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石油減產協議達成 抬價效果僅1天!中美投行:市場悲從何來

2020-12-05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蔡鼎 王海慜 李娜

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原油價格戰持續了近一個月後,市場終於等來了一份史詩級原油減產協議。

北京時間4月13日(周一)凌晨,OPEC+石油聯盟宣布達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此次減產幅度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220萬桶/日的記錄的四倍以上。具體來看,協議包括自2020年5月1日起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首輪減產,減產額度為970萬桶/日;自2020年7月起減產770萬桶/日至年底;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減產580萬桶/日。

上述減產協議達成後,國際油價回升,美國WTI油價漲近5%,布倫特原油漲4%,但隨後高開低走,一度抹平漲幅翻綠。國內能源化工期貨亦呈類似走勢。

截至北京時間4月13日23時,WTI原油漲0.53%,布倫特原油漲0.19%。

針對油價未來的走勢,包括安達、Energy Aspects、Raymond James & Associates Inc.和太平洋證券在內的多家中外機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均表示,OPEC+減產協議雖是歷史性的,但減產規模仍然不足。短期來看,減產可對油價形成支撐,但長期的話,尚不足以支撐油價上升。

每日減產近1000萬桶!OPEC+歷史性減產協議達成

圖片來源:每經製圖 蘭素英

"OPEC+最終的減產額度為970萬桶/日,雖然較前期的1000萬桶/日略少,但是考慮到沙烏地阿拉伯宣布5月起將減產至850萬桶/日(實際上4月份日產量已經達到1230萬桶/日),最終減產符合預期。"中信建投石化化工團隊表示。

一旦沙特減產到位,這將創該國2011年以來最低的產油水平。

俄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俄羅斯5月和6月將日均減產250萬桶,減產基準線是1100萬桶。此外,美國、巴西、加拿大將共同減產370萬桶/日,美國還將為墨西哥減產30萬桶/日,墨西哥每天減產10萬桶/天。

目前,OPEC+正在等待更多G20國家的減產消息。OPEC+表示,草案聲明預計全球原油減產行動自5月1日起生效。

花旗全球大宗商品主管埃德莫爾斯在周日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將OPEC+的歷史性協議描述成「在前所未有的時代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

摩根瑞能源貿易(北京)有限公司衍生品交易員王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本次協議傳達出比較積極的信號,比如沙特和俄羅斯重新聯合減產,供應層面的價格戰結束了;減產時間比預期要久一些,雖然後面減產數量遞減。"

墨西哥減產態度為何強硬?對衝做得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減產協議原本應在北京時間上周五(4月10日)舉行的G20集團能源部長會議上達成,但卻因墨西哥拒絕減產而推遲到了周一凌晨。

華泰期貨研究院能源化工組認為,從該協議最終的官方表態來看,墨西哥獲得了勝利,限產聯盟整體減產量從1000萬桶/日削減至970萬桶/日,墨西哥只需要減產10萬桶/日。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墨西哥能在原油減產上保持如此強硬的態度?

彭博社報導稱,過去20年來,墨西哥一直在小部分投行和油企那裡購買亞洲式看跌期權,這被認為是華爾街規模最大、守衛最嚴密的石油交易。這份期權合約使墨西哥有權以事先約定好的價格賣出原油。

墨西哥的看跌期權就好比一份保險:即便油價持續疲軟或進一步暴跌,墨西哥仍將繼續獲利。

圖片來源:彭博社

過去20年間,當每次出現金融危機或油價暴跌時,上述對衝做法都使墨西哥免受巨大損失: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該策略為墨西哥獲利51億美元;2015年通過對衝獲利64億美元;2016年獲利27億美元。而為購買期權,墨西哥每年要花費10億美元。

墨西哥財政部長阿圖羅埃雷拉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保險政策並不便宜。但對於像現在這樣的時期來說,這種保險讓我們的財政預算不會受到衝擊。」據稱,今年墨西哥預算中的一籃子油價是49美元/桶,約合布倫特原油60-65美元/桶。按照彭博社的計算,若低油價持續至11月底,均價將低至20美元/桶,而對衝操作將使得墨西哥獲利60億美元。

