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CCD成像到接觸式成像,「易孛特」如何聚焦大生命科學領域?

2020-11-06 創業邦

生命科學的研究離不開蛋白質這個核心主題。1981年在尼爾·伯奈特所著的《分析生物化學》中,蛋白質印跡被首次稱之為「Western Blot」。

蛋白免疫印跡( Western Blot) 是將電泳分離後的細胞或組織總蛋白質從凝膠轉移到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 膜上,然後用特異性抗體檢測某特定抗原的一種蛋白質檢測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達研究、抗體活性檢測和疾病早期診斷等多個方面。

如今,Western Blot成像已經歷了三代技術的發展,DAB顯色技術、光學膠片技術及冷CCD成像技術。

本文文章插圖來源於易孛特,經授權使用

創業邦近日接觸到的上海易孛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電子壓片成像儀eBlot Touch Imager,應用於Western Blot實驗中的蛋白質定性和定量分析、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化學發光成像及分析、Dot blot化學放光成像及定量分析以及同位素直接成像。

將接觸式成像方式應用到Western Blot化學發光成像領域,eBlot Touch Imager極大地提升了成像的靈敏度、動態範圍和成像速度,也將Western Blot 化學發光成像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現有的Western成像方法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低豐度蛋白樣品成像的需要。」易孛特的CEO張濤說。

2017年,易孛特創立。作為創始人,張志豪曾任部級央企市場總監,具有多年創業經驗、管理經驗和市場推廣經驗。此外,創始人團隊還包括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博士張英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影像博士奚巖。

易孛特聚焦於生命科學領域,以蛋白質領域為切入口,為科學家提供創新的研究工具。

儘管冷CCD成像技術在數位化能力及定量範圍上有所提升,但其樣品距感光晶片距離長,導致光號損失99%以上,靈敏度降低。並且冷CCD成像像素點小,定量範圍窄,不能準確定量。

此外,冷CCD成像鏡頭透鏡組導致的圖像幾何畸變會造成信號區分度低。基於上述難題,易孛特發明了接觸式成像技術。e-Blot Touch Imager採用接觸式化學發光成像的方法,採集信號無損失,使系統靈敏度更高,圖像質量表現更好。

本文文章插圖來源於易孛特,經授權使用

經測算,e-Blot Touch Imager透光率是冷CCD成像的400倍以上,成像系統的透光率越高,採集能力越強,採集時間就更短。相比於冷CCD成像,e-Blot Touch Imager的定量範圍要提高2個數量級,能夠同時呈現強弱信號,且在更寬的信號強度範圍內實現準確定量;e-Blot Touch Imager的靈敏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95%以上的樣品可實現1秒成像,時間節省了90%以上。

在設計上,e-Blot Touch Imager更為小巧便攜,有效地節省了空間。

此外,e-Blot Touch viewer軟體系統也根據實驗中的實際需要進行了多項創新,一鍵成像、分帳號管理、圖像自動保存、多圖同時分析等多個功能在軟體層面給實驗人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在適用範圍上,易孛特發明的接觸式成像技術平臺可運用至同位素檢測、細胞研究、新型診斷、核酸研究、蛋白研究等諸多應用,並將在現有的方法上實現更新換代。

除蛋白質領域外,接觸式成像技術平臺所聚焦的大生命科學領域還涵蓋了生物、醫學、藥學、農學、林學、材料、食品、海洋、環境、以及各個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學科。

目前易孛特已擁有10項發明專利,5項PCT發明專利,4項軟體專利及4項實用型專利。客戶涵蓋了北京、上海、臺灣、山東等全國各省市地區的醫院及科研院所。

對於市場前景,張濤說到,「基於上一代成像技術所研發的產品,在2015年國內市場上產品銷量能達到1500臺左右的市場規模,這大概能佔全球市場的10%—15%。

由此可見,全球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數據顯示,化學發光成像市場份額每年有5%的穩定增長。」目前易孛特產品極短的時間內已進入到了70個高校、醫院及醫藥企業的實驗室當中,並獲得了很好的反饋。

