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內心被控制了
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境:在公司裡,也許你本不想去捉弄你的同事或者下級,但是你的老闆希望你這樣做,你真的這樣做了;也許你是位士兵,雖然你從最初就沒打算要去參與某次轟炸,你的上司一個命令,你會跑得比任何人都快;也許你是個體戶,生意經營的好好的,工商部門一個電話要你往東,你就不會往西了。無論怎麼說,我們每個人好像都被某種無形的東西控制著,就算內心有過掙扎,最後還是被它牽著鼻子往前走。
可能,對此,你還是不以為然:「我會拒絕那些讓我無法接受的事情。」實際上,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是把你自己想像得比你實際上要好些,而沒有意識到自己脆弱的內心,總會令你做出自欺欺人的荒唐事情。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殘酷的真相是: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內心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曾經做過這樣的心理實驗,他召集兩名志願者分別扮演教師和初學者的角色,並且要求教師這樣做:給初學者布置一些記憶任務,然後就開始提問,若初學者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教師就要對初學者實施電擊,並且電擊程度要隨著回答錯誤次數的增加而增加。接著實驗開始了,教師和初學者被分置在不同的房間裡,看不到雙方,但是可以聽到聲音。教師開始通過電控設備對初學者提問,很遺憾的是,這個初學者的記憶能力並不太好,回答一次次失敗。教師對他實施電擊的程度由150伏特,逐漸升至195伏特、350伏特、450伏特,初學者一次比一次強烈的慘叫聲傳到教師的耳朵,雖然教師的內心也在不斷地波動,不斷掙扎,但是並沒有停止電擊。後來他自己說,當初學者沒有了反應,他以為自己把初學者電死了。對於這種現象,米爾格倫說,如果被命令去幹的話,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會去殺人的。可是值得我們懷疑的是,難道我們就沒有屬於自己的清醒意識,沒有我們自己的道德觀,讓自己停止這些不可思議的荒唐行徑嗎?到底是什麼在控制著我們脆弱的內心,甚至會讓我們去殺人呢?
什麼控制了我們的內心
晉代陶淵明在《世外桃源》中就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生活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裡面的人也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沒有社會等級和規範的制約,人人都是自己的天堂。可是,這畢竟是幻想的社會,現實中並不存在。現實中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人人都在扮演著社會角色,努力地適應和遵守這些社會規範,以及無形的權力,久而久之,人們的內心就很容易受到外界規範的制約,通常會被外在的無形權力控制,而喪失了真正屬於我們的自由意志,內心已經不由自己控制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米爾格倫的試驗中,初學者慘叫連連甚至危在旦夕時,教師內心雖然屢屢掙扎波動,激烈的鬥爭,但最終沒有停止他那「罪惡」的雙手,甚至事後還談起在實驗進行中,他以為自己謀殺了初學者。
米爾格倫解釋說:外在的命令,無形的權力,最終控制了教師的意志,而他脆弱的內心除了屈服,已經沒有了自己的選擇。更令人不舒服的是,米爾格倫甚至赤裸裸地指出:一旦我們真正的內心完全扭曲的時候,就很容易導致變態人格。米爾格倫的言論也絕非危言聳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士兵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殘暴行徑令全世界人髮指,他們瘋狂的變態行為讓我們現在的人依舊談「納粹」色變,可是,有意思的卻是,心理學家指出,若讓現在的人處在納粹士兵們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權勢的壓制下,殺起人來,他們一定不會比納粹們更手軟。當然,這樣的變態心理只是內心完全喪失自由的極端表現。
相比較米爾格倫的心理實驗及其所揭示的社會真相,心理學家查爾斯·霍夫琳通過心理實驗更為實際地揭示了社會規範是怎樣控制人的內心。霍夫琳安排22名在醫院裡工作的護士分別等待一個名為史密斯的醫生的電話。接著,每個護士都接到史密斯的電話,醫生讓她們給病人20毫克的雌性激素服用,雖然醫學上早有禁令:病人不得服用超過10毫克的雌性激素,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但是,這22人中仍有21人聽命於醫生的吩咐,直到她們的這種荒唐行為被阻止。眾所周知,在醫院,護士是必須聽命於醫生的,這樣的規範也使得醫生擁有了特殊的權力。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相信,權力就是這樣可怕,它可以讓一個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幾乎可以沒了自己,完完全全受到它的控制,失去自由。因此,在實驗中醫生史密斯的一個電話命令,就可以使護士拋棄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幾乎做出了謀殺病人的可怕行為。
為什麼我們的內心容易受到控制
心理學家破解了我們擁有自由內心的神話,因為外在的社會環境,社會規範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無形的權力,會將我們的內心牢牢控制,從而令我們按照它的意志而非自己的意志做出不可思議的荒唐事情。可是,讓我們疑惑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內心容易受到社會控制呢?為了揭開這個謎團,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和他的學生去紐約地鐵站去接近乘客們作心理調查。當被問到:「我想坐您的座位,能把您的座位讓給我嗎?」居然有超過半數的旅客在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下,沒有問及任何理由,就讓出了他們的座位。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使得米爾格倫獲得很有意義的發現:當沒有明顯的外在權力在制約他們時,人們也會盲目地順從他人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因為在社會中,已經約定俗成地形成了一些潛在的社會規則,如果人們偏離了這些規則,人們即會獲得很尷尬的感受,為了避免遭遇這種尷尬的場景,人們情願去扮演一個順從的社會角色,也不願意去破壞規則。由此,我們也可以解釋這樣的社會現象:在一些鬥毆或者謀殺現場,即便周圍有很多人圍觀,他們也不願意去幹涉或者調停這些事件。
米爾格倫曾經說過:人是被社會所操縱的木偶。現在看來,這話是頗有道理的。不過,也並非是只要線一動,所有的木偶都會跳動。比如,在心理實驗中,雖然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會按外在命令去殺人,但是不是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也並不願意那樣去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