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重慶江津區米幫沱碼頭,近700尾魚被放入江中。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由市林業局、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聯合主辦,主題為「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
此次活動參與團體包括林業部門、司法部門、農業部門、公安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現場,在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專家的指導下,採用了剪鰭標記、掛牌標記、鰓蓋標記、耳石標記等方法,對9種共計16150尾苗種進行標記,以開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監測及效果評估。
「在實施『全面禁捕』後,我市常見魚類種群數量增長明顯,吸引了紅嘴鷗、中華秋沙鴨等水鳥前來重慶停歇、越冬。」據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教授介紹,常見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的數量也有一定增長,這標誌著長江幹流重慶段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
該增殖放流的魚類,系4種珍稀特有魚類,包括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華鯪,和5種常見魚類,包括黃顙魚、中華倒刺䰾、長吻鮠、鰱、鱅,共有近700萬尾。
「這些增殖放流的魚,將會有助於保護區重慶段珍稀特有魚類種群數量的恢復,和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的完善。」姚維志教授說,放流的濾食性鰱、鱅,其數量大,將有助於消解部分水域富營養化問題,可淨化水體,改善水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範聖卿