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質疑,是科學家最重要品質

2020-12-03 中國江蘇網

  16日下午,3位諾獎得主一同現身中國藥科大學,為師生們精心烹製「學術大餐」,作為獻給藥大80周年校慶特殊生日賀禮。

  3位諾獎得主分別是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謝赫特曼。

  瓦謝爾:本可每天躺在沙灘上卻「自找苦吃」

  昨天下午,瓦謝爾教授首先為藥大師生作了題為「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模擬複雜的生物系統行為」的精彩演講。他用一張張鮮豔的幻燈片,把抽象的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1940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瓦謝爾從小成績優異,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他致力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研究,2013年憑藉此項研究與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40多年來,瓦謝爾一直在其前瞻性理念的指導下,運用超群的能力推動計算化學領域的發展——將計算機模擬方法改造成為一種研究生物系統的預測性工具。

  「經常有人問我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76歲了還在南加州大學負責研究課題組。」瓦謝爾笑言,「我本可以退休的,每天躺在沙灘上——我就住在洛杉磯。但是,我依然每天去上班,帶著一個由研究生和博士後組成的研究小組,這些人和我一樣,都沉迷於通過計算機模擬來探索生物變化過程。我沒有停止工作,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我去探索。」

  切哈諾沃:人雖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

  切哈諾沃教授第二個登場,作了題為「個性化醫療的革命:我們將治癒所有的疾病以及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的演講。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與此同時,人類也付出了新的代價——新疾病不斷出現。這意味著,人類在醫藥上必須搶先發力。」切哈諾沃侃侃而談。這與中國藥科大學「培育藥界精英、研發普惠良藥、貢獻幸福生活」的使命息息相關。

  作為第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2004年切哈諾沃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這項研究在DNA修復和控制、治療人類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被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稱為「突破性成果」。

  「現代醫學變得愈加複雜、更加先進,我們應該儘可能地讓醫療個性化,根據我們的DNA來設計醫療方案。這樣做,人雖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切哈諾沃感言,科研是有趣的,同時也是艱苦的,是愛和熱情讓他堅持下來,「科學不僅是我的愛人,更是我的血液。」

  謝赫特曼:堅持不懈地把興趣變成現實

  壓軸出場的是謝赫特曼教授,他為藥大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內部創業精神」的演講。謝赫特曼認為,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能讓國家富有活力,而創業精神的培養可從教育入手。

  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具有準晶體結構的合金,在晶體學研究領域和相關學術界引起很大震動。目前,準晶體的相關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

  謝赫特曼的科研生涯可不是一帆風順。1982年,41歲的謝赫特曼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他發現的「準晶體」原子結構打破了傳統晶體內原子結構必須具有重複性這一黃金法則,在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來自主流科學界、權威人物的質疑和嘲笑不斷向他湧來。

  「我被趕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團隊,同事們說我的研究讓他們蒙羞。」謝赫特曼回憶說,「對此,我並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他鍥而不捨的努力,最終使科學家們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對於物質本質的認識。而被主流科學界放逐多年之後,謝赫特曼終於「沉冤得雪」,獲得了科學界最大的擁抱和認可。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高度評價了謝赫特曼研究的原創性,同時也向全世界科學家們發出警告:「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會陷於傳統藩籬的桎梏中,保持開放的頭腦,敢於質疑現有認知,是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

