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星際物質對近代物理的影響初探

2020-09-24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9.21

【文章摘要】:最近美國NASA公布的哈勃望遠鏡最新發現:仙女座外部存在大量氣態物質,這些物質與我們的銀河系的同類物質已經相互接觸融合為一體。同時,也有天文觀測表明:太陽系的最外層氣態物質達到1光年以外,與比鄰星的最外層物質基本相連。由此可見:宇宙星際空間並沒有真正的、沒有任何有形物質的真空存在。而從所謂宇宙背景輻射的各向同性可以推測:星際間的物質分布宏觀上基本為均勻分布。由此可能導致我們對近代物理,特別是天文學和相對論需要重新審視與關注。本文就此作些探討。

一、星際物質分布情況簡介

根據美國宇航局哈勃望遠鏡的最新觀測,仙女座星系的巨大光暈向銀河系方向延伸了130萬光年,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200萬光年,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仙女座已經撞上了我們的銀河系【摘自徐德文科學頻道】。

據天文觀測:太陽系最外層的奧爾特雲外邊緣離太陽約有1.5光年,也就是基本上達到了太陽與比鄰星的中間地帶。

對應2.7K黑體輻射的所謂宇宙背景輻射強度大,各個方向強度基本相同,比太陽光譜中的同頻率段的強度大很多倍以至於不能被消除。而根據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計算得到的2.7K黑體輻射強度峰值是同頻率太陽輻射強度的千分之一。按理在地球上是被太陽輻射掩蓋而不可能被觀測到的。而實際情況是不僅能觀測到,而且比太陽同頻率的輻射強得多。因此,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應該屬於體積型輻射,而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僅適用於面積型輻射。也就是說: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是由廣泛存在於星際空間的、溫度接近2.7K的低溫物質所產生的體積型輻射,決不可能是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由此也證明星際物質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存在。

二、星際物質的存在之物理意義

從以上介紹可知:宇宙空間廣泛存在的物質表明,真正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或絕對真空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存在大氣層,宇宙空間中存在由各類原子、離子或基本粒子電子、質子和中子等構成的離散狀態的物質。如果人眼能看得到2.7K輻射強度峰值對應的頻率1.5^11Hz的電磁輻射,那麼就不會有黑夜,也不會有夜晚的滿天星辰了。可能只是如霧天一樣地到處為光暈般的天空。

星際物質的存在至少有如下一些特殊的物理意義:

1、所有以理想真空狀態條件下建立起來的物理理論適用範圍將十分有限,甚至不適用

1.1、天文學方面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是以星光的紅移量均為都卜勒效應為前提條件的。也就是假設星光在宇宙空間中無論傳遞多久、多遠,其頻率都是不會變化的,只是當地球相對天體存在視向運動時才會發生頻率的改變。而星際物質的存在和廣泛分布,打破了這種前提與可能性:星光只是星際物質折射作用後的折射光,並不是原生星光。

法拉第磁光效應表明:折射光是由折射光路徑上介質中的原子極化→產生次生光→極化鄰近原子→再產生次生光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產生-極化-再產生過程而形成的。而在此過程中,光的主頻也會隨再生次數的增加而降低。這可能才是星光隨傳遞距離的增加而不斷降低的真正原因。並非天體退行速度與其到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樣一來,很顯然表明:哈勃定律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1.2、光速測量方面

由於在地球表面甚至太空中進行基線法光速測量時,大氣層等物質的存在,將決定光速的測量結果會基本恆定不變。因為被測量的光是由相對測量裝置基本靜止的大氣層產生的次生光,其速度相對大氣層速度基本恆定。這就導致光速的測量結果出現基本恆定不變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利用相對介質存在運動的測量裝置才能測量到與測量裝置運動速度有關的變化的光速。就像斐索流水實驗結果一樣,被測量的光源相對測量裝置運動時,所測得的光速就不可能恆定不變了。

1.3、量子力學方面

無論量子是否存在,由於不存在理想的真空環境,任何量子都會受到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物質的作用而改變其運動狀態或基本屬性。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量子計算機必須把溫度降低到儘量接近絕對零度、真空度高的且具有電磁屏蔽能力的裝置內。由此可見,所謂的量子只是某些基本粒子或其產生的電磁場在未受其他物質影響條件下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已,並不是獨立於實體粒子而真實存在的不同的基本粒子或客觀實體。至少,所謂的光子是不可能存在,即使是存在,一遇到介質也會消失或改變。

