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希望?

2020-12-08 生物谷

今天福布斯著名醫藥評論家Matt Herper發表題為「There's New Hope For Alzheimer's, Depression, And Other Brain Illnesses」的文章,簡單介紹了當前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發。從Tony Cole的Yumanity到氯胺酮的抗抑鬱研究,從抗癲癇新藥Sage-547到諾華的顛覆性幹細胞技術,Herper試圖描述一個充滿活力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研發格局。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

傳統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多數來自臨床的偶然觀察,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苯並氮卓完,全是一個意外。Leo Sternbach本來想做一類他讀書時熟悉的化合物結果一個意想不到的重排反應給出了苯並氮卓。在閒置幾年後有一次實驗室打掃衛生他把這個化合物送去做了一個動物實驗,於是有了史上第一個重磅藥物valium。

但這樣的靠天吃飯模式畢竟不可靠,所以製藥工業嘗試更加有邏輯性的新藥研究。遺憾的是人類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結構,理性設計針對中樞的藥物實在太難。咱們可以用語言做個比喻。人的基因組好比一本書,疾病好比書裡一句話的意思改變了。現在新藥研發技術能做到的基本上是把一個詞加上一個前綴或後綴改變這個詞的意思。比如「路人丙懂新藥」是個疾病,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到加入一個字糾正這個錯誤,如「路人丙不懂新藥」。但中樞疾病多數情況下不是只在一句話裡丟了一個字(單個基因突變),而是整段話都重寫了(多個基因變異,每個病人的變異組合不同)但表達了一個錯誤意思。好比我拐彎抹角說了一大堆話但意思是「路人丙懂新藥」,你不能簡單加一個字就能改變我的描述。這對現在的新藥研發技術是個巨大的挑戰。對於全新靶點,由於臨床療效、安全性數據的複雜性和成本,開發高度選擇性的單靶點藥物是唯一經濟上可行的選擇。即使雙靶點藥物開發都極其複雜,別說多靶點藥物了。

那麼Herper所講述的那些新技術是否能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帶來希望呢?沒人知道。雖然他列舉了幾個積極的例子,但更多的製藥公司已經遠離了這個領域。他指出現在更關注修正病源而不是只改善症狀以及個體化治療可能會成為突破口。這兩個技術進步會在一定程度上簡化這個高度複雜的問題,但是否能在不久的將來帶來大範圍的突破還很難預料。

我個人更看好氯胺酮治療抑鬱這樣的研發途徑。你既然無法有目的一個字一個字地修改,不如仔細觀察哪個字或哪句話(對於中樞藥物來說即使所謂高度選擇性配體在治療濃度也不止和一個蛋白作用)能改變一段話的意思,即加大臨床研究的力度。但不管採用哪個途徑,製藥工業集體退出這個領域肯定不是辦法。這類疾病的商業回報很大,所以要吸引製藥工業重回這個領域不需要更多的金錢刺激。關鍵是社會要增加這個領域的基礎研究投入,為製藥工業提供高質量的新線索。(生物谷Bioon.com)

