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藥的農產品與自帶抗病體的農產品到底誰安全

2021-01-11 李中財說文史

誰帶想要吃到新鮮的蔬菜等農產品,但卻又擔心農藥汙染?其實不用害怕了,早就有多國科研人員 研發的植物育種技術,將世界上許多農作物在不使用化學噴霧劑的情況下抵禦病毒。

來自網絡

該技術的關鍵是通過操縱植物現有的基因來引入病毒抗性和其他特性,如耐乾旱性和耐鹽性。該技術旨在防止農作物病毒危害數百萬人的糧食供應,並保證全球依賴農業發展經濟的社會穩定下來,使之全球人類都不再為自身溫飽發愁。

客觀簡單地說,抗毒基因就是把外用農藥、抗生素改換成內嵌活性農藥、抗生素。一顆毒基因種子有多大?但其發育成一棵植株後,整個植株,包括其果實都可以抗病抗蟲,其毒性增加了多少倍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有權知道的是外用農藥殘留化解與人體吸收度和基因毒抗體的殘留化解及人體吸收度差別大不大?相差多少?或者我們換一個思維,基因毒抗農產品對人身體健康有無不利?是否有可能藉此改變人類的基因?

截至目前,我國農業部尚未批准轉基因糧食作物商業化種植,還說中國的轉基因管理很嚴格。既如此,那充斥市場的抗蟲抗病農作物種子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種子?!不是轉基因種子的話肯定就是非轉基因種子了,可是非轉基因種子是需要買的嗎?農民自己不留嗎?我只知道我們家用的幾乎所有種子每年都是從種子站新買來的。而且自己留種還不行。所以說事實上現在的農產品極大多數都是轉基因了。

我們來看看基因育種的過程:操作步驟

(1)酶: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連接酶(2)載體:質粒載體、噬菌體載體、Ti質粒、人工染色體提取目的基因。

基因工程獲取目的基因是實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如植物的抗病(抗病毒 抗細菌)基因,種子的貯藏蛋白的基因,以及人的胰島素基因幹擾素基因等,都是目的基因。

要從浩瀚的「基因海洋」中獲得特定的目的基因,是十分不易的。科學家們經過不懈地探索,想出了許多辦法,其中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從供體細胞的DNA中直接分離基因;另一條是人工合成基因。

直接分離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鳥槍法」,又叫「散彈射擊法」。鳥槍法的具體做法是:用限制酶將供體細胞中的DNA切成許多片段,將這些片段分別載入運載體,然後通過運載體分別轉入不同的受體細胞,讓供體細胞提供的DNA(即外源DNA)的所有片段分別在各個受體細胞中大量複製(在遺傳學中叫做擴增),從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帶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分離出來。如許多抗蟲抗病毒的基因都可以用上述方法獲得。

用鳥槍法獲得目的基因的優點是操作簡便,缺點是工作量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又由於真核細胞的基因含有不表達的DNA片段,一般使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兩條。一條途徑是以目的基因轉錄成的信使RNA為模版,反轉錄成互補的單鏈DNA,然後在酶的作用下合成雙鏈DNA,從而獲得所需要的基因。另一條途徑是根據已知的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推測出相應的信使RNA序列,然後按照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推測出它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通過化學方法,以單核苷酸為原料合成目的基因。如人的血紅蛋白基因胰島素基因等就可以通過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獲得。

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即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是實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來源的DNA重新組合的過程。如果以質粒作為運載體,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質粒,使質粒出現一個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後用同一種限制酶切斷目的基因,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部分限制性內切酶可切割出平末端,擁有相同效果)。將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質粒的切口處,首先鹼基互補配對結合,兩個黏性末端吻合在一起,鹼基之間形成氫鍵,再加入適量DNA連接酶,催化兩條DNA鏈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從而將相鄰的脫氧核糖核酸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重組DNA分子。如人的胰島素基因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與大腸桿菌中的質粒DNA分子結合,形成重組DNA分子(也叫重組質粒)的。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是實施基因工程的第三步。目的基因的片段與運載體在生物體外連接形成重組DNA分子後,下一步是將重組DNA分子引入受體細胞中進行擴增。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用人工方法使體外重組的DNA分子轉移到受體細胞,主要是借鑑細菌或病毒侵染細胞的途徑。例如,如果運載體是質粒,受體細胞是細菌,一般是將細菌用氯化鈣處理,以增大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進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後,就可以隨著受體細胞的繁殖而複製,由於細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獲得大量的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後,是否可以穩定維持和表達其遺傳特性,只有通過檢測與鑑定才能知道。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

