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講:過猶不及。意思就是做任何事都理應適度。
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有寫道: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人這輩子,無須過度求滿,否則物極必反。好的人生在於「不過度」。
01
怒不過度
我們常說,出離憤怒。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會怒火燎原,釀成大禍。
真正有涵養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距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世人:
「不遷怒,不貳過。」
聰明的人,在遭遇不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抱怨或是發怒,而是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想對策解決。
當我們做好了坦然接受的準備,所有的不幸也都不再可怕。
王陽明說:
「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平時在小事上加以注意,磨鍊自己的內心,換位思考,保持中立,不偏激不憤怒。
久而久之,人自然就有一份安靜祥和的氣質了。
平時憤怒上頭的時候,千萬不要憋著。跑跑步,聽聽音樂都是很好的辦法。如果暫時無法控制,那就先讓自己離開現場,再做打算。
人生不是用來生氣的,不要把時間耗在無意義的事上。
凡事不要太過執著,想開點,看遠點;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生氣,好好享受當下。
02
利不過貪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你我皆凡人,整日奔波,為的是一份體面的收入。但是如果不懂得適可而止,只能被欲望迷惑,被利益挾裹。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老夫妻,養了一群母雞。
母雞每天生蛋,供給他們換取生活費。一天,其中一隻母雞,偶然生了一顆小小的金蛋,夫妻兩喜出望外。然而慾壑難填,這個小小的金蛋滿足不了夫妻二人的貪念。
他們等不及母雞再生金蛋,把母雞殺了,剖開它的肚子想要把所有金子取出來。雖然暫時是獲得了一小筆財富,但是卻失去了每天穩得金蛋的機會。
愛比克泰特說:
「導致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貪慾。」
追求財富利益是人之常態,但切忌過於貪婪,否則會得不償失。
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人心有限,欲望無窮,如果不懂得克制自己,只能成為欲望的囚徒,永遠無法解脫。
放下貪慾,不要什麼都要抓在手裡,懂得知足,懂得放下,人生才有幸福可言。
03
逸不過安
古訓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失敗的根源,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太過於貪圖安逸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
在太過安逸的環境中,久而久之,便會磨滅掉我們的鬥志,腐蝕掉我們的心靈。
有兩兄弟,年輕時進城做生意,雖然很辛苦,但是收入還不錯。小日子漸漸地富足起來,兩人各自在老家蓋了自己的小樓。
靠著做生意的積蓄和政府補貼,兄弟兩人在老家過上了安逸的生活。
過了一年的舒坦日子,大哥決定不能這麼混吃等死下去,便在老家辦了個小廠。
雖然剛開始過程很是曲折,每天起早貪黑,但是通過一點一點學習,慢慢熟悉,小廠逐漸有聲有色起來了。
弟弟卻依然貪圖著輕鬆安逸的生活,每天得過且過。生活上除了政府補貼之外沒有其他收入,日子漸漸過得捉襟見肘。
他想起要出去打工賺錢,然而輕鬆日子過慣了,已經適應不來辛苦的生活,打工沒幾天就跑回家裡種田了。
正所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貪圖安逸是人生一大忌諱。
很多時候,安逸的生活,你可能會快樂一陣子。
但若長期如此,過度貪圖安逸,則會把我們生來鋒利的稜角打磨,變得安於現狀而固步自封。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讓自己忙起來,雖然會很累,但是你會獲得內心的充實,生活才有奔頭。
人生有度,過則為禍。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人這一生,凡事不必太過用力。用適度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願你我,餘生都能守住心中的清醒與克制,凡事淡然自若,泰然處之。
無論陽光是燦爛還是暗淡,讓溫暖常在心間;
無論清茶是濃重還是淡雅,讓茶香蕩漾心頭;
無論聯繫是經常還是偶爾,讓祝福溢滿心裡。
來源:讀者文摘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