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都想救急扶傷,那救不活是不是就是失敗?——北京協和醫院...

2020-12-06 醫師報

來源:北京協和安寧志願團隊

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

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作為醫生都想救急扶傷,那救不活是不是就失敗了呢?寧曉紅從緩和醫療角度談醫生的職業成就。

2020年11月21日,「迎協和百年學術活動暨第一屆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論壇」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協和醫院醫務處、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主辦。來自臨床一線的醫護分享了他們面對重症及生命末期病人的安寧緩和醫療理念和實踐方法。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組長、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寧曉紅,從民眾的需求與醫護的職業成就角度,談了發展安寧緩和醫療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寧曉紅醫生在演講

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中國死亡質量全球倒數

在不同的場合大家都聽說過死亡質量這一參數。2010年和2015年世界經濟學人雜誌做了兩次全球死亡質量報告。據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顯示, 幾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家和地區的死亡質量排名如下,英國第1,美國第9,日本排名第14,而中國內地排名第71,中國香港排名第22,中國臺灣排名第6。

中國的絕對死亡人數非常多,每年將近一千萬,但能提供比較專業有力的臨終照顧能力的人群卻非常少,可以說是高需求但是低供給,死亡現狀讓人非常擔憂。寧醫師認為,作為醫護人員的切身體會是,大家不願意管理重病人和臨終病人,但是你不得不管,不得不幫這個忙,因為病人和家屬都非常痛苦,非常糾結,向左還是向右?要化療還是不化療?手術還是不手術?插不插管?他們很糾結,很不舍,這種糾結和不舍進而會發展成為一種情緒——憤怒。他們需要傾聽,但沒有人傾聽他們,沒有人有時間傾聽,他們的情緒進而會轉為憤怒,去責怪醫院、醫護到底為什麼做不好,這也導致醫護人員非常痛苦。

當我只能說「真的沒有辦法了」時,我非常痛苦

寧醫師以自身的職業經歷為例,講述了她的選擇。她在腫瘤內科12年,為什麼會走上安寧緩和醫療這條路呢?「有一個過程,我非常痛苦,我面對病人,不是找麻煩的那種病人,他們問『真的沒辦法了嗎』,我不會說別的,我不會說。只有一句『真的沒辦法了,真的沒有方案了』。我說這個話的時候真不愛說,但是我覺得我不知道還可以說什麼,我非常痛苦。」

走上這條路的另外一層原因是,很多醫生會擔心病人家屬告他們,「為什麼死了,是不是你有責任呢」,醫務人員是非常難受的。在國家層面上,國家也會非常難面對,花了那麼多錢,有一部分在末期病人照顧上卻是無效益的,比如說輸很多的液、插管子等各種治療,並沒有給患者帶來所需要的東西。「我自己親身的感受,圍繞著死亡這件事情的糾紛是非常多的,只要出現有關死的問題,都要拿出來說道說道,『不正常』這三個字是社會上很多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的認識」。

無奈下有沒有破局之路?有,安寧緩和醫療

「死亡」本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人們仍然對「死亡」二字充滿恐懼,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死亡質量被數據證明是很低的。有沒有破局辦法呢?

寧曉紅談道,現行醫療沒辦法破局,因為現代醫療缺一個學科,這個學科就是安寧緩和醫療。安寧緩和醫療是專門面向病患和即將離世的患者,研究怎麼樣面對他們、怎麼樣說、怎麼樣做,身體怎麼樣做、心理怎麼樣做,讓他走得好——這是一個專業。

一方面,安寧舒緩醫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他們很滿意,他們很感動,他們很感激,能減少醫患糾紛。另一方面,安寧緩和醫療可以提高醫生的職業認同感。作為醫生都想要救急扶傷,那救不活的時候是不是就失敗了呢?答案為,不是。救不活病人的時候,病人臨終的時候,儘可能讓他們能沒有痛苦,能感到溫暖,也是醫生的職業成就所在。

