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葉青 北京報導
一個月之前,沙特阿美的一次調價引發蝴蝶效應,國際油價腰斬;一個月後,由沙特提出召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緊急會議被寄予厚望。
北京時間4月9日22時,OPEC+會議如期舉行。最終在長達近8個小時的漫長會議之後,4月10日5點左右最終敲定了一份減產協議。不過,這份協議沒有提及非OPEC+國家的減產情況,OPEC+下一次會議將於6月10日舉行。OPEC代表稱,雖然墨西哥仍然反對OPEC+減產協議,但是OPEC+不會在沒有墨西哥的情況下削減石油產量。
與此同時,國際油價也上演了「動蕩之夜」。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大漲10%以上,收盤下跌2.73%;紐約原油期貨的走勢基本相當,一度大漲近13%,談判破裂消息傳出後迅速跳水,收盤大跌7.57%。
值得關注的是,4月10日由沙特主持的G20能源部長特別會議將召開,屆時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巴西、挪威在內的多個非歐佩克成員國將就穩定油市和減產細節進行磋商和討論。此前,有媒體稱沙特、俄羅斯對5月開始減產1000萬桶達成一致。截至收盤,美國WTI原油5月期貨收盤下跌2.33美元,跌幅9%,報22.76美元/桶,盤中曾一度觸及28.33美元的高點;布倫特原油6月期貨下跌1.36美元,跌幅4.1%,報36.68美元/桶,盤中曾一度觸及36.38美元的低點。
減產1000萬桶杯水車薪
在長達近8個小時的漫長會議之後,OPEC+終於敲定了一份減產協議。協議確定,自2020年5月1日開始減產1000萬桶/日,為期兩個月;自2020年7月起,減產800萬桶/日,至12月;自2021年1月起減產600萬桶/日,至2022年4月。
據記者了解,每日減產1000萬桶將是OPEC成立以來最大的減產規模,但俄羅斯堅稱,只有美國加入該協議,俄羅斯才會減產。加拿大和巴西等其他大型產油國已經表示支持減產,不過這些國家目前是因為市場力量而減產。Rystad Energy石油市場主管Bjornar Tonhaugen表示,儘管每日減產1000萬桶石油將有助於市場在短期內不增加庫存,但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令人失望的進展,他們仍意識到石油供應過剩的規模。
OPEC代表稱,墨西哥仍然反對OPEC+減產協議。據悉,OPEC+下一次會議將於2020年6月10日舉行。在OPEC+達成減產協議之後,美國白宮社交媒體主任斯卡維諾稱,美國總統川普正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沙特王儲討論原油協議。
光大期貨能化總監鍾美燕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會議結果對油價的影響來看,首先是減產力度和時間不及預期,之前市場預期減產1000萬桶甚至2000萬桶,時間為3個月,結果是勉強減產1000萬桶/日,但具體細節披露不夠,按照目前明確的數據來看,沙特從1100萬桶減250萬桶至850萬桶/日,俄羅斯也將減產250萬桶/日,合計為500萬桶/日,剩餘的500萬桶額度如何分配尚未明確,因而市場預期轉向失望。
此外,鍾美燕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執行上來看,4月仍是減產的空檔期,需求回落導致市場需求損失2000萬桶/日,即使目前完全達成減產幅度也不足以對衝需求的下降,因此原油累庫仍是大概率的趨勢,因而近月油價壓力仍大。另外,俄羅斯除非是被動減產,不然按照以往的路徑來看,主動減產也較難實現。
由於美國、沙特和俄羅斯三大產油國的博弈,減產能否有效執行以及持續時間也令市場擔憂。實際上,在會議還沒有開始前,高盛就在一份報告中稱,每日1000萬桶的總體削減量是不夠的,仍需要在自願減產的基礎上,採取必要的限價措施。高盛還預計,4月初時,全球石油需求將比之前下降2600萬桶,這將是全球消費的25%。
對此,一德期貨分析師陳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預計二季度原油需求同比減少1400萬桶/日,減產1000萬桶/日不足以逆轉全球油市過剩局面。G20能源部長會議於4月10日舉行,沙特為主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有機會考慮並可能參與減產行動,市場希望OPEC+以外的G20國家額外減產500萬桶/日,使最終減產規模達到1500萬桶/日。
