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棉花糖」一樣的生活,失明的他們為700視障人士找到了工作

2021-01-13 棉花糖小白呀

在貴州,有這樣幾位視力殘疾但是又不願意向命運低頭的年輕人,他們自主開發了一個幫助視障人士就業的網絡平臺,為700多人找到工作。這個平臺的名字,最初叫「追光」,後來改名「棉花糖」,只因為,他們想通過這個平臺,讓視障人士過上像棉花糖一樣甜蜜,而又溫暖和包容的生活。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我們來關注他們!

江姣是一名貴陽女孩,1990年出生的她,原本和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一樣。

在12歲的時候,江姣發現看白熾燈泡時,會感覺外面有一圈虹暈,再就是看見的物品一年比一年模糊。原本以為是近視,去醫院檢查,得到的結果是患上了青光眼,視力退化不可逆轉。大學畢業以後,她已經完全看不到了,眼前完全是一片黑暗。

因為失明,她與自己喜愛的建築行業失之交臂。白天害怕家人擔心,只能假裝無所謂,靜靜坐在角落,等夜深人靜,才鑽進棉被,抱頭痛哭。

她說:「失明後一個人偷偷地哭,這是大家可能普遍都會有的一種狀態,而且我的狀態可能會更加的偏激一點點。我不太願意跟外面的人溝通跟交流。你也很討厭去給周圍的人解釋你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子的一種情況,所以說當時的狀態真的是非常不好。至少有兩年的時間,那一段時間非常難熬,因為你剛剛開始看不到的時候,你的生活跟以前的生活狀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你以前學會的東西,以前你覺得很習以為常的東西,可能後面都會變成一種挑戰。 」

在內心深處,江姣並沒有對現狀妥協,而是慢慢地接受了現實,她相信可能還是會有另外一種活法。得知貴州有所學院開設有針對盲人學生的針灸推拿專業後,這給了江姣很大的鼓舞,很快就去報了名。三年後,她當上了一名按摩師。

江姣告訴記者,去做按摩師的時候,是她人生的真正的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因為她能夠真正地體會到視障群體的困難在哪裡,真正體會到一個視障者求職有多難。很多視障人士找不到工作,而很多按摩店又缺少按摩師,原因是信息不對等的。

羅光祖是江姣的同學,和江姣有著同樣的經歷,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的他本來是一家公司的白領,10年前因為眼部疾病,只剩下一些光感。信息不對等導致視障人士不好找工作的問題,他也意識到了,於是就邀請江姣一起創建一個幫助盲人尋找工作的平臺。

羅光祖告訴記者,建立這樣一個幫助盲人尋找工作的平臺,他們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障礙的優化。因為視障者不能通過視覺去使用任何平臺和軟體,需要讓平臺上的所有文字可以轉化成語音。

後來,一款讀屏軟體破解了這個問題。2018年5月,一個致力於推動及幫助視障者多元化就業的網際網路平臺——追光助盲誕生了。他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些人從最開始的志願者,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唐應龍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在和江姣、羅光祖相處的過程中,覺得他們異常的堅強,做的事也很有意義,他們最後就決定加入這個團隊。

目前,他們自主開發的追光助盲平臺已經有了3萬多的註冊會員,並成功幫助了700多名視障者找到了心儀的工作。眼下,江姣和羅光祖又在著手將整個項目進行升級,並取名為棉花糖無障礙健康科技,希望通過數據化、品牌化、標準化的方式,升級和整合現在的盲人按摩店,打造國內首個新消費盲人按摩連鎖品牌。

羅光祖給記者介紹說,中國大概有超過2000萬的視障人士,其中大概96%的人都在從事盲人按摩。如果能夠幫助到這麼大的一個人群去提高他們的收入,包括展現一個盲人按摩的價值,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江姣說之所以取名叫棉花糖,是希望視障礙人士的生活裡面能夠像棉花糖一樣多一份甜、多一分溫暖、多一份包容。

