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宋清輝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
去年,債務違約頻現。根據WIND統計,去年發生違約的債券有178隻,涉及金額達1424.08億元。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超過30家。
根據統計,去年新增違約主體共38家,其中民企達到了34家,佔比近九成。首次違約的明星企業就有康得新、龐大集團、三胞集團、北大集團等。從新增違約主體行業分布來看,較為分散,包括綜合、商貿、建築、機械設備、化工、有色金屬、輕工製造、食品飲料、房地產等。
去年1月15日,康得新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兌付資金「18康得新SCP001」,違約本金為10億元,此後,「18康得新SCP002」、「17康得新MTN001」、「17康得新MTN002」陸續違約。*ST康得去年也因此暴跌54%,目前已面臨退市風險。
去年12月2日,北大方正集團公告稱,截至2日,公司未能按照約定籌資足額償付資金,「19方正SCP002」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20.73億元,已構成實質性違約。這也是近年來罕見的校企債券違約。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違約主體在違約前評級普遍較高。數據顯示,新增違約主體違約前1個月主體評級情況多集中於AA類,其中A以上的企業主體評級達到24家,高評級信仰被不斷打破。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在去槓桿的背景下,隨著外部融資環境的變化,槓桿很難繼續擴張。部分企業經營不佳,融資難度加大,增加了債務違約的可能性;此外,一些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比例過高,也導致了債券違約的爆發。」
在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看來,違約事件頻發主要源於三方面:一是經濟下行背景下,部分管理能力較差、風控能力偏弱的企業現金流緊張;二是去年下半年國內債券、信託項目到期規模較多,企業面臨的償債壓力有所加大;三是貨幣政策整體保持定力,更多通過結構性方式投放流動性,這意味著在行業競爭中逐步被淘汰的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環境整體偏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多家券商踩雷違約債券,其中就包括西南證券、國元證券等上市券商。
如西南證券8月23日代表資管計劃向重慶第一中級法院提起訴訟,被告方為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從訴訟請求來看,西南證券擬申請被告方就「16皖經02」未能根據約定履行回售義務承擔違約責任,償付債券本金及利息(21160萬元)、違約金、逾期利息、律師費、訴訟費等。
記者注意到,監管層對債券違約風險頗為關注。去年9月,證券業協會分別在上海和廣州舉辦兩期證券公司債券違約風險處置專題培訓班。培訓對象主要是券商債券承銷、受託管理、債券投資、合規風控部門負責人及業務骨幹。
光大證券表示,發債時,政策寬鬆,而到期時,外部環境劇烈變化,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市場避險情緒高漲,導致違約債集中爆發。民企特別是中小民企抵禦風險能力較差,在此周期中最為「受傷」。在包商銀行事件影響下,未來中小銀行的信用供給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收縮,這將對民營企業融資造成不利影響。前期融資過於激進的、業務過於多元化的主體,其暴露出風險的概率更高。
讀創編輯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