很多醫務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別說那些(安寧緩和醫療),那就是不想治療,那就是放棄」。這是一種誤解,他們需要通過有關安寧緩和醫療的學習去明白,這種做法是特別必要的,是很專業的,是能滿足患者所需的。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放棄,相反是最積極的一種行動——我知道病人要離世了,仍然覺得他們需要幫忙,仍然想辦法幫助他們,而不是對他們說「你不再有治療價值了」,說「你走吧」,說「我們沒什麼辦法了」,這些話對於臨終病人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都太殘忍了。

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萌芽和快速發展的階段

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6世紀,因為只要有死亡的時候就有人關懷死亡群體,而西西里·桑德斯(1918-2005)是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來自於英國。

安寧緩和醫療在西方的發展歷程

現代緩和醫療發起人西西里·桑德斯

在國內,上海是安寧緩和醫療整體發展最好的地方。最早是在1988年出現了照顧臨終病人的機構,近期迅速發展是在2012年——上海市政府落實了實事項目、惠民工程,政府持續不斷出資推進,到2020年,上海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安寧緩和醫療在上海的發展歷程

與上海相比,北京慢一些。2017年北京設立了15個安寧療護試點病房,最有名的是海澱醫院安寧病房。國家層面最高層次的重視和推進,會使安寧緩和醫療獲得大的發展。2017年有這樣的文件出臺,2017年和2019年有兩批安寧試點區域出現,東城、西城、朝陽、海澱是安寧療護試點區域。