減產不及預期 無法抵消需求驟降

獨立研究諮詢公司Energy Aspects首席石油分析師阿姆裡塔森博士(Dr. Amrita Sen)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OPEC+此次減產的幅度遠遠不夠,整個4月份全球能源需求可能比去年同期下滑2500萬桶/日。」

知名投行高盛稱,從表面上看,與OPEC+ 4月宣稱的產出水平相比,這次減產970萬桶/日意味著5月產出水平將較4月下降1240萬桶/日。但是與今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約定的減產幅度意味著產量只會減少720萬桶/日。

新時代證券化工團隊指出,整體而言,OPEC+的減產協議低於市場預期,同時未來的具體執行仍存在不確定性,而疫情期間,全球原油需求估計下滑約2000萬桶/日,全球原油市場仍將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們認為這一減產力度完全不及此前市場預期,由於減產基準是定在2018年10月,而不是基於2020年一季度。將減產基準調整為今年一季度之後,根據IEA產量數據測算,OPEC+實際減產量僅在780萬桶/日,這還是減產執行率在100%的情況下,根據以往OPEC+單月所能削減的最大產量來測算,估計實際減產量可能會低於600萬桶/日,即便是加上沙特、科威特以及阿聯的額外削減,實際削減供應也才800萬桶/日,而非OPEC+產油國的減產更是虛無縹緲,無法給出一個具體數字。"華泰期貨研究院能源化工組也如此表示。

投行Raymond James & Associates Inc.的能源研究分析師帕維爾·莫爾查諾夫(Pavel Molchanov)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一份研報中表示,「儘管OPEC+已達成減產協議,但OPEC+以外的國家減產情況並不明朗,加上俄羅斯過去遵守減產協議的記錄,我們只能假設其承諾的一半減產會實際發生。」

從過往的原油減產的實際情況來看,總是有嚴格執行的,也有不達預期的。

中信建投石化化工團隊研究指出,鑑於前幾次的減產執行方面,總會有部分國家減產執行率不足100%,也有部分國家減產執行率高於100%,因此實際的減產水平需要靜觀5月份各產油國的具體產量水平;美國、加拿大由於國內鮮少執行強制性的減產措施,因此5月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高盛認為,假設5月OPEC核心成員國能夠不打折扣、完全履行減產協議,其他成員履約率50%,那麼OPEC+的產量實際上僅比2020年一季度減少430萬桶/日。該行認為,這種減產規模遠遠無法彌補因為新冠疫情所導致的需求損失,WTI油價短期有跌向20美元/桶的風險。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的核心基礎預測,中國石油消費的大幅萎縮,加上全球旅遊及貿易受到嚴重幹擾,全球石油需求將出現2009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統計數據顯示,作為世界原油第三大消費國的印度對石油的需求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近七成,每天大約減少310萬桶。彭博社此前報導稱,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石油需求或將有所下滑。目前中國的石油需求已經下降了約300萬桶/天,相當於總消費量的20%。

華泰期貨研究院能源化工組也指出,受疫情影響,預計全球石油需求二季度同比下滑2000萬桶/日以上,OPEC+減產不足以抵消需求,其對原油基本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1、減少供應過剩規模,從而減緩全球累庫速度,防止在二季度達到全球庫容極限,時間換空間;2、OPEC國家減少出口將釋放更多的油輪運力,降低油輪運費,有利於貿易商增加浮倉囤油,為原油市場帶來短期的緩衝。

業內:減產可在短期形成支撐 但不足以長期提振油價

今年以來美原油主日線走勢 數據來源:文華財經

對於這項歷史性減產協議,有業界專家稱,短期來看,減產有利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但多家機構認為,減產也不足以給油價帶來可持續的、恢復性的支撐。

