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壓美國的蘇聯AI事業:生於赫魯雪夫,死於勃列日涅夫

2020-12-05 量子位

曉查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蘇聯,一度掌握全球AI起步的領導權。

1967年,冷戰鐵幕籠罩,蘇美關係脆弱又敏感,但兩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卻相隔大洋展開一場西洋棋比賽——通訊方式是原始的一張張電報。

不同的是,下棋的不是人類,而是美蘇雙方的大型計算機。

這是全世界最早的機機大戰

美蘇兩國西洋棋AI大戰

最終,蘇聯的計算機,以3:1大勝美國。

這也(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AI對戰——因為就在一年前的達特茅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首次被明確定義。

更巧的是,這場對決中的美國一方領隊,正是主持召開達特茅斯會議的約翰·麥卡錫

然而,贏得如此「標誌性」對決的蘇聯一方AI先驅,卻沒能跟麥卡錫一樣載入史冊,更沒能在全球AI的發展史冊中留下隻言片語。

他們的故事不僅當時不為外人道,後來還因為蘇聯1991年解體倒塌,更不被知道。

直到最近,才有好事者從塵封的故紙堆中找出了這段風雲往事,連帶揭開了背後的蘇聯AI發展往事。

讓人唏噓的是,這背後不僅是個人成就和命運的錯配,還有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時代際遇中的陰差陽錯。

跟其他前沿探索一樣,蘇聯贏得了那場標誌性的AI對決,卻輸掉了一個時代的先發之戰。

從核物理所走出的象棋AI

蘇聯AI事業的起源,與亞歷山大·科諾羅德(Alexander Kronrod)密不可分。

生於1921年的他,年少就展現出數學興趣和天賦。1938年,17歲,進入國立莫斯科大學學習力學和數學。

但生逢亂世,學業和研究受到戰爭打亂,科諾羅德兩次入伍,兩次受傷,為後來的羸弱埋下伏筆。

1945年,二戰結束,從戰場返回的科諾羅德進入了蘇聯庫爾恰託夫研究所(Kurchatov Institute),這是蘇聯、乃至今日俄羅斯,實力最強的核物理研究機構。

庫爾恰託夫研究所

蘇聯當時的重心在重工業,所以科諾羅德一開始並非從事AI研究,而是在核能所搞計算數學,負責反應堆和加速器中基本粒子的數學計算、處理雲室觀測結果。

在工作過程中,科諾羅德逐漸意識到,計算不是計算機的主要功能,算法可能蘊含著更深刻、更強大的內涵和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數學的範疇。

但在當時的制度下,科諾羅德的首要任務是支持物理研究,很難分出精力去搞算法。

即便如此,科諾羅德憑著對AI前景的堅信不移,沒讓蘇聯直接錯過一個時代的開幕。

4年之後,1949年,科諾羅德成為了蘇聯新成立的理論與實驗物理研究所(ITEP)數學室主任。

在這裡,他正式開始了AI的探索研究。

憑藉他本人在物理所的影響力,他帶領著他的研究小組在完成物理所任務之外,開始了最早棋牌AI算法研究。

彼時,正值「通用圖靈機」提出不久,資訊理論之父香農幾年來一直在嘗試教會計算機玩西洋棋。

即便鐵幕森嚴,但香農的想法很快就流行開來,美國和蘇聯的科研機構紛紛跟進。

在美國,MIT的約翰·麥卡錫小組於1962年首先開發出了象棋AI「Kotok-McCarthy」。

在蘇聯,科諾羅德帶領著他的團隊,在1963年也開發出了象棋AI「Kaissa」,意思是「象棋之母」。

這個研究小組中,還包括日後蘇聯AI事業的重要骨幹:喬治·安德森·威爾斯基(Georgy Adelson-Velsky)、弗拉基米爾·阿拉扎洛夫(Vladimir Arlazarov)、安德烈·萊曼(Andrey Leman)等人。

1965年,約翰·麥卡錫訪問蘇聯,在拜會了科諾羅德之後,兩人商定舉辦第一次國際AI象棋比賽。

於是一年後的11月,這場人類史上首次電腦程式大戰,拉開帷幕。

比賽前後持續了9個月時間,雙方團隊在各自的實驗室裡,通過電報聯繫,並在各自的棋盤上實時復現對局,最終蘇聯的「Kaissa」以3:1的成績擊敗了美國象棋AI「Kotok-McCarthy」

