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和他的猜想

2021-02-19 數學跟我就行

費馬和他的猜想


      費馬是17世紀法國數學家。大約1637年,費馬閱讀丟番圖的《算術》時,在命題:「x²+y²=z²有無窮多組正整數解」的旁邊寫道:「要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的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的和,或更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的和,都是不可能的。對此,我確信已發現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空白太小,寫不下。」這段話裡隱含的一個命題是:方程xⁿ+yⁿ=zⁿ(n>2)沒有正整數解。


費    馬

       這個命題被稱為費馬大定理,又叫做費馬最後定理。人們將這個命題叫做「定理」,並不是真的相信費馬已經證明了它。恰恰相反,真正的證明經歷了許多數學家(包括一些著名數學家,如歐拉、高斯、柯西等)及數學愛好者三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一直到1995年,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 AndrewWiles)經過8年奮戰,用長達130頁的篇幅完整地證明了費馬大定理。在衝擊這個數論世紀難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證明還是最終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影響。其間產生了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


懷爾斯

       說起費馬,不得不提及費馬點:同一平面內,一點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和最小。此點就叫費馬點。

       當三角形最大內角<120度時,費馬點到三個頂點的夾角恰好就是120度。

       當三角形最大內角≥120度時,費馬點就是最大角的頂點。

       希望同學們自行查資料閱讀欣賞。具體證明過程會在以後的公眾號推文裡呈現。

昨天教師節,

收到一份永遠無法拒絕的禮物!

孩子都讀大二去了,

家長居然還偷偷的送我鮮花。
真心感動!謝謝記掛!

