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有哪些

2020-11-08 太空生物學

太空生物學·黃媂

在太陽附近大約每4~5個光年才會碰到另外一顆恆星,所以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比它們的直徑要大很多,在這個星際空間裡面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物質呢?

星際物質,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

以前人們認為星際空間裡面是沒有什麼物質的,但是這個觀點從銀河系的銀道面圖像裡面可以看到是錯誤的,實際上星際空間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雖然它們的密度是非常低的,圖像裡最顯著的是那些黑色不規則的區域,這是由分子和塵埃構成的緻密氣體,恆星以及它周圍所照亮的氣體雲,因此氣體是星系的一個組成成分,統稱為「星際物質」。

星際物質,就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但是它並不僅僅包括物質,還包括了星際氣體、塵埃、宇宙線以及星際磁場。星際物質在整個銀河系裡面所佔有的質量比重是不高的,大約是恆星質量的10%,但是它所佔有的體積遠遠地超過恆星,在星際物質裡氣體大約佔99%,而塵埃是佔1%。根據對星際物質的觀測研究發現,它們主要分布在銀道面附近1000光年內的範圍裡。

星際氣體

主要是由氫元素構成的,根據氫元素所處的環境不同,氫的組成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既有原子形式的氫,也有離子形式的氫和分子形式的氫,並且它們在空間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

圖解:紅色的氫原子,綠色的氫分子,灰色的熱氣體

氫的原子狀態主要是在幾條旋臂狀的結構裡面,它們分布在銀河系的旋臂上,而氫的分子既有在旋臂上分布,也有在銀河系中心,熱氣體分布在整個銀河系裡,不同形式的氫,它們的粒子數密度差別很大,有些相對來講是非常緻密的,有些是非常稀疏的,所以密度低的可以到10的-2次方個每立方釐米,高的可以達到10的6次方格每立方釐米。

不同類型氫的表現方式

  • 氫離子

氫離子的存在意味著氫原子裡的電子已經電離了,逃脫了原子核的束縛,之所以電子能夠離開原子核,是因為它所處的溫度比較高,或者它受到了外界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原先中性氫的氣體裡或者在它的附近有年輕的大質量恆星,這些恆星通常是高溫的,所以它們所產生的輻射攜帶的能量是非常高的,一般是在紫外波段。

圖解:紅色——代表電離氫的輻射,氫之所以會產生輻射,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中心的年輕星團——NGC 2244

  • 氫原子

如果在氣體的周圍或者內部沒有高溫的恆星,這個時候氫就處於原子的狀態,而處於原子狀態的氫,同樣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來發現和研究它們,主要的方式有兩種:

1.對恆星光譜的星際吸收。

2.自發躍遷產生21釐米電譜線。

第1種稱為「星際的吸收線」,在星際空間裡面充滿了星際的氣體,所以去觀測一個遙遠的天體,比如恆星的輻射在到達我們望遠鏡的時候,輻射必定要穿越過不同距離上的氣體雲,每一個氣體雲都可能會對恆星原來輻射出來的光子產生吸收和散射,這樣在恆星的光譜上就會出現不同的吸收線,所以去觀測一顆恆星的光譜,它的吸收線既有來自於恆星大氣的吸收,也有來自於星際氣體的吸收,這兩類吸收在性質上會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星際吸收線是非常尖銳的並且不會發生譜線的變化,但是星際空間裡的氣體就沒有這樣的特徵,這是研究星際氣體的一種方式。

圖解:恆星光譜

第2種是利用氫原子的躍遷過程,這種躍遷稱為「星際結構的變化」,一個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來組成的,電子在圍繞質子做軌道運動,同時電子還在自旋,自旋的方向和它的軌道運動方向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反平行的,這兩種狀態所對應的能級是不一樣的。平行的狀態比反平行的狀態,能級要高一些,所以一個原子它可能會從平行的狀態躍遷到反平行的狀態會釋放一個光子,當然反過來的過程也會發生,那麼就會吸收一個光子,這個光子的能量和兩個狀態的能級差是完全相等的,所對應的波長是21釐米射電波段,所以可以通過21釐米譜線的觀測去研究中性的氫原子的性質。