張濤舉例說,「最近,我們在某科研單位做了一次試用,試用結束後該單位就希望採用團購的形式,一次性購買多臺設備。」

今年10月,易孛特剛剛完成了Pre-A輪融資,對於易孛特的未來發展,張志豪說到,當前易孛特只專注於蛋白質領域的深耕,繼續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升級。

除此之外,易孛特也將不斷將觸角延伸至更多領域,實現更加廣闊的布局。同時,易孛特還將以技術為支撐,通過差異化定位,運用客戶口碑打造自己的品牌,從而提升品牌影響力。

本文文章頭圖來源於攝圖網,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從冷CCD成像到接觸式成像,「易孛特」如何聚焦大生命科學領域
    將接觸式成像方式應用到Western Blot化學發光成像領域,eBlot Touch Imager極大地提升了成像的靈敏度、動態範圍和成像速度,也將Western Blot 化學發光成像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現有的Western成像方法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低豐度蛋白樣品成像的需要。」易孛特的CEO張濤說。
  • 全球首款western接觸式成像設備在慕尼黑生化展亮相
    上海易孛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孛特光電」)在開展首日便獲得不少關注。11月17日上午,易孛特光電全球領先的接觸式無損定量Western blot成像儀器TOUCH IMAGER發布會準時開啟,先進的產品性能吸引了諸多參會者駐足觀看。
  • 全球首款接觸式化學發光成像系統-E-BLOT Touch Imager
    E-BLOT聚焦生命科學領域,從蛋白領域切入,為科學家提供創新的研究工具。聯合木馬打造e-Blot Touch Imager,全球首次革命性的將接觸式成像方式應用到WB化學發光>成像領域,極大的提升了成像的靈敏度、動態範圍和成像速度。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在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研究領域,顯微鏡都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得益於實驗物理學的背景,面向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儀器開發一直對他有濃厚的吸引力。「我對光學顯微成像的接觸是從德國開始的,那時候主要是在操縱生物大分子的同時,通過單分子螢光觀察生物大分子的構象變化。」2013年回國後,不滿足於生物大分子尺度的研究限制,李輝決定上升到細胞層次深化顯微成像技術和儀器研發。
  • 熱成像儀使用中的五大常見誤區
    熱成像儀「TIC」在戰術中的運用挽救了許多生命,自首次被使用以來,熱成像儀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總體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更加便於消防部門使用。然而,關於熱成像儀的教育和培訓並沒有得到更新,也沒有成為消防部門的關注重點。這樣的例子廣泛存在於許多消防隊,儘管他們在不斷更新各種裝備,譬如更新的SCBA「空氣呼吸器」和PPE「個人防護裝備」,但他們仍在使用15-20年前的那種過時的TIC。
  •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在京啟動
    據悉,這一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項目,未來將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跨尺度可視化描繪與精確測量,以期破解生命與疾病的奧秘。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
  • 承德市首套熱成像非接觸式人體測溫系統在雙灤啟用
    日前,承德市首套熱成像非接觸式人體測溫系統在雙灤區啟用,該設備可對進出人員的體溫進行自動化測量及預警,實現精準抗疫。該系統的主要設備是一臺熱成像測溫攝像機,凡是出入人員都由一名操作人員有序引導至指定位置,進行體溫檢測,而一旁的電腦上,可以精準顯示出一定範圍內的人體體溫。「設備主要是利用紅外測溫的系統,它的主要優點是測溫時間短、測量準確,基本上2秒之後就顯示了,我們設定體溫是大於37度4就會觸發報警,這個設備特別方便、快捷。」
  • 「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成像大賽啟動
    2009年11月1日,以「創新、創意、創造」為主題的「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鏡成像大賽在北京正式拉開了序幕。本次比賽由科學網主辦,奧林巴斯(中國)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贊助。旨在推動中國科研人員顯微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共聚焦成像技術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應用,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田晨旭)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26日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 中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大科學工程項目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北京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魏夢佳、田晨旭)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由北大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26日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據悉,該成像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北大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設項目。