整整十朵,寓意9.10。

掃描二維碼,不做井底蛙。

輕鬆做學霸,腳踏知海涯。

萬水千山總是情,

點擊「在看」肯定行

你的讚賞就是我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費馬:猜想還在繼續 - 遇見數學
    猜想的提出費馬是一位業餘數學家,在數學領域裡被譽為「業餘數學之王」,在他逝世後,人們在整理他的書稿時發現了這個猜想,因為他巨大的影響力,以「費馬大定理」之名公布,之後,從他的描述語境中,數學家們試圖重塑他的或是找到猜想的證明過程,不服氣的專業數學家們幾乎所有的都有研究過
  • 縱橫世間358年,令無數大咖折戟的費馬猜想讓他破解了
    臺下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看懂懷爾斯在黑板上寫下的公式和推理,其餘人則是為了見證一個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定理的誕生。一周以前,數學界已經開始廣為流傳,這次演講將解決一個困擾數學家超過三個世紀的重大難題-費馬猜想(Fermat'sconjecture)。不少人正是聽說這一傳聞,從各地蜂擁而至,只為見證這一偉大歷史時刻的誕生。
  • 費馬猜想真有簡潔證明: 本原解化約律和冪尾數周期律
    【摘要】 用洛書定理①的冪尾數周期判定法則,以及不等式和方程的維度升降法可證明費馬猜想成立,印證了當年費馬自稱有一個巧妙證明只因《算術》一書的邊角太小而寫不下之類的話。另用此工具可進一步證明比爾猜想②,這是懷爾 斯③的模形式和橢圓曲線工具目前所不能完成的。
  • 數學史上的「惡作劇」——費馬最後定理
    但是,表面看來極其簡單的畢達哥拉斯三數組,在三百多年前卻吸引了一位數學家對其潛心研究,這項研究的領域屬於數學上的一個重要分支——數論,這位數學家就是法國的皮埃爾·德·費馬。數論是研究有整數解的方程的理論,而費馬是對數論產生濃厚興趣的第一位近現代歐洲數學家。大概在1636年至1640年之間的某一天,費馬又找到了另外一項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是否有兩個立方數之和為另一個立方數?
  • 素數中的數學知識:費馬二平方定理
    業餘數學之王費馬在1640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猜想:奇質數能表示為兩個平方數之和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該質數被4除餘1,這就是數論中的費馬二平方定理,但費馬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一直到100年之後的1747年歐拉給出了該猜想的嚴格證明,才使得這個猜想變成了數學定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數論知識歐拉的巧妙證明你是很難理解的,本篇我們就來了解下該定理首先所有素數可以分成兩類
  • 費馬到底有多厲害,隨手一條註記就引領了數學界350多年!
    話說,費馬同志在創造出解析幾何這個全新工具以後,也從未改變自己在數學方面的研究習慣。他仍然不怎麼出去應酬,也不怎麼把加官進爵作為奮鬥目標,他仍然活在自己創建的數學世界裡,默默鑽研,耕耘著。如此有節制的生活,讓他燦爛的結果尤為不停止。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很多人都聽過費馬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在知名度方面可能要差一點,不過它對數學理論的重要性還要超過前兩者。希爾伯特對此深信不疑,他曾經說過,如果他能夠死而復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詢問黎曼猜想有沒有證明出來。
  •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
    三個世紀過去了,每一次試圖證明費馬大定理的嘗試都無果而終。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已經在這個問題上耗盡了信心。
  • 解答數學「大問題」——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故事
    大問題 在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中,還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敘述得如此簡單和清晰,卻長久不解。E·T·貝爾(Eric Temple Bell)在他的《大問題》(The Last Problem)一書中寫到,文明世界也許在費馬大定理得以解決之前就已走到了盡頭。證明費馬大定理成為數論中最值得為之奮鬥的事。
  • 懷爾斯用新方法證明了費馬大定理,數學界認為費馬本人都未曾證明
    他的論證過程冗長且技巧性很強,到第三次演講進行20分鐘後才進入尾聲。為了強調所得結果,他在最後打上了: Fermat's Last Theorem,費馬大定理,是數學史上的著名猜想,由 17 世紀法國律師兼業餘數學家皮耶·德·費馬(Pierre de Fermat)提出,但經過350年仍然沒有完備的證明。
  • 為什麼費馬最後定理的證明不需要加強
    在費馬最後定理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證據之後數十年,對如何使其更加可靠的想法比比皆是。但這些努力反映了對證明如此重要的原因的深刻誤解。去年6月23日,安德魯·威爾斯(Andrew Wiles)宣布他已經證明了費馬的最後定理,解決了350年前最為著名的數學問題。
  • 文化節|abc猜想介紹
    2006年,荷蘭萊頓大學數學系和荷蘭Kennislink科學研究所聯合啟動了一個BOINC項目名為「ABC@Home」,用以研究該猜想。  2012年8月,日本京都大學數學家Shinichi Mochizuki(望月新一)公布了有關abc猜想(abc conjecture)長達500頁的證明。
  • 著名的數學猜想你知道哪些 - 昊南侃數學
    哥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想法:任何一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任何一個大於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暴躁易怒VS內斂,哲學家VS法官:笛卡爾與費馬的爭論!
    笛卡爾本人尤其關注古希臘數學家巴伯斯和丟番圖,他注意到數學唯一關心的是次序和度量問題,而問題中的量度是否涉及數字、形狀、恆星等任何東西都是無關緊要的。這啟發了他去尋找一門通用數學——能夠提出與解釋次序和量度相關的問題,而無需考慮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笛卡爾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尋找通用數學。
  • 數學家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
    他於1994年證明了數論中歷史悠久的「費馬大定理」,並由此在199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國際數學聯盟特別製作的菲爾茲獎銀質獎章以及2016年的阿貝爾獎。01安德魯·懷爾斯1953年出生在英國,父親是一位工程學教授。
  • 微積分先驅|費馬
    解析幾何  費馬是解析幾何的兩個發明者之一。在笛卡兒的《幾何學》發表之前,他在1629年就已發現了解析幾何的基本原理。他考慮任意曲線和它上面的一般點M(見圖1):他所用的是傾斜坐標,但y軸沒有出現,而且不用負數,他的A,E相當於現在用的x,y。費馬敘述了他的一般原理:「只要在最後的方程裡出現了兩個未知量,我們就得到一條軌跡,這兩個量之一,其末端就繪出一條直線或曲線」。圖中對於不同位置的E,其末端M,M1,M2……就把「線」描出。  費馬採用韋達的代數符號給出了直線和圓錐曲線的方程。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它的老大哥費馬猜想在1995年被Wiles證明了,但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仍然靜靜地躺在上帝的保險柜裡不為人知。哥德巴赫猜想應該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數學猜想。當年哥德巴赫猜想的風靡程度可以直追現在tfboys,而且掀起了一股高考填志願報考基礎學科之狂潮。這個猜想之所以能街知巷聞,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作。
  • 費馬小定理
    1657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在帕斯卡和費馬工作的基礎上,寫成了《論賭博中的計算》一書,被認為是關於概率論的最早的系統論著,但人們仍然將概率論的誕生日定為帕斯卡和費馬開始通信的那一天——1654年7月29日。
  • 費馬最終理論!折磨了數學界三百年的難題,出題人竟是傲嬌法官?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費馬最終定理:費馬最終定理,又被稱為「費馬大定理」,該定理困擾了數學界300年之久,在數學界屬於比較罕見的了,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皮耶·德·費馬提出。他斷言當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沒有正整數解。這一定理也被稱為「數學家殺手」。
  • 日本數學家稱證明ABC猜想 論文幾乎無人能懂
    ABC猜想有一個初看起來並不奧妙的特點,就是將整數的加法性質(比如A+B=C)和乘法性質(比如素數概念——因為它是由乘法性質所定義的)交互在了一起。不過,數學家們早就知道,由這兩種本身很簡單的性質交互所能產生的複雜性是近乎無窮的。數論中許多表述極為淺顯,卻極難證明的猜想(或曾經的猜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孿生素數猜想、費馬猜想等都具有這種加法性質和乘法性質相交互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