圖解:狀態躍遷

  • 氫分子

如果環境的溫度特別低,這個時候氫原子就會結合形成分子,對應的溫度通常要比20K還要更低一些,對於分子狀態的氫如果要產生輻射,主要是通過轉動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轉動躍遷」,這個時候產生的輻射也落在了射電波段,但是由於氫分子本身是一個軸對稱的,所以沒有轉動躍遷所產生的射電輻射,只有藉助於其他的分子,比如一氧化碳分子,我們把這類分子叫做「適中分子」,而它的含義是一氧化碳分子往往與氫分子出現在同一個地區,並且兩者之間的質量比例關係是一致的,所以測量到了一氧化碳分子就可以大體地推測在那個地區會有多少的氫分子。

利用一氧化碳分子的譜線觀測可以得到分子氣體雲的分布,同樣分子氣體雲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有些區域是非常密的,有些區域相對來講比較稀疏,把密集的區域稱為「分子雲」,除了氫之外,通過分子譜線的觀測還發現了很多宇宙空間裡的分子,既有無機的分子,也有有機的分子。

塵埃

塵埃雖然在星際物質裡佔有1%的質啊,但是它的作用卻非常大,原子要結合變成分子所需要的媒介就是塵埃的顆粒,所以塵埃往往和分子是結合在一起的。

研究塵埃也是通過它對於外界的輻射影響和它自身的輻射兩方面來入手的,下面的兩張圖就展示了「蛇夫星雲」這個天區光學波段和紅外波段的觀測圖像,光學波段看到中心出現了一個形狀不規則的黑色區域,這個區域並不是真的沒有恆星,而是在它的前方有一個氣體雲,這個氣體雲裡面包含了大量的塵埃,塵埃物質吸收阻擋了背後恆星的輻射,所以沒法看到背後恆星的輻射,但是塵埃受到恆星星光的照射之後,它們自身的溫度會升高,所以會產生「再輻射」,這個「再輻射」並不是在光學波段,而是在紅外波段,所以用紅外望遠鏡去觀測同樣天區,就會看到來自於這一片區域的塵埃顆粒所產生的輻射。

重點回顧

  • 星際物質

-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

-其中還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宇宙線與星際磁場。

-質量約為銀河系恆星恆星質量的10%,其中氣體佔99%,塵埃佔1%。

-分布在銀道面附近1000光年內的範圍裡。

  • 星際氣體

-主要由氫構成,包括氫原子、氫離子和氫分子。

-空間分布很不均勻,且密度低。

  • 不同類型氫的表現方式

-氫離子——中性氫氣體被附近高溫恆星的紫外輻射電離。

-氫原子——對恆星光譜的星際吸收,自發躍遷產生21釐米射電譜線。

氫分子——星際分子的形成需要很低的溫度,分子的轉動躍遷可以產生射電或吸收,雖然氫分子沒有射電輻射/吸收,但通常與一氧化碳等分子的質量比例關係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一氧化碳的輻射研究氫分子的分布,觀測發現星際分子往往聚集成團形成分子雲。

