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到這篇文章,來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現在內心的「精神支柱」是誰?
什麼是「精神符號」?就是一個時代,所有人都知道他,他的事跡,他的為人,他的品德。我們不搞盲目崇拜,但是我們因為這個人的激勵和榜樣,會激發內心更好的行動力,這種正向的力量,讓人振奮。
這就是我們內心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信仰。
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無數革命志士,有一個口號叫「到延安去,到黨中央毛主席那裡去!」那是一個信仰,是人們看見未來曙光的地方。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象徵在那裡,我們才有方向,才有無窮的意志戰鬥下去。當生存受到威脅,當民族獨立自由受到威脅,這樣的信仰,就會讓人團結在一起,即使苦難重重,但是內心燃燒著火熱的激情。
解放之後,我們湧現了一大批榜樣,雷鋒同志、焦裕祿同志、大慶油田王進喜、錢學森、張愛迪、袁隆平,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的工作都不相同,有的從事平凡的工作,有的進行著偉大的事業,但無論是誰,都在人們的內心佔據著一席之地,因為他們的精神,感染者我們,學習他們是能夠激勵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
時代進步著,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躍而起,再也不用忍凍挨餓,也不用害怕短期內戰爭的威脅。按理說人們的感覺應該是更幸福、更滿足才對,但是現實並不如願,好像我們集體陷入了焦慮症的頑疾之中,並且這個病會傳染,大家不管是誰,都跟著焦慮起來。
仿佛在十年前,我們都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焦慮,那時候出門不一定有高鐵高速,雪災和地震還籠罩著中華大地,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像是在中國之外的喧囂,人們還在用著QQ和飛信這樣的社交軟體吧,流量這種詞彙,像是外星語一樣。
然而現在,科技和房產與金融的泡沫,裹挾著全社會飛速狂奔,大家永遠在談論著資產、富裕、創業、突破、階層躍升,這些原本屬於少數人的字眼,突然一下子覆蓋到了所有人一樣,大家仿佛唾手可得了,都已經華麗地變身了。
於是社會浮躁了,好像工作都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了,年薪不上百萬上千萬也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不創業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沒房沒車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過得不精緻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總之,你只要不是屬於頂尖的人物,你就丟人。
我估計70後原本的「精神符號」早已因為時代的變遷而丟掉得差不多了,更不用說尷尬的80後,幾乎是與所有好處沾不上邊,也不用說90後本就是出於改革浪潮最猛烈的時代,00後如今開始進入社會,受到網際網路和移動手機的影響,更加混亂了。
信息傳輸已經不再是個事兒,社會各類新聞和報導風起雲湧,簡直快要塞滿了我們的生活,一件事情發生後,不出一秒鐘,全世界都能知道了。
我在想,再這樣瘋狂下去,人們會走向何處呢?是不是再沒有一點私人空間,也沒有一點內心的安寧呢?你可以試一試,現在是否能把微信刪除,把QQ刪除,把手機停機,基本不可能對不對?那麼偶爾關機呢?偶爾不接收微信消息呢?好像也很難?
這些都罷了,畢竟我們是群居動物,離群索居的人還是少數。但如今我們製造了太多「網紅」,不管是正能量的,還是跳梁小丑一樣的,或者是有利益驅動的,都稱作網紅了,魚龍混雜,但都不長久,跟一陣風一樣,刮過去就沒了。
越是這樣,越造成人們內心的騷動。因為有一個例子之後,就會有無數人群起模仿。這個標榜自由和個性的社會,任何人都是不甘寂寞的。所以你看造假的人興高採烈地秀起才華來,欠錢的人堂而皇之地做起了老大,做好事的人真正是「不敢留名」了,這些畸形的現象,無一不在挑戰著社會的穩定和諧。
當初那樣美好的「精神符號」,如今被汙穢的社會空氣稀釋得絲毫不剩,我們也再造不出那樣的人物了?
奉勸我們自己,還是沉下心來吧,不要人為製造那麼多焦慮和不安,其實我們已經夠幸運的了,也已經夠富裕的了,國家穩步發展,幫助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很多事情依靠公眾的力量去發聲,去解決,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才是我們應該致力去做的,而不是搞出各種花架子,欺騙別人,欺騙自己。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