部分投資者表示,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短暫停擺,汽油、柴油和噴氣燃料的需求也受到影響,因此未來幾周的減產可能不足以支撐原油更高的價格。一些分析師更是直言,周一凌晨達成的減產協議幅度太小、時間太晚,在旅行限制和停工的情況下,本月全球石油日消費量預計將下降高達3000萬桶。

獨立研究諮詢公司Energy Aspects首席石油分析師阿姆裡塔森博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考慮到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衝擊,原油需求的復甦將是非常漸進的,因此這些減產充其量只是為油價提供短期的支撐,但不會使油價上行。」

安達(Oanda)亞太區高級市場分析師傑弗裡哈雷(Jeffrey Halley)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OPEC+達成的減產協議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儘管減產幅度很大,但無法彌合目前全球能源需求下滑的缺口。更令人失望的是,美國、挪威、加拿大和巴西的減產承諾為零。OPEC+主要的減產只會持續到今年6月,屆時OPEC+的總減產開始逐漸減少,這暗示OPEC+仍寄望於V型復甦來拯救油價。」

「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總的來說,我認為這份減產協議不足以真正提振油價。OPEC+和美國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是,減產協議為短期內油價提供支撐。我們預計,布倫特原油將回落至25~27美元/桶的區間。」傑弗裡哈雷對記者補充道。

投行Raymond James & Associates Inc.的能源研究分析師帕維爾·莫爾查諾夫(Pavel Molchanov)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研報顯示,「我們的預測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在今年4月份對全球原油需求的影響在2400萬桶/月左右,即使市場假設各成員國遵守OPEC+的減產協議,這仍相當於一紙空文,對改變近期油價前景沒有什麼作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OPEC+的減產協議)對油價肯定有支撐作用,但支撐不了多少。OPEC+減產的量不夠,目前的缺口仍然很大。我預計OPEC+接下來不會進一步減產,而是等待美國繼續減產。美國和加拿大因為頁巖油成本較高,所以會被動減產。」就全球原油需求何時會出現反彈,林伯強表示,至少需要等到美國的疫情得到好轉。

太平洋證券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柳強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OPEC+的減產協議肯定(對油價的支撐)是有作用的,但目前油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需求的下滑,所以最終還是要看全球原油需求何時能反彈。而這點又取決於全球疫情何時能好轉,這非常難判斷。此外,通過OPEC+這種非市場化的減產協議,(對油價的支撐)不會持久,最好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去調節落後的和高成本的產能,否則後續也會抑制油價的漲幅。」

另外,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認為,OPEC的減產協議將有助於支持新興市場貨幣,此前原油價格暴跌給央行在疫情期間帶來降息的壓力。該行看好新興市場股票的逐險交易,其中亞洲資產表現將更為明顯。

頁巖油行業難言「拐點」

近期油價的大幅走低對沙特、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美國經濟雖然對石油產業的依賴度不高,但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美國頁巖油行業卻在此輪油價大跌中遭受重創。

據測算頁巖油的成本可能超過40美元/桶,明顯高於沙特等中東產油國的開採成本,而近期國際油價的大跌讓原本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美國頁巖油企業陷於更不利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以來的這輪國際油價大跌中,美股也遭遇了罕見的「閃電熊」,其中的能源板塊更是此輪跌勢中的重災區。

據Choice數據統計,3月2日~4月9日期間, 美股能源板塊的近360隻個股中,有多達331隻個股出現下跌,其中區間跌幅不低於50%的個股有102隻。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此外,已經有美國頁巖油企業申請破產的消息傳出。當地時間4月1日,美國頁巖鑽探公司惠廷石油公司( Whiting Petroleum )宣布,已向德克薩斯州南區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而近期,BP等大型國際石油公司也計劃減少對美國頁巖油生產的投資。

