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3位諾獎得主一同現身中國藥科大學,為師生們精心烹製「學術大餐」,作為獻給藥大80周年校慶特殊生日賀禮。
3位諾獎得主分別是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謝赫特曼。
瓦謝爾:本可每天躺在沙灘上卻「自找苦吃」
昨天下午,瓦謝爾教授首先為藥大師生作了題為「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模擬複雜的生物系統行為」的精彩演講。他用一張張鮮豔的幻燈片,把抽象的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1940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瓦謝爾從小成績優異,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他致力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研究,2013年憑藉此項研究與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40多年來,瓦謝爾一直在其前瞻性理念的指導下,運用超群的能力推動計算化學領域的發展——將計算機模擬方法改造成為一種研究生物系統的預測性工具。
「經常有人問我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什麼76歲了還在南加州大學負責研究課題組。」瓦謝爾笑言,「我本可以退休的,每天躺在沙灘上——我就住在洛杉磯。但是,我依然每天去上班,帶著一個由研究生和博士後組成的研究小組,這些人和我一樣,都沉迷於通過計算機模擬來探索生物變化過程。我沒有停止工作,是因為我知道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我去探索。」
切哈諾沃:人雖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
切哈諾沃教授第二個登場,作了題為「個性化醫療的革命:我們將治癒所有的疾病以及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的演講。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與此同時,人類也付出了新的代價——新疾病不斷出現。這意味著,人類在醫藥上必須搶先發力。」切哈諾沃侃侃而談。這與中國藥科大學「培育藥界精英、研發普惠良藥、貢獻幸福生活」的使命息息相關。
作為第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2004年切哈諾沃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這項研究在DNA修復和控制、治療人類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被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稱為「突破性成果」。
「現代醫學變得愈加複雜、更加先進,我們應該儘可能地讓醫療個性化,根據我們的DNA來設計醫療方案。這樣做,人雖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切哈諾沃感言,科研是有趣的,同時也是艱苦的,是愛和熱情讓他堅持下來,「科學不僅是我的愛人,更是我的血液。」
謝赫特曼:堅持不懈地把興趣變成現實
壓軸出場的是謝赫特曼教授,他為藥大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內部創業精神」的演講。謝赫特曼認為,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能讓國家富有活力,而創業精神的培養可從教育入手。
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具有準晶體結構的合金,在晶體學研究領域和相關學術界引起很大震動。目前,準晶體的相關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
謝赫特曼的科研生涯可不是一帆風順。1982年,41歲的謝赫特曼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他發現的「準晶體」原子結構打破了傳統晶體內原子結構必須具有重複性這一黃金法則,在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來自主流科學界、權威人物的質疑和嘲笑不斷向他湧來。
「我被趕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團隊,同事們說我的研究讓他們蒙羞。」謝赫特曼回憶說,「對此,我並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他鍥而不捨的努力,最終使科學家們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對於物質本質的認識。而被主流科學界放逐多年之後,謝赫特曼終於「沉冤得雪」,獲得了科學界最大的擁抱和認可。
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高度評價了謝赫特曼研究的原創性,同時也向全世界科學家們發出警告:「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會陷於傳統藩籬的桎梏中,保持開放的頭腦,敢於質疑現有認知,是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
「堅持不懈地把興趣變成現實,就能取得最大成就。」謝赫特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