厚書,讀好學生那本大書,讀好教師自己的那本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