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古今,人們對知識的渴望都不曾斷絕。無數的仁人志士們為了知識的傳承而不斷奔走,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在清代的儀徵,同樣是有著熱愛知識的讀書人,他們嘔心瀝血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屬於了他們的樂儀書院。
一、樂儀書院之由來
清代讀書人無一不期盼著有一日能夠金榜題名,然而清代所設立的縣學有名額限制,常常無法容納過多學子同時讀書,如此書院便應運而生。書院與縣學一樣,能夠為學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與縣學有所不同的是,書院是民辦性質的機構,並不由官府全權負責,大多由各地的商人為其提供辦學資金。清代的儀徵縣順應時事,也興辦了一座樂儀書院。
樂儀書院的誕生源自一位名叫衛晞駿的清代官員,這位官員對樂儀書院可謂是影響深遠。衛晞駿自小便是個對文學極有見解的人,年僅七歲就為家鄉的戲臺撰聯:莊列東西,郭田井畝八家地。谷分上下,柳翠楊青三月天。盡顯衛晞駿的聰慧。
飽讀詩書的衛晞駿自然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乾隆三十三年時由衛晞駿主辦興建了這所樂儀書院。書院之名取自《詩經·小雅·菁莪》中的「既見君子,樂且有儀」,命名為樂儀書院。從書院之名中便可以見得創建者們對於書院學子的厚望。
衛晞駿籌備樂儀書院的建立前後耗費了三年的時間,四處籌集創建書院的經費,最終得到了當地鹽政以及淮南監掣同治署的支持。由鹽商為樂儀書院提供辦學資金,官府再給予補助。
鹽商張東岡、監生曾邵元等皆為樂儀書院捐贈過經費,且不計回報。初建之時雖只有六十餘名學子在此求學,但久而久之各地學子皆慕名而來。樂儀書院在民間與官府的共同支持之下,收納著越來越多的學子,為他們的仕途之路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二、為何樂儀書院能在儀徵興起
1、招生規模較大
清代想要考取功名進入官場者甚眾,然而官府所建縣學名額有限,許多適齡的讀書人無法進入縣學繼續深造。樂儀書院作為民辦書院就給這些無處讀書的學子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機會。這是樂儀書院在當時能夠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它解決了官學因名額、位置不足的問題,讓更多學子有書可讀。尤其是對於準備參加院試的童生,以及已經成為了秀才準備開始鄉試的諸生來說,正是需要孜孜不倦的讀書之時,樂儀書院的存在正為他們解決了無法進入官學讀書的麻煩。
正因招收的學生名額較多,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樂儀書院自創辦以後,所招收的學子人數驟增。嘉慶十一年時樂儀書院招收在校生由最初的六十餘人增至八十八人。《儀徵縣誌》載:「道光二年,增生員隨課五十名,童生隨課二十名,共生員正、附課各四十名,隨課八十名;童生正、附課各二十名,隨課四十名,遂為定額。」
生員隨課生從過去的三十人增設到八十人,童生隨課生從二十人增設到四十人,在校生更是高達二百四十人。然而同時期的縣學也只僅僅招收八十人而已,樂儀書院的人數是縣學的三倍之多。
2、優秀的師資力量
除卻招生人數多之外,樂儀書院還同時具備了優秀的教師資源。樂儀書院初建之時,衛晞駿便邀請了他的老師沈廷芳來作為樂儀書院的主講。沈廷芳精通古文,著有詩文集《隱拙齋詩集》、《鑑古錄》、《十三經註疏正字》、《續經義考》等著作。由這樣一位文學大家來授課,各地的學生自然是絡繹不絕地進入樂儀書院讀書。
樂儀書院不僅有沈廷芳這樣的大家坐鎮,還有擔任兩淮鹽政的曾燠、湖廣總督林則徐等人為其保駕護航。在道光三年,樂儀書院重新翻修過後擴大了規模,林則徐又邀請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沈岐來擔任樂儀書院山長,負責教授學生們的課程。
有如此多的文人雅士和各界要員在此,學子們何愁書院的教學質量,又何愁無書可讀呢。因而樂儀書院從規模到師資的諸多優勢都是使其能夠在那個時期的儀徵興盛的重要原因。
三、書院中資金的合理利用
樂儀書院在不斷擴大自身規模之外還制定了極具吸引力的政策。《儀徵縣誌》中記載:「生、童、正、附課各三十名,每月膏火,生員正課二兩,附課八錢;童生正課一兩六錢,附課五錢。獎賞惟給前三名。」嘉慶六年後又改為「每月膏火,生、童正課各二兩,附課各一兩。其獎賞生、童,一名,四錢;二名至十名,各二錢。」
這種獎勵政策不僅能使各界人士捐贈的資金物盡其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子們對於學習的熱情。
每逢鄉試時,樂儀書院還會為即將趕考的學生每人發放考費六兩。其餘各項開支亦有精確的政策規定,如「課飯六人一桌,每桌四錢,約三十桌,每課十二兩;每年二十課,共銀二百四十兩。」等規章制度。
每年光是在學生身上的花費就有數千兩。但樂儀書院從不吝嗇於對優秀學子的獎勵。即使每年都有數千兩的開支需要解決,但為樂儀書院提供資金支持的鹽商們仍舊願意為書院捐贈經費。
為緩解鹽商們的壓力,淮南監掣同治署每年會向樂儀書院發放五百兩的款項用以書院支出。樂儀書院在雙重支撐下得以建設越來越大的規模。
鹽商們和官府對樂儀書院的慷慨相助都是他們對教育有識之士的熱切期盼。從衛晞駿創辦樂儀書院之初,便秉承著為國培養棟梁的信念,集結了沈廷芳、林則徐這般的愛國志士們共同打造出樂儀書院這樣一座具有時代價值的求學之所。
四、結語
樂儀書院的出現體現了那個時代對於讀書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並且都通過科舉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樂儀書院能夠建立並很快的興盛是大勢所趨,修建書院也是人們對於讀書迫切渴望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
1、《儀徵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