但結果還不是全部。

1965年的面見,讓麥卡錫記住了科諾羅德的一句名言:「西洋棋是人工智慧的果蠅。

在科諾羅德看來,如果像遺傳學家一樣,從1910年開始將精力集中在果蠅的育種上,那麼計算機象棋就會發展到和遺傳學一樣強大。

只可惜,聽者有意,說的一方卻遭遇來自「同一陣營」的不理解。

蘇聯其他科學家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怎樣的時刻。IETP的物理學家投訴,說科諾羅德的小組使用實驗室資源玩遊戲。

當時,這一批蘇聯計算機先驅們,正在編寫紙牌和象棋程序,希望教會計算機一種思維模式,卻成了「玩遊戲」。

更嚴重且致命的是,蘇聯國內嚴酷的政治環境,又給了AI小組更重的打擊。

1968年,科諾羅德因營救蘇聯詩人葉賽寧的兒子沃爾品,被當局譴責,早就看他不爽的IETP物理學家們,趁勢把他趕下了臺。

科諾羅德本人還因此被開除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的教授職位,實驗室被迫解散……

他的數學和計算機學術生涯,就此徹底結束。

另一條路線的成果

象棋AI同時,蘇聯還有另一條AI研究路線上的成果。

憑藉在基礎學科上的強大實力,也為世界AI的發展留下了寶貴遺產:

AVL樹GNN

當時,計算機科學領域,離散算法的計算複雜度問題是一個熱門課題,蘇聯的科諾羅德AI團隊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研究小組的兩位成員喬治·安德森·威爾斯基(Georgy Adelson-Velsky)和葉甫蓋尼·蘭迪斯(Evgenii Landis),提出了世界首個自平衡二叉樹,即AVL樹。

之後,隨著首個多項式可解問題和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完全問題引起計算機科學界的關注,科諾羅德實驗室開始致力於尋找快速解答算法。

大多數問題都能很快地排除在P問題和NP完全問題集之外,不過線性規劃和圖同構問題,卻不在其中。

圖同構問題吸引了包括安德烈·萊曼(Andrey Leman)和鮑裡斯·威斯菲勒(Boris Weisfeiler)在內的科諾羅德實驗室成員的關注。

他們二人在這個問題上的首個重要的研究成果便是知名的Weisfeiler-Leman算法。

WL算法奠定了如今機器學習中圖神經網絡(GNN)的基礎。

WL算法的內容可以簡單描述為:給定一張圖,圖中每個節點都有某種顏色。在每一輪迭代中,每個節點都會獲取一組其鄰居節點的顏色信息,並以特定的方式更新其顏色。

該算法主要的用途是檢驗兩圖是否同構。如果最後的著色情況不同,則這兩張圖「非同構」。如果兩張圖有相同的最終著色結果,那麼WL將輸出它們「可能同構」,但這仍然意味著它們有很小的概率不是同構的。

對於任意兩個包含n個頂點的「d-正則圖」,其他計算機科學家推理得出,當 n 趨於無窮大時,WL 算法失敗的可能性為0,這是一種相當強大的算法。

近年來隨著GNN的發展,計算機界對WL算法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然而,這篇論文在當時的蘇聯,卻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

1971年,WL算法的提出者之一萊曼在科諾羅德的指導下完成這篇論文,但是負責授予高級學位的蘇聯高級認證委員會(HAC)卻拒絕了萊曼,還給出了「這不是數學」的評價。

原因是科諾羅德的立場問題。

萊曼憤怒地回應說:「我不是數學家,我是一名程式設計師。」

這種以立場來論研究的風氣還只是冰山一角。隨著蘇聯國內越來越嚴酷的環境,AI的研究基本陷入了停滯,科諾羅德、萊曼、威斯菲勒等蘇聯AI先驅,在歷史的進程中走向不同的人生軌跡。

也成為了後來世界格局變幻的前兆和縮影。

先驅結局:一個國家的時代遺憾

蘇聯AI先驅們,後來在歷史浪潮中作出了不同的個人選擇。

其中,安德烈·萊曼和鮑裡斯·威斯菲勒,兜兜轉轉,最終依然在AI領域發光發熱,但建設的是另一個國家。

科諾羅德的實驗室在1968年被解散以後,萊曼繼續和其他同事在控制問題研究所任職,1976年之後又到系統分析研究所工作,直到蘇聯解體前夕。

左側為安德烈·萊曼

1990年,萊曼移民矽谷,和其他移民的蘇聯科學家一起創立了Cognitive Technology公司,從事光學識別系統(OCR)的研發,並成為了文檔OCR領域的領導者。

他們的解決方案Cuneiform OCR被許多IT巨頭使用,例如甲骨文、IBM和三星。

從1995年到2012年,萊曼在多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擔任程式設計師。他最後的僱主是一家基因醫療公司Invitae,在那裡他開發了至今仍被員工大量使用的基礎設施系統。

