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科"的世界:挑戰牛頓愛因斯坦 發明永動機

2020-11-23 環球網

一項靠推翻偉大建立新的偉大的工作,不可能執迷於偉大。可以被證偽的才有可能是真實的,可以被重複的才有資格做獨創的。那些瑣碎的、基礎的、擁有長長標題和小小意義的普通努力,構成了科學的日常。

別讓科學把人嚇跑了。這是5月20~21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三屆公眾科學日」,科學家絞盡腦汁想要達到的目標。

包括國家天文臺在內的「高大上」科研機構向公眾開放,一副科學擁抱每個人的姿態。

這讓我想起數年前一位神秘的訪客。我不知道他是否還堅持走在他所以為的「改變世界的道路」上。很多年後,他還作為一個笑話梗存在著,用於飯局救場。

他風塵僕僕地出現在清華大學主樓下。懷裡是幾本論文,新列印的,折角都沒有。如他所願,他最終和某位教授有了交談。對方很客氣,甚至表現得對他的研究很鼓勵。可是「很遺憾」,教授沒辦法為他推薦發表,甚至暗示這篇論文「有一些基礎性的錯誤」。

當時在場負責接待的一名同學是我現在的丈夫,當時的男朋友。在食堂香鍋的麻辣熱氣中,他跟我講這次奇遇。我問:「那麼,這位先生想挑戰相對論啊,要叫板楊振寧啊,還是發明了永動機啊?」——那是幾年前,如果是現在,熱門選項裡還得包括「引力波」。

「永動機。」他一嘴午餐肉,「我聽了一下,全是瞎扯。」

我們都清楚遇到了哪類人——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他們如此頻繁地出現在校園生活裡,以至於大家都摸出了一些規律。

他們的研究總是很「偉大」,充滿了「顛覆」和「創見」。可是這種「偉大」又難以逃脫普通老百姓對「偉大科學」的認識。「顛覆」的總是初中作文舉例子的老幾位: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創見」的則力爭不沾地氣,包容陰陽五行,指點天地洪荒。

這至少不是我們理解的學術。我們幾乎都在開題的時候被痛罵過「切入點太大」。我們最終的論文題目往往巨長無比,要證明某理論的某分支在某環境下的某種現象,「證」字前還小心翼翼地加上一個「試」字。

我們甚至難以向家人說清楚自己的專業。學傳播學的無法在飯桌上表演口播新聞,學計算機的不是都會修電腦,學自動化的乾脆自暴自棄:「我們是大洗衣機系」。

我們的背後,是學科細分和科學家職業化百年來的交織發展。

那位訪客,是這個圈子之外的人。如果生在500年前的一個大富大貴之家,他的研究或許仍然錯誤百出,但他的身份不會如今天一樣,像個笑話。

他最終憤憤地離開了,說是還要去隔壁北京大學找其他「懂他的老師」。據他說,妻子和兒女都不理解自己,他差不多是孤家寡人一個。那是傍晚,一棟樓的學生湧向食堂,這個中年男人慢慢地往外走,周圍自行車嗖嗖駛過。從主樓窗戶往外看,很久了,他的背影還緩緩挪動在出東門的半路上。

我們心裡都有點不忍。細細反思,對他的戲謔多少包含著局內人對局外人的俯視:你折騰個什麼勁兒呢?

這種不忍也是輿論對民科同情的基礎。如果經歷數百年的發展,科學終於從神的秘密變為了人的追尋,那麼為什麼要阻止一個普通人對科學的呼喚呢?他錯漏百出,可是系統性的科學就沒有出過錯麼?

或許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享有國際盛名的美國物理學會(APS)開設了一般性物理的分會場,為那些民間的聲音提供一個講話的平臺。

可我心裡總覺得,有什麼不太對勁。發聲從來不是科學的目的,真實才是。

這些民間科學家總是風塵僕僕,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郵件成百上千地向外投放。有時我懷疑,他們為研究奔走的時間,比真正做研究的時間要長得多。

那位訪客並不捨得與面前的學生交談。他喝著茶等待著,微微頷首,對學生所在的高校表示嘉許。教授來了,他趕緊起立,要「討論討論」,但說的比聽的多上幾倍。

後來我倆分析,他肯定瞧不上我們,甚至也不算瞧得上自己苦苦等待的教授。能獲他青睞的,恐怕只有那些「懂」他的人。而「懂」他,顯然是智慧和遠見的體現,是需要「突破體制」,「擺脫已有理論的束縛」,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的奔走,也從來不是為了追求真實,而是為了獲得肯定。他游離在學術體系之外,批判著體系的迂腐,卻迫切地、孜孜不倦地,尋求著來自體制的點頭。

我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故事。或許在他眼中,科學是一座廟堂,輝煌華採,置身其中,再灰暗困苦的生活也能瞬間被照亮。

