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用藥指導

2020-12-06 健康界

中樞神經系統(CNS)感染指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實質、腦膜、血管引起的急慢性疾病。CNS因存在血腦屏障,在治療感染時需要評估藥物能否通過血腦屏障。


本文通過總結美國霍普金斯抗感染藥物指南,整理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要點。


細菌性腦膜炎


要點:抗菌藥物治療應儘早開始,理想狀態是有腦膜炎證據後的 30 min 內;不要等待 CT 或者腰穿藥敏結果,如果腰穿需要推遲則開始治療並進行血培養;CNS 感染的抗菌藥物劑量需要大一些;根據病原學和已知的藥敏結果調整藥物。



 

病毒性腦炎


腦膿腫


經驗性治療需要在可疑的來源和潛在的條件下進行。治療需根據培養結果進行調整,即便培養結果為陰性也應始終考慮厭氧菌的可能。

腦脊液分流後感染

 

CNS感染抗微生物藥物推薦成人劑量(腎功能正常)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時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原則 

藥敏試驗及經驗治療給予抗菌藥物前必須進行腦脊液塗片、腦脊液培養以及血培養,培養獲陽性結果後做藥敏試驗。儘早開始抗菌藥物的經驗治療。在獲知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後,根據經驗治療療效和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2.抗菌藥物選擇 


選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菌藥物,因其在腦脊液中藥物濃度高,對相應病原體可達到有效殺滅作用。 

重症患者、病原菌尚不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應採取聯合抗感染治療,一般用最大治療劑量靜脈給藥  。根據抗菌藥物的藥動學 / 藥效學(PK/PD)特點制定給藥方案。儘量避免鞘內給藥,鞘內給藥常因藥物過量而導致驚厥、昏迷等不良反應。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藥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腦膜有炎症時仍達不到有效濃度,也可鞘內給藥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和銅綠假單胞菌腦膜炎等)。操作時必須無菌操作,並正確掌握劑量。 
療程因不同病原菌而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療程一般為 5-7d;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在體溫恢復正常後繼續用藥 10-14 d;革蘭陰性菌腦膜炎療程至少 4 周;繼發於心內膜炎的鏈球菌屬和腸球菌屬腦膜炎療程需 4-6 周。 



