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證券踩雷違約債券 資管收入現下滑頹勢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投資者網

近日,北大方正債券違約,而持方申萬宏源證券還持有北大方正其他債券。有業內人士指出,持方或將發生資管業務收入下滑、聲譽不佳等系列連鎖影響。

《投資壹線》汪下弟

近日,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大方正」)旗下「19方正SCP002」違約未兌付。由於超級短期融資券(以下簡稱「超短融券」)的續發渠道通暢,是企業作為短期現金流調節的手段,有業內人士指出,該筆債券違約,或說明北大方正現金流緊張。數據顯示,北大方正負債總規模為3000億元左右。在此情況下,市場擔憂或將觸發北大方正其他債券的交叉性違約。

申萬宏源集團有限公司(000166.SZ)旗下子公司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萬宏源證券」)有兩隻資管計劃持有上述違約債券。此外,其還有多隻資管計劃持有北大方正其他未到期債券,共計持有份額1.47億元。若這些債券發生交叉性違約,或被機構拋售,申萬宏源證券資管計劃的淨值也將下滑,引發資管業務收入縮水。

 「踩雷」違約債券

企業預警通APP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申萬宏源證券旗下兩隻資管計劃均持有「19方正SCP002」,其中申萬宏源穩利4號持有1998萬元份額,申萬宏源穩利1號持有1998萬元份額,合計近4000萬元,佔總規模比重近2%。

12月2日晚間,上海清算所發布《關於未收到「19方正SCP002」付息兌付資金的通知》顯示,當日為「19方正SCP002」的付息兌付日,截至日終,未收到北大方正支付的付息兌付資金。北大方正也在上海清算所公告稱,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付資金,「19方正SCP002」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

「19方正SCP002」是銀行間債券,於2019年3月7日上市,發行規模為20億元,債券期限為0.74年;本金和利息均違約,未兌付金額為20.73億元。

騰訊企點QTrade聯合創始人、總裁劉芳菲告訴《投資壹線》,北大方正是大企業,這麼大的企業只要還有正常的周轉能力,不會隨意在債券市場進行公開性違約,因為後續連鎖反應較為嚴重。如果企業真的選擇公開債券違約,說明其現金流可能出現了大問題。

北大方正亦表示,儘管9月份報表顯示集團帳上有450億元現金,但大部分受限或者屬於集團子公司。本部之前還有不到80億元資金,但後續存在銀行抽貸,每月平均需面臨百億負債,集團現金流壓力大。

一位負責「19方正SCP002」違約債券維權的律師告訴《投資壹線》,我們正在徵集委託,都是和機構在談。

而「19方正SCP002」違約對持方申萬宏源證券會有何影響呢?

劉芳菲向《投資壹線》表示,北大方正違約之後,旗下其他債券評級可能會被調低。對於持有違約債券的資管計劃來說,會對違約債券重新進行估值。「資管計劃可能以很低價格把違約債券賣掉,甚至觸及平倉線,以贖回錢止損,而這個資管計劃可能也將無法存續,導致產品聲譽受到影響。」

「另外,除違約債券外,北大方正其他的債券估值更應該被關注。這些債券雖然目前並未違約,但是在同一主體下,可能會以很低的價格被拋售,或者一些機構出於投資限制、風險控制的原因會賣掉。市場上便有機構專門買這些價格便宜的債券,比如原來是100元,現在變成20-30元。」劉芳菲同時表示。

 資管收入下滑

截至2019年9月30日,申萬宏源證券旗下資管計劃還持有「18方正14」、「18方正05」、「18方正02」、「16方正02」四隻未到期債券,共計持有份額1.47億元。上述四隻債券的規模分別為20億元、30億元、17.3億元、15.1億元。

「18方正14」的機構持倉顯示,申萬宏源日新月異17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24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2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20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7號持有市值分別為1003.70萬元、802.92萬元、702.64萬元、702.64萬元、501.87萬元,總計持有市值為3713.77萬元。

「18方正05」的機構持倉顯示,申萬宏源日新月異8號持有市值為1004.64萬元。

「18方正02」的機構持倉顯示,申萬宏源日新月異8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12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14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3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4號持有市值分別為2008.20萬元、2005萬元、1006.08萬元、1006.08萬元、1002.50萬元,總計持有市值為7027.86萬元。

「16方正02」的機構持倉顯示,申萬宏源日新月異10號、申萬宏源日新月異6號持有市值分別為1985.08萬元、992.34萬元,總計持有市值為2977.42萬元。

券商的資管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兩部分,一部分是跟規模相關的管理費,即根據在管規模以年化利率計提;另一部分則是超額業績報酬,即超過投資者預期的回報之後,券商還可以提取超額業績回報。