與此同時,近期市場對頁巖油行業的債務問題也是憂慮重重。據海通證券石油化工團隊近日統計,頁巖油氣公司2023年前到期債務達780億美元(佔油氣勘探公司企業債統計樣本的40%),而油價大幅下跌直接影響了頁巖油氣公司償債能力。在上一輪油價大跌期間(2014~2016年),頁巖油氣公司利息保障倍數中位數都出現負值,償債能力大幅下降。

海通證券石油化工團隊認為,頁巖油公司完全成本在50美元/桶左右,如果油價持續低位,經營虧損會使得頁巖油企業面臨更大壓力。

雖然此次減產協議的達成對能源行業不失為一劑強心針,但目前國內外機構對頁巖油的前景依然比較悲觀。據媒體報導,獨立能源研究公司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董事總經理Kevin Book分析稱,減產所帶來的好處難以彌補此前對需求的破壞,因此該協議與其說是平衡石油市場,不如說是給予緩衝時間、防止庫存溢出。

華創證券研究員日前則分析指出,即使減產對油價短期構成利好,但在原油需求衝擊結束以前,油價短期難以回到頁巖油普遍盈利的水位上。

油價中期:30至40美元/桶波動

國際油價一季度大跌66%,WTI油價最近短暫進入了"1時代"。減產創出歷史新高,國際油價未來會有怎樣的波動呢?

石油開採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主任祝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分析國際油價需要結合短期、長期的市場供需情況,「短期看供應,OPEC+減產有利於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但是長期看需求,這次疫情對需求的影響估計要持續到第三季度,成品油需求下降了30%左右,上遊的這點減產解決不了供求關係問題。」

此前,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表示,預計布倫特及WTI油價在6月末保持在20美元, 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好轉及經濟復甦,油價下半年將回升至40美元或以上。

"雖然減產規模創歷史新高,但是原油需求同樣創歷史新高,疊加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仍然需要中低油價來『壓低』產能,我們認為原油價格短中期並不具備上衝40美元/桶以上的動力。"中信建投石化化工團隊表示。

該團隊進一步指出,長期而言,我們認為50美元/桶左右仍然是比較符合各方利益的價格中樞。2016年以後,美國頁巖油的完全成本中樞在50美元/桶左右,當前惠廷頁巖油已經申請破產,自暴跌以來,美國有22個獨立頁巖油公司已經將2020年的支出削減了200億美元,平均削減了35%,其中三個將資本支出削減了50%或更多。

沙特、俄羅斯方面,如果僅從原油開採角度,沙特桶油完全成本10美元,俄羅斯在17美元,但是要想維持現有的國民福利待遇、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長期至少要回歸到美油50美元以上,沙特自2015年以來財政持續赤字,由於政府的財政收入對油價出口高度依賴,因此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下所需原油價格至少要80美元;俄羅斯2018、2019年勉強維持財政盈餘,其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所需油價也要在50美元左右。

此外,中信建投石化化工還表示,煉化相關標的誠然一季度或多或少會存在存貨跌價損失,但是在逐步消化完高價庫存的二季度,煉化企業將逐漸迎來價差盈利的好轉以及部分庫存收益,疊加後續需求好轉,化工迎來景氣反彈也未嘗不可。

二季度油輪盈利前景仍然樂觀

今年3月上旬沙特發起的價格戰在重創石油行業的同時,卻給包括油輪在內的儲油設施帶來了機遇。3月以來,國內外的油運行業公司的股市表現也相對強勢。

3月2日~4月9日期間,美股油運行業公司Frontline(FRO)、Euronav NV(EURN)、Nordic American Tankers(NAT)、DHT Holdings(DHT)、International Seaways(INSW)、Teekay Tankers(TNK)的期間漲幅分別為12.13%、10.6%、18.32%、17.5%、16.23%、15.17%,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下跌5.56%。

同期A股油運行業主要公司招商輪船、中遠海能分別上漲35%、49.6%,而同期滬深300指數則下跌3.7%。

數據來源:每經記者梳理統計

那麼,OPEC+達成的歷史性減產協議是否會改變機構看多油輪板塊的邏輯呢?