相關焦點

  • 這是一套為視障人士設計的字體
    然而,在不少情況下,字體都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創造設計的「功能性工具」。今天,我們來看一套比較特殊的「功能字體」—— Atkinson Hyperlegible,它是為視障人士而設計,旨在提供更高的辨析度。視障並不只是失明,而是包括了不同程度、無法用眼鏡等尋常方法糾正的視力減退和障礙。
  • 國內視障人士數量世界第一,盲人出行受阻卻被罵慘?
    他愛上推拿中心裡的都紅,是因為店裡的客人當著面誇讚都紅:"你長得好漂亮.......和正常人一樣。」這是他能想到最好的讚美嗎?不。這是他認為,最能讓都紅開心的讚美。為什麼?一旦他們以「正常人」的方式生活。處處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提醒:你不是,我們不歡迎你。
  • 讓失明人士過上無障礙網絡生活
    本報訊 來自火炬開發區的李飛10年前因為眼疾逐漸失去視力,她眼中的世界從此暗淡,近日卻在中山市首屆中途失明者信息無障礙應用培訓班找到了新的色彩。據悉,該培訓班是由市殘疾人服務中心主辦、市盲人協會承辦的,主要針對中途失明者提供手機、電腦應用課程,來自我市13個鎮區的視力殘疾人、市盲協骨幹及助殘志願者30餘人接受了培訓。
  • 讓視障人士「看見」電影,他們花2000分鐘製作一部無障礙電影
    然而,不同於盲人生活的物理便捷性相對地被人重視,視障人群的精神需求在組織機構和大眾眼裡,更多是未被覺察到的空白。「既然國家已經投入了那麼多精力,給盲人鋪設了物理盲道;我們電視學院的師生們就想到,或許我們可以發揮專業所長,為社會打造一條文化盲道,或者說精神盲道——給視障人士製作他們的無障礙版電影。」 談起光明影院項目的緣起,博士生蔡雨這樣告訴鈦媒體。
  • 棉花糖最初竟然是為了治病,才被發明出來的?
    可你知道嗎,棉花糖最開始發明的初衷,可不是哄小孩子開心的,而是為了治病,這是怎麼回事?  早在1877年,錦葵作為一種藥物傳入法國,法國人可能嫌這「藥」太難吃,就把棉花糖漿與生蛋白和糖打發成泡狀,隨藥服用,緩解苦澀的味道,於是棉花糖才有了現在的樣子。
  • 棉花糖機竟然是牙醫發明的?
    莫裡森經常鼓搗一些大大小小的發明,還為其中比較重要的幾項申請了專利,這些專利包括:一種從棉籽中榨油作為豬油替代品的工藝;一種能淨化公共飲用水的化學方法;當然,還有本文將介紹的棉花糖機。棉花糖機可以說是莫裡森個人興趣的產物,他雖然身為一名牙醫卻痴迷甜食無法自拔,他有一位跟他一樣喜歡甜食的老朋友——糖果製造商約翰·C·沃頓(John C.
  • 像棉花一樣的大朵棉花糖跟超市袋裝的小小棉花糖英文說法可不同哦
    你也喜歡小小軟軟的那種棉花糖嗎?雖然他們都叫棉花糖,但它們的英文名字可是大不相同哦,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下吧~~cotton candy 這種大朵的像棉花一樣的糖,英文叫做cotton candy【延伸講解】
  • 棉花糖是怎麼做出來的?
    編譯 七君棉花糖圖片來源:wikipedia你吃過棉花糖嗎?棉花糖還可以拿來烤一烤,會更好吃哦。在吃棉花糖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棉花糖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難道是和彈棉花一樣彈出來的嗎?棉花糖的名字來源於一種歐洲蜀葵植物。英語單詞裡的marsh是沼澤的意思,因為這種植物長在沼澤地裡。這種植物的根莖吃起來粘粘軟軟的,就像現在的棉花糖。古埃及人最先發現這種植物可以吃。後來人們把這種植物做成了甜點,還不斷改變配方。這種甜點慢慢傳開了,歐洲人開始用這種植物的根製作和現代棉花糖類似的糖果。那麼,現代的棉花糖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 當棉花糖遇上神奇的物理知識~
    第1步:將棉花糖放入真空玻璃罩中,扣緊透明的玻璃罩,使其內部呈密閉的狀態。第2步:用橡膠管連接玻璃罩上的接口與真空抽氣機。再次檢查各個接口,確保沒有縫隙漏氣。第3步:打開抽氣機,將空氣從玻璃罩內抽出。同時,仔細觀察棉花糖的形態變化。
  • 青海省中途失明人士生活技能康復培訓班開班
    11月13日至14日,由青海省盲人協會主辦,湟中區殘聯、湟中區盲人協會、榮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承辦的青海省中途失明人士生活技能康復培訓班在西寧市湟中區開班。培訓班旨在幫助中途失明人士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和就業職業技能,增強重返社會生產生活的信心。