安寧緩和醫療在北京各地區的發展

寧醫師講到了一個案例,一位終末期病人住進ICU後,只有眼睛能眨,經過醫生綜合評估並不需要監護病房的心肺加強支持治療,加之重症監護病房限制家屬探望,(每天只有半小時),醫生建議轉出ICU,能夠更好陪伴,病人家屬一開始不同意轉出,安寧緩和醫療會診後兩三天,病人家屬就一致決定要陪在病人身邊,把病人帶回去住在一個小醫院,住了將近半年時間。從家屬角度、病人角度、醫生角度、國家資源角度去想,這半年那位病人如果住在協和醫院會怎樣?如果住在小醫院又怎麼樣?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簡單的有關藥的問題,其涉及到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我們關懷人,我們關懷人的什麼呢?我們關懷他們的生與死,苦與痛。我是醫生,我要盡力去做,我們從來不懷疑做這件事兒對不對。……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將來走的時候可以不那麼痛苦,比較平安,想到這裡就覺得很有意義」,寧醫師這樣說道。安寧緩和醫療是一個專科,它在全世界發展了50多年,在中國才剛剛開始,而中國死亡質量急需提高,安寧緩和醫療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保衛戰」
    對話協和醫院普內科對於普內科的發展,醫生本人顯然最有發言權。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主治醫師黃曉明日前接受了健康界的專訪。1999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黃曉明,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工作至今。她的講述,或許可以折射普內科在協和醫院乃至中國醫療界的堅守。
  • 協和醫院:最頂尖的醫生,也要拼「基本功」
    就好像你在這兒擦地,但水龍頭都沒有擰緊,不管用吸水機或任何機械,地面永遠都擦不乾淨。協和醫院醫護人員上班前穿防護服。(梁淑怡製圖/圖)如果給醫療界「四大天團」打造一個明星組合,北京協和醫院是毋庸置疑的「C位」隊長。在中國,協和醫院被譽為攔在病人和死亡之間的最後一道關卡,治療各類疑難重症的最頂尖專家匯聚於此,連續十年在中國醫院排行榜中蟬聯榜首。
  • 年收入260萬的阿里p7員工和北京協和醫院的主治醫師哪個更算成功?
    年收入260萬的阿里p7員工和北京協和醫院的 主治醫師哪個更算成功? 有一說一,這點工資還不夠碰瓷體制內。上億的老闆在北京根本不算老闆。但協和的主治醫師哪個不得高看兩眼。協和醫院一些有點名氣的醫生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的,自帶光環,不是一年多拿幾個錢能比的。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這次來醫院,蔣介石和宋美齡是突然來的。他們來到底是蔣介石來看病體檢,還是宋美齡呢?醫院應該都有病人的檔案,蔣氏夫婦這次到協醫院,整個過程之所以成為秘密。那天,蔣氏夫婦住進醫院僅僅半個小時,醫院門口就匆匆來了一個人。只見他一進到戒備森嚴的協和醫院,立馬就叫來院長,讓他把協和醫院最好的醫生都給叫來開會。
  • 住院醫師規培 北京協和醫院是這樣做的
    在這種情況下,12月18日,第十一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大會召開。情景再現8分鐘據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戴毅介紹,該會議主要是想為神經科青年住院醫師搭建展示臨床思維的舞臺。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崔麗英本次前來「應考」的25名住院醫來自4個城市的8家醫院,他們均為在協和醫院完成了或正在進行住院醫培訓的年輕醫師。
  • 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診療迎來首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王璐 陳明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5月21日早8:40,林奶奶通過北京協和醫院官方App,向心內科劉永太副主任醫師敘述自己的病情,這是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正式上線後的首位患者。
  •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師從世界頂尖專家,學成毅然回國,成領域先驅
    2010年獲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獎。直到現在,湯曉芙還會到協和去看病。她喜歡協和,也喜歡那些老教授們。湯曉芙,1930年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廣州花縣,著名神經內科學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中國肌電圖和腦誘發電位創始人之一。
  • 北京協和醫院有多牛?這位「掃地僧」的故事是真的!
    北京協和醫院又火了!在微博上,人們正在談論「北京協和醫院有多牛」,其中認證為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林大鼻醫生」的文章再添證明。(滑動查看全文)有的網友講述了一臺手術背後驚心動魄的決策過程,讚揚他們敢於探索的醫者情懷;有的醫生用的是多年積累之後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比如有位患者過敏很多年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協和才知道是萬分之一概率的某種藥物過敏;更多是各種看不好的疑難雜症,到了協和就像常見病一樣被看好……在上周發布的復旦醫院排行榜中
  • 腦洞與規模全開 600位醫生參加北京協和神經科病例報告會
    2018年1月13日,第12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大會於北京協和醫院教學樓裡召開。為培養更多神經科人才,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每年都會舉辦病例分享。據介紹,今年,報告大會在全國範圍內吸引了近600名醫生參與。
  • 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堪稱人生哲理
