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嘆息自己如枯樹,劉禹錫巧妙回答,令人心生敬佩

2020-12-03 品詩賞詞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們不僅年齡相仿、性情相投,而且才華相若、惺惺相惜。最主要的是他們都有相似的貶謫經歷,雖然白居易稍微幸運一點,但劉禹錫的人生歷程卻豐富多彩,也更令人敬佩。

晚年他們終於相聚在東都洛陽,也重溫了當年在長安時的深厚友情。有一次白居易嘆息自己如枯樹,劉禹錫巧妙回答,令人心生敬佩。

府齋感懷酬夢得

唐代:白居易

府伶呼喚爭先到,家醞提攜動輒隨。合是人生開眼日,自當年老斂眉時。丹砂煉作三銖土,玄發看成一把絲。勞寄新詩遠安慰,不聞枯樹再生枝。

白居易晚年時很懂得享受,不僅有類似小蠻和攀素這樣的家妓,而且還有相當規模的家庭樂隊,還時而宴請貴客,歌舞昇平。

只要他一聲召喚,「府伶爭先到,家醞動輒隨」,這種有歌有酒的生活,幾人能享受?連他自己也說,正是「人生開眼日」,也是「年老斂眉時」。

白居易晚年還信佛尊道,他不僅參禪,還提煉丹砂,希望白髮變黑、長生不老。可是白居易也曾飽讀詩書,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也知道「不聞枯樹再生枝」。

惆悵之餘,詩人又想起了一向豁達的老劉,於是修書一封,希望能從老友那裡得到一點慰藉。

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

唐代:劉禹錫

衙前有樂饌常精,宅內連池灑任傾。自是官高無狎客,不論年長少歡情。驪龍頷被探珠去,老蚌胚還應月生。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劉禹錫收到來信便仔細閱讀,他看出對方在詩文裡流露出年老堪嘆、歡情日淡的低沉情緒。其實劉禹錫很清楚,老白的日子過得比自己滋潤,白家不僅有家庭樂隊、每日歌舞充庭,而且經常高朋滿座、美酒傾池。「衙前有樂饌常精,宅內連池灑任傾」,首聯就描寫了白居易晚年的奢侈生活。

如此優裕的生活條件,為何還悶悶不樂呢?老劉替他分析了一下,他之所以鬱鬱寡歡,主要是白居易官大位尊,一同宴遊親近的人很少,更沒有人敢與他說知心話,所以年老不是歡情少的主要原因。劉禹錫出言無忌,絲毫不怕對方見怪。

詩人又引用莊子中的典故,老年人的豐富經驗正像驪珠一樣寶貴,即使被別人學去,也是一種於人有益的貢獻。隨著年齡的增長,蘊蓄精華,不斷產生出珍貴的成果,也像「老蚌胚還應月生」。

最後針對對方的「枯樹」觀點,詩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晚年就如三秋飄香的桂子,而不是衰朽無用的枯樹。三春的桃李固然鮮豔可愛,而沁脾的桂香、堅實的核果,更能在秋天欣欣向榮,人生的秋天更是如此。

劉禹錫仕途屢遭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終鬥志昂揚。「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曾如此抒發樂觀主義的精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到暮年,詩人卻更顯淡泊度世、頤養天年的情懷。

有人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卻倍感幸福;而劉禹錫苦中作樂、忙裡偷閒,「桂花成實向秋榮」,更令人無比敬佩。