就此次減產協議的影響,申萬宏源交運行業首席分析師閆海向記者表示,此次減產規模好於預期,未來石油被動補庫存將持續。而浮倉需求剛剛開始,後續有效供給收縮尚未在數據上體現,市場對供給收縮預期不足。此外,補庫存並非是看多油輪行業的唯一邏輯,低油價將推動海運滲透率上行。

據申萬宏源日前發布的研報顯示,今年4月全球石油需求預計為每日7260萬桶,較上年同期減少2750萬桶,降幅達27.5%。5月份的石油需求每日將減少1910萬桶。所以1000萬桶/天減產的規模不足以抵消需求下滑的速度,按照1910~2750萬桶/天的需求下滑測算,每天被動補庫存的數量相當於4.5~14艘的VLCC當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投行Raymond James&Associates Inc.的能源研究分析師帕維爾·莫爾查諾夫(Pavel Molchanov)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研報中表示,「要儲存目前全球因為新冠病毒導致需求下降而未能消耗的原油,從理論上來說根本不可能。這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而且很可能是自一個世紀原油市場誕生以來,該行業面臨的著儲存石油空間耗盡的風險。我們估計,截至本月初,全球閒置的原油庫存將超過20億桶。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生產商實際上可以儲存這麼多未消耗的產能。事實上,考慮到運輸/物流問題,以及不同級別的原油不能混合儲存的事實後,我們估計全球剩餘的實際原油儲存能力僅為5.5億桶。」

4月3日,A股油輪龍頭招商輪船發布了今年一季度業績預增公告,預計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9億元~1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20%~391%,而去年全年公司的淨利潤為16.13億元。在公告中,公司將此次一季度業績大幅預增的原因總結為:「VLCC油輪市場2019年四季度開始顯著復甦,公司2019年12月及2020年初高位定載若干長航線航次租船合同。」

在機構看來,今年二季度油輪龍頭的業績仍然可以看高一線。閆海日前在研報中指出,二季度招商輪船單季度利潤有望是一季度的2~3倍。如果事實果然如此,那麼今年二季度招商輪船的業績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除了下遊需求不足外,現在市場還擔憂原油儲存空間的不足或將反過來抑制油價的上漲。例如,對於此次減產協議,高盛表示,隨著儲油設施裝滿,內陸原油價格將在未來幾周進一步下跌。