2、天文觀測結果存在的局限性

2.1、可見物質與星系總質量

利用可見光觀測得到的星系可見天體推算出來的可見質量,甚至以此作為星系的總質量推導出來的星系中天體的運動速度產生的離心力遠大於向心,並依此推測存在所謂的暗物質的做法明顯存在問題:沒有考慮不發光或不反光的星系內部低溫物質及星系間存在的低溫、不可見但仍為正常物質的作用與影響。如果在沒有可靠的、計算星系總質量的方法前,武斷地用可見質量代替星系總質量,這種做法明顯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也是不能令人放心的。

2.2、利用光測量天體運動的可靠性

鑑於宇宙空間到處均存在著不同類型的介質,利用光來測量天體的運動速度就變得幾乎不可能了。因為在地球上觀測到的天體光影並非天體即時發出的光,也並不是其原生光。而是經過了星際物質作用而再生的光,其運動速度、運動方向、振幅、相位和頻率均會發生重大變化。就像因地球自轉都會導致出現光行差一樣,我們觀測到的天體位置與大小可能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3、相對論理論適用範圍大打折扣

相對論是在假設光速不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其理論即使是正確的,也只能在真空環境下且相對光源靜止條件下才成立。然而客觀世界並非真空狀態,即使是在星際空間也不是真正的真空。星際介質的存在決定了星光在長途旅行中僅相對星際介質速度恆定,與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隨著我們太陽系和地球的運動,距離遙遠的天體所發出的光相對地球人並非恆定不變。只是當星光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其速度才由大氣層決定而成為基本不變的物理量了。因此,在此種客觀條件下,相對論是完全不適用的。

三、結 論

1、星際物質的存在將改變人類對宇宙的生成與發展以及天體演化的認識。目前所有這方面的知道可能都得經過重新認定才有可能成為真理。

2、由於介質內部的光速是由介質性質和運動狀態決定的,我們任何時候觀測到的光都是介質內部的折射光,是由介質產生的次生光。在利用光測量地球以外的天體運動時,必須消除因介質運動狀態與性質不同對光速的影響。因此,哈勃定律可能不再適用於天文觀測中的天體視速度計算。

