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討論、質疑甚至責難,科學才能夠進步

2020-10-03 美輯編譯

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科學發現,大都與科學家之間的相互討論、質疑甚至責難有關的。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似乎都是各人做自己的事情,各人在自己的「疆界」裡,做一點一滴的小事情。極少相互討論,誰也不關心別人的工作,要說的話也都是不痛不癢的「有一定意義」、「比較好」。學術會議上都是報告自己做了哪些工作,發表或將要發表在什麼什麼地方。到別地做學術報告也如此。絕不透露自己對於什麼問題的看法,生怕被別人「偷去」自己的學術思想。

是不是會被別人偷去學術思想呢?會有的。也正因為有,人們才注意「保密」。那麼,聽了別人的思想,自己繼續往下做,可以不可以呢?

應當是可以的,但是要光明正大地說明,這個思想是某某人在什麼情況下說過的。不加說明,好像就是自己從頭想出來的,這就是「偷竊」了。

我們現在正有點防同行如防賊。

現在真正的討論和合作比較少,當然跟我們的考核制度有關。我們各單位現在往往只認文章或成果的「第一」責任人,成果給了甲就沒有乙的份兒。這就很影響單位之間的合作,更影響一個單位中兩個或幾個人之間的合作。

由於都是比較小的工作,所以也很難提出什麼問題。相互不大有交疊。要說相互關係,一種就是相互「支持」,說起來就是你支持我,我支持你,形成一個圈子。一個圈子裡的人,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碰到一起就吃喝一頓。圈子裡的人並不真的是學術思想上的交流,而只是在評獎、與名利有關的各項評議中,相互做交易。另一種就是相互對立,甚至敵對。

一個又一個圈子,大圈子套小圈子,或聯盟、或對立,都是圍繞著名利轉。而極少真正的討論科學問題。

實際上質疑是科學發展的必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過程。有時候,在對待某一點科學問題上。看法相互對立,甚至相互責難也是好的。

而我們現在的問題則是只管自己發文章,把文章發到影響因子更高的刊物上。對於文章的科學意義到底有多大則考慮得較少(不考慮是不可能的,要發文章總要說一頓意義,只是真正動腦筋對搞清楚實際的意義考慮得較少)。

由於只管自己發文章,對於別人的工作,即使是科學上的「近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興趣去認真考慮。所以就無法去質疑、去討論。

要能夠對於別人的工作進行質疑,展開討論,也需要幾個條件。一個是自己需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把問題說到點子上。也需要有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實際上做什麼事情都是如此,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如我們的科學網博客也是如此。我有時很想念李小文先生,他自己有水平,而且敢於批評人,不講情面,不計私仇,對事不對人。當然,那時候還有好幾位願意討論的人。在科學網討論問題,搞得很活躍。當然討論、質疑甚至責難都要講道理,也要有所節制,不能胡攪蠻纏,死纏爛打。

要造成一個生動活潑,能夠開展正常學術討論和學術批評的氣氛和環境,這是發展科學事業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現在缺乏這樣的氣氛和環境。

這種事態的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長時期的高壓力。我們現在的考核制度,對於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壓力太大。使得大多數科教工作者只是考慮高速度地拿出大量的工作,無法深入的思考。這樣的結果,是工作做了不少,但是水平不高,科學意義不大。

