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協和安寧志願團隊
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
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作為醫生都想救急扶傷,那救不活是不是就失敗了呢?寧曉紅從緩和醫療角度談醫生的職業成就。
2020年11月21日,「迎協和百年學術活動暨第一屆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論壇」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協和醫院醫務處、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主辦。來自臨床一線的醫護分享了他們面對重症及生命末期病人的安寧緩和醫療理念和實踐方法。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組長、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寧曉紅,從民眾的需求與醫護的職業成就角度,談了發展安寧緩和醫療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寧曉紅醫生在演講
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中國死亡質量全球倒數
在不同的場合大家都聽說過死亡質量這一參數。2010年和2015年世界經濟學人雜誌做了兩次全球死亡質量報告。據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顯示, 幾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家和地區的死亡質量排名如下,英國第1,美國第9,日本排名第14,而中國內地排名第71,中國香港排名第22,中國臺灣排名第6。
中國的絕對死亡人數非常多,每年將近一千萬,但能提供比較專業有力的臨終照顧能力的人群卻非常少,可以說是高需求但是低供給,死亡現狀讓人非常擔憂。寧醫師認為,作為醫護人員的切身體會是,大家不願意管理重病人和臨終病人,但是你不得不管,不得不幫這個忙,因為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非常糾結,向左還是向右?要化療還是不化療?手術還是不手術?插不插管?他們很糾結,很不舍,這種糾結和不舍進而會發展成為一種情緒——憤怒。他們需要傾聽,但沒有人傾聽他們,沒有人有時間傾聽,他們的情緒進而會轉為憤怒,去責怪醫院、醫護到底為什麼做不好,這也導致醫護人員非常痛苦。
當我只能說「真的沒有辦法了」時,我非常痛苦
寧醫師以自身的職業經歷為例,講述了她的選擇。她在腫瘤內科12年,為什麼會走上安寧緩和醫療這條路呢?「有一個過程,我非常痛苦,我面對病人,不是找麻煩的那種病人,他們問『真的沒辦法了嗎』,我不會說別的,我不會說。只有一句『真的沒辦法了,真的沒有方案了』。我說這個話的時候真不愛說,但是我覺得我不知道還可以說什麼,我非常痛苦。」
走上這條路的另外一層原因是,很多醫生會擔心病人家屬告他們,「為什麼死了,是不是你有責任呢」,醫務人員是非常難受的。在國家層面上,國家也會非常難面對,花了那麼多錢,有一部分在末期病人照顧上卻是無效益的,比如說輸很多的液、插管子等各種治療,並沒有給患者帶來所需要的東西。「我自己親身的感受,圍繞著死亡這件事情的糾紛是非常多的,只要出現有關死的問題,都要拿出來說道說道,『不正常』這三個字是社會上很多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的認識」。
無奈下有沒有破局之路?有,安寧緩和醫療
「死亡」本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人們仍然對「死亡」二字充滿恐懼,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死亡質量被數據證明是很低的。有沒有破局辦法呢?
寧曉紅談道,現行醫療沒辦法破局,因為現代醫療缺一個學科,這個學科就是安寧緩和醫療。安寧緩和醫療是專門面向病患和即將離世的患者,研究怎麼樣面對他們、怎麼樣說、怎麼樣做,身體怎麼樣做、心理怎麼樣做,讓他走得好——這是一個專業。
一方面,安寧舒緩醫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他們很滿意,他們很感動,他們很感激,能減少醫患糾紛。另一方面,安寧緩和醫療可以提高醫生的職業認同感。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很多醫務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別說那些(安寧緩和醫療),那就是不想治療,那就是放棄」。這是一種誤解,他們需要通過有關安寧緩和醫療的學習去明白,這種做法是特別必要的,是很專業的,是能滿足患者所需的。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放棄,相反是最積極的一種行動——我知道病人要離世了,仍然覺得他們需要幫忙,仍然想辦法幫助他們,而不是對他們說「你不再有治療價值了」,說「你走吧」,說「我們沒什麼辦法了」,這些話對於臨終病人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都太殘忍了。
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萌芽和快速發展的階段
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6世紀,因為只要有死亡的時候就有人關懷死亡群體,而西西里·桑德斯(1918-2005)是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來自於英國。
安寧緩和醫療在西方的發展歷程
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西西里·桑德斯
在國內,上海是安寧緩和醫療整體發展最好的地方。最早是在1988年出現了照顧臨終病人的機構,近期迅速發展是在2012年——上海市政府落實了實事項目、惠民工程,政府持續不斷出資推進,到2020年,上海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緩和醫療在上海的發展歷程
與上海相比,北京慢一些。2017年北京設立了15個安寧療護試點病房,最有名的是海澱醫院安寧病房。國家層面最高層次的重視和推進,會使安寧緩和醫療獲得大的發展。2017年有這樣的文件出臺,2017年和2019年有兩批安寧試點區域出現,東城、西城、朝陽、海澱是安寧療護試點區域。
安寧緩和醫療在北京各地區的發展
寧醫師講到了一個案例,一位終末期病人住進ICU後,只有眼睛能眨,經過醫生綜合評估並不需要監護病房的心肺加強支持治療,加之重症監護病房限制家屬探望,(每天只有半小時),醫生建議轉出ICU,能夠更好陪伴,病人家屬一開始不同意轉出,安寧緩和醫療會診後兩三天,病人家屬就一致決定要陪在病人身邊,把病人帶回去住在一個小醫院,住了將近半年時間。從家屬角度、病人角度、醫生角度、國家資源角度去想,這半年那位病人如果住在協和醫院會怎樣?如果住在小醫院又怎麼樣?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簡單的有關藥的問題,其涉及到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我們關懷人,我們關懷人的什麼呢?我們關懷他們的生與死,苦與痛。我是醫生,我要盡力去做,我們從來不懷疑做這件事兒對不對。……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將來走的時候可以不那麼痛苦,比較平安,想到這裡就覺得很有意義」,寧醫師這樣說道。安寧緩和醫療是一個專科,它在全世界發展了50多年,在中國才剛剛開始,而中國死亡質量急需提高,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