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慣性和客觀規律的關係

2020-12-03 瞭望者

語音方面的原音、輔音、疊韻、雙聲、平仄、押韻,詞語方面的詞性、句子成分、關聯詞、短語結構,語句方面的邏輯聯繫、純粹語言形式的繞口令和遊戲,等等,通過在生活表達中的搭配組合,形成了語言運用的習慣和約定俗成的語言定勢。這種語言上的習慣和定勢,和思維的習慣和定勢是同一的,這和人類所發現的客觀規律其實是潛在地同一的。之所以稱為「潛在地同一」,是因為表面上存在一種經常性的誤解:客觀規律僅僅是屬於客觀世界的。

形成於主觀內部的這種習慣和定勢,從來都是和客觀生活須臾不離的。主觀客觀的分離,是文明時代的意識特徵,在漫長的原始人的生活中,並沒有主客的分離。原始時代的萬事萬物,都是具有精神性的,都有人的精神在事物上的投射,原始人和事物之間有一種精神的相關性和同一性。這種彼此的互動和融合,是漫長的原始時期的文化特徵,由此產生了事物的規律與心靈傾向的協同性,並逐步積澱成為後來的文明人類的潛意識構建,而這種事物規律與心靈傾向的協同性,在文明時代仍然以嶄新的意識的方式在繼續。但是潛意識的參與使意識的認知增加了一個新的使命:認知潛意識及其形成的歷史。

經驗同時連接著事物和包括意識與潛意識的心靈,不僅形成客觀規律,而且形成主觀思維模式。對這一道理的洞察,不僅產生了宗教上的超越規律,而且產生了哲學上的人為萬物立法,同時也產生了語言的本體性存在的命題。經驗既是文明的財富積累,也是一種束縛自由的重負。

當我們面對科學、道德、藝術、哲學等內容時,這些內容本身的宏大豐富,還有我們面對這些內容時所湧起的心理和情感,無不表明了積累的悠久和深重。這種認同與否認、選擇與排斥、讚美與批判,無時不刻體現出既有模式的生命力延續。