如果美國、墨西哥等國加入減產協議,供應降幅將可以抵消疫情對需求的打擊,油價將擺脫下跌趨勢並上漲尋求新的區間上沿;反之,不僅全球油市將延續供應過剩,OPEC+達成的1000萬桶/日的減產協議也將面臨重重隱患,而俄羅斯曾表示,只有美國加入該協議,俄羅斯才會進行減產。
此外,陳通表示,值得注意的是,OPEC+的草案中沒有提及非OPEC+國家的減產情況,美國等國的態度依然耐人尋味。OPEC代表指出,墨西哥沒有就OPEC+減產協議投票,該國仍然反對這一減產協議,甚至威脅退出。
美國頁巖油不提減產
過去十年裡,美國頁巖油行業正是靠借債大幅提高石油產量,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現在的低油價導致美國頁巖公司股價持續暴跌,相關石油鑽探公司面臨著沉重債務壓力。
挪威能源業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研報顯示,儘管美國頁巖油公司已經能夠將其平均生產成本從2012年的每桶82.75美元削減近一半至每桶43.83美元左右,但只有16家頁巖油公司能夠在油價低於35美元/桶的情況下賺錢。
Rystad Energy還警告,30美元/桶的油價幾乎讓美國頁巖油開採商「全軍覆沒」,而現在油價早已經跌至20美元/桶附近。對於其他開採商來說,開採新井基本上就是採油越多越賠錢。
4月1日,懷汀石油(WLL.US)作為北美巴肯頁巖地區最大的鑽探商之一,正式向美國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並提出一項與債權人達成的解決方案,以22億美元的債務換取97%的股權。這是沙特挑起石油戰之後美國第一家倒下的頁巖油公司。
據了解,不僅懷汀石油,桑切斯、EP能源、阿爾塔梅薩資源等頁巖油公司均處於破產邊緣。2020年3月,美原油產能1300萬桶/日,佔全球原油供應市場的13%。其中,頁巖油日產量為906萬桶,佔北美總產油量的70%。
面對懷汀石油的破產申請,川普一周前表示,他在同普京和沙特王儲通話後預計,兩國將宣布減產1000萬桶,可能最多1500萬桶。雖然此後克裡姆林宮否認普京和沙特方面有過溝通,但媒體報導稱,OPEC的消息人士暗示,如果美國也加入,這種超大規模的聯合減產也是有可能達成的。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還沒有展示出美方準備好參與。
克裡姆林宮發言人Dmitry Peskov已經表示,沒有其他國家參與,新的減產協議「不太可能」問世。4月8日,俄羅斯能源部長Novak又重申了俄方的這一態度。他說,「我們看到全球經濟活動下降,全球石油需求下降了1000萬-1500萬桶/日。我們相信更多國家將加入支撐石油市場的行動中。」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美頁巖油商均未發表過任何以減產來提振油價的言論,川普本人也未就這方面給出說法。在利益驅動下,沙特與俄羅斯更願意含糊應允減產,誰也沒有第一個站出來承擔減產的額度,給油價未來走勢帶來不確定性。
正如高盛原油研究主管所預計,最終大概率是美國、沙特及俄羅斯最終站到一起,公開操控全球的石油價格,解決目前原油市場的供需矛盾,屆時油價也將恢復正常水平。
鍾美燕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油價上來看,目前是買預期賣事實的邏輯,整體仍呈現大幅過剩的局面,從隔月月差的超級升水結構可以體現。我們認為,目前有兩點需要關注,其一是遠月需求恢復的邏輯,目前疫情進入平緩期,關注美國復工情況,這是需求可能出現拐點的因素之一,如果5月需求向好疊加減產,遠月合約並不悲觀,可以逢低試多。其二是關注內外盤的走勢差異,相對而言內盤仍將表現堅強,從倉儲成本,點價的月差成本來考量,國內原油期貨將呈現升水的格局。
此外,市場中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如果美國頁巖油退出市場,油價將有望回到60美元/桶。據了解,提出這種說法的是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董事長謝欽。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石油之戰並非因減產協議談判破裂那麼簡單。表面上看,雖然是沙特挑起的石油戰爭,但實際上俄羅斯才是此次戰爭的主要發動者。俄羅斯這麼做的一個目的就是打擊美國頁巖油產業。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