3、由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決定了所謂的光子是不存在的。光遇到介質只會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新的光。原來的入射光將不復存在或與次生光合併疊加成為全新的光的一部分。我們不應寄予任何希望想用所謂的光子來完全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4、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應當就是星際物質產生的電磁輻射。從人類目前測量到的太陽系邊緣奧爾特星雲的溫度在攝氏零下240度,也就是30K左右可以推斷:星系間物質的溫度應該更低,接近2.7K的平均溫度完成是可能的。因此,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應該就是星系間低溫物質共同產生的電磁輻射。同時,從其各向同性也可以知道:即使是宇宙真的存在邊界,我們也不可能位於宇宙的中心,能同時接收到不同方向同樣強度與同樣主頻的背景輻射。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面對近代數學,若非精通數理者,恍如墜入「數學的深淵」(回復1907可獲同題文章)。該文用一張生動有趣的長圖,將深奧的數學深淵化作一部星漢燦爛的數學史。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 中國近代中學物理教科書中的量子理論
    翻開近代中國的教育史,早在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各種科學理論一起湧入了中國,而量子理論作為最新的物理理論也已經慢慢出現在了中學物理教科書中。出現清末教科書    1900年,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中理論與實驗的矛盾,提出能量子的觀念,揭開了量子物理的面紗。
  • 近代物理簡介
    開爾文勳爵曾認為,在經典物理的大廈修建完畢後,天空只存在兩朵烏雲,第一是黑體輻射帶來的問題,進而演變為量子物理;第二則是「以太」是否存在的問題,
  • 矽化學領域新進展助力尋找星際物質
    矽化學領域新進展助力尋找星際物質 2014-12-02 中國科學報 鄭金武 【字體:大 中 小】   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日前確定了兩種新發現的具有高度活性的矽化合物的電磁輻射光譜
  • 對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錯誤認知是近代物理誤入歧途的根源
    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僅靠單一的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片面解釋或基於假設、猜測和推理得出的近代物理基礎理論。希望得到有志於追求客觀真理與真相的同仁們的支持與幫助。一、前 言近代物理中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均是建立在如瞎子摸象般的、單一和片面的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基礎上的。
  • 如果大規模發現反物質,星際旅行將被實現
    我們周圍的宏觀物質主要由重子數為正的質子和中子所組成。因此,這樣的物質被稱為正物質,由他們的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相應地叫反物質。從粒子物理的角度講,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質幾乎完全對稱,那麼為什麼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質,而卻幾乎沒有反物質呢?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二.是由誰提出的,反物質哪裡去了?剛才說到,有正就有負;有反就有正。那麼與之形成之初的反物質哪裡去了?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9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須知   2009年申請推薦免試作為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同志,均須使用《中科院研究生院推薦免試研究生申請系統》,並在網上提交申請。
  •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2019-09-11 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離子源研究組近日在超導高電荷態離子源上產生了一系列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世界新紀錄,為近代物理所已開工建設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提供強流高電荷態極重離子束奠定了基礎。
  • 近代物理所在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
    近日,近代物理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人神經膠質瘤U87細胞經飢餓處理後,大量NAD+穿過細胞膜釋放到細胞外,並與細胞膜外側的CD38結合;在CD38催化作用下,NAD+被轉化成信使因子cADPR,再次進入胞內。
  • 科幻力作《星際穿越》引出的天文與物理
    在眾多重映的老片中,啟航君發現, 有一部作品的呼聲非常之高且與天文相關。 它就是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 看懂《星際穿越》你可能需要懂或知道:相對論、量子力學、黑洞,蟲洞理論等物理知識… 《星際穿越
  • 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有哪些
    星際物質,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物質以前人們認為星際空間裡面是沒有什麼物質的,但是這個觀點從銀河系的銀道面圖像裡面可以看到是錯誤的,實際上星際空間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但是它並不僅僅包括物質,還包括了星際氣體、塵埃、宇宙線以及星際磁場。
  • 讀書散記 7:清華新版《近代物理實驗》
    清華科學館清華大學「實驗物理教學中心」是大學一級實驗室,也是國家級示範中心。由於所有理工科學生都要接受物理實驗的培訓(現在文科也有演示性物理實驗教學),所以它是面向全校的重要教學基地,所有出自清華的名人學者、各界精英,都曾在這裡接受過科學的洗禮。清華物理自葉企孫先生起, 就極為重視實驗,因為物理學本身就是實驗科學。
  • 決定光與介質作用後的光速變化規律主因及物理意義初探
    因此,當外電場的頻率很高時,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原子核在電場中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影響,而只考慮電子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量對極化元時變電偶極矩的影響以及其產生的次生電偶極子場。另一個是介質的性質:不同性質的介質及不同密度的介質,單位長度內的原子和分子數量不同也會影響單位長度內極化元的數量。
  • 黑洞周圍的星際物質真的可以被吸積到視界面上嗎?
    然而,站在遠處觀察者的角度,我們會發現一切黑洞視界周圍的星際物質從被強大的黑洞引力吸引開始靠近黑洞直到完全抵達視界面,完完全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物理過程!>在有限遠處的觀察者看來,史瓦西黑洞通過強大的引力場吸附周圍空間的星際物質,會是一個在物質逐漸靠近視界面時而逐漸變「慢」、逐漸「凝固」的一個過程。
  • 果殼周刊 |《星際迷航》中有趣的物理現象
    「《星際迷航》這類科幻作品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被賦予了另一個嚴肅的使命——開拓人類的想像力……其實科幻作品和科學發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科學家有時會借鑑科幻作品中的一些設定,並把它們運用到真實的科學理論當中;有時則會發現一些比科幻作品還要奇幻的科學理論。」
  • 看懂《星際穿越》必備的物理名詞
    享受《星際穿越》帶來的視聽震撼之餘,很多觀眾也抱怨沒有看懂劇情。觀眾看不懂,也不是因為不愛動腦筋,而是知識儲備不夠,對片中的基本物理概念缺少了解。我們就將片中涉及的科學術語和現象做一番簡單的科普,只要十分鐘,助你毫無障礙理解《星際穿越》。
  • 新發現的彗星很可能是一個「星際旅行者」
    它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星際天體,並將靠近於離地球1億9千萬英裡(合3億公裡)遠的地點。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加州理工學院空氣推進實驗室(JPL-Caltech)) 本周,一顆新發現的彗星著實令天文學團體興奮,因為它看上去來自於太陽系以外。
  • 為什麼物理學家不斷發現物質的新狀態?
    阿姆斯特丹大學凝聚態理論教授賈斯帕·范·韋策爾表示,我們不斷發現物質的新狀態,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太多的物質有待發現。原子、分子或任何你可以用來排序的東西都有這些特性,只是需要時間來考慮所有的可能性。 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在更極端的條件下進行實驗,而且精確度更高。
  • 4206.星際物質能量的交流與星球環境
    2019.4.13星際物質能量的交流,目前已知的主要通過宇宙射線和正負電荷的交流實現。恆星,是宇宙射線的主要來源,不排除行星也能輻射少量宇宙射線。行星在條件成熟時,也會轉化為燃燒的星球,成為三級恆星。除了光子以光速運動外,氫、氦射線的運動速度也達每秒數百千米,與星球大氣層劇烈撞擊會產生核裂變、核聚變,形成星球新的大氣和地表物質成分。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是星際磁場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星球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星球內部的溫度和化學元素主要通過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形成,高度溫差、深度溫差、緯度溫差、季節溫差,離不開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這些溫差也可以稱作磁場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