以上步驟完成後,在全部的受體細胞中,真正能夠攝入重組DNA分子的受體細胞是很少的。因此,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對受體細胞中是否導入了目的基因進行檢測。檢測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大腸桿菌的某種質粒具有青黴素抗性基因,當這種質粒與外源DNA組合在一起形成重組質粒,並被轉入受體細胞後,就可以根據受體細胞是否具有青黴素抗性來判斷受體細胞是否獲得了目的基因。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除了自帶抗病體的農產品,其它是相對安全的,與轉基因非轉基因無太大關係,事實上非基因基本上絕種了,不必在轉基因與非轉上糾結。內在的基因毒性肯定比外在施的農藥危險,這只是個人觀點,你有何高見?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是指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製定和發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制性技術規範。
  • 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流言」榜發布
    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櫻桃上使用的膨大劑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會對櫻桃產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風險。三、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謠言概述:2020年中旬,網絡傳言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黃瓜尖兒有突起就是打藥的;黃瓜刺兒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大龍街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知識宣傳活動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黃東紅
  • 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快轉發到家庭群!
    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總體上看,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謠言的出現頻率和傳播熱度較往年處於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監測到相關謠言54種(同類合併後),內容上主要涉及三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會感染;二是食用某些農產品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類謠言老謠新炒。
  • 農產品中的「三品一標」到底是什麼
    農產品中的「三品一標」到底是什麼 2020-11-19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全小常識」農產品質量新名片——合格證制度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強調,要以一抓到底的決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推進合格證制度全面試行工作,確保取得如期目標,推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那麼,目前合格證制度試行進展如何?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 這些農產品質量安全小知識了解一下
    1、什麼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即要保證老百姓吃得飽,還要保證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什麼時候開始正式實施?
  • 紅河州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
    為鞏固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紅河州繼續加大整治力度,在開展農資打假「春雷」行動和食品安全大檢查的基礎上,部署並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用藥和非法添加行為,堅守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推進紅河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 富硒農產品究竟是個什麼局?騙局嗎?
    於是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富硒營養品,富硒農產品:那麼硒真的這麼厲害嗎?我們要補硒嗎?要去吃富硒農產品嗎?硒到底是什麼?關於硒的科普,請不要去看百毒百科,看維基百科。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營養素。硒在動物組織中最常以甲硒胺酸和硒半胱氨酸形態存在,其中甲硒胺酸無法由人體合成,僅能由植物合成後經攝食再經消化代謝而獲得,故人類需要通過各種食材類補充硒。
  • 吉林省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
    原標題:我省開展「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  抽取樣品合格率100%  為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理標誌農產品(以下簡稱「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後監管,確保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2020年,省農業農村廳委託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檢測中心對全省認證的
  • 大會日程-第七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論壇
    各有關單位:  「第七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我們將力爭把大會辦成最前詹、最具代表性的有關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盛會。報告專家: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鄧武劍資深應用工程師14:00-14:30仿生識別技術在農產品安全檢測的最新應用進展
  • 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多方合作把質譜「搬」上車
    幾個月前儀器信息網有報導過,山東省農科院、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方合作研發「農藥殘留快速篩查串聯質譜移動平臺」。近日,儀器信息網走訪來到山東省農科院,對該質譜移動平臺的功能特點及研發過程作了深入了解。
  • ...第九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9月22-23日,由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國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中儀雄鷹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九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
  • 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及分等分級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近日,在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的指導下,由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主辦,國家食物與營養監測評價中心承辦的「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及分等分級學術研討會暨國家農產品營養品質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辦。
  • 《關於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建議》(第92號提案)的答覆
    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建立了政府食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屬地管理責任。市、縣(區)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省廳統一部署,進一步強化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 農產品有哪些特點?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
    農產品有哪些特點?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  (二)季節性  農作物是典型的「季節性生產,全年消費」的品種,在農作物種植年度中,農產品同時收穫,集中上市,表現出明顯的的季節性特徵。  (三)波動性  農產品價格受種植而積、氣候、產量、庫存等條件,以及農業產業政策、補貼政策、國家收儲政策等影響,農業生產有豐產歉產之分,淡季旺季之別。因此,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呈現出很大的波動性。
  • 關於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培訓班」第二輪通知
    關於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培訓班」第二輪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充分發揮快速檢測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中的作用,有效開展農產品生產各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及風險預警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從業人員快速檢測技術管理和應用能力,我單位擬組織
  • 2020年農產品十大謠言別再信!
    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總體上看,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謠言的出現頻率和傳播熱度較往年處於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監測到相關謠言54種(同類合併後),內容上主要涉及三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會感染;二是食用某些農產品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類謠言老謠新炒。
  • 「硬」設施改造、農產品安全追溯、「軟」設施升級——重慶傳統...
    點擊它,可查詢各種品類的農產品價格、批發信息、安全檢測信息及市場概況、經營戶分布等,這些數據均實時更新。再看市場的布局,蔬菜區、農副產品區、肉類區、水產品區等跟大型超市基本相同,分區清晰,商品擺放整齊。
  • 你一定沒嘗過吃了就上癮的新鮮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王橋花果芋
    吃過各種各樣的芋頭,可是很難找到當初喜歡的口感和味道,並且吃過正宗芋頭的人少之又少。如今買菜都擔心農藥殘留物超標,各種蔬菜都在打著新鮮採摘,綠色食品的標語,可是依舊和之前沒有區別。那就來試試王橋花果芋吧,你會驚嘆原來新鮮安全的芋頭和蔬菜可以這麼好吃.香芋又叫花果芋,王橋花果芋在東鄉區種植已有上千年歷史 ,先後獲得「地理標誌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2018年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2019年璋峰村(王橋花果芋)獲農業農村部第九批「 一村一品 」 示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