我能理解他,人人都想留下點價值,而生命是苦旅,人海漂流,不知所蹤。即使不能生而偉大,那也要盡力與偉大相連。

我甚至有點嫉妒他。要知道,學術只是一些人生命中的一站。我的丈夫在接待他時,正在狂啃《程式設計師面試寶典》,為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做準備。即使是我們那些將科研一路堅持下去的同學,也要面對一道道關卡:評職稱、發論文、影響因子……

而他,只要願意,可以一生追逐那抹殿堂的幻影。

但那也許終究是幻影而已。

隨著科學職業化的體系穩固下來的,還有一種基本的指導思想:一項靠推翻偉大建立新的偉大的工作,不可能執迷於偉大。可以被證偽的才有可能是真實的,可以被重複的才有資格做獨創的。那些瑣碎的、基礎的、擁有長長標題和小小意義的普通努力,構成了科學的日常。

相關焦點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畢竟在民科的世界裡,向大學教授發起挑戰僅僅是入門級操作,深度民科們都是直接向牛頓力學發起挑戰的。在百度貼吧的民科吧裡以牛頓為關鍵詞搜索一下,號稱已推翻牛頓經典力學理論的帖子猶如汗牛充棟。同樣和牛頓力學定律這般備受挑戰的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除了進行理論研究,民科也一直在實踐發明領域尋求突破,永動機就是他們的重點研發項目。
  • 我國有沒有超過愛因斯坦,或者和愛因斯坦差不多的科學家?
    先說答案:別說是中國,就是放眼全球,也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可以接近或者齊平愛因斯坦,更不用說是「超越」愛因斯坦了。當然,民科們例外。民科屬於「超科學」團體,他們每一個的實力都遠遠超越了愛因斯坦。按照一位叫做「永動機特斯拉」的民科的說法,他在三歲的時候就推翻了相對論,五歲發明了永動機,六歲發明了反重力飛碟,八歲發現太陽上有山丘湖泊小鳥。我覺得,民科應該不是地球上的種類。只要還算是地球人,大抵是比不上愛因斯坦的。
  • 我國有沒有超過愛因斯坦,或者和愛因斯坦差不多的科學家?
    先說答案:別說是中國,就是放眼全球,也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可以接近或者齊平愛因斯坦,更不用說是「超越」愛因斯坦了。當然,民科們例外。民科屬於「超科學」團體,他們每一個的實力都遠遠超越了愛因斯坦。按照一位叫做「永動機特斯拉」的民科的說法,他在三歲的時候就推翻了相對論,五歲發明了永動機,六歲發明了反重力飛碟,八歲發現太陽上有山丘湖泊小鳥。我覺得,民科應該不是地球上的種類。只要還算是地球人,大抵是比不上愛因斯坦的。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敵人從此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裡,郭英森並不孤獨——這個有3萬多名會員的貼吧裡,有人號稱自己推翻了牛頓經典力學,創立了全新的運動力理論;也有人說自己可以證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根本就是錯的。還有人終生致力於研究永動機。有人聲稱自己用三十年時間發明了一個「標誌著能量守恆時代結束」的永動機組。
  • 民科專注於世界難題,因為它們太「簡單」
    民科四大公敵:愛因斯坦相對論,哥德巴赫猜想,牛頓經典力學以及熱力學三定律民科三大愛好:科學論證哲學,科學理論算命以及發明新式永動機為什麼民科專挑這些問題下手呢?就是因為這些問題,題目太簡單了!這和當年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吐槽是一個道理。正因為如此簡單優雅,這兩個猜想才會舉世聞名,放到任何一個對數學有興趣的人身上,他也許結結巴巴說不清楚黎曼猜想,但這兩個猜想,卻能侃侃而談,甚至講出一大堆故事。但可惡之處也在於此。它們是那樣暗藏殺機,看似送分,連小學生都可以輕裝上陣和它們戰鬥一番,實則送命,它們難倒了整個人類幾個世紀,因為看起來很簡單,所以無數人躍躍欲試。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該局有一位門衛,平日自詡甚高,以鑽研「永動機」為樂,該君填寫履歷表時,感覺自己學歷不夠,貿然填上豈不是讓部門領導「輕視」?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是不亞於愛因斯坦的「科學家」,又蟄伏於民間,不就是民間科學家嗎?簡稱「民科」。
  • 人人都有過一個民科的夢
    [摘要]看得多了,發現「民科」喜歡挑戰的,大多是困擾人類的高精尖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永動機」什麼的,還有人直接挑戰牛頓、愛因斯坦。老實說,我自己對這樣的爭論不是特別感興趣,因為科學家們的「引力波」我還沒完全理解,就更別提「民科」的了。不過,對於「民科」,我卻印象深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剛畢業到報社工作,首先要去群工部見習,拆讀者來信,然後把它們分到各個部門去——這其中有大量的來信都是「民科」寫的,主要內容,一大部分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大部分,說的則是「永動機」,還有幾篇,講的是「水變油」的。
  • 永動機的幻想,民科的執著讓人好笑卻也心酸
