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們不僅年齡相仿、性情相投,而且才華相若、惺惺相惜。最主要的是他們都有相似的貶謫經歷,雖然白居易稍微幸運一點,但劉禹錫的人生歷程卻豐富多彩,也更令人敬佩。
晚年他們終於相聚在東都洛陽,也重溫了當年在長安時的深厚友情。有一次白居易嘆息自己如枯樹,劉禹錫巧妙回答,令人心生敬佩。
府齋感懷酬夢得
唐代:白居易
府伶呼喚爭先到,家醞提攜動輒隨。合是人生開眼日,自當年老斂眉時。丹砂煉作三銖土,玄發看成一把絲。勞寄新詩遠安慰,不聞枯樹再生枝。
白居易晚年時很懂得享受,不僅有類似小蠻和攀素這樣的家妓,而且還有相當規模的家庭樂隊,還時而宴請貴客,歌舞昇平。
只要他一聲召喚,「府伶爭先到,家醞動輒隨」,這種有歌有酒的生活,幾人能享受?連他自己也說,正是「人生開眼日」,也是「年老斂眉時」。
白居易晚年還信佛尊道,他不僅參禪,還提煉丹砂,希望白髮變黑、長生不老。可是白居易也曾飽讀詩書,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也知道「不聞枯樹再生枝」。
惆悵之餘,詩人又想起了一向豁達的老劉,於是修書一封,希望能從老友那裡得到一點慰藉。
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
唐代:劉禹錫
衙前有樂饌常精,宅內連池灑任傾。自是官高無狎客,不論年長少歡情。驪龍頷被探珠去,老蚌胚還應月生。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劉禹錫收到來信便仔細閱讀,他看出對方在詩文裡流露出年老堪嘆、歡情日淡的低沉情緒。其實劉禹錫很清楚,老白的日子過得比自己滋潤,白家不僅有家庭樂隊、每日歌舞充庭,而且經常高朋滿座、美酒傾池。「衙前有樂饌常精,宅內連池灑任傾」,首聯就描寫了白居易晚年的奢侈生活。
如此優裕的生活條件,為何還悶悶不樂呢?老劉替他分析了一下,他之所以鬱鬱寡歡,主要是白居易官大位尊,一同宴遊親近的人很少,更沒有人敢與他說知心話,所以年老不是歡情少的主要原因。劉禹錫出言無忌,絲毫不怕對方見怪。
詩人又引用莊子中的典故,老年人的豐富經驗正像驪珠一樣寶貴,即使被別人學去,也是一種於人有益的貢獻。隨著年齡的增長,蘊蓄精華,不斷產生出珍貴的成果,也像「老蚌胚還應月生」。
最後針對對方的「枯樹」觀點,詩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晚年就如三秋飄香的桂子,而不是衰朽無用的枯樹。三春的桃李固然鮮豔可愛,而沁脾的桂香、堅實的核果,更能在秋天欣欣向榮,人生的秋天更是如此。
劉禹錫仕途屢遭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終鬥志昂揚。「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曾如此抒發樂觀主義的精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到暮年,詩人卻更顯淡泊度世、頤養天年的情懷。
有人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卻倍感幸福;而劉禹錫苦中作樂、忙裡偷閒,「桂花成實向秋榮」,更令人無比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