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以175萬美元的價格購得《無間道》的版權後,估計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並不屬於美國的原創故事,在馬丁·斯科塞斯團隊的手裡,居然能夠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奧斯卡大獎。
當然,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只不過,在人物和情節的設定上,他們做了很大程度的本土化處理。大概,美國人向來是比較喜歡直截了當的衝突和對決,所以,電影中的那種東方式的含蓄和內斂,便完完全全地被暴力和髒話所取代。
偏重寫實風格的美版《無間道風雲》,更像他們所鍾愛的油畫那樣,色彩濃烈直接給人直白的視覺衝擊,而港版的《無間道》則更具有寫意的風格,如同中國的山水畫,意猶未盡且回味無窮。
說實話,我不大喜歡美版的《無間道風雲》,即便有萊昂納多和馬特達蒙的參與,這倒不是先入為主後得出的結論,而是總覺得美版中缺少了哲理思辨方面的東西,過癮但乾巴。
港版《無間道》中細膩的情感刻畫,以及對於身份錯位後帶來的自我迷茫,讓這部電影即便沒有多少激烈的碰撞,卻總能感受到埋藏在裡面的飽滿的戲劇張力。所以,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和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他們在身份錯位中對於自我定位和自我精神的找尋,才是整部電影的重點。
而美版《無間道風雲》中,導演想要突出的,並非是單純個體精神和情感所承受的折磨,更多地是要將善與惡推到極端的對立面,那就是,善良即便被邪惡包圍,終究會是迎來勝利,而邪惡即便披上善良的外衣,終究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這是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但這種信仰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太過於強調個人。
萊昂納多飾演的比利,被委派執行臥底任務,他背後的動力,並不是使命或者信仰,而是權力的壓迫和威脅。馬特達蒙飾演的科林,在警察局步步高升的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贖罪或自救,而是個人的名聲和權力。
從這兩個角色逼不得已的選擇,就能看出,兩個人所作所為的出發點,都是如何保全個人的利益,這樣,太過於強調個人利益,就會稀釋掉他們背後,本該具有共性的精神領域的思考。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港版《無間道》裡的人物設定。
電影一開始,在驅逐陳永仁出警校的時候,劉建明那句「我願意和你換」的自語,暴露出他本不想當臥底的心態。而當知道陳永仁身份的一位警察去世時,躲在巷子裡的陳永仁敬禮送別,這體現出他依舊堅持自己是警察的信念。
兩個身份都不屬於自己的人,生活在相似的環境下備受煎熬,卻想方設法地尋求著自我救贖之道。所以,《無間道》更高明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在告訴你什麼是正義,什麼又是邪惡,而是告訴你,當無法真正實現自我回歸,那就永遠都得在無盡的地獄中承受莫大的苦痛。
《無間道風雲》中,比利死的時候,科林流露出的表情不是痛苦,而是慶幸和解脫,而科林被迪南用槍指著的時候,下意識做出的選擇,並非是懺悔和懊惱,而是逃避和推卸。
可在《無間道》中,陳永仁死的時候,劉建明流露出的卻是痛苦和自責,那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精神共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永仁和劉建明雖然在影片中直接正面交鋒的戲碼很少,但導演通過兩人鏡頭對照的剪切手法,在交叉中已然將兩人存在的人性共同點展示了出來。
所以,相比較《無間道風雲》中,比利和科林針尖對麥芒的生死較量,《無間道》中的陳永仁和劉建明則更像是陌路知己。所以,港版的《無間道》是在正邪錯位中實現自我的救贖,而美版的《無間道風雲》則是在正邪錯位中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對改編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關於電影結尾的處理上。
拋開之後《無間道》的兩部續集,單純地來看《無間道》這部電影,在它結尾的時候,陳永仁被臥底打死,但他的警察身份卻恢復了,而劉建明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平安脫險,只是,當面對陳永仁遺像敬禮時,劉建明臉色凝重,畢竟,即便韓琛死了,陳永仁也死了,可他得永遠背著臥底的身份過日子。
這種精神領域的探討,才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它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範疇,全然站在人性的角度,拋出了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人究竟該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才算是正視自我?
而《無間道風雲》中,遵循著惡有惡報的理念,讓從頭到尾打醬油的迪南一槍結果了科林,算是為這場正義和邪惡的較量畫上了句號,可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合理嗎?
大概,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對於警匪片的理解,依舊停留在暴力的宣洩和自詡道德的審判上,寫實倒是不假,也可以調動觀眾的觀影情緒,可這也讓他對於人性的思索和精神的探討少了幾分理性,全片充斥的髒話有幾百處之多,為了能夠讓科林和比利擁有某種情感上的交集,居然讓他們兩個人共用一個女心理醫生。
在我看來,這個心理醫生不僅沒有起到情感橋梁的作用,反倒顯得有點畫蛇添足。
畢竟,港版《無間道》中,陳慧琳飾演的心理醫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陳永仁的心理起到了安撫作用,而劉建明也擁有自己的女友,鄭秀文飾演的女友,加速了劉建明對於自我找尋的速度,卻也間接地讓李建明陷入更大的迷茫,一邊是提心弔膽的臥底身份,一邊是想過安穩日子的警察身份,該怎麼抉擇?
其實,從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無間道風雲》,來看看當今美國人所擁有的思想層面的認知,也是不錯的窗口。影片中,絕大多數的情節設計,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行為,或是出於壓迫或是追名逐利,個人利益永遠都放在第一位。
在這個移民國家,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甚至是國家意識,都是極其淡薄的,他們可能會創造出超級英雄,卻總能讓超級英雄陷入極度自戀的狀態,我們可能會為他們的超級英雄狂熱,但回歸現實之後,我們也會慢慢為了集體甚至是國家的利益積極努力。
所以,《無間道》的核心在於自我審視和自我救贖,而《無間道風雲》的核心在於善惡有報中等待著別人的救贖,這也難怪,美國絕大多數人總會把無法解決的問題交給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