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猜想還在繼續 - 遇見數學

2020-12-04 遇見數學

話說費馬提出費馬大定理,大約是在1637年閱讀丟番圖的《算術》時挑釁般地在書的空白處寫著:其內容可用字母表示為

an+bn≠cn(n>2的整數;a,b,c為正整數)

之後寫到可惜書的空白處不夠寫,就撩下了這麼個大定理。

猜想的提出

費馬是一位業餘數學家,在數學領域裡被譽為「業餘數學之王」,在他逝世後,人們在整理他的書稿時發現了這個猜想,因為他巨大的影響力,以「費馬大定理」之名公布,之後,從他的描述語境中,數學家們試圖重塑他的或是找到猜想的證明過程,不服氣的專業數學家們幾乎所有的都有研究過,甚至其他科學家,但都沒能得出結果,時隔356年,直到1993年,安德魯·懷爾斯才完整地證明了這一定理。1995年懷爾斯發表了他的論著,因此他獲得很多榮譽,包括1998年的菲爾茲獎,然而當年懷爾斯在獲得菲爾茲獎後演講時最後說道:費馬要麼是個天才,要麼是個瘋子,因為證明過程所用的方法是費馬逝世後幾百年才出現的。

在這之前,據說不差錢的普林斯頓大學,針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不惜重金支持數學家們力圖重現費馬當時的思想,因此更加激勵了數學家們的興趣,以至於這一猜想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之後,人們對這一猜想的興趣濃厚不減,有人做了大量檢索,發現當 n≥5 時,即使 a<b<c 為3個連續正整數,an+bn 都小於 cn,現在看來,要麼費馬就是知道了an+bn<cn,證不證我猜想的是對的,除了 n=3、4 需要特別證明,其它任何 an+bn 是不可能等於 cn 的,證明這個可就簡單多了,然而在後世的幾百年裡,這可苦了不少的數學家以及數學愛好者們。

歐拉的研究

費馬大定理提出一個世紀以後,大數學家歐拉誕生了,得知這一猜想後的他出馬了,他所採用的方法是:挨個去證明。

1753年歐拉證明了n=3是對的,然而在研究費馬大定理的時候歐拉又引出了一個猜想:說每個大於2的整數n,任何n-1個正整數的n次冪的和都不是某個正整數的n次冪,即

其中的 n=3 時就是費馬大定理中的一個方程,歐拉證明了這一方程沒有正整數解,繼而提出了上述猜想。後來歐拉捨棄了這一研究,直至過了兩個世紀後,到了1966年數學家們才找到了 n=5 時的反例:

275+845+1105+1335=1445

證明歐拉猜想是錯的。L.J.Lander和T.R.Parkin發表的、也是史上最短的論文。

後來,數學家證明 n=4 時方程有無數個解,藉助計算機的幫助得到了這樣的等式:

958004+2175194+4145604=4224814

這也是迄今發現的n=4最小的等式。然而直到現在,當n>5時沒法證明歐拉猜想是否正確,也沒能找到一個反例。

現在的問題

歐拉的猜想還未證明,新的猜想又被提出。歐拉證明

a3+b3≠c3

那麼,

a3+b3+c3=d3

有這樣的正整數等式嗎?還真有這樣的等式,且形如這樣的等式不止一個,下表是100以內的所有等式:

那麼問題來了:

1.形如

a3+b3+c3=d3

這樣的等式是否有無數組正整數?如何證明?

2.就像勾股定理一樣,是否有一個通項公式,任意給出3個正整數,就能求出這樣一組等式?

3.既然有

a3+b3+c3=d3

那麼

a4+b4+c4+d4=e4

有沒有這樣的等式呢?那麼5次方6次方呢?或者說我們把這一問題推廣到一般形式:n個正整數的n次冪是某個正整數的n次冪,即

這樣的話,n=1、2、3都是正確的,這使得我們認為這一猜想是正確的,但有人做過4次方的運算,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例子,也還沒有人做過大於4的計算。

這些問題是特別枯燥的,但是其中的公式等式卻非常的美,比如

32+42=52

33+43+53=63

這都堪稱完美的數學等式,這種美妙襯託著自然科學的魅力,至於在數學當中有怎樣的應用?前者是勾股定理,在歐幾裡得幾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一定理普遍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至於後者,還需待進一步的研究。

