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青春痘)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多由蟎蟲感染引起,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導管內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主要好發於青少年,但青春期後往往能自然減輕或痊癒。臨床表現以好發於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等多形性皮損為特點。
用藥原則:外用抑蟎藥+抗生素+清血(除蟎)藥
一般用藥:清熱暗瘡片,維生素 B6 ,人參皂,硫磺皂,珍珠暗瘡片等
注意事項:用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成份的香皂或潔面乳洗臉。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甜食,不要擠壓粉刺,以免繼發感染和留下疤痕。
皮炎
是指由各種內、外部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皮膚炎症性疾患的一個泛稱,並非一獨立疾病,其病因和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且反覆發作,臨床治療較為困難。例如溼疹、皮膚過敏等。皮炎有多種不同的種類,如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剝脫性皮炎等。典型症狀有:局部皮膚發紅、腫脹、瘙癢、丘疹、水皰或增厚、乾燥、脫屑、裂口。
用藥原則:對症外用藥+口服抗真菌藥+護肝藥+鈣劑
一般用藥:複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酮康唑,曲咪新,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丹皮酚軟膏等。
注意事項:乾性皮膚或容易出現皮炎者應該使用低敏化妝或護膚品。避免接觸可引起皮膚過敏的刺激物,以預防接觸性皮炎。不要用指甲抓撓發癢處,以免將皮膚抓破和繼發感染。
皮膚細菌感染
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有:癤、癰、膿皰病。
(癤子)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個毛囊及周圍組織發炎,初始為毛囊性的良性丘疹,以後逐漸增大形成紅色,癤局部紅,腫,熱,痛。以後結節逐漸的變熟變軟,中央頂端的出現白色的壞死膿衰,破潰後,排除濃液和膿衰而痊癒,發病期間附近的淋巴結會有腫大,嚴重者會伴有全身症狀比如發熱,頭痛等不適。,多見於兒童。
用藥原則:抗生素+小兒專用對症藥膏
一般用藥:百多邦、沙星類乳膏,鹽酸左氧氟沙星,牛黃消炎片,梔子金花丸等。
注意事項:不要弄破、擠壓癤子,以防感染。可使用外用抗生素抑制細菌感染。注意不要用力抓癢,抓破皮膚後容易引起感染。
皮膚真菌感染
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類皮膚以及黏膜、毛髮和甲等皮膚附屬器的一大類感染性疾病。皮膚癬菌是真菌性皮膚病的主要致病菌,真菌侵犯皮膚、毛髮和指甲/趾甲時為淺部真菌病,通稱為癬。如:足癬、花斑癬、體癬,股癬,甲癬(灰指/趾甲)。
用藥原則:對症外用藥+口服抗真菌藥+護肝藥
一般用藥:硝酸咪康唑、克黴唑,酮康他索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
注意事項:具有傳染性、易復發或再感染。特別不合理、不規範的治療會造成反覆發作、反覆治療,極大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真菌喜歡溫暖潮溼,淺部真菌最適宜的溫度是22℃~28℃。當人體皮膚上有適合真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時,就容易發生癬病。真菌感染的傳染性較強,注意清潔,不要與別人共用毛巾,尤其是在公共浴室,以免傳染。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又稱為「敏感性」皮膚。皮膚過敏症是一種機體的變態反應,是人對正常物質(過敏源)的一種不正常的反應,當過敏源接觸到過敏體質的人群才會發生過敏。在過敏反應的發生過程中,過敏介質起著直接的作用,個別人的免疫系統對通常的物質,如花粉、塵蟎、黴菌、藥物,空氣汙染甚至食物高度敏感,接觸後引發一系列的症狀。典型症狀有:呼吸道過敏,腸道過敏,皮膚過敏,皮膚發紅、蕁麻疹、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
用藥原則:抗敏藥+維生素C+驅風止癢藥+鈣劑
一般用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馬來酸氯苯那敏片,膚癢顆粒等。
注意事項:如果過敏是由藥物引起的,立即停用該種藥物,並及時求醫,平常勤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水果,飲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