萊曼於2012年去世。

WL算法的另一位創造者,鮑裡斯·威斯菲勒,猶太裔蘇聯人,七十年代初,他因拒絕寫聯名信告發同事而被扣上「反蘇聯」的罪名……

1975年離開蘇聯前往美國。

威斯菲勒後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授,1981年加入美國籍。

他的其後的研究進展,資料並不多。

最後的「失蹤」也同樣神秘。

威斯菲勒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戶外運動專家,但他在1984年底獨自前往智利翻越安第斯山脈的過程中,失蹤了。

從此再無音訊。

蘇聯AI之父亞歷山大·科諾羅德

相比上述兩位大牛,他們的前輩,後來被譽為「蘇聯AI之父」的科諾羅德,在遭受打擊之後依然無法捨棄故土,他一直留在了蘇聯,但再也沒機會接觸他熱愛的學科。

自1968年被從ITEP被趕出來以後,科諾羅德去了蘇聯中央地球物理考察實驗室。

在那裡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的計算工作,這項工作對他來說既無挑戰也沒有創新機遇。

之後他開始研究治療癌症的藥物,並通過醫生免費提供給患者,由於該藥物未獲得批准,這險些讓他遭受牢獄之災。最後因為患者親屬要求用這種藥物繼續治療,訴訟被駁回。

也有資料稱,科諾羅德曾在當局不批准動物實驗的情況下,在自己身上進行藥物實驗。他自己認為抗癌藥物研究是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工作

科諾羅德另一項最著名的成果是用於數值積分法的Gauss-Kronrod求積公式。

但AI方面的進展,再也沒有了。

科諾羅德晚年多次中風,嚴重損害了他的讀寫能力,最終在1986年10月6日因第三次中風與世長辭。

5年後,蘇聯解體。

復盤:硬體走錯路的蘇聯AI

除了人才方面沒有抓住機會,現在復盤蘇聯的錯過,也有另一種觀點:

硬體方向走了錯路。

蘇聯在數學和計算機領域有很多優勢,如首次提出提出模糊控制論概念,象棋AI的技術起點也比美國高出很多。

但是,這種強大的理論和實踐的優勢並沒有傳承下來。

進入70年代中後期,在勃列日涅夫的統治下,蘇聯更加激進地向戰爭機器轉型,主要資源投向軍事工業和能源產業。

AI這種類無法快速取得突破並運用在軍事上的科研領域,自然進展寥寥。

而工業工程中依賴的計算機,蘇聯則用當時輕易賺來的石油美元從西方進口,本國的計算機發展也趨於停滯。

從另一方面講,蘇聯在關鍵的半導體技術也誤入歧途。

在美蘇兩國爭相發展集成電路的時期,也正是核武器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期。

在核戰環境下,存在大量的電磁脈衝,電子管基本不受幹擾,而電晶體則無法正常工作。

蘇聯認為集成電路並不適合核戰爭,所以走上了一條電子管小型化的道路。直到蘇聯意識到真空電子管再也無法縮小,才開始摸索集成電路技術。

當年美蘇兩國象棋AI大戰裡,美方使用的是IBM 7090大型機,也是第一臺電晶體商用計算機,而蘇方使用的是列別捷夫精密機械與計算機工程學院製造的M-20,這臺計算機部分使用電晶體、寄存器。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IBM一直是商用大型機的巨頭,美國還有仙童這樣的半導體企業為後來的英特爾、AMD孵化了大量人才。

80年代,是美國半導體行業飛速發展的時代,英特爾8086處理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此時卻是蘇聯政局最為動蕩的時期。

最終,蘇聯不僅錯過了個人計算機浪潮,也錯過了AI革命。

對了,象棋AI完勝美國,還不是蘇聯AI的最高光時刻。

1974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還舉辦了世界首屆電腦程式象棋冠軍賽。

比賽持續了五個夜晚,總共有來自8個國家的13個象棋程序相互較量。

蘇聯AI在所有4場比賽中全部取勝,擊敗了美國在內的其他象棋程序,勇奪冠軍。

消息傳回國內,蘇聯舉國上下備受鼓舞,都為本國科學家取得的成績驕傲。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幾乎成為了蘇聯AI最後的高光時刻。

動輒上綱上線的氛圍,舉報盛行的學術風氣,科研投入的嚴重失衡……最終讓戰鬥民族,在AI始發站迷失,也趕不上後續的復興,大批數學物理計算機人才,反倒成為了矽谷奇蹟的中堅。

可悲亦可嘆。

參考連結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a-forgotten-story-of-soviet-ai-4af5daaf9cdf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3025307https://www.chessprogramming.org/Stanford-ITEP_Match