數論是研究整數性質的一門學科,由於在這一領域裡提出的問題比較簡明易懂,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研究者拓開思路、獨闢蹊徑,找到新的方法,這是對人類智慧的真正挑戰,最終可能會發現新的數學理論而得到實際應用。(完)

相關焦點

  • 數學史上的「惡作劇」——費馬最後定理
    但是,表面看來極其簡單的畢達哥拉斯三數組,在三百多年前卻吸引了一位數學家對其潛心研究,這項研究的領域屬於數學上的一個重要分支——數論,這位數學家就是法國的皮埃爾·德·費馬。數論是研究有整數解的方程的理論,而費馬是對數論產生濃厚興趣的第一位近現代歐洲數學家。大概在1636年至1640年之間的某一天,費馬又找到了另外一項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是否有兩個立方數之和為另一個立方數?
  • 費馬和他的猜想
    費馬和他的猜想      費馬是17世紀法國數學家。
  • 素數中的數學知識:費馬二平方定理
    業餘數學之王費馬在1640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猜想:奇質數能表示為兩個平方數之和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該質數被4除餘1,這就是數論中的費馬二平方定理,但費馬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一直到100年之後的1747年歐拉給出了該猜想的嚴格證明,才使得這個猜想變成了數學定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數論知識歐拉的巧妙證明你是很難理解的,本篇我們就來了解下該定理首先所有素數可以分成兩類
  • 縱橫世間358年,令無數大咖折戟的費馬猜想讓他破解了
    臺下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看懂懷爾斯在黑板上寫下的公式和推理,其餘人則是為了見證一個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定理的誕生。一周以前,數學界已經開始廣為流傳,這次演講將解決一個困擾數學家超過三個世紀的重大難題-費馬猜想(Fermat'sconjecture)。不少人正是聽說這一傳聞,從各地蜂擁而至,只為見證這一偉大歷史時刻的誕生。
  • 解答數學「大問題」——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故事
    費馬在《算術》這本書的靠近問題8的頁邊處記下這個結論的同時又寫下一個附加的評註:「對此,我確信已發現一個美妙的證法,這裡的空白太小,寫不下。」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費馬大定理或稱費馬最後的定理。費馬製造了一個數學史上最深奧的謎。 大問題 在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中,還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敘述得如此簡單和清晰,卻長久不解。
  • 費馬猜想真有簡潔證明: 本原解化約律和冪尾數周期律
    這是偶指數費馬方程定理。若有解存在模形式(擁有5t解),若無解不可模形式。前者類似谷山-志村猜想的一類特例,後者類似弗賴猜想的一類特例。這個類型特例就是冪尾數周期律。下面將從冪尾數周期律出發,深挖出本原解約化律。3. 不等式維度升降法 那 5 因子數的本原解在畢達哥拉斯方程中存在,在指數大於2的費馬方程中是否繼續存在呢?
  • 數學猜想的意義所在
    數學猜想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它以已有的部分事實和正確的數學知識(公理、定理、公式等)為前提,以在前提的基礎上作出的假定性的判斷為結論。它可分為存在性猜想(比如費馬猜想),狀態性猜想(比如龐加萊猜想),關係型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方法型猜想(比如四色問題)等。
  • 著名的數學猜想你知道哪些 - 昊南侃數學
    哥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想法:任何一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任何一個大於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猜想:數學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它可分為存在型猜想(如「費馬猜想」),狀態型猜想(如「龐加萊猜想」),關係型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方法型猜想(如「四色問題」)等。數學猜想是以一定的數學事實為根據,包含著以數學事實作為基礎的可貴的想像成分;沒有數學事實作根據,隨心所欲地胡猜亂想得到的命題不能稱之為「數學猜想」。
  • 數學猜想: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數學猜想有的被驗證為正確的(如費馬猜想、卡塔蘭猜想、龐加萊猜想等),並成為定理;有的被驗證為錯誤的(如歐拉猜想、馮·諾伊曼猜想等);還有一些正在驗證過程中(如黎曼假設、孿生素數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可以說,數學猜想的解決對於數學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在於猜想本身的被證明或證否,解決數學猜想過程中所採用的創新研究方法,也是數學發展的重大影響因子。數學猜想一般都是經過對大量事實的觀察、驗證、類比、歸納、概括等而提出來的。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中發現共性的方法是數學研究的重要動力。數學猜想的提出與研究,生動地體現了辯證法在數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數學方法論的研究。