科教工作者的壓力主要來自本單位的領導,可是各單位領導的壓力也非常大。排行榜在那裡放著。領導也還想「進步」啊。現在從單位領導,到各位科學和教育工作者,都要很大的壓力。一方面是上面給的壓力太大,另一方面自身對自己的壓力也太大。大家都在重壓之下,只管自己的「文章」,哪裡會有興趣和精力去思考,去討論,去質疑呢?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2020-03-13 14:34:08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科學松鼠會質疑上海交大引進諾獎獲得者
    第1頁: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第2頁:不討論細節問題的物理就是耍流氓 第3頁:DNA不知何處來之生物學拍案驚奇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去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12
  • 不是詆毀科學,多元宇宙,大膽想像,敢於質疑,為人類進步源泉。
    為什麼都很推崇科學,以至於把就算不是科學的都歸納硬拉為科學,只因為這樣才能更讓人信服發展,畢竟現在的世界是崇尚科學的時代,就像以前我們的儒家一樣,很多不是儒家的東西,但也都要強行歸納硬拉解釋為儒家,只是因為如此才能發展存在,才能更容易讓人接受信服。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天有24小時,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這看似普通的常識,卻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被世人知曉。其中,人們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宇宙觀轉變尤為艱難。這就要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哥白尼,他提出的日心說顛覆了人們長達1500年對宇宙的認識。
  • 韓春雨:希望與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討論
    「這只是一個科學討論事件,如今我已經重複出自己的實驗。只是這個還沒法給出確定期限,科學實驗很難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韓春雨對時代周報記者說。被一篇「諾獎級」論文改變的,不單是曾經籍籍無名的青年學者韓春雨,還有同樣不知名的河北科技大學。這所常年在排行榜上排名200開外的二本工科院校,擁有了一名學術明星,也擁有了進軍「雙一流」的機會。
  • 有效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力量——質疑者
    科學研究是為人類活動解決問題、特別是難題的特殊活動,科學的發展總是與人類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同步發展,能否有效的解決相關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的體現,因此任何科學理論都必然會在大量的質疑聲中進行著反覆甚至非常嚴酷的檢驗,科學結論接受相關的檢驗是必然的更是必須的。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對於德國科學界而言,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確值得讚譽。除了根澤爾,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主任,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也喜獲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德國非大學研究機構多年來堅持開展基礎研究結出的碩果。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所以我認為不再可能(落在這個領域了)。今天早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和高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聯邦教研部長卡爾利切克(Anja Karliczek)在第一時間祝賀了根澤爾獲得諾獎。
  • 盧大儒:大辯論應以促進科學進步為目的—新聞—科學網
    這麼多年來,我花了很多精力在不同場合下做科普,包括大學、中學、小學、醫院甚至一些企業,從不在乎報酬多少。 崔永元講了很多社會良知。我們的科學家同樣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科學家為了科學研究放棄了很多,不是為了賺大錢——有的科學家真的可以出來賺大錢,但是他們沒有。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科學家應該怎樣跟媒體打交道、做科普?
  • 九大行星變成八大行星,從冥王星的浮沉窺探科學的進步
    所以討論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就變得非常必要了,因為人們必須要更新行星的標準才能應對接下來新的天文發現。冥王星被開除這件事,在科學上意義巨大,因為這代表現在可以通過公開的學術會議投票,更新科學概念從而更新人類的知識體系,這正是科學探索永不止步的最佳體現。
  •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文)】 第三十二封:拒絕責難推委
    我告訴他,如果我們想要永續生存,那麼我們的領導方式就意味著斷然拒絕為了任何理由,去責難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件事。責難就如同一片沼澤,一旦失足跌落進去,你便失去了立足點和前進的方向,你會變得動彈不得,陷入憎恨和挫折的困境之中。結果只有一個:失去手下的尊重與支持。一旦落到這步田地,那你就好比是一個將王冠拱手讓給他人的國王,無法再主宰一切。
  • 科學交流更像是一場意圖明顯的戰爭!頗具爭議的公開發表
    作者:遊蘇寧我們知道,想法所有權是科學文化的核心,也是科學在交換想法方面具有等級化、孤立性及局限性的表現。支撐優先權是科學界和社會大眾一貫奉行的理念,即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擁有所有權。人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並不是來源於大眾,而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創造性思考。科學發現有時是通過轉讓專利、版權或者成立小型創業公司來獲得財富,但更多的則是收穫名望。
  • 借網友的評論意見,談談對科學「質疑」的看法,就是雜談吧!
    、相互矛盾,且都不能正確解釋海洋潮汐現象。這麼大基數的受眾,其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統一性有多麼重要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理論的正確性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比如日心說比較地心說而言是進步了,但現在看來只能僅限於在太陽系基本正確,但是,理論的統一性是應該有的吧,不能《地球概論》、《潮汐學》、科普講座對海洋潮汐原理各說各的原理吧?這種情況我們的講述者、接受者難道都沒有感知?我們太麻木不仁了吧。
  • 科學的質疑與阿波羅載人登月的真假
    ——這些因為愛國而無法接受:「在我國剛剛無人登月取土2公斤的50年前,美國已經成功實現6次12人的【載人登月】,成功取土382公斤,安裝多套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科研設備,進行了數不清的科學實驗,拍了數以萬計張的照片和視頻,還送上3輛月球車讓太空人在月球上進行了飆車,活動半徑10多公裡……」這些實在讓他們難以接受!
  • 「高大上」的量子通信,被質疑是偽科學,是真的嗎?
    但近期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該文被迅速傳播,同時引發以量子加密技術為手段的通訊安全性的討論熱度升溫,甚至有聲音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量子通信?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Q3、有人批評說,科學在前進,但哲學仍然停滯不前,科學能否激發出新的哲學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抵制誘惑,以同樣的方式來評估哲學的進步和科學的進步。對於如何評估科學進展就有不同的看法。科學進步的考核標準是科學越來越接近最終的真實理論,還是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技術進步;這些都是哲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是從產生越來越接近真實理論的角度來理解科學的進步。
  • 德國這家研究所為何今年兩獲諾獎: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徒勞地關注黑洞本身,而是去研究黑洞巨大引力的影響,這最終給科學帶來了突破。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對於人們常說的,美國可以用很多錢吸引最優秀的科學人才,中國在科學領域也正在崛起,從長遠來看,德國與歐洲能否保持同步的問題,根澤爾給出了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們可以跟上!在德國,我不得不說,基礎研究的獨特性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去美國或瑞士的科學人才來到德國成為可能。這是獨一無二的。此外,歐洲合作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沒有他們是行不通的。美國人實際上在這方面放鬆了。」
  • 不能被質疑的東西絕對不是好東西
    人類 文明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前進的,科學就是在質疑中誕生的。啟蒙運動中的核心——理性,就是在質疑神的過程中誕生的,可以說理性思維發展出了邏輯哲學數學物理等等現代文明的基礎。也就是說科學誕生於質疑,科學本身也是質疑一切包括科學本身,科學就是不斷的去偽不斷的去證實。任何學術理論宗教信仰制度文化都要接受質疑與批判,不接受質疑的絕對不是好東西,注意是絕對。
  • 科學大師愛國事跡被搬上高校舞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林潔)近日,2019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廣東匯演活動在中山大學啟動。當晚,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師生們演繹了精彩話劇《大地之光》。
  • 任正非:知識分子不要臉才能進步
    「知識分子不要臉才能進步。」這種艱難的歲月,讓任正非形成了,活著就是一切的信念。「我不要臉,我要活下去」在華為初期,活下去成為最高綱領。「那時候,活下去真的是難啊!」華為原董事長孫亞芳曾經這樣感嘆。一開始華為是個貿易公司,「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既無產品,又無資本。在華為最響亮的口號是:「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