  「堅持不懈地把興趣變成現實,就能取得最大成就。」謝赫特曼表示。

相關焦點

  • 敢於質疑,刻苦專研,為國為民,為數學作出突出貢獻
    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的科學家,他對於數學和曆法方面有著深刻的研究。可能由於家庭環境原因,祖衝之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方面特別有天賦。當然我們最常知道的還是祖衝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突破,當時計算儀器十分落後,只能使用算籌,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第七位,計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兩個數字之間,而他提出的祖率,到了十六世紀才被阿拉伯的數學家打破。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錢三強—— 嚴謹治學,敢於...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錢三強—— 嚴謹治學,敢於質疑 2020-11-24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丁肇中:做事誠實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九月十六日,知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二零零六中國科協年會,當天下午他在接受媒體集體採訪時說,一個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能和別人競爭、站在別人前面、誠實」,在科
  • 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最勇敢,而奮豆卻認為每個學生敢於上學都是勇者
    哈嘍,同學們大家好,這裡是青柚,同學們對於勇敢的定義是什麼呢,想必每個人理解的勇敢各不相同,星太奇就認為科學家是最勇敢的,然而奮豆卻認為每天按時上學的學生都是最勇敢的人,這樣的說法讓老師瞪大了眼睛。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最勇敢,而奮豆卻認為每個學生敢於上學都是勇者某一天老師上課時講到,勇敢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於是同學們集思廣益開始討論起來,田姬妹認為勇敢的人就是敢於和邪惡作鬥爭,保護人民安全的人,而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是最勇敢的人,為了人們生活更加美好,不斷的研究令人敬佩,只有奮豆認為每天都來上學的同學們都是勇敢的人,因為每天堅持不懈的來學校被老師批評,然而老師和同學們對於奮豆的話語不敢苟同
  • 嚴謹治學,敢於質疑(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資料圖片 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不是詆毀科學,多元宇宙,大膽想像,敢於質疑,為人類進步源泉。
    當然,現在的世界科學是最好的解釋,也是最好的存在,是目前最具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但須知科學不是唯一的真理,多元的宇宙必定有多元的真理,一切皆有可能,有待未來有緣人的探索發現而已,就如人類最早發現開創科學的那些有緣人一樣,世界上的一切多是時到自顯現,宇宙之中的一切都講究時機,從而從中無意間巧合的發現了規則真理,所以人類文明才能不斷的發展的越來越好,敢於想像,大膽質疑,探索發現未知的規則真理,為人類進步之源泉。
  • 前往火星 哪種品質最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盡責性是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最重要品質,即總是渴望做正確的事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本月24日援引研究人員的話報導,對將在火星表面生活和工作的太空人而言,相比誠實、謙虛、外向、心胸開闊和令人愉悅等品質,盡責性尤為重要。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朱麗葉·麥克梅納明說,作為一種個人品質,盡責性可聚合為團隊資源,團隊成員「盡責性越高,越有可能完成任務」。與之相反,前往火星執行任務切忌社會惰化,即單幹沒問題、只要與人合作就會懈怠、偷懶。
  • 解讀施一公:研究生最不重要的是智商,選專業究竟該看重什麼?
    解讀施一公「無論什麼學科,研究生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智商」,我們選專業到底該以什麼為主?施一公的第一個身份,應當是我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其次才是原清華大學教授,現西湖大學的校長,以及新建的諾成建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 全自動定氮儀對農產品的品質高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開APP 全自動定氮儀對農產品的品質高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2-04 13:16:48
  • 何永明:淺談「敢於擔當 踐行初心」
    因為幹部的不作為,擔當品質沒有化於心,導致工作出現個別差錯。只有我們真正把責任擔當內化於心,才能更好地表現於行,我們的工作才不會有差錯。二、擔當要現於心初心和擔當,相輔相成。初心是根本,擔當是關鍵;初心是引領,擔當是篤行;沒有「初心」的「擔當」是空談,沒有「擔當」的「初心」是空想。
  • 科學家:敢於承認錯誤!
    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就是敢於打破常規,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觀點,哪怕是牛頓的經典力學。而在宇宙方面,通常我們於生具來的感受與知覺告訴我們,空間是空間,時間是時間,二者各自絕對獨立並豪無關聯地客觀存在著。愛因斯坦的偉大還在於敢於承認錯誤,正像中國古語所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愛因斯坦在研究宇宙常數的時候,曾經犯過一個錯誤。宇宙常數其實還是愛因斯坦最先提出的。1917年愛因斯坦利用他的引力場方程,對宇宙整體進行了考察。為了解釋物質密度不為零的靜態宇宙的存在,他在場方程中引進一個與度規張量成比例的項,用符號Λ 表示。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一是好奇心和科學的質疑。好奇心能驅動科學家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通過真正科學層面的質疑,才能有學科體系的建立。二是證據和方法。一些文章發表時有數據造假的情況出現,那就是沒有做到科學證據、科學方法。
  • 畢文章:我支持方舟子質疑鍾南山
    畢文章:我支持方舟子質疑鍾南山     方舟子「炮轟」鍾南山?灰霾跟肺癌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是剃頭洗腳面——從上錯到下,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來質疑,尋求真相就要敢於質疑,敢於辯論,正所謂真相越辯越明。    方舟子質疑「霧霾致肺癌」,並非就是主張霧霾無害,更不會影響到整治霧霾的方向。PM2.5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那是禿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方舟子質疑的是「霧霾導致肺癌」沒有足夠的證據。
  •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7日 16:08 來源: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    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了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任何事情,我認為不會有極限的。    我這個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種認識,就是要不斷地創新。
  • 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錢三強——嚴謹治學,敢於質疑
    ——錢三強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韓春雨:希望與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討論
    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希望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與他討論。「今年8月,校方突然停電造成了實驗室的實驗材料全部損壞,讓我一直很被動。」韓春雨語氣中帶有一些無奈,但語速很快,他多次強調自己很忙,半年來被一波波記者追訪,他已經頗有些疲憊。同在今年8月,韓春雨曾透露已有六七家實驗室成功複製NgAgo研究結果,但拒絕透露是哪幾家。
  • 相互討論、質疑甚至責難,科學才能夠進步
    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科學發現,大都與科學家之間的相互討論、質疑甚至責難有關的。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似乎都是各人做自己的事情,各人在自己的「疆界」裡,做一點一滴的小事情。極少相互討論,誰也不關心別人的工作,要說的話也都是不痛不癢的「有一定意義」、「比較好」。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要。半導體物理學家黃昆在《關鍵要敢於和善於創新》一文中說:「回顧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經歷,我深深體會到:科學研究貴在創新,要做到『三個善於』,即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善於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決問題,善於作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結論。其中最關鍵的是善於抓住機遇,發現和提出問題。」
  • 有沒有可能愛因斯坦相對論誤導了科學家?
    網絡上對於相對論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情況很正常,畢竟相對論對人類固有思維的顛覆性實在太大了,它打破了人類幾千年來的固定思維模式。事實上,不要說普通人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就是因為無法擺脫牛頓經典力學的束縛,最終與相對論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