相關焦點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貝利亞曾經收集了很多蘇聯領導人的隱私,赫魯雪夫上臺之後把那些東西都銷毀了。另一件是對史達林時期的冤案進行了平反,破除黨內之前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這事確實深得民心,很多人為此給赫魯雪夫加分點讚,確實是蘇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
  • 赫魯雪夫的黯然離職,難道僅僅是因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
    就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前蘇聯領袖,最終於1964年黯然辭職。對於赫魯雪夫黯然離職,很多人歸咎於勃列日涅夫的「逼宮」,但作者並不這麼認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只是直接原因;其實更多的還是赫魯雪夫自己。第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這在蘇聯的黨內鬥爭和權力之爭中是常用的手法,赫魯雪夫當年也是用這種方法把貝利亞、馬林科夫和最後一個反黨集團趕下臺的,然而赫魯雪夫對勃列日涅夫的這一招卻毫無防範,失敗得無可挽回。勃列日涅夫指責赫魯雪夫的改革是主觀臆想的行為,是失敗的,並以這種指責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統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勃列日涅夫卻在很大程度上享受了赫魯雪夫改革的成果。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官僚非常團結
    蘇聯從誕生直到解體,一直都是一個謎。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蘇聯官員更是謎一樣的存在,而我們發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官員卻無比團結,甚至集體做出了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總是出臺一些剝奪蘇聯官員利益的政策。比如廢除幹部終身制,取締一些官員的養老機構等等。在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高級官員們終於忍不下去了,怎麼能夠容忍這樣一個小子剝奪自己辛苦打下來的福利呢?原本不團結的布爾什維克高層們,紛紛接頭,表達自己對赫魯雪夫政策的不滿情緒。
  •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於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4年升為少將。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雪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所以,蘇聯的掘墓人還要從史達林之後的接班人中去找。馬林科夫是浮雲,安德羅波夫等病夫也是浮雲。在蘇聯真正起過作用的後史達林領導人還是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和葉爾欽。這些人中,赫魯雪夫認識到了一點史達林的錯誤。無論如何,他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解釋並批判了史達林「個人迷信」和大屠殺,還第一次揭開了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開啟了改革的啟蒙運動「解凍」。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赫魯雪夫執政時,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傳統體制下的幹部制度存在的嚴重弊端,在這方面作了不少改革。但他在這一領域的改革,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發生過幹部大換班,變動過於頻繁等。勃列日涅夫上臺後,注意力集中放在赫魯雪夫時期幹部制度改革所出現的問題上,並沒有考慮到傳統的幹部制度存在的嚴重弊端。他以穩定政局等為由,很快就恢復了傳統的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幹部任免制。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在蘇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四朝元老。早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前,他就活躍在高加索地區,被稱為「高加索三劍客」之一。早在列寧時代,他就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陸南泉在1964年10月14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雪夫因「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而被解除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同時,勃列日涅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就這樣,通過一場「宮廷政變」,赫魯雪夫的時代結束了。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時間之長僅次於執政30年之久的史達林。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以勃列日涅夫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剛上臺,美國《時代》雜誌就把這位濃眉虎目、器宇軒昂的蘇聯領導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後是象徵蘇聯意識形態的鐮刀、麥穗,還有布滿了不知是白雲還是烏雲的天空。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呢?
    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赫魯雪夫在全面否定史達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雪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 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二戰後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冷戰格局便已經形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1964年10月14日,舉行蘇共中央全會,蘇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關於撤銷赫魯雪夫職務及其原因的長篇報告。第2天,赫魯雪夫退休,領取特種養老金。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烏克蘭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受到赫魯雪夫重用?因為這兩件事他辦的很漂亮!
    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歷史上非常另類的一位領導人,此人有著數不清的搞笑奇葩故事,因此,勃列日涅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些荒誕的。不僅如此,勃列日涅夫可能還是蘇聯歷史上所有最高領導人中理論水平最低的一位。用謝列平的話講「勃列日涅夫連把兩三個問題歸納一下的能力都沒有」,而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常常對自己的助手說,給我寫發言稿不要引用馬克思的話,「誰會相信我讀過馬克思的著作呢?」然而,這樣一個沒什麼水平的人,卻在赫魯雪夫時期一躍成為了國家最高權力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成為了赫魯雪夫的左膀右臂。那麼,勃列日涅夫到底給赫魯雪夫灌了什麼「迷魂湯藥」呢?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蘇聯的發展,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經過60年代到70中期的石油危機中,蘇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是依靠賣能源。而國家實際上沒有大的發展,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居然連糧食都無法自給,不僅如此,蘇聯整個在70年代中後期。在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
  • 史達林時期蘇聯軍事最強?其實不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曾超過美國
    文|飛魚說史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