  • 做了10 年的活細胞成像實驗,我總結出了這些經驗
    近年來,活細胞成像活躍於生物學的各個領域。在它的加持下,研究者們可以實時或者在一段時間內觀察細胞內部結構和細胞生理過程,從而加深對細胞運作過程的認識。但在各種實驗操作和成像條件下,想要成功做好活細胞成像實驗並不容易。
  • 推出新D-ToF傳感器,「芯視界微電子」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晶片級...
    文 | 戀迦(bjjh@36kr.com) 圖 | 「芯視界微電子」官網 當前雷射雷達成本功耗高、可靠性低、系統設計複雜等痛點,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研發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研發的科技公司——南京芯視界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視界微電子」),針對上述痛點,研發了世界上首款基於大規模單光子檢測陣列的全集成晶片。
  • 空中成像技術開發商「東超科技」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近日,空中成像技術開發商「東超科技」完成585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安徽省量子基金、中企金嶺、贏初資本、弘博資本、合肥新經濟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東超科技」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空中成像技術和材料的研發。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成員均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事長韓東成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學碩士,CEO範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論物理學碩士。公司自主研發的DCT-Plate鏡片能將畫面直接呈現在空氣中,並可通過交互技術與畫面直接交互,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承載介質。
  • 深度| 變革的開始,深度學習將如何改變醫療成像領域?
    鑑於以上的困難,一些被稱為「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和「微調(fine-tuning)」的新的學習方案被提出來提供解決方案,並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些將在 II-C 節進一步討論。C. 醫學領域的網絡領域深度學習(domain Deep learning)方法當應用到大型訓練集時最為有效,但在醫學領域,並不總能獲得大的數據集。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2013年生命科學儀器盤點:流式細胞儀,成像設備新產品
    Ⅰ 前言   細胞分選,顯微成像在研究癌細胞發生,生命衰老機制等生命科學熱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流式細胞儀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分析儀器,一直以售價昂貴、維護和使用成本高、操作複雜著稱,也使其難以成為實驗室常規儀器。近來,小型化個人化成為流式細胞儀的發展熱點,微型流式細胞儀普遍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維護和使用成本低的優點,未來將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生物成像領域已經普遍採用各種顯微技術和共聚焦等技術,使圖像的精確度大大提升。
  • cmos和ccd的區別 cmos和ccd如何區分
    而常見的感光元件還有CCD,cmos和ccd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cmos和ccd的區別  1、成像過程不同:由於CCD僅有一個(或少數幾個)輸出節點統一讀出,  而CMOS晶片能將圖像信號放大器、信號讀取電路、A/D轉換電路、圖像信號處理器及控制器等集成到一塊晶片上,只需一塊晶片就可以實現相機的的所有基本功能,集成度很高。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掃碼 | 免費報名參會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雖然生物成像領域的各種顯微成像技術和共聚焦技術在圖像的清晰度、解析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 Uber撞人致死,無人駕駛還缺遠紅外熱成像傳感器
    警方在一份聲明中稱:「當時該車輛正往北行駛,一名女性在人行道外穿過一條四車道道路時被它撞倒。」坦佩市警察局長西爾維婭·莫伊爾(Sylvia Moir)在接受採訪時稱:「基於受害人是從陰影中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很明顯,在任何一種模式(無人駕駛或人為駕駛)下,都很難避免這種碰撞。」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於是,在尋找星河鑰匙的途中,我們對宇宙的審視從四維到十一維;在破解生命密碼時,我們甚至利用 DNA 做積木,以造物者的勇氣,重新對生命進行設計和組裝…… 每當我們尚未來得及驚奇時,科學的觸角便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那麼,前沿科學的發展究竟能有多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