相關焦點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詞,最後七個字,令人嘆為觀止!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人詩人。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其詩語言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83的她登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完美地詮釋了劉禹錫的這兩句詩
    公元826年,被貶謫了20多年的劉禹錫奉詔回京,在揚州遇上了從蘇州返京的白居易。 兩個大詩人一見如故,白居易寫下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而劉禹錫回贈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多年的詩歌唱和。
  • 戲說劉禹錫:一個真正樂觀的人有多強大?
    劉禹錫,唐代詩人,與白居易同年而生,生在那個輝煌不復存在的晚唐,前半生極盡風光年紀輕輕便位極人臣,而後半生卻命途多舛巴山楚水一片悽涼,巨大的反差沒有催生出一個悲天憫人的詩人,反而使他蛻變成一個達天知命笑看人生的「詩豪」!
  • 白居易風雨晚泊,這首七律蓄勢自然,尾聯更是鏗然如裂帛
    白居易文採飛揚,但也有七情六慾。他與元稹是同榜進士,兩人關係非常要好,年輕時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後來元稹被貶,他依然與之書信往來。但是有一天他自己也不幸被貶,這才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無常的道理。這首詩就是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創作,抒發了詩人極度鬱悶的心情。
  • 白居易用白鵝的口吻,寫了首詩送給天上的仙鶴,讀完令人笑中帶淚
    白居易一生,詩名卓著,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然而縱觀白居易的詩,卻並不如他的朋友們那樣瀟灑,似乎總是有淚、有恨。代表詩作有《長恨歌》是釵盒情緣之恨,是馬嵬驚變之淚;《賣炭翁》辛勞之恨,苦艱之淚;《琵琶行》是天涯淪落之恨,是重利輕別離之淚。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在《早春晚歸》一詩裡,白居易詳實描繪了自己在天色將晚之時騎馬路過天津橋、金谷園一帶所看到的早春景致:「晚歸騎馬過天津,沙白橋紅返照新。草色連延多隙地,鼓聲閒緩少忙人。還如南國饒溝水,不似西京足路塵。金谷風光依舊在,無人管領石家春。」無限春光裡,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躍然紙上。詩人的另一首《和友人洛中春感》:「莫悲金谷園中月,莫嘆天津橋上春。
  • 劉禹錫詩讀: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木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初衣解詩: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生人。不過在他們的前半生並沒有交集。劉禹錫本身是洛陽人。21歲進士及第,要知道在這樣一個年齡,唐朝都是少數,這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21歲的白居易還在進行科考,白居易性格老實沉穩,此時他帶著母親,在居大不易的長安城居住,貧窮得焦頭爛額。劉禹錫甩了白居易一條街。
  • 劉禹錫:一個為洞庭湖代言的樂天派才子
    而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去認識一下為洞庭湖代言的一個風流倜儻的詩人——劉禹錫,看看他和洞庭湖的不解之緣。劉禹錫,字夢得,河南省洛陽市市民,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詩人(後人尊稱其為「詩豪」)、文學家,同時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哲學家。關於他的出身,不知道真假,因為歷史記載他自己說自己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又沒有證據,所以難辨真假。說起劉禹錫的文學才華,那可真算得上多才多藝了!
  • 劉禹錫:其實我真的沒有那麼豁達,我只是不甘心,還有點愛面子
    沒錯,我們的大詩豪介紹自己時總會先標榜自己的出身,聽他介紹的人也不會去在意一個前朝子嗣眾多又毫無作為的閒散王爺,更不會去考證真假。可劉禹錫卻覺得倍有面兒,不僅表明了自己是皇室後裔,還和那蜀漢昭烈帝劉備攀上了親戚。劉禹錫是不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並不重要,是不是匈奴後代也不重要,起碼他確實是名門之後,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大詩豪。可以看出劉禹錫十分在意門第出身就夠了。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元稹在西京長安時,曾寫過一首《西明寺牡丹》詩: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雲英。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詩裡提到的「前年」指的是貞元十九年(803年),也就是白居易和元稹登第那一年。芸香吏則是校書郎的別稱。時光匆匆,牡丹花開了三次。「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白居易想起元稹去年冬天赴東都洛陽,春末尚未歸來,此時牡丹花已凋落,不由心生感慨,不僅是嘆息花落,更是感嘆歲月催人老。
  • 觀宋填詞172|落落東南牆一角,誰護山河萬裡,李演為何嘆息
    一、李演其人李演,字廣翁,號秋堂,此人生平事跡不詳,裡居及生卒年也不詳,大約宋理宗淳佑(1241年-1252年)、寶佑((1253年-1258年)前後在世。李演工詞,曾與李彭老唱和,著有《盟鷗集》。南宋末期的周密在《浩然齋詞話》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李演的故事:淳佑間,丹陽太守重修多景樓。高宴落成,一時席上皆湖海名流。
  • 劉禹錫被貶23年,豪情不減,回京後寫詩嘲諷權貴:我又回來了
    唐代的詩人,大多都有名號,李白稱作「詩仙」,杜甫是為「詩聖」,白居易則稱「詩魔」,而王維稱之為「詩佛」。黃易說,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取錯,但外號不會取錯。這句話,我深以為然。名字一般是出生的時候,家中長輩取得,都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外號,則是眾人根據一個人性格、特徵等取的。
  • 劉禹錫的哥哥叫劉禹銅,劉家取名居然用了元素周期表?金銀銅鐵錫
    那麼有人要問了,劉禹錫的哥哥叫劉禹銅,那麼劉家是不是有劉禹金、劉禹銀、劉禹鐵……我們先來看一下劉禹錫的基本情況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 [1-2]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3] (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 白居易見小孩打樹上的鳥,於是寫下一首詩勸告,足見一片仁愛之心
    古人除了有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之外,還有就是那一片仁愛之心,畢竟這些古人讀著聖賢之書,自然對於萬事萬物,這世間所有的生命,那都是心生敬畏之心,也正是這樣的一種仁愛之情,更是令他們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濃濃的愛意。特別是像白居易這樣的偉大的詩人,無論是學識,還是他的人品,那都是一流。
  • 劉禹錫與屈原
    劉禹錫忠君愛國,思鄉盼歸的思想在他的詩詞中多有記述:「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屈原「哀見君而不再得」。「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屈原、劉禹錫,他們都遭貶謫,而心卻系社稷;雖身被流放,但仍然想為國分憂,這就是他們的政治願望和人格魅力。
  • 夏至節氣,賞讀白居易的《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夢得: 劉禹錫的字。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友善,並稱「劉白」。2. 常諳:熟悉,精通。3. 筵:指筵席、酒席。4. 筒竹:竹筒。5. 炙脆:烤脆。6. 子鵝:幼鵝,嫩鵝。賞析這是白居易看到劉禹錫的《竹枝詞》和《夏至》詩之後,萌發的一種詩意想像。劉禹錫《竹枝詞》是這樣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的逆境高歌
    這兩句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看題目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應和詩。
  • 白居易60歲左右的書法,像極了他的文風,雅素潔淨、風骨內斂
    傳記介紹白居易的生平事跡後,對其書法作如下評價:「觀其書《豐年》《洛下》兩帖與夫《雜詩》,筆勢翩翩,大抵唐人作字無有不工者。如居易以文章名世,至於字畫不失書家法度。作行書妙處,與時流相後先。」文中所提到的諸帖均未能流傳下來,但流傳下來的遺墨足可作印證。
  • 詩魔白居易絕美詩詞45首,通俗易懂,美的令人心醉!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