    在很多的論壇裡,聚集著這麼一群人,他們沒有什麼數學和物理功底,堅信永動機存在,執著於發明出永動機。他們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子裡,拒絕理論的輸入,靠著想像來捏造推理,靠反複製造進行實驗。他們什麼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理論,他們的名字叫「永動機民科」。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虎嗅註:在我們的一般認知體系中,「民科」往往和「反智」「異想天開」等字眼掛鈎。民科大軍中,許多人只是把業餘愛好上綱上線,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但也有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民科」,但卻另有所圖。民科從何而來,最終會去向何方?這永遠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該局有一位門衛,平日自詡甚高,以鑽研「永動機」為樂,該君填寫履歷表時,感覺自己學歷不夠,貿然填上豈不是讓部門領導「輕視」?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是不亞於愛因斯坦的「科學家」,又蟄伏於民間,不就是民間科學家嗎?簡稱「民科」。想通之後,他便在履歷表上欣然寫上「民科」二字,作為「學歷」一欄的自我解釋。自此,「民科」的說法一炮而紅,流傳於大江南北。
  • 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這些就是當時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誕生過程,經過他本人的「公開」,媒體的渲染,一個執著的「發明家」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但對於真正了解其人的記者與尋求合作人的人,都表示「很難恭維他」,他們都對王的品行「顯露出極度的厭惡」。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這些小打小鬧,顯然不符合星辰大海的思路,如何利用引力波理論+陰陽五行理論共同構建超越光速的UFO渦輪增壓發動機才行。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比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他是振興由中華引擎提供動力的軒轅2.0的第一人,能通過科學公式得出詳細數字,也可闡釋和預測現行的牛頓引擎、愛因斯坦相對論、大統一理論(GUT)和標準模型宇宙學均無法闡釋和預測的事物。KQID引擎能用公式和數字進行詳細而精確的計算,因而也是可證實、可證偽的。廖教授扼要地重申道,軒轅2.0就是道治,它依據實事求是和形名統一,將人文與科學相結合,而這也是所有可能的治理方式中最好的一種。」
  • 面對研製永動機的民科們,我們是否應該尊重他們?
    ,更別提宇宙之外是否有更複雜的變化,所以,說不定在以後乃至將來,科學家乃至民科們發現了新的定律後,就有可能研製出實用價值高的第四類,甚至第五類和其它種類的永動機。可以看出,對於一心研製永動機的民科而言,就如同醫生也可分為庸醫和神醫兩大類,民科中雖然不乏一些文化程度偏低,通過胡思亂想建立偽科學理論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他是振興由中華引擎提供動力的軒轅2.0的第一人,能通過科學公式得出詳細數字,也可闡釋和預測現行的牛頓引擎、愛因斯坦相對論、大統一理論(GUT)和標準模型宇宙學均無法闡釋和預測的事物。KQID引擎能用公式和數字進行詳細而精確的計算,因而也是可證實、可證偽的。廖教授扼要地重申道,軒轅2.0就是道治,它依據實事求是和形名統一,將人文與科學相結合,而這也是所有可能的治理方式中最好的一種。」
  • 面對研製永動機的民科們,我們是否應該尊重他們?
    ,更別提宇宙之外是否有更複雜的變化,所以,說不定在以後乃至將來,科學家乃至民科們發現了新的定律後,就有可能研製出實用價值高的第四類,甚至第五類和其它種類的永動機。可以看出,對於一心研製永動機的民科而言,就如同醫生也可分為庸醫和神醫兩大類,民科中雖然不乏一些文化程度偏低,通過胡思亂想建立偽科學理論,或未經實踐檢驗就一味地說空話乃至騙人的「妄人科學家」,使大部分科學工作者對這類民科持懷疑和否定態度,且一些國家不再接受永動機設計的審查申請,但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民科,我理解是民族科學家。現在是還原論與整體論交替時期,而我們國家正是整體論思想的國家,出現一些思考很正常。老楊也只是階段性地,還沒有真正窮極真理。科學要有批判性,科學才能進步,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科學家,但有些科學理論運用到現在可能過時或不符合時代與時俱進變化的,我之前說過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只適合他們當代科學理論,適不適合現代或以後未來的理論無從考證,因為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只能適用於有引力和大氣層環境的地球,他們從未登上過太空,基本上太空無引力真空環境是他們不知道的。
  • [婁底]七旬漢稱研出"永動機"挑戰牛頓/圖
    黃伯成與中國知識產權局「永動機」的專利受理書  一個最雷人的發明在湖南省婁底地區轟然傳開,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經過四十多個春秋的研究後,宣布發明了「永動機」。老人說:「我的發明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是不守恆的,現在我已經七十多了,我還將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  七旬老人兒時夢想,荒唐想法研發「空中索道」  2009年4月,婁底市婁星區一位姓黃的老人致電婁底新聞網,說他有一項重大的發明。在記者與他交流後,他說他發明了永動機。荒謬的說法讓記者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