信源:美中藥源

相關焦點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用藥指導
    中樞神經系統(CNS)感染指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實質、腦膜、血管引起的急慢性疾病。本文通過總結美國霍普金斯抗感染藥物指南,整理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要點。
  • 山大二院舉辦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學習班
    5月25日,由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辦的山東省繼續教育項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新進展學習班」暨山東省衛生與健康新技術「腦脊液細胞學檢驗技術」培訓基地培訓班在濟南舉辦。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畢建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 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截止到目前為止,有相關研究結果證實的,幹細胞所能有效幹預的人類疾病已達140餘種,涉及免疫系統、神經系統、代謝系統、血液系統等方面的多種病症。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一看,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 幹細胞移植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臨床價值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髓鞘損壞或脫失,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的一組疾病,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是典型的疾病模型。1.多發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相關性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使信號通道在大腦和身體之間傳導受阻,臨床表現多樣性,肢體無力是首發症狀,可發生神經系統運動障礙,可影響生活自理能力。2.視神經脊髓炎:一種主要累及脊髓和視神經的炎性脫髓鞘疾病,其病程較多發性硬化進展更快,致殘率更高,好發於青年女性。
  • 李延靜主任:縱觀影像學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準診療保駕護航
    近年來,影像技術的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思路,醫學影像技術的全面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首先,彌散加權成像(DWI)、磁敏感加權成像(SWI)等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為組織內部微觀結構和異質性的觀察提供了便利,使得腫瘤鑑別診斷更加精準、得心應手,這充分體現了醫學影像學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 超聲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由於CNS疾病的病因和發病尚不明確,出現症狀前不易確診;且血腦屏障的存在導致能進入患者腦組織的藥量很低,給預防和治療CNS疾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目前臨床上已經開展應用經顱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transcranial MR 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tcMRgFUS)治療震顫、運動障礙等。近年來出現的超聲神經調控新技術也開始了臨床前研究。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臨床較常見的類型是一種病因不明的T細胞主導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
  • 攻關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新生命幹細胞公司與八一腦科醫院等籤署三方...
    7月15日下午,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生命幹細胞公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以下簡稱「八一腦科醫院」),成都朗博醫療共同籤署了三方合作協議,合作開展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新生命幹細胞公司吳昊林董事長、肖肖總經理,八一腦科醫院院長徐如祥教授,成都朗博醫療湯宇院長等出席了籤約儀式。
  • 安沂華談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王鵬)1月18日10點,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幹細胞室主任、武警總醫院神經幹細胞移植科主任安沂華教授做客人民網健康訪談,談幹細胞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現狀和展望,敬請廣大網友關注。
  •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胼胝體的神經影像學改變
    本研究回顧了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人類胼胝體最可靠的神經影像學數據,以促進對不同胼胝體病理學實體的認識,及其在可能的預後結果的評估作用。在對胼胝體的正常解剖和功能進行簡要描述後,本綜述審查了使用常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獲得的最有價值的發現;還闡述了胼胝體特徵如何影響脫髓鞘疾病預後因素的最有序的發現,這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具有很大的價值。
  • 領跑國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影像診斷的腦醫生Dr.Brain獲「雙國高」| 道彤Family
    在AI賦能醫療的大市場背景下,腦醫生一直領跑國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影像診斷變革。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中功能最為高級、信息最為複雜、疾病類型(包括精神疾病)最為繁多,病理機制最為繁複的部位,臨床診斷具有「三高」的特點,包括特異需求高、技術壁壘高、入門門檻高。
  • 腦醫生開創中樞神經系統精準醫療新景象
    引入全球領先人工智慧影像診斷技術,推進腦健康事業發展2019年9月初,在四川省醫學會舉辦的全省第六次腦部痴呆與認知障礙醫學會議上,深圳銥磑醫療創始人王思倫博士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人工智慧影像診斷平臺-腦醫生(Dr.Brain)進行了主旨發言
  • 新冠病毒會攻擊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專家提示切忌掉以輕心
    此前,新冠肺炎患者可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兆(ARDS)、心肌損害、凝血功能異常、腎臟損傷、肝臟損害等多臟器損害,尚未發現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報導,此病例在全球尚屬首例。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很多民眾內心甚為擔憂,但更為困惑,病毒究竟是怎麼攻擊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在有哪些表現,具有怎樣的科學意義?
  • 新冠或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
    科學家擔心,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美國和英國的學者正在計劃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以調查在感染新冠多年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它形式痴呆症的可能性。
  • 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開發創新藥物的賽神醫藥獲1億美元A輪融資
    12月8日,賽神醫藥(SciNeuro Pharmaceuticals)宣布正式啟航並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將專注於為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患者開發創新藥物。
  • 勃林格殷格翰與Autifony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型治療途徑展開合作
    使用與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學相關模型的臨床前研究顯示,AUT00206具有治療該疾病認知、陰性和陽性症狀的潛力,且副作用少於目前的抗精神病藥物。當前的抗精神病藥物對認知和陰性症狀的治療效果不佳,且會導致患者嚴重的功能性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新華網連線武漢】神經內科專家張熙回應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關心 劉廈)近日,北京地壇醫院首次報告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病例。新冠病毒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什麼危害?會引發其它臟器損害嗎?【新華網連線武漢】本期邀請到軍隊前方專家組成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熙,對相關問題進行闡釋。
  • 科學家開發新技術使不可治癒的神經疾病走向治癒
    這些療法可能為目前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患者提供新的希望,包括阿爾茨海默病, 多發性硬化症,中風,和帕金森病。它們也可能有助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或感染。 其他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免疫療法是否有助於預防或治療神經疾病。 研究人員一直在廣泛試驗免疫療法,以提高某些蛋白質的清除率,這些蛋白質的積累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額顳葉痴呆和路易體痴呆。
  • 地壇醫院首次證實:新冠病毒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3月4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下稱地壇醫院)披露,其收治的一例56歲新冠肺炎患者,通過基因測序證實腦脊液中存在SARS-CoV-2病毒,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腦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病毒侵襲。 這一新的臨床發現引人關注,此病例報導在全球尚屬首例。
  • 新冠病毒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有患者稱大腦裡總是出現川劇臉譜
    此前,新冠肺炎患者可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兆(ARDS)、心肌損害、凝血功能異常、腎臟損傷、肝臟損害等多臟器損害,尚未發現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報導,此病例在全球尚屬首例。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很多民眾內心甚為擔憂,但更為困惑,病毒究竟是怎麼攻擊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在有哪些表現,具有怎樣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