記者:蔡鼎 王海慜 李娜

編輯:蘭素英

視覺:蔡沛君

排版:蘭素英 楊詩涵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俄沙共築「減產者聯盟」
    作為減產聯盟「歐佩克+」的兩大牽頭者,俄羅斯與沙特關係的進一步融洽,將給2021年石油市場走勢帶來利好影響。減產將持續到2022年諾瓦克和阿齊茲親王在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共同表示,「歐佩克+」可能會將當前的石油市場管理策略延長至2022年底。諾瓦克稱:「參與穩定石油市場合作的產油國數量眾多,這意味著會有很多不同看法,但俄羅斯和沙特兩國之間會始終保持合作。」
  • 市場等待減產協議出臺 石油價格企穩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路透社12月2日報導,市場正在等待歐佩克+就石油產量達成協議,石油價格周三保持穩定。英國成為第一個批准使用新冠肺炎疫苗的國家,這增加了未來石油需求復甦的希望。    美國石油庫存意外增加,消息人士稱,歐佩克產油國、俄羅斯和其他盟友將2021年石油產量政策的談判從周二推遲到周四,造成了不確定性,令油價承壓。
  • OPEC+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美國頁巖油產業前景如何?
    來源:環球外匯網原標題:OPEC+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美國頁巖油產業前景如何?由於新冠危機導致石油需求下降,加上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產生爭執,油價受到重創,有鑑於此,沙特、俄羅斯和美國同意牽頭一個多國聯盟進行大規模石油減產,相關協議於周日敲定。
  • 【熱點消息回顧盤點】據悉OPEC+就達成減產協議取得一定進展,但...
    【熱點消息回顧盤點】據悉OPEC+就達成減產協議取得一定進展,但尚未板上釘釘;① OPEC+在達成減產協議方面取得了進展,這成為繼本周初談判失敗後出現的第一個積極跡象。② 據代表透露,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這幾個主要成員國過去幾天進行了直接磋商,任何潛在的妥協細節尚不得而知,也無法預判這種進展是否能最終轉變為減產協議。
  • 國際油價的動蕩之春:OPEC+減產協議不及預期 原油市場上演「頁巖油...
    協議確定,自2020年5月1日開始減產1000萬桶/日,為期兩個月;自2020年7月起,減產800萬桶/日,至12月;自2021年1月起減產600萬桶/日,至2022年4月。據記者了解,每日減產1000萬桶將是OPEC成立以來最大的減產規模,但俄羅斯堅稱,只有美國加入該協議,俄羅斯才會減產。加拿大和巴西等其他大型產油國已經表示支持減產,不過這些國家目前是因為市場力量而減產。
  • 中科院朱彤:「石油戰」如何收場 組建產油國三寡頭聯盟?
    文/朱彤 編輯/王延春沙特發動石油戰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個相對有效的全球原油產量協調機制。目前已經達成了減產協議並沒有解決沙特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個階段性應對方案。僅2018年到2019年一季度,歐盟28國進口的原油中美國的份額從4.8%大幅增加到7.1%;同期俄羅斯的份額從27.3%下降到26.8%,沙特的份額基本保持不變。在中國原油進口中,沙特和俄羅斯的份額每月大致在15%-16%之間波動,大致保持平衡。但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的落實,中國將按照承諾進口相當數量的美國原油,必然會擠出沙特和俄羅斯的現有份額。
  • 深度|疫情擠壓需求,產油大國4月1日不再限產,國際油價向何處去
    分析師預測,隨著歐洲和北美大面積停工導致石油需求驟減,全球石油消費可能減少25%。讓人費解的是,儘管需求萎縮,但產油大國仍打算增產。隨著現行石油減產協議於4月1日到期,沙特打算從當日起將產量保持在1000萬桶——過去數月內,沙特原油產量一直維持在970萬桶/日附近。有交易員預計,4月石油過剩量可能接近每日2500萬桶。
  • 除了OPEC和頁巖油 這些因素也可能左右今年石油市場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隨著新的一年開始,石油市場看似要被產量的巨大波動所主導。油價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下跌,為支撐油價,OPEC及其盟友將開始減產120萬桶/天,不過它們面臨著美國頁巖油產量增加和石油庫存上升的挑戰。
  • 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較晚,但卻絲毫蓋不住其發展勢頭,按照預測,中國的商業航天有望在之後很快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當中。未來的1.1萬億美元市場或成中美俄三足鼎立據華爾街知名投行摩根史丹利介紹到,從航天領域上看,2019年全球各產業、高新技術以及重要資本已經在向該領域加速靠攏,預計到2040年,全球的太空航天領域產業的經濟規模將會從當前的近