每一種石破天驚的創新,每一種別出心裁的異端,都使因循習慣的心理和情感難以忍受,但是作為一種新的誕生,會逐步與潛意識和意識形成一種張力,在時間的過程中,在反對的熟悉中,獲得一種新的認同,從而豐富經驗的體系。這種經驗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就是文明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打敗你的,是慣性思維
    三、系統思維注重關係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個事物總是同時處於兩個維度的集合,系統化思考,就是要認清這兩個維度的關係。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考慮。它具有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的特點。
  •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於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問題,似已毋庸贅述。
  • 杜家毫:大力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原標題:大力破除思維定勢、 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首先要在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進行一次大的創新和調整,堅決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思想理念的新變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發展路徑的新突破,努力在創新發展中實現更大作為。 破除思維定勢,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 不斷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規律問題的重要...
    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擔當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方式,把握時代大趨勢,回答實踐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逐步深化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  習近平同志早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就深刻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裡來?
  • 客觀來說,慣性成因至今是個謎題
    慣性系是我們基於客觀延伸的產物。在慣性系中,物體不受外力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試問,可以找到不受外力影響的物質或者參考系嗎?顯然由於萬有引力等因素,這樣的慣性系和物質是找不到的。所以說真實的慣性系是不存在的。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心理定勢指心理上的「定向趨勢」,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對以後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動作用。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
  • 工作場所的習慣思維應該被打破嗎?這句話本身就是慣性思維
    看到合作夥伴問問題,「職場中的慣性思維打破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性思維。必須打破慣性思維嗎?當然不是。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慣性思維」的基本含義開始。一、什麼是慣性思維;所謂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根據思維活動積累的經驗教訓和思維規律,在反覆運用中形成的相對穩定、定型的路線、模式、程序和模式。--百度百科慣性思維是人們極為普遍的思維方式。不僅在工作場所,而且在生活中。
  • 慣性思維是一件可怕的事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不但別人的思維方式固化了,就連你的思維方式也就固化了。我們的慣性思維與行為都會延續到孩子身上。比如我們孩子數學不好(更多的指向女孩),我們就會說女孩本來數學就是短板。這個定義也不知道是誰提出的,反正在我小時候就在聽這句話,結果我真的數學越來越差。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
  • 警惕那些把握「客觀規律」和手握「客觀真理」的助學者
  •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跳出慣性思維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高質量發展、應對外部衝擊和防控重大風險的疊加期,宏觀政策針對經濟金融運行波動進行預調和微調,既是對各種政策出臺節奏和實施力度進行綜合平衡,也是有效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關係的必要舉措。
  • 視覺慣性!在版式中的運用規律
    文/白豔維 版式設計是對文字、圖形、色彩等基本元素的編排和組織,畫面中主要依靠視覺元素產生張力和視覺傾向力引導視覺移動,整個視覺移動的軌跡即是視覺慣性的呈現。如何將重要信息快速傳遞給觀者? 這對設計師而言不是簡單對信息的羅列,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信息有層次、有節奏的組織編排。
  • 反科學思維的心理根源:認知偏見、思維慣性等
    就算我們克服了前兩個障礙,強大的社會動機仍會阻撓我們對既有信息做出客觀分析。我們會偏向哪種科學結論,取決於我們有著怎樣的社會動機,比如是否渴望獲得社會地位、和某個社會群體觀點一致、追求一位伴侶。2.思維慣性要精通科學,你必須掌握一套深奧的概念。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為例。
  • 在唯物主義哲學中,規律有什麼含義?客觀規律如何分類?
    規律就是客觀事物內部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規律包含以下兒層意思:第一,規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繫,它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和發展過程。第四,規律具有客觀性。所謂規律的客觀性,就是說物質運動的規律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論人們是否認識它,是否喜歡它,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個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定義科學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科學是反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可以說是科學的,因此,沒有無法解釋的事情,只有沒有被認知的事物,而認知也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句話對科學的定義並不精準,可以說是錯誤的。
  • 唯物辯證法是規律和範疇的科學體系,基本規律和範疇的關係是?
    唯物辯證法通過一系列的普遍規律和範疇,從各方面來揭示事物的聯繫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三大基本規律所擔負的任務和回答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
  • 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
    伽利略首創慣性和慣性系概念。以此結束了亞里斯多德的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使得物體運動的原因,慣性才是。力是改變物體狀態的條件。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裡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的?
    最簡單的思路其實就是要去度量這個慣性有多大,需要一個能夠代表慣性大小的量。這跟我們吃饅頭是一樣的,同樣是饅頭,旺仔小饅頭跟山東大饅頭肯定不是一回事。也許科學家也是從吃饅頭裡面想到怎麼測量慣性大小的方法也不好說啊。(開玩笑的)有了慣性定律,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那些力跟物體之間的作用關係問題。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根據新的慣性定義,牛頓第一定律應該是這樣的:在引力場中,物體所受外力為零的時候,總保持當下運動狀態的運動,叫慣性運動。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為後續定律準備了概念並定性闡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特別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和第二定律中的物體所受外力矢量和為零(合力為零)這一運動狀態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F=0當成第二定律在時的特殊情況,因為F=0肯定導出加速度a=0,但 a=0的運動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徹底闡明其為慣性運動(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第一定律是完全獨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決的問題,別的任何規律都無法解決,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 高培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慣性思維
    其實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障礙。大家可能要問為什麼會有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為什麼又成為了一種慣性?我認為,這同我們在慣性思維語境中浸泡的時間太久有關係。比如就教育而言,在座很多人在學校裡接受的經濟學教育,往往和傳統宏觀經濟理論聯繫在一起。
  • 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入腦入心的知識體系很難被打破,這也是歷史和實踐證明的。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把六隻蒼蠅和六隻蜜蜂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於桌上,瓶底朝向有光亮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