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寬的蘇軾
古代這麼多的文人墨客,我只服蘇軾,不僅因為他的才高八鬥,最重要的是佩服他的心態。
蘇軾生於1037年,是個川娃子,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二代。他爹蘇洵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浪費了大把的青春,直到27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因為吃過了年輕時沒文化的苦,所以蘇洵對於培養下一代的問題特別上心,1056年,他帶著沒到20歲的蘇軾,和小兒子蘇轍首次出川赴京趕考。
蘇軾自幼是個豪邁奔放的性格,沒成想這一上京考試竟然遇見了一個特別欣賞他詩情才華的人,這人還不是別人,也是我們熟悉的一個大詩人——歐陽修。
歐陽修就是這次考試的主考官,看了蘇軾的文風大加讚賞。於是,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在京名聲大噪,一時風頭無兩。
可就在這父子三人準備大展身手名動京師的時候,卻突然接到家中蘇母病逝的消息。
1059年,守喪期滿的蘇軾再次回京,這次終於如願入朝為官。誰知道幹了沒幾年,他爹蘇洵又仙逝了,於是剛回京沒幾年的蘇軾又回了老家守孝。
三年孝期過後,當蘇軾再次返京時,恰逢王安石變法開始了。整個朝廷已經變天了,這讓一貫耿直豪邁的蘇軾很不適應。
所以,當他發現自己的政見和王安石有頗多爭議時,他知道,是時候離開了。
於是,蘇大文豪的貶絀之旅就此開始……
雖然這個事業一直起起伏伏不太順利,但這個蘇大文豪的生活情趣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眾所周知,蘇軾好吃,著名的東坡肘子東坡肉就是取自他的字:東坡。
而且蘇軾好溜達,哪怕是心情跌落谷底,被貶去黃州期間,也經常去所在轄區遊覽,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比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
勤勞的蘇東坡深諳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沒有錢,便自己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日子雖然清苦,倒也成就了「東坡居士」的美名。
也許是因為豁達的心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蘇軾活到了65歲。要知道,這個年紀在古代絕對算是高齡了。
也正是因為這大半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蘇軾早已超脫在了喜樂之外,對於榮華和清苦看得是那麼透徹。
就像他給他的好友劉景文寫的那首詩一樣: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雖然蘇軾當時要比六十多歲的劉景文年輕許多,但這份氣度和胸懷,卻是劉比不上的。
劉景文本是世家子弟,但一直懷才不遇,直到快六十歲依然是窮困潦倒。
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時與劉景文相識,從此一見如故,引為知己。
後來的有一天,蘇軾想到劉景文這令人嘆息的遭遇,決定寫首詩,於是就有了這首《贈劉景文》。
全篇詩文看似寫物,實則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藉助沒了荷葉的破敗荷花和霜打落葉的殘敗菊花比喻再燦爛的季節也終會過去,再輝煌的喧囂也終會落寞。第三句詩翻譯過來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場景:
蘇東坡一筷子東坡肉,一口紅高粱下肚後,對劉景文說:大哥我跟你說哈,你看他們那些人以前再輝煌也沒用,現在咱這個年景才是最好的時候。雖然現在眼瞅著數九寒冬了,但是咱有肉吃有酒喝啊,兄弟我今天高興,來,老弟給你吟詩一首——
荷盡已無擎雨蓋…………
就這樣,一首流傳後世的詩譜成了。
整首詩沒見一句勸人寬心的話,可是讀完了卻滿眼都感受得到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灑脫。不愧是蘇軾蘇大文豪,勸慰別人都自帶豪邁的BGM。
我以為,蘇軾的偉大在於他豁達的心態,一生數次被貶,最遠一次甚至到了海南島,要知道那裡對於宋朝的版圖來說已經屬於不毛之地了。可是蘇軾在62歲高齡的時候在海南島也並沒有選擇得過且過,而是積極興辦學堂,將文化知識普及到了千裡之外的荒涼之地。
就這份大愛情懷,就是值得人們讚頌的。
且不說在詩詞文賦上蘇軾的造詣,單說他的這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曠世才情,就是我們今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