  • 塵埃

-對星光的吸收和散射。

-受到加熱後產生紅外熱輻射

黃媂/作品

相關焦點

  • 新發現的星際物質對近代物理的影響初探
    同時,也有天文觀測表明:太陽系的最外層氣態物質達到1光年以外,與比鄰星的最外層物質基本相連。由此可見:宇宙星際空間並沒有真正的、沒有任何有形物質的真空存在。而從所謂宇宙背景輻射的各向同性可以推測:星際間的物質分布宏觀上基本為均勻分布。由此可能導致我們對近代物理,特別是天文學和相對論需要重新審視與關注。本文就此作些探討。
  • 宇宙中一半的普通物質去哪了?消失的重子或潛藏於星際空間
    對年輕宇宙發出的光進行觀察,得到的數據表明,普通物質約佔宇宙總質能的5%,但現在能看到的普通物質加起來僅佔預期物質總量的一半左右,「消失」的一半普通物質去哪了?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對來自其他星系的快速射電暴進行研究,發現宇宙中「消失」的一半普通物質其實潛伏於星際空間。這些「消失」的普通物質由質子和中子等重子組成,困擾了宇宙學家近20年。
  • 宇宙中一半的普通物質去哪了?消失的重子或潛藏於星際空間
    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對來自其他星系的快速射電暴進行研究,發現宇宙中「消失」的一半普通物質其實潛伏於星際空間。這些「消失」的普通物質由質子和中子等重子組成,困擾了宇宙學家近20年。雖然他們一直懷疑,這些物質隱藏在星系之間,「但我們無法確切地探測到它們,因為它們非常分散,也沒有發出明亮的光。」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賈森·赫塞爾說。
  • 太棒啦,科學家繪製出:太陽附近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
    由芬蘭圖爾庫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繪製了太陽附近的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備受尊敬的歐洲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太棒啦,科學家繪製出:太陽附近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
    使這項研究特別有意義的是,它與星際邊界探測器(IBEX)軌道器獲得的結果相聯繫,該軌道器被送去探索太陽和太陽附近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太陽及其磁場與周圍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太陽風產生了所謂的局部氣泡,物質密度很低,只有很少的塵埃存在。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一周年,新發現揭秘星際空間邊界
    航天專家楊宇光表示,旅行者2號彌補了旅行者1號由於儀器故障錯失的數據,對於人類獲取星際空間的一手資料有重要意義。 科學家還發現,如果說日球層像一艘在星際空間中航行的船,那麼這艘船體似乎有些漏水。旅行者號的一種粒子探測儀顯示,日球層內部的一股粒子正在滑過邊界並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1號接近於日球層的「最前端」退出,旅行者2的位置更靠近側面,並且該區域似乎比旅行者1所在的區域更加多孔。 旅行者1號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間與位置與旅行者2號均有不同。
  • 天文小知識:什麼是星際空間?這其中又存在著什麼?
    而那些未解之謎,對於探索的可能性,那些恐懼、不確定性;剛好都存在於邊界之外的那片空間裡。曾經的地球對於探險者、流浪者和徵服者來說,也是如此。但可惜的是,我們的家園已少有地方值得將「這裡有龍」的標籤張貼於斯。現在,人類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星空來尋找這樣的地方。那些各星體所在的耀眼區域之見的廣闊空間,即是我們所說的星際空間。星體之間,和星系之間的區域都可被稱為星際空間。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這是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旅行者1號」自1977年發射以來,一直在急速遠離太陽。它到訪過木星及土星,提供過這兩顆星球及其衛星的高解像清晰照片,還曾幾次轉換過目標任務。而此前它最著名的事跡,是擔當傳播地球文化和聯絡其他宇宙生物的「大使」——其攜帶了一張鍍金表面的銅質磁碟唱片,內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影像,其中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中國古琴曲《流水》。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從2012年開始有傳言至2014年開發布會,「旅行者1號」的精確位置不斷引發激烈爭論。最終認為,「旅行者1號」約是在2012年8月25日離開了日球層懷抱,進入寒冷的星際空間。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迄今為止,人類有兩艘太空飛行器探測了星際空間。2012年8月25日,NASA宣布,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進入了星際空間。不過,太陽圈的真實形狀很可能不是那麼完美,或許還與星際物質的分布有關係。最近NASA的一個模型認為,太陽圈長得像法式牛角包(croissant)。
