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的水要收了,所有人都看到了。
利率回升,股票估值抬不動,只要經濟還在修復,則對周期風格有利。
原文是「穩健的貨幣更加靈活」,就是看數據靈活機動的意思,只要經濟數據繼續好,就不要指望寬鬆;如果不好了,到了某個程度,水又會來的。
目前國債定價是中性偏緊,等么蛾子來了,轉為中性偏松,就是機會了。
么蛾子就是信用擴張轉為信用收縮,最晚到明年一季度可以看到。
今年3月5萬億的社融是異常值,是應對疫情大水漫灌,明年3月就會碰到高基數。
有人覺得今年社融放量,明年是2017年再現。
這個應該是錯覺。
央行的原話「疫情衝擊帶來的金融風險存在一定時滯,未來不良貸款有上升壓力」。
翻譯成人話:
疫情放水,有股票和房子的富人賺了,沒有股票和房子的窮人虧了。
富人再有錢,消費也是有限的,一頓飯吃5個肉包,也飽了吧?
窮人呢?勉強餬口,所以全社會消費能力沒有回到疫情前。
所以一定會有企業撐不住,銀行會有壞帳,馬爸爸這麼精明的人,為什麼趕著要把阿里的金融業務弄上市,因為他也知道明年會暴露信用風險,疫情帶來的衝擊,尤其針對中低收入人群,它無法靠大數據篩查彌補。
現在所有的數據,包括工業品價格都在漲,你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全球總需求的新增量?還是存量轉移?
大概率是存量轉移。
再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短期的,還是永久的?
大概率是短期的,等疫苗普及了,訂單會慢慢回流海外。
那你作為出口企業,現在看到訂單爆棚,人民幣匯率升值,大宗品上漲,你會怎麼辦?
首先是結算外匯,找央媽把美元都換成人民幣,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這進一步助推了匯率升值;然後就是囤貨,匯率升值有利於進口,先把大宗原材料囤起來。
因此我們看到,全球總需求只是存量轉移,但是囤貨等於新增需求,配合冬季疫情,海外的礦啊煤啊,都無法保證產量,供求不匹配,大宗價格上漲,進一步刺激囤貨需求,而訂單又轉移到了中國,所以給人一種「中國需求爆表了」的感覺。
最後談一談應對策略。
成長股估值都高了,利率偏緊,基本不碰。
針對周期股,可分為上中下三策。
上策,跟著炒,隨時跑。
中策,看不上銀行煤炭的,漲再多,我也永遠不碰。
下策,信以為真,這裡就是2017,一把 ALL IN
投資和分析是兩回事,做投資千萬不能「我認為一定會這樣,然後沒了。」
你一定要留有B計劃。
比如新開倉,我做一個股債組合,股四,債六。
股以周期風格為主。
既然分析認為,大概率沒有2017,四成周期股是「跟著炒,隨時跑」,不會出大問題。
但萬一出現小概率,這裡真的是2017,起碼我四成股跟著炒了,那也還可以。
接下來觀察未來幾個月的經濟數據和盤面,靈活切換股債的佔比,做到攻守自如即可。
設定好路標,如果未來數據+盤面證明,這裡不是2017,加債減股,反之亦然。
做好所有情況下的應對,分析是分析,交易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