此前,申萬宏源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資產管理及基金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5.47億元,去年同期為7.19億元,同比減少1.72億元,下降23.86%。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如何解決,《投資壹線》致函申萬宏源,截至發稿未獲回復。(投資壹線出品)

相關焦點

  • 華泰資管公募規模連續兩季度下滑 旗下6隻債基年內收益率告負
    此外,華泰資管公募管理規模亦出現下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公司管理規模為344.85億元,較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461.15億元、357.27億元分別縮水166.3億元、12.42億元,主要原因是債券型基金規模減少。多隻債基業績暗淡今年以來,債券違約時有發生。Wind數據顯示,年內已有115隻債券發生違約,違約金額合計已破千億元,為1330.56億元。
  • 信用債市場巨震,哪些公募基金「踩雷」了?
    由於基金債券重倉只披露前五明細,一些產品可能持有問題債券但未公開披露。不過,有一些產品所屬的公司由於下調估值,主動發布了相關公告。如東方基金旗下東方永興18個月周跌幅4.6%,東方卓行18個月定開基金周跌幅2.5%,從重倉債券未查到「踩雷」情況。
  • 皖經建73億債券違約,14家金融機構踩雷
    01民生加銀基金受違約債波及上述基金1月4日的淨值為1.755元,1月5日跌至1.718元。單日下跌逾2%,成為2021年第一隻「踩雷」違約債導致淨值大幅回撤的基金。好在,1月7日已回漲至1.729元。
  • 去年178隻債券違約 涉及金額達1424億元
    來源:宋清輝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去年,債務違約頻現。根據WIND統計,去年發生違約的債券有178隻,涉及金額達1424.08億元。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超過30家。在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看來,違約事件頻發主要源於三方面:一是經濟下行背景下,部分管理能力較差、風控能力偏弱的企業現金流緊張;二是去年下半年國內債券、信託項目到期規模較多,企業面臨的償債壓力有所加大;三是貨幣政策整體保持定力,更多通過結構性方式投放流動性,這意味著在行業競爭中逐步被淘汰的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環境整體偏緊。
  • 排名倒數、風格激進:華泰資管債基遭遇「黑天鵝」
    債券基金是華泰資管公募基金的大頭,但自10月底以來,由於受國企信用債違約波及,華泰資管多隻債券基金排名倒數。而重倉信用債的公募基金也損失慘重,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華泰資管」)就是一家。根據Wind資訊,自10月23日至11月17日,在收益率排名倒數前10位的債券基金中,華泰資管佔到5位,分別排名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倒數第五、倒數第六及倒數第十,收益率依次是-13.38%、-11.35%、-7.23%、-6.65%及-4.75%。
  • 罰單領到手軟,中山證券債券承銷業務未審慎調查被出具警示函
    警示函顯示,作為山東金茂紡織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茂集團)公司債券「16金茂01」的承銷機構,中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未審慎調查金茂集團關聯方及關聯關係、對外擔保等事項。根據《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山東證監局決定對中山證券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山證券近年來首次被監管部門處罰。
  • 險資「淡定」排查信用債持倉 還在撿漏「錯殺」品種
    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鄧雄鷹「20永煤SCP003」債違約以及信用債市場的下跌,也讓債券配置「大戶」險資機構難以獨善其身。債券仍是目前險資配置的最大資產類別。截至9月末,20.7萬億險資中,投向債券的規模達到7.58萬億,佔比36.6%。
  • 債券「結構化」 那些事兒
    具體而言:發行人或者發行人聯合私募等過橋方,通過券商資管、信託資管or基金專戶等通道方設立資管計劃,在債券發行的一級市場上購買債券,從而實現債券滿額成功發行。在債券發行完成後,資管產品等作為債券持有人,再將債券在資金市場進行質押式回購,所得資金再用來償還過橋資金,從而實現過橋方的退出。
  • 申萬宏源李雪峰:從「九言真經」到「邏輯量本...
    來源:申萬宏源證券資產管理事業部 ID:swhyzg「「重回申萬宏源證券之前的2018年,我有一段過渡期,十分空閒。偷得浮生半日閒,思考了權益量化投資上的一些本質問題。這兩年,我將這些思考過的投資理念,在申萬宏源資管逐步標籤化,『發明』了一些詞語,如『九言真經』、『邏輯量本』、『GARPWM』等等,並在理念策略化、策略產品化做了一些實踐探索……倡導『邏輯量本』,並不是否定現在火熱的量化私募基金的『價量投資』,如日間高頻、日內T0等,我認為兩者都是當前中國A股市場阿爾法的巨大來源,方興未艾。
  • 新證券法深讀|資管產品等納入適用範圍,但這些制度仍未放開
    證券定義範圍新增三類產品在證券法的第一章總則中,第二條是對於法律適用範圍的介紹。舊版本對於證券的定義是:「股票、公司債券和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其他證券」,而新版本則改為了「股票、公司債券、存託憑證和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其他證券」。這意味著,新證券法將存託憑證也明確規定為法定證券。