來源:感染多學科會診

參考文獻:   Johns Hopkins medicine. Antibiotic Guidelines  

相關焦點

  • 山大二院舉辦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學習班
    5月25日,由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辦的山東省繼續教育項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新進展學習班」暨山東省衛生與健康新技術「腦脊液細胞學檢驗技術」培訓基地培訓班在濟南舉辦。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畢建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 常見疾病用藥(皮膚)
    用藥原則:外用抑蟎藥+抗生素+清血(除蟎)藥一般用藥:清熱暗瘡片,維生素 B6 ,人參皂,硫磺皂,珍珠暗瘡片等注意事項:用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成份的香皂或潔面乳洗臉。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甜食,不要擠壓粉刺,以免繼發感染和留下疤痕。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希望?
    今天福布斯著名醫藥評論家Matt Herper發表題為「There's New Hope For Alzheimer's, Depression, And Other Brain Illnesses」的文章,簡單介紹了當前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發
  • 感染性疾病病原如何精準診斷?NGS來了 | NCCPS 2019
    對每一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治療尤為重要。而對於每一位臨床醫生來說,對感染的精準有效治療,首要考慮的就是確定造成疾病的病原體。面對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檢測手段,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 Nature:GABAA受體膜蛋白結構可指導安全用藥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資料,涉及阿片類藥物的過量用藥中,近三分之一也涉及苯二氮卓類藥物 。這是因為這兩類藥物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劑。它們共同作用後可引發呼吸困難,進而導致窒息。因此, FDA 和其他監管機構一再試圖強調這兩種藥物處方的風險。
  • 安沂華談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王鵬)1月18日10點,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幹細胞室主任、武警總醫院神經幹細胞移植科主任安沂華教授做客人民網健康訪談,談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現狀和展望,敬請廣大網友關注。
  • 感染性指標中,PCT和CRP,誰更具有指導意義?
    因此,PCT在嚴重細菌感染早期診斷、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判斷預後、判定抗感染療效、指導抗菌藥物應用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在膿毒症、感染性休克方面的意義更大。結果重度胰腺炎組PCT水平[1. 86( 0. 52-3. 98)μg/L,P 急性胰腺炎是引起SIRS的重要非感染性疾病,高水平PCT提示病情嚴重、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及預後不良指徵。如果胰腺炎患者PCT>1 ng/ml,則高度提示感染性壞死性可能。
  • 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迅速發展,如何順應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
    前言   感染性疾病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患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28%,由於傳統病原學診斷滯後,難以滿足感染性疾病的診療需要,故WHO提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應儘可能把目標集中於快速診斷方面
  • 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截止到目前為止,有相關研究結果證實的,幹細胞所能有效幹預的人類疾病已達140餘種,涉及免疫系統、神經系統、代謝系統、血液系統等方面的多種病症。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一看,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 幹細胞移植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臨床價值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髓鞘損壞或脫失,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的一組疾病,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是典型的疾病模型。1.多發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相關性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使信號通道在大腦和身體之間傳導受阻,臨床表現多樣性,肢體無力是首發症狀,可發生神經系統運動障礙,可影響生活自理能力。2.視神經脊髓炎:一種主要累及脊髓和視神經的炎性脫髓鞘疾病,其病程較多發性硬化進展更快,致殘率更高,好發於青年女性。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一、應用小鼠模型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意義與優勢?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武漢感染流行並迅速蔓延全國各地,這次事件再次告訴我們,由人致病性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仍然是當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巨大威脅。
  • 2020醫療招聘考試醫基資料:常見感染性疾病
    2020醫療招聘考試醫基資料:常見感染性疾病 在事業單位醫學基礎考試中,感染性疾病的佔比較大,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鑑別是常考考點,例如結核結節與梅毒樹膠樣腫的鑑別以及常見性傳播疾病的鑑別,方便大家識記,今天我們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了總結,希望對各位備考的同學有所幫助
  • 什麼是感染性休克?它有哪些危害?突發感染性休克該怎麼處理
    1、 早期診斷很重要一旦出現感染性休克情況,病情發展迅速,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感染性休克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診斷會直接影響到病情的預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有外傷患者出現體溫驟升或驟降、皮膚發紺溼冷、神智混沌或煩躁、脈細無力、大小便失禁等情況,應儘早就醫,警惕出現感染性休克的情況。
  • 市屬醫院將開用藥諮詢門診 針對慢性病等提供用藥指導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邊寶生介紹,2014年以來,配合醫藥分開改革舉措,市醫管局在22家市屬大醫院設立了用藥諮詢中心,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服務,推動藥師轉型。截至目前,已成功服務16.3萬例次患者。  ■ 追訪  諮詢門診將提供更加專業的用藥指導  據介紹,北京市22家市屬醫院已經設立用藥諮詢中心指導患者用藥,那麼用藥諮詢門診和用藥諮詢中心有何不同?  市醫院管理局藥事處處長顏冰介紹,相比用藥諮詢中心,用藥諮詢門診將更加專業化,也更加貼近患者。
  • 兒科應用阿奇黴素的用藥總結
    兒童急性感染性鼻-鼻竇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2014年制訂)[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5(07):38-40 .[6]許政敏, 張建基. 兒童急性中耳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2015年制定)[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6, v.31(02):15-18 .[7]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 《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 中國第一本全面報導感染性疾病相關英文學術期刊Infectious...
    由浙江大學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聯合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與荷蘭威科集團合作出版的醫學英文學術期刊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感染微生物與疾病
  • 超聲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患者數量越來越多。本文就近年超聲治療CNS疾病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報導如下。目前臨床上應用tcMRgFUs的MR過程獲取的圖像來引導聚焦超聲波的發送,達到破壞靶區腦組織的目的,從而治療CNS疾病。
  •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胼胝體的神經影像學改變
    本研究回顧了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人類胼胝體最可靠的神經影像學數據,以促進對不同胼胝體病理學實體的認識,及其在可能的預後結果的評估作用。在對胼胝體的正常解剖和功能進行簡要描述後,本綜述審查了使用常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獲得的最有價值的發現;還闡述了胼胝體特徵如何影響脫髓鞘疾病預後因素的最有序的發現,這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具有很大的價值。
  • 李延靜主任:縱觀影像學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準診療保駕護航
    近年來,影像技術的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思路,醫學影像技術的全面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首先,彌散加權成像(DWI)、磁敏感加權成像(SWI)等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為組織內部微觀結構和異質性的觀察提供了便利,使得腫瘤鑑別診斷更加精準、得心應手,這充分體現了醫學影像學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臨床較常見的類型是一種病因不明的T細胞主導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