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方面的原音、輔音、疊韻、雙聲、平仄、押韻,詞語方面的詞性、句子成分、關聯詞、短語結構,語句方面的邏輯聯繫、純粹語言形式的繞口令和遊戲,等等,通過在生活表達中的搭配組合,形成了語言運用的習慣和約定俗成的語言定勢。這種語言上的習慣和定勢,和思維的習慣和定勢是同一的,這和人類所發現的客觀規律其實是潛在地同一的。之所以稱為「潛在地同一」,是因為表面上存在一種經常性的誤解:客觀規律僅僅是屬於客觀世界的。
形成於主觀內部的這種習慣和定勢,從來都是和客觀生活須臾不離的。主觀客觀的分離,是文明時代的意識特徵,在漫長的原始人的生活中,並沒有主客的分離。原始時代的萬事萬物,都是具有精神性的,都有人的精神在事物上的投射,原始人和事物之間有一種精神的相關性和同一性。這種彼此的互動和融合,是漫長的原始時期的文化特徵,由此產生了事物的規律與心靈傾向的協同性,並逐步積澱成為後來的文明人類的潛意識構建,而這種事物規律與心靈傾向的協同性,在文明時代仍然以嶄新的意識的方式在繼續。但是潛意識的參與使意識的認知增加了一個新的使命:認知潛意識及其形成的歷史。
經驗同時連接著事物和包括意識與潛意識的心靈,不僅形成客觀規律,而且形成主觀思維模式。對這一道理的洞察,不僅產生了宗教上的超越規律,而且產生了哲學上的人為萬物立法,同時也產生了語言的本體性存在的命題。經驗既是文明的財富積累,也是一種束縛自由的重負。
當我們面對科學、道德、藝術、哲學等內容時,這些內容本身的宏大豐富,還有我們面對這些內容時所湧起的心理和情感,無不表明了積累的悠久和深重。這種認同與否認、選擇與排斥、讚美與批判,無時不刻體現出既有模式的生命力延續。
每一種石破天驚的創新,每一種別出心裁的異端,都使因循習慣的心理和情感難以忍受,但是作為一種新的誕生,會逐步與潛意識和意識形成一種張力,在時間的過程中,在反對的熟悉中,獲得一種新的認同,從而豐富經驗的體系。這種經驗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就是文明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