  •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認為,2021年...
    信達證券固收分析師李一爽稱,2021年春節前央行大概率會動用定向降準等手段,補充流動性缺口。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認為,2021年央行將至少實施兩次「中性降準」,每次各50基點。不過,看淡降準的聲音似乎更多,關鍵就在於降準的信號意義過強。國泰君安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稱,降準會釋放強烈寬鬆信號,為大宗商品等漲價火上澆油。
  • 基金專戶、養老金、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哪家強...
    >、國君資管、招商資管位列前三券商資管月均規模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具體來看,一季度月均規模在5000億元的共5家,較四季度減少1家,顯然一季度受到市場震蕩影響,規模有所下滑。目前資管規模超5000億的分別為中信證券、國君資管、招商資管、華泰資管、招商資管、申萬宏源。其中,中信證券月均規模為1.08萬億元,仍是唯一一家月均規模破1萬億的券商,和後面明顯拉開差距。
  • 海通證券「自罰三杯」後收監管處分 2大子公司被牽...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閆利金融界網1月12日消息 1月8日晚間,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的四則自律處分信息再度將海通證券推向鎂光燈之下。 四大主體不同,但均與海通證券相關。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責令海通證券和下屬兩家子公司海通資管、海通期貨以及東海基金整改,原因主要是債券「結構化發行」相關事宜。
  • 避雷針狂閃,這22隻債券爆雷股你有嗎?
    騰邦集團作為A股騰邦國際的控股股東,在違約發生後,上市公司董秘回復投資者疑問時表示,「17騰邦01」和「17騰邦02」屬騰邦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債券,騰邦集團相關債券與騰邦國際無關。但控股股東現兌付危機,旗下公司完全不受影響或較難。
  • 債券違約民企成「風暴眼」 逼近500億規模背後如何排雷?
    違約似乎在加速,進入7月已經有9隻債券違約,若將時間拉長至年初,債券違約數量則增至91隻,涉及金額高達492.9億元。   海通證券姜超在研報中指出,今年民企債券違約仍甚,新增的24家違約主體中,民營企業共有21家,佔違約主體數的87.5%,較去年的82%進一步提高,共涉及債券餘額469億元。民企實際控制人風險頻發。
  • 華夏幸福債券大跌、榮盛發展裁員降薪、 海通期貨等因結構化發債被...
    營收、淨利潤下滑,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踩重三道紅線,融資途徑受困。另外,2018年7月10日,公司控股股東華夏幸福控股向平安資管轉讓19.7%股份,雙方籤訂了對賭協議,華夏幸福承諾,在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的淨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於30%、65%、105%,否則,華夏幸福將對平安資管進行現金補償。前兩年華夏幸福壓線完成了業績,目前來看2020年前三季度華夏幸福實現的淨利潤為72.8億,僅完成全年對賭淨利潤的40%,2020年恐難完成。
  • 海通證券被調查!涉及千億國企債券爆雷,交易商協會出手
    證券時報旗下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元也永城煤電債券違約事件餘波不斷。11月18日晚間,因涉嫌為永城煤電違規發行債券提供幫助等,交易商協會宣布對海通證券及其相關子公司啟動自律調查,而此時距離協會對永城煤電等相關機構啟動自律調查才過去了6天。海通證券也及時發布了公告。
  • 債券市場頻爆雷、相關股票大跳水,對A股影響到底有多大?丨火線解讀
    近期債券市場頻爆雷10月下旬以來,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公告顯示,違約原因為流動性緊張,截至11月10日,公司未能按期籌措足額兌付資金。永煤控股的債券違約也引發了市場對於信用債的恐慌。11月12日,紫光集團三隻公司債均跌超過30%,盤中二次臨停。同樣,清華控股存續債「16清控02」下跌32.23%,觸發盤中二次臨時停牌。
  • 豫金剛石被抽乾,華福證券因何又踩上「瀕臨退市」的雷?
    不過,與這封所謂的「避免退市請求信」存在與否無關,華福證券一定是最不希望看到豫金剛石退市的股東之一。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告及公開信息顯示,今年8月、10月,豫金剛石的部分股份分別在阿里拍賣官網被拍賣。其中,參與首次拍賣的買家明確指向華福證券間接控股的資管公司。
  • 【紅岸預警】又一起因併購導致的血案:華誼嘉信債券違約風險高 實...
    而到了2019年,這樣的頹勢依然繼續。華誼嘉信稱,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因公司流動資金緊張,放棄了一些客戶和業務,同時,受行業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造成公司投資收益較前期下滑幅度較大。此外,華誼嘉信還預計,2019年度,公司淨利潤可能為負數。公司因此也發布了風險提示,公司在2017年度、2018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若2019年淨利潤仍為負值,則公司可能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