  • 世界最迷人數學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居首
    此次評選的二等獎獲得者二名,她們分別是:「費馬最後定理」(鼓掌)得票數:60352獲獎理由:在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費馬突然心血來潮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定理這個定理的內容是有關一個方程式 xn +yn = zn的正整數解的問題,當n=2時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畢氏定理(中國古代又稱勾股弦定理)。
  • 從組合數學角度理解費馬小定理
    >費馬小定理(Fermat's little theorem),另一個叫做費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也叫費馬最終定理)。當然,費馬本人並沒有給出數學證明。據考證,歷史上第一個證明費馬小定理的人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費馬作為「業餘數學家之王」,總是幹這種事情,費馬大定理也是如此,足足讓後人折騰了三百六十多年才最終由英國劍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得到證明。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也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無數數學家為之魂牽夢繞。把它證明出來,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這已經成了數學家的使命。一個世紀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提出了7大猜想,這就是著名的世界七大數學難題,解決一個難題能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所以數學家們都在為之努力。
  • 費馬到底有多厲害,隨手一條註記就引領了數學界350多年!
    1640年,39歲的費馬發現下面這幾個同樣形式的數字:費馬素數猜想這裡的F0到F4都是素數,費馬太相信自己在數學方面的直覺了雖然費馬的這個關於素數的猜想是錯誤的,但是卻一點也不影響著費馬在數論領域的地位,事實上,一個能犯這樣偉大錯誤的人也是相當不簡單的,費馬仍然是那個潛伏在律師隊伍裡的高高手。相親數在文藝復興以前,古希臘一直都是世界數學中心,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發現的許多數學成就一直深深影響著後世所有的數學家。
  • 中國哲學狂人挑戰世界頂級數學難題四色猜想
    所謂「四色」難題就是「四色猜想」,它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另外兩大難題就是著名的費馬最後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 曾由美國數學家哈肯與阿佩爾於1976年用電子計算機獲得證明,而黎鳴稱自己可以用最簡潔的書面方法作出證明。對此,記者專訪了這位自稱「哲學烏鴉」的思想狂徒。
  • 助力初三學子備戰中考——2020中考數學熱門考點:費馬點問題
    離2020中考數學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為幫助初三學子從容複習,鳥叔整理中考數學熱門考點之費馬點問題,供大家免費學習、交流!ps:文末有福利哦皮耶·德·費馬,17世紀法國數學家,有「業餘數學家之王」的美譽,之所以叫業餘並非段位不夠,而是因為其主職是律師,兼職搞搞數學.費馬在解析幾何、微積分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除此之外,費馬廣為人知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費馬小定理」、「費馬大定理」等.
  • 日本數學家稱證明ABC猜想 論文幾乎無人能懂
    與數學猜想大家庭中的著名成員,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孿生素數猜想,以及(已被證明了的)曾經的費馬猜想、四色猜想等等相比,ABC猜想的 「資歷」是很淺的(其它那些猜想都是百歲以上的「老前輩」),公眾知名度也頗有不如,但以重要性而論,則除黎曼猜想外,上述其它幾個猜想都得退居其後。
  • 暴躁易怒VS內斂,哲學家VS法官:笛卡爾與費馬的爭論!
    笛卡爾本人尤其關注古希臘數學家巴伯斯和丟番圖,他注意到數學唯一關心的是次序和度量問題,而問題中的量度是否涉及數字、形狀、恆星等任何東西都是無關緊要的。這啟發了他去尋找一門通用數學——能夠提出與解釋次序和量度相關的問題,而無需考慮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笛卡爾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尋找通用數學。
  • 中考數學「費馬點」問題,王者再度歸來
    什麼是費馬點 費馬問題是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被譽為業餘數學家之王的皮埃爾·德·費馬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幾何問題。在一個三角形所在平面,找到一點,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之和最小。費馬成功的找到了這樣的點,即「費馬點」。
  • 懷爾斯用新方法證明了費馬大定理,數學界認為費馬本人都未曾證明
    費馬去世後,他的兒子Samuel出版了一本新版《算術》,裡面囊括了他老爹在頁邊空白處所做的所有筆記。筆記中的數學命題,往往沒寫下證明過程,留下了一個極為誘人的挑戰。幾年內,讀者幾乎證明出了所有命題,除了那個關於高維勾股數組的命題,那是「最後一個」未能被證明的命題(費馬大定理也稱作「費馬最後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