  • 「用心」的技術邀失明人士「看」電影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2月2日電近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 Bell Lightbox劇院,超過1000人免費觀看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華語口述影像電影《爭氣》,眾多視障人士用「聽」的方式「觀看」了電影。
  • 24歲時她因病失明,如今她為奧斯卡電影撰寫萬字解說詞
    視障人士在商業影院無障礙電影專場上觀看《一條狗的使命2》漆黑的電影院裡,面畫解說詞響起,有些人斜眯著眼,心領神會得笑了;有些人眼神空洞,眉頭緊鎖,似乎正跟著解說詞的節奏,進入畫面世界。這場電影的觀眾們很特殊,他們或者目不視物,或者只能看見輪廓。沒有視力,也能看電影嗎?
  • 女首富甘比蒙眼體驗失明人士生活,為慈善出錢出力,被贊越來越美
    劉鑾雄太太甘比自從獲大劉「分身家」後,憑著500多億財富一躍而為香港女首富。成為女首富之後的甘比陳凱韻並沒有過著奢華的生活,反而積極投身慈善活動,經常通過以丈夫名義創辦的「劉鑾雄慈善基金」去幫助社會各界。
  • 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做主播迎來生活新希望
    他們雖然身有殘缺,但是心無障礙,追夢的步伐永不停歇。他們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藉助喜馬拉雅豐富的有聲內容資源和成熟的主播孵化體系,用聲音開創了新職業。如今,在喜馬拉雅上,殘疾人主播已超過8000名,其中,年收入最高的近百萬元,專輯播放量最大的超過8億,他們為自己找到了生命裡的光,還讓無數聽友在聲音的世界裡找到慰藉。
  • 中國有1730萬盲人,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他們!
    失明人士共有824.8萬,全國此類存在視力障礙的人數量位列世界第一。而2016年,視障人數的數量已經迅速增長到了1731萬人,也就是說,每八十個人中,大約就有一名失明人士。一個如此龐大的群體,我們為什麼極少在生活中看見他們?
  • 科學家為什麼把棉花糖機搬進了實驗室?
    不是一塊一塊的那種,是真的像棉花的那一種。這種棉花糖是很多人童年美好的回憶。在小朋友們看來,製作棉花糖是如此神奇的過程:只要在旋轉的部分中間加上幾勺糖,過不了多一會兒,周圍就會出現棉絮般的細絲。用竹籤將這些細絲卷到一起,就變成了仿佛雲朵般又輕又軟的一大團棉花糖。這背後的原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 從黑暗中投出光芒:失明攝影師們如何拍攝這個世界?
    非視覺攝影是一個由視障群體開創的實驗性和創新性項目。多元化的背景和跨界的參與者(視障人士、志願者、攝影師及藝術家)通過學習運用除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用聽覺判斷距離,用觸覺和嗅覺發現事物。最終呈現出的照片、可觸摸識別的圖片說明,以及關於照片的聲音描述,都可以使參與者進一步觀察和理解世界。通過神奇的攝影術,視障人士還能夠把自身的感受和體會與別人分享,獲得向主流社會表達和溝通的機會。
  • 奏樂「不靠譜」,上海視障青少年樂隊獻演Blue Note
    視頻來源:新華社 (02:00)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一支由上海本地視障青少年組成的電聲樂隊在Blue Note登場。翻唱皇后樂隊《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激昂音樂響起時,在座者都相信了,「看不見」無法阻擋這些年輕人奏出心裡的音樂。
  • 【實用製作】自製棉花糖製作機
    棉花糖為絲狀物體,是因為白糖的分子結構經過棉花糖機加工被打亂,蔗糖分子的排列不再有規律了,而是比較雜亂無章。
  • 山東開設失明人士培訓班 助其重樹生活信心
    新華社濟南5月10日專電(記者蕭海川)「山東省中途失明人士社區康復重建就業」項目近日在濟南正式啟動。山東省財政專項彩票公益金每年將安排300萬元,支持300名中途失明人士參加相關培訓,強化他們重返社會的自信心。在啟動儀式上,首批38名中途失明人士現場學習體驗了盲人專用軟體,並接受心理疏導培訓。據介紹,包括低視力者在內,山東目前約有67.3萬名失明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