  • 探索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有這些優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經過41年、180億公裡的飛行後,「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穿越了日球層,進入了星際空間。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離開了日球層,但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探測儀(PLS)已經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間接推算出數據並確認了它的離開。
  • 星際空間是「一堵牆」?184億公裡外飛船發現,有害物質越來越多
    文/行走天涯星際空間是「一堵牆」?184億公裡外飛船發現,有害物質越來越多了從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太空領域的探索和無窮無盡的求知慾,就已經深刻體現出來了。尤其是旅行者一號,被認為已經離開了太陽系,旅行者二號同樣也為人類揭開了很多遙遠的星際太空之謎,然而隨便如此,人類至今對太空的了解依舊是少之甚少的。究其根本原因,幾乎都出在人類文明科技前進的腳步實在是太緩慢了,人類至今沒辦法跟隨著探測器一起去往遙遠的星系天邊,也就只能在地球上,通過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信息,得以了解幾百億公裡外的太空是怎樣的環境?
  • 「旅行者」:觸摸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宣布,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探測器跨越了從太陽系空間到星際空間的這道「涇渭分明」線。此時,它已出發36年,行程187億公裡,是有史以來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豪言:「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用在一往無前的「旅行者」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 「科技史上的今天」科學家首次測出星際空間反物質流
    >1979年10月30日,美國科學家最近利用高空氣球,測出了星際空間的反物質流這是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以外第一次發現反物質。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最近把60層樓高的充氦大氣球放到35公裡的高空。氣球上裝載了5000磅重的高靈敏度科學探測器材,其中包括一個300磅重的低溫超導磁體。氣球在高空中飛行了8個小時,它的探測器的磁場測獲了28個反質子。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
    順便講一下,之所以討論的是等離子體物質密度,是因為宇宙空間中的等離體物質相對比較容易測量。好的,現在科普完畢,下面我們來進入主題,即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2013年10月,旅行者1號早已越過「日球層頂」,進入了星際空間。
  • 人類發現星際空間「大門」
    《科學》雜誌網站發布報告稱,美國1977年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太陽系邊緣發回來了「令人驚異」的信息人類可能發現了太陽系通往星際空間的「大門」。這篇由美國宇航局等機構科學家撰寫的報告稱,「旅行者1號」目前距離太陽約180億公裡,是地球距離太陽距離的125倍。從其發回的數據判斷,這一在太陽系飛行了近40年之久探測器,並未像之前預測的那樣已完全飛出太陽系。
  • 在銀河系中尋找星際戰俘:星際移民蛛絲馬跡,它們就是形成於銀河系...
    找到了這些恆星,天文學家就可以重建銀河系的掠奪歷史,並且探測它最黑暗的秘密——主宰著銀河系命運的神秘暗物質。  星際移民  小星系一旦靠近巨星系,就會受到強大的引力潮汐作用,逐漸扭曲、瓦解,並被拉成纖細而壯觀的星流。  發現這些星際移民,需要一雙銳利的眼睛。
  • 見面就談「五維空間」?星際穿越距離我們有多遠?【2】
    原標題:見面就談「五維空間」?星際穿越距離我們有多遠? 圖片來源:網絡   沙塵遮天切中當下現實   《星際穿越》中,男主角庫珀為了拯救地球而衝進了黑洞「卡岡圖雅」。   木易認為,《星際穿越》能夠引發如此多的討論,和電影的類型有密切的關係。「《星際穿越》是一部偏向於硬科幻的科幻電影,與其他類似於《星際迷航》、《銀河護衛隊》、《超體》等不同的是,該片是基於一定已有的科學理論進行影像描述和講故事的電影,影片的科幻理論都站得住腳,是有現成科學理論作為支撐的。」   科幻迷從中看到科幻,普通觀眾則從中看到情感。
  • 「旅行者」1號再被證實進入星際空間
    星際空間是指恆星與恆星之間、瀰漫著稀薄的被稱作等離子體的帶電粒子的區域。去年9月,美國航天局宣布,「旅行者」1號可能已經於2012年8月25日正式離開太陽系的保護層日光層,進入星際空間。  據美國航天局最新發布的消息,自進入星際空間以來,「旅行者」1號記錄下3次由太陽日冕物質拋射引起的「太陽風海嘯」,其中第一次規模較小,因此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研究人員注意到;第二次於2013年3月被「旅行者」1號上的儀器清晰「感知」,結果表明該探測器所處位置的等離子體密度是日光層內的40多倍,由此推斷其進入了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