  • 三足鼎立,中美俄競爭1.1萬億美元市場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較晚,但卻絲毫蓋不住其發展勢頭,按照預測,中國的商業航天有望在之後很快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當中。未來的1.1萬億美元市場或成中美俄三足鼎立據華爾街知名投行摩根史丹利介紹到,從航天領域上看,2019年全球各產業、高新技術以及重要資本已經在向該領域加速靠攏,預計到2040年,全球的太空航天領域產業的經濟規模將會從當前的近4000億美元躍至1.1萬億美元。
  • 「能源期市數據」產油國對減產未形成共識,WTI原油期貨價格下跌
    來源:國際衍生品智庫12月1日NYMEX 1月原油期貨(CLF1)結算價每桶44.5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79美元,跌幅1.7%,交易區間44.12-45.70美元。國際衍生品智庫分析師認為,根據現有的減產協議,2021年1月開始歐佩克及其減產同盟國將每日減產數額放寬至580萬桶,即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加190萬桶。
  • 中東地區將對油價走勢產生更大影響-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
    當前,市場普遍預計,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大幅回升,但仍低於疫情前水平。市場研究機構大多預期,2021年國際油價僅會溫和上漲。新的一年,中東地區產油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份額預計將有所回升,歐佩克+減產協議和中東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將更多影響國際油價。
  • 石油!石油!從美國頁巖油革命到OPEC+減產談崩 能源博弈 激流暗湧!
    如有外媒報導稱,沙特一桶石油的開採成本僅為2.8美元,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莫洛佐夫此前曾表示,該國石油開採的平均成本僅2美元/桶,難以開採的大陸架項目的開採成本則為20美元/桶。而美國原油開採成本則在35美元/桶以上。
  • 美俄沙三巨頭石油產量增速飛快 「歐佩克」調控油價能力日益下降
    一項分析顯示,美國、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個產油大國所作決策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以至於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調控油價的能力日益下降,幾乎可算「靠邊站」。諷刺的是,美國今年多次指責歐佩克「不幫忙」抑制油價,辜負美國對盟友的支持。
  • 俄羅斯和沙特每天減產110萬桶,石油危機將如何影響俄羅斯經濟?
    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果對石油的需求不開始復甦,美國的石油儲量可能會溢出。自年初以來,該國的鑽井平臺數量下降了35%。4月21日,WTI石油價格暴跌,證實了危機的嚴重性。換句話說,買家甚至願意向公司支付額外的費用,以避免填滿他們的油庫。WTI石油市場的恐慌立即影響了其他種類的石油。
  • 沙特國王和奈及利亞總統重申履行歐佩克+石油減產協議的重要性
    【沙特國王和奈及利亞總統重申履行歐佩克+石油減產協議的重要性】沙特國王和奈及利亞總統重申履行歐佩克+石油減產協議的重要性。
  • 原油「三國殺」:美國會先於沙、俄倒下嗎?
    雖然還沒有更權威的官方數據出爐,但高盛預計,3月份的原油需求總計下降約1050萬桶/天,4月份的需求預計將下降1850萬桶/天。如果按EIA年初發布的報告計算,這一降幅相當於全球原油總需求的20%。 隨著歐佩克+減產協議在4月1日正式到期,供需失衡狀態恐將升級,接下來油市將走向何方?本文將為大家整理近期最值得關注的信息。
  • 俄與歐佩克「石油聯盟」現裂痕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 英媒稱,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石油市場造成嚴重破壞之際,俄羅斯發現了一個對其競爭對手——美國頁巖油行業——造成傷害的機會。莫斯科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合作夥伴現在受到了附帶損害,一場以爭奪市場份額為目標的價格戰可能隨之而來。
  • 減產還是增產?這是個問題
    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都口中「史上最重要」的歐佩克大會馬上要召開了,但周日結束的歐佩克+JMMC緊急會議卻沒有就延長減產計劃達成一致,其中阿聯和哈薩克斯坦持反對意見。早在11月中旬,就有匿名的阿聯官員聲稱,該國正在考慮脫離歐佩克,理由是苛刻的減產要求給經濟帶來了困難。隨後阿聯能源部長正式回應了這些指控,稱阿聯公開透明地支持歐佩克的所有決策。
  • 貿易佳音頻傳市場卻意外反應冷淡 中美一階段協議對市場影響幾何?
    有分析指出,市場之所以反應相對平淡,是受到「買謠言、賣事實」的影響,此外協議細節的缺乏也令市場保持謹慎。不過,鑑於該協議緩解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有助於提振明年全球經濟以及市場的表現。北京時間周五晚間,中美官員均表示,雙方已達成一階段貿易協議。該貿易協議將包括美國降低部分中國關稅,並暫停定於本周日生效的額外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