    我國農村有很多文化,由於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大不相同。其中,農村俗語眾多,它是警示世人們的一種「工具」,沒錯,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很多俗語就是工具,方便記憶,還能時刻提點人們。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它背後又蘊藏了怎樣的玄機?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光從字面解釋,就是我可以幫助你一時,幫助你著急的時刻,但是不會一直幫助你,更不會因為你窮而去幫助你。其實這只是非常淺層的意思,其背後蘊藏著很大的人生哲理,待我細細與你分享。
  • 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服務正式上線
    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了解到,北京協和醫院面向複診患者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已正式上線。此次上線的科室包括心內科、內分泌科,運行平穩後將逐步擴大至全院各臨床科室。北京協和醫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與網上諮詢不同,網際網路診療服務能夠覆蓋患者複診的主要流程,支持在院病歷調閱、在線問診、檢查檢驗開具、處方開具、電子病曆書寫等。更為便利的是,北京醫保患者可以在線進行網際網路複診費的「脫卡」直接支付。醫院設計的全方位身份核驗流程確保了患者實名就醫和信息安全。
  • 協和醫生口述|美國腫瘤醫院考察記
    美國研究和治療腫瘤的醫院是怎樣的?與國內醫院相比有何過人之處?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傑曾對美國的腫瘤醫院進行過一番考察。以下是譚先傑醫生的考察實錄,本文摘自三聯書店出版的《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 向生命致敬 向醫師致敬(一):不忘醫者初心——記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
    從武漢到北京,他們手握生命的重量;他們一生如一日的呵護,只為對得起醫生的稱號;他們謹記每一句囑託,擔負起治病救人的使命。中國醫師節, 向生命致敬,向醫師致敬!↑拼版照片:劉正印肖像(左圖,2月24日拍攝於湖北武漢, 季春紅攝;右圖,8月14日拍攝於北京協和醫院,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 患者招募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招募難治性垂體腺瘤患者
    2016年12月經北京協和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正在開展多項針對難治性垂體腺瘤的臨床研究項目。儘管垂體腺瘤為良性腫瘤,但部分侵襲性垂體腺瘤細胞呈現較高的增殖活性,即使多次手術,並聯合放療和化學治療,仍不能控制腫瘤生長,威脅病人生命。因此,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以下三項針對難治性垂體腺瘤的臨床藥物治療研究項目。
  • 復旦大學發布中國醫院排行榜:北京協和,四川華西位居榜首!
    1、榜首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在這個綜合排名榜單中 ,北京協和醫院高居第一在復旦大學歷年的這個榜單中,該醫院已經連續數年蟬聯第一了,這所醫院被 復旦大學排到了第一,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這所醫院本身的科研實力和社會知名度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加持,這所醫院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或者說是這所醫院其實是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一體的。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針對以上問題,經濟觀察報近期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張振馨。 張振馨從醫五十餘年,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她也參與了中國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三期臨床研究。
  • 《急診科醫生》就是給醫院拍的教育片吧?醫生和護士有話說
    這部《急診科醫生》堪稱是鄭曉龍近年來最盡心的作品。在北京協和醫院的專業醫生、護士團隊為該劇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支持下,《急診科醫生》把國產醫療劇中薄弱的專業環節都做紮實做細緻了。但是話又說回來,王珞丹飾演的這個角色也有合情合理的地方,她飾演的這個哈佛博士江曉琪是海歸醫生,確實有錢,為人比較耿直,而且也不太了解國內醫療環境,基於這樣的人設,所以她可以替病人墊上醫療費,不籤字也敢手術還敢說她會負責,雖然國內大多數醫生也是有醫者仁心的好人,但他們太多時候遇到的都是不能理解他們的「壞人」,病看好了人救活了皆大歡喜,真的救不活
  • 看病不花錢 鄭州協和醫院涉嫌騙保
    不花錢就想住院看病,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無疑是異想天開。而在河南鄭州協和醫院,患者住院11天只需交600元錢,扣除50元餐費(包含每天三頓飯,飯菜有肉、餃子等,另外再送10斤雞蛋)外,出院時還退還550元。這家醫院「免費」的診療方式,近兩年來吸引了大批老人前來住院。為了弄清事實真相,記者11月15日對鄭州協和醫院進行了調查採訪。
  • 全國2122家「協和」,僅有3家正牌:山寨醫院如何悶聲撈黑財?
    毫無疑問,它們都是假的。真正的協和醫院,除了北京協和,就只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這兩家而已。01、龐大的民間「協和系」,造假手段各有千秋讓很多人始料不及的真相是,註冊一家協和醫院,幾乎沒有門檻。深受其害的北京協和醫院,不是沒想過「打假」,但無形中,後路早就被「有心人」堵死了。
  • 嶽父斷指再植手術失敗,大醫院介紹過來做的?醫生辦公室地上密密...
    杭州江城骨科醫院 楊院長:「這個斷指再植成活率,它也並不是說每個都活的,這個我們在手術以前,那個知情告知書上,都明確地說明。」   徐先生的小姨子:「剛開始打電話的,應該是急診室那個房間的醫生,他推薦了,他說他打電話叫那個醫生過來。」   醫院急診外科 金醫生:「叫我們本院的醫生過來咯。(徐先生的小姨子:對呀。)那就是手外科的醫生咯,我